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联合钻孔引流改进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对血清NSE、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罗伟鹏 梁文彬 +3 位作者 罗成焕 方志伟 叶泽 陈桂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3期548-550,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钻孔引流改进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钻孔引流改进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入院后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病人采用钻孔引流改进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血清NSE和IL-6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91.89%)高于对照组(7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两组病人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C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两组病人血清NSE和IL-6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血清NSE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钻孔引流改进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临床疗效良好,且可调节病人神经功能,改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降低血清NSE和IL-6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阿托伐他汀 钻孔引流改进术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叶泽 陈桂增 +2 位作者 杨彬源 朱灼坤 罗伟鹏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1-6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神经内镜组,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1-6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神经内镜组,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传统开颅组。对比两组一般手术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等。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皮肤切口、皮层切口、骨窗大小、术中失血量、术后血肿量、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低于传统开颅组(P<0.05),血肿清除量、术后6个月ADL评分、FIM评分、GOS分级优于传统开颅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费用低、预后佳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
下载PDF
大骨瓣减压术后颅脑外伤患者不同时期脑切口疝发生情况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江耿思 叶泽 +2 位作者 邓海亮 方志伟 陈桂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23期7-9,共3页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患者行大骨瓣减压术后不同时期脑切口疝发生情况。方法分析76例颅脑外伤后行大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前期(术后7d以内)、中期(术后7~30d)、后期(术后1~6个月)脑膨出发生率及程度,比较不同时期脑切...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患者行大骨瓣减压术后不同时期脑切口疝发生情况。方法分析76例颅脑外伤后行大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前期(术后7d以内)、中期(术后7~30d)、后期(术后1~6个月)脑膨出发生率及程度,比较不同时期脑切口疝患者GCS、GOS评分。结果脑切口疝发生率85.5%,前期、中期和后期脑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40.8%、28.9%、15.8%,三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脑膨出程度(1.91±0.23)显著高于中(1.07±0.18)、后(1.14±0.16)期。非脑切口疝患者及前、中、后期脑切口疝患者GCS评分分别为3.19±0.31、3.46±0.52、7.12±0.44、13.24±0.47,前、中、后期三者间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后期发生脑切口疝患者GCS评分显著高于无切口疝患者。非脑切口疝患者及前、中、后期脑切口疝患者GOS评分分别为4.49±0.43、4.56±0.12、3.15±0.14、1.64±0.21,前、中、后期三者间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后期发生脑切口疝患者GOS评分显著低于无切口疝患者。结论颅脑外损伤患者行大骨瓣减压术后1周内脑切口疝最易发生,且程度最严重;颅脑外伤患者术前GCS评分越低,切口疝发生越早;切口疝发生越迟,患者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大骨瓣减压术 脑切口疝 GCS评分 GOS评分
下载PDF
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 被引量:5
4
作者 江耿思 陈桂增 +3 位作者 黄任娥 叶泽 邓海亮 罗成焕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2期374-376,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原因。方法:总结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患者46例,比较在不同手术时机的情况下病例进行血肿清除率及再... 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原因。方法:总结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患者46例,比较在不同手术时机的情况下病例进行血肿清除率及再出血的风险。结果: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术穿刺的准确率达到82%,血肿清除率<12h为(50.4±20.3)%,≥12h而<24 h为(54.6±19.3)%,>48 h为(53.4±22.2)%,高于24~48 h的(40.5±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再出血的风险在不同手术时机术后并没有增加,应用尿激酶治疗后血肿清除率分别为<12 h为(80.5±4.3)%,≥12 h而<24 h为(75.4±6.9)%,24-48 h为(80.4±5.9)%,>48 h为(81.8±4.2)%,与单纯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碎吸合并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原发性脑出血可以提高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的风险并不会因为不同手术时机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立体定向 Leksell 治疗结果 手术时机 原发性 脑出血
下载PDF
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叶泽 陈桂增 +1 位作者 谭凤娟 杨彬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7期53-55,共3页
目的探析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8—2015-06收治50例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行传统脑室穿刺,观察组于神经内镜辅助下脑室穿刺,比较2组术后第1天血肿残... 目的探析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8—2015-06收治50例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行传统脑室穿刺,观察组于神经内镜辅助下脑室穿刺,比较2组术后第1天血肿残余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前及术后4周ADL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术前ADL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术后第1天血肿残余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在脑室出血手术中的应用具有损伤小、血肿清除彻底、安全性高等优点,效果满意,具有广阔临床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脑室出血 血肿 穿刺
下载PDF
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疗效对比分析
6
作者 罗成焕 唐斌 +2 位作者 叶泽 覃建平 刘小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2-967,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5例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分别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组,19例)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 目的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5例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分别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组,19例)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46例),记录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术后气管切开率和术后30 d病死率,术后7 d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估意识状态,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结果 内镜组患者血肿清除率(t=2.393,P=0.020)和术后7 d GCS评分(t=3.445,P=0.001)高于开颅组,手术时间(t=-13.318,P=0.000)、术中出血量(t=-7.823,P=0.000)、术后ICU住院时间(t=-4.183,P=0.000)、术后气管切开率(χ^(2)=5.277,P=0.022)和术后3个月mRS评分(t=-2.493,P=0.015)低于开颅组。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的血肿清除率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和术后ICU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气管切开率更低,术后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预后更佳,值得临床尝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神经内窥镜检查 颅骨切开术
下载PDF
内镜经鼻扩大入路与显微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垂体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小红 马利亚 +4 位作者 王振宁 叶嘉文 刘锡川 叶泽 王海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8期205-207,共3页
目的观察内镜经鼻扩大入路(EEA)与显微经鼻入路在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56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EEA垂体瘤切除术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将行显微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26例患者纳入... 目的观察内镜经鼻扩大入路(EEA)与显微经鼻入路在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56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EEA垂体瘤切除术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将行显微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2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垂体瘤切除情况,于术前(T1)、术后第2天(T2)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激素[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术中鞍底、鞍膈显露情况,肿瘤显露及切除情况,鞍膈破裂情况,记录脑脊液漏发生、术后肿瘤残留情况。结果 T2时,两组PRL、G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降幅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ACTH水平组间及与同组T1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脑脊液漏发生、术后肿瘤残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垂体瘤全切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A垂体瘤切除术对改善患者激素水平、提高垂体瘤全切率有一定帮助,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EA 显微经鼻入路 垂体瘤切除术 切除情况
下载PDF
脑实质出血血肿扩大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叶泽 陈亦豪 +4 位作者 常健博 魏俊吉 冯铭 王任直 陈桂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5-191,共7页
目的总结中国颅内出血影像数据库(CICHID)中自发性脑实质出血患者的人口学和基础影像学特征,初步评估CT平扫血肿体积变化的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血肿体积变化的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CICHID数据库中共831例脑出血患者,分... 目的总结中国颅内出血影像数据库(CICHID)中自发性脑实质出血患者的人口学和基础影像学特征,初步评估CT平扫血肿体积变化的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血肿体积变化的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CICHID数据库中共831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血肿体积增加≥6 ml)和血肿未扩大组(<6 ml),并以血肿体积变化值3、6和12.50 ml作为分组截点分为血肿体积缩小/无变化组(A组)和血肿体积变化值<3 ml组(B组)、3~5.99 ml组(C组)、6~12.49 ml组(D组)、≥12.50 ml组(E组),以血肿体积变化率26%和33%作为分组截点分为血肿体积缩小/无变化组(A组)和血肿体积变化率<26%组(F组)、26%~32%组(G组)、≥33%组(H组),对比分析不同血肿变化体积时的人口学和影像学特点。结果831例患者中155例发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8.65%。与血肿未扩大组相比,血肿扩大组出血破入脑室比例更高(χ^(2)=20.812,P=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更大(t=⁃6.148,P=0.000)、CT扫描时间间隔更短(t=2.306,P=0.021)。以血肿体积变化值3、6和12.50 ml作为分组截点,各组之间出血破入脑室比例(χ^(2)=50.043,P=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H=97.129,P=0.000)和CT扫描时间间隔(F=4.300,P=0.0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肿体积变化值为3~5.99 ml组、6~12.49 ml组和≥12.50 ml组出血破入脑室比例(P=0.014,0.005,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P=0.000,0.000,0.000)均高于<3 ml组,≥12.50 ml组CT扫描时间间隔短于<3 ml组(P=0.000)。以血肿体积变化率26%和33%作为分组截点,各组之间仅出血破入脑室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49,P=0.001),其中,血肿体积变化率≥33%组高于<26%组(χ^(2)=10.304,P=0.001)。结论自发性脑实质出血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8.65%,出血破入脑室、首次测量血肿体积较大和两次CT扫描时间间隔较短可能是导致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数据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彬源 陈桂增 +3 位作者 李少鹏 刘小红 叶泽 邓海亮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15期121-123,共3页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54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随机化分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研究组患者在发病3 d内给予早期介入治疗...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54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随机化分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研究组患者在发病3 d内给予早期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发病3 d后进行晚期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栓塞效果、m RS评分优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完全栓塞率和m RS评分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采用早期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介入治疗 效果
下载PDF
超高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泽 陈桂增 +1 位作者 王振宁 罗灼明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究超高龄(≥80岁)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170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超高龄者45例,对照组125例),对比超高龄患者(≥80岁)和对照组(〈80岁)在临床... 目的探究超高龄(≥80岁)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170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超高龄者45例,对照组125例),对比超高龄患者(≥80岁)和对照组(〈80岁)在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疾病治疗等的差异,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超高龄组中,女性所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起病时有明确诱因或处于活动状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超高龄组脑叶出血的情况多于对照组(31.1%比12.0%,P〈0.05),基底节出血的情况则少于对照组(37.8%比62.4%,P〈0.05);超高龄组采用手术治疗低于对照组,在住院时间上长于对照组,中位累积生存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高龄原发性脑出血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别的脑出血,脑血管淀粉样变性极有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超高龄 临床特点 预后
原文传递
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术前磁共振检查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泽 刘锡川 +2 位作者 邓海亮 朱灼坤 罗伟鹏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的术前磁共振检查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科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脑膜瘤患者共150例,其中纤维型72例,上皮型54例,血管瘤型10例,非典型8例,间变型6例.所有患者均术前常规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磁共振弥...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的术前磁共振检查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科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脑膜瘤患者共150例,其中纤维型72例,上皮型54例,血管瘤型10例,非典型8例,间变型6例.所有患者均术前常规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和MR灌注成像(PWI).结果 各病理类型在T1信号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614,P<0.05;各病理类型在T2信号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22,P<0.05.间变型脑膜瘤的肿瘤实质ADC、rADC显著低于其他类型脑膜瘤,血管瘤型的肿瘤实质ADC、rADC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脑膜瘤,P<0.05;纤维型、上皮型和非典型脑膜瘤之间的肿瘤实质ADC、r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变型脑膜瘤的瘤周水肿ADC、rADC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脑膜瘤,P<0.05,其他类型脑膜瘤之间的瘤周水肿ADC、r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rCBV、MSD、MS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rMT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参数两两对比,血管瘤型组的rCBV显著高于其它各组,MSD和MSI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术前磁共振可初步判断脑膜瘤的病理类型,为手术难度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病理 磁共振
原文传递
丘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耿思 黎学谦 +5 位作者 罗灼明 伦兰娣 叶泽 朱灼坤 刘小红 陈桂增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19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丘脑出血患者345例,按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46例与预后不良组19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丘脑... 目的:探讨影响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丘脑出血患者345例,按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46例与预后不良组19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丘脑出血分型、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凝血功能、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手术方式为影响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丘脑前部、丘脑内侧、丘脑后部出血,出血量,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为影响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丘脑前部、丘脑内侧、丘脑后部出血,出血量,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为影响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因素加强重视能够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出血 丘脑出血预后 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效果
13
作者 杨彬源 李少鹏 +2 位作者 付万新 罗灼明 叶泽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9期21-25,共5页
目的:探究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采取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经脑回皮质手术治疗,试验... 目的:探究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采取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6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经脑回皮质手术治疗,试验组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免疫功能指标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12周,试验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7 d,试验组CD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脑沟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紊乱等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核区 脑出血 经脑沟裂入路 显微手术 免疫功能
下载PDF
标准去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评估
14
作者 杨彬源 陈桂增 +3 位作者 李少鹏 刘小红 叶泽 邓海亮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1期3895-3896,共2页
目的研究标准去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80例患者简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 目的研究标准去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80例患者简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颅内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颅内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具优势(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标准去大骨瓣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去大骨瓣 安全性 临床有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