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氟醚复合麻醉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PND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栾国凤 +1 位作者 杜晨 田刚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目的比较七氟醚复合麻醉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8例, 年龄60... 目的比较七氟醚复合麻醉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8例, 年龄60~75岁, ASA分级Ⅰ、Ⅱ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9例):七氟醚复合麻醉组(S组)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P组)。两组麻醉其他用药相同基础上, S组持续吸入2.0%~3.5%七氟醚, 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在3~6 mg/L)。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情况(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补液量、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恢复情况(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3 d VAS疼痛评分), 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前(T_(0))、插管后(T_(1))、手术结束(T_(2))、入PACU (T_(3))时的MAP、心率及术后3、5、7、30 d PND的发生率。结果与S组比较, P组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 术后3、5、7 d PND的发生率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失血量、补液量、瑞芬太尼用量、各时点心率、各时点MAP、术后3 d VAS疼痛评分、术后30 d PND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七氟醚复合麻醉相比, 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能够缩短患者拔管时间与PACU停留时间, 并降低PND短期发病率, 提示丙泊酚静脉麻醉可能对老年患者更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 七氟醚 丙泊酚 老年人 腹腔镜检查
原文传递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危险因素与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田刚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19期3006-3011,共6页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是一种麻醉和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细微多样,取决于被影响的特定认知区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记忆受损、信息处理能力下降、智力减退和焦虑。其危险因素众多,患者的自身(年龄、文化程度、术前合并症等)、术中情...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是一种麻醉和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细微多样,取决于被影响的特定认知区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记忆受损、信息处理能力下降、智力减退和焦虑。其危险因素众多,患者的自身(年龄、文化程度、术前合并症等)、术中情况(手术类型、麻醉方法、麻醉深度、麻醉时间等)及术后情况(术后疼痛与术后炎性反应)均为相关危险因素。此并发症不仅增加经济负担,降低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至今仍未有明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近年来,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倍受关注,研究成果为临床研究、预测、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该文就近年来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 神经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预防治疗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涂青梅 田刚 +3 位作者 栾国凤 王铮 潘宗红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5期793-796,共4页
目的:比较神经阻滞和静脉镇痛两种方法的镇痛作用,评价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行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镇痛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行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 目的:比较神经阻滞和静脉镇痛两种方法的镇痛作用,评价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行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镇痛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行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术后镇痛,B组采用舒芬太尼静脉镇痛(PCIA)。若两组中有患者镇痛效果不完善,可追加镇痛栓(双氯芬酸钠)。术后2、4、8、12、24 h,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Ramsay镇静评分评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镇痛栓使用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 h及4 h Ramsay评分和术后12 h及24 h VAS评分差异显著(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镇痛栓使用率、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镇痛中,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比较,罗哌卡因复合氢吗啡酮行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使用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氢吗啡酮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镇痛
原文传递
两种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甲胎蛋白的比对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扬宇 秦雪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19期121-123,共3页
目的研究两种免疫分析仪器Beckman Coulter Access DXI800和Abbott I4000在同一实验室检测甲胎蛋白结果的可比性。确保了两种仪器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两种仪器均采用美国伯乐公司的质控品进行日常室内质量控制,在质控在控的... 目的研究两种免疫分析仪器Beckman Coulter Access DXI800和Abbott I4000在同一实验室检测甲胎蛋白结果的可比性。确保了两种仪器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两种仪器均采用美国伯乐公司的质控品进行日常室内质量控制,在质控在控的前提下,连续5日(2019年3月4-8日),每日选取8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新鲜血清标本,共选取40例并在两个仪器上进行测试,收集得40组数据。以Beckman Coulter Access DXI800为参考仪器,Abbott I4000为待评仪器,最后对两台仪器得出的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本科两种仪器测定的甲胎蛋白的两个水平质控,日间及总日间及总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均小于8.33%(日间CV的允许范围)。两种仪器之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5)。结论两台仪器测定甲胎蛋白的结果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可比性,系统偏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可同时报告检验结果,避免了差异过大给临床报告解读带来不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化学发光 比对 分析 贝克曼 雅培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51型L1蛋白B细胞表位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烁 +3 位作者 杨志平 张春林 龚权 梅冰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6-399,405,共5页
目的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51型(HPV-51)L1蛋白的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和分析。方法从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中检索HPV51型L1蛋白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理化性质、二级结构、柔韧性、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抗原性等参数,运用ExPASy... 目的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51型(HPV-51)L1蛋白的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和分析。方法从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中检索HPV51型L1蛋白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理化性质、二级结构、柔韧性、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抗原性等参数,运用ExPASy网站的TMPRED和PROTSCALE软件分析预测其跨膜区域;采用氨基酸抗原性指数方法计算肽段的平均抗原指数(AI),将得到的肽段序列用Protein BLAST进行在线同源性匹配分析。结果 HPV51型L1蛋白由50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质量单位为56.31487 ku,等电点8.38。预测人乳头瘤病毒51型L1蛋白的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其N端的5-10、51-57、75-96、124-132、138-152、174-185、214-217、230-234、269-286、316-320、336-341、355-360、428-443、475-486、489-497肽段。采用氨基酸抗原性指数方法计算AI,筛选出10条HPV 51型L1蛋白的B细胞优势表位。同源性分析显示75-96、138-152、174-185、428-443区段为可能的HPV51型L1蛋白优势B细胞表位。结论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HPV51型L1蛋白含有多个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可为其表位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51型(HPV-51) L1蛋白 B细胞 表位预测
原文传递
荆州地区HPV-52型E7基因多态性分析和T细胞表位预测
6
作者 李烁 梅冰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2期211-215,共5页
目的研究湖北荆州地区人乳头瘤病毒52型(HPV-52)E7基因变异特征以及预测T细胞表位。方法扩增HPV-52阳性样本E7基因,测序并与GenBank参考序列比对,分析序列变异性,构建E7基因系统发育树,估算基因选择压力以及预测E7蛋白T细胞表位。结果 H... 目的研究湖北荆州地区人乳头瘤病毒52型(HPV-52)E7基因变异特征以及预测T细胞表位。方法扩增HPV-52阳性样本E7基因,测序并与GenBank参考序列比对,分析序列变异性,构建E7基因系统发育树,估算基因选择压力以及预测E7蛋白T细胞表位。结果 HPV-52 E7基因突变序列中检测到19个单核苷酸突变,包括10个非同义突变和9个同义突变。常见的单核苷酸突变为751C>T和801A>G,突变率分别为96.51%和98.84%。3个非同义突变发生在编码E7蛋白β折叠区域内。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荆州地区HPV-52 E7基因变异序列主要分布在B谱系。对于HLA-A*02:01,MLLGTLQVV(84-92)表位亲和力最强,对于HLA-DQA1*01:01/DQB1*02:01,ATIKDYILDLQPETT(6-20)表位亲和力最强。结论湖北荆州地区HPV-52 E7基因序列具有多态性,单核苷酸突变的发现以及T细胞表位预测可为HPV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52型 E7基因 多态性 T细胞表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