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30
1
作者 王宁利 欧阳洁 +4 位作者 周文炳 赖铭莹 天才 曾明兵 陈静嫦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6-51,I005,I006,共8页
目的 对中国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闭青 )房角关闭机制进行研究 ,为按发病机制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和诊断性的治疗方法对 12 6例 (12 6只眼 )原发性闭青的房角及房角相关解剖结构... 目的 对中国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闭青 )房角关闭机制进行研究 ,为按发病机制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和诊断性的治疗方法对 12 6例 (12 6只眼 )原发性闭青的房角及房角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活体、实时、定性及半定量观察分析。结果根据UBM房角及房角相关解剖结构的观察 ,可将原发性闭青房角关闭机制分为单纯性瞳孔阻滞型(48例 ,48只眼 ,占 38.1% ) ,单纯性非瞳孔阻滞型 (9例 ,9只眼 ,占 7.1% ) ,多种机制共存型 (6 9例 ,6 9只眼 ,占 5 4.8% )。单纯性瞳孔阻滞型闭青瞳孔缘相对位置靠前 ,周边虹膜因瞳孔阻滞而膨隆 ,房角关闭与虹膜根部附着点位置及睫状体位置无关 ;单纯性非瞳孔阻滞型闭青瞳孔缘相对位置靠后 ,无瞳孔阻滞因素参与 ,房角关闭与前位的睫状体及附着靠前的周边虹膜肥厚堆积有关 ;多种机制共存型闭青除有瞳孔阻滞因素参与外 ,大多数患者具有虹膜根部附着点靠前和 (或 )睫状体前位和 (或 )周边虹膜肥厚等非瞳孔阻滞因素参与 ,结果形成特殊的爬行性房角关闭。结论 中国人原发性闭青房角关闭机制呈多样性。建议建立以房角关闭不同机制为基础的青光眼分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分类法 房角关闭机制
原文传递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2
2
作者 王宁利 周文炳 +2 位作者 天才 吴中耀 刘华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采用超声测量、图象处理、激发试验及房角镜检查等方法对45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和4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进行对照研究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急闭和慢闭患者眼轴长度、晶体厚度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两组... 采用超声测量、图象处理、激发试验及房角镜检查等方法对45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和4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进行对照研究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急闭和慢闭患者眼轴长度、晶体厚度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两组间前房深度及瞳孔阻滞力差异有显著性(急闭组前房深度小于慢闭组,但急闭组瞳孔阻滞力大于慢闭组)。分析证实上述差异和晶体相对位置有关。周边虹膜切除术(周切)后激发试验发现慢闭组中有37.93%的病例为阳性,而急闭组阳性率仅为11.43%;房角镜检查发现慢闭房角关闭形态不同于急闭。作者认为急闭的发生和瞳孔阻滞有关。但慢闭的发生除有瞳孔阻滞外尚有其它机制参与。基于此研究结果,作者对闭青的分类和处理提出了新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病理学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植入物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64
3
作者 天才 张秀兰 +4 位作者 余敏斌 葛坚 纪晓霞 陈秀琦 冀建平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3-277,T005,共6页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non penetratingtrabecularsurgery ,NPTS)联合网状透明质酸植入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5例 (2 7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患者进行NPTS联合透明质酸植入物治疗。术后...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non penetratingtrabecularsurgery ,NPTS)联合网状透明质酸植入物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5例 (2 7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患者进行NPTS联合透明质酸植入物治疗。术后观察眼压、眼内组织反应情况、滤过泡形态 ,并对手术区域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和前房角镜检查。随访时间 3 0~ 10 4个月 ,平均 (6 6 1± 2 47)个月。结果 患者术前眼压平均 (2 6 36± 9 0 2 )mmHg(1mmHg=0 133kPa) ,术后 3个月眼压平均 (14 18± 3 5 1)mmHg ,差异有显著性 (t =6 875 ,P <0 0 5 )。术后无需药物治疗而眼压≤ 2 1mmHg者占 5 6 0 % ,需局部应用药物治疗或术区行残存小梁网激光穿刺治疗眼压≤ 2 1mmHg者占 44 0 %。术前局部应用降眼压药平均 (2 96± 1 43)种 ,术后减至 (0 77± 1 0 7)种 ,差异有显著性 (t=4 716 ,P <0 0 5 )。所有患者术前、后视力差异均无显著性 (χ2 =0 33,P =0 5 6 4)。 2 7只眼中 ,6只眼术后眼压≥ 2 1mmHg ,4只眼有轻微前房出血 ;无前房变浅、炎症、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UBM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在巩膜瓣下均形成一内含植入物的透明液性间腔 ,透明质酸植入物在术后 3个月开始降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青光眼引流植入术 透明质酸
原文传递
中药川芎嗪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疗效 被引量:52
4
作者 刘杏 周文炳 +3 位作者 葛坚 天才 凌运兰 蔡小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川芎嗪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血液流变学、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对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9例(34眼),其中治疗组11例(19眼),对照组8例(... 目的:探讨中药川芎嗪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血液流变学、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对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9例(34眼),其中治疗组11例(19眼),对照组8例(15眼)进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测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Humphrey视野检查以及模型视诱发电位(PVEP)检测。结果:用磷酸川芎嗪治疗后,患者全血粘度明显降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各充盈时间明显缩短;Humphrey静态视野之总缺失(TD)、平均缺失(MD)明显减少,动态视野之I4e等视线面积明显扩大;100′、25′、6′三种方格PVEP的P1潜伏期明显缩短。结论:磷酸川芎嗪可以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液粘度;缩短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各循环时间,改善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开角型 视功能 川芎嗪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56
5
作者 王宁利 吴河坪 +3 位作者 天才 陈秀琦 曾明兵 范志刚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29-334,共6页
目的 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 8例 (2 5 8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按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匹配后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行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 (14 ... 目的 评价非穿透小梁手术术中和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 8例 (2 5 8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按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匹配后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行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 (14 2只眼 ) ,另一组行小梁切除术 (116只眼 )。非穿透小梁手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患者术前平均眼压分别为 (31 85± 4 83)mmHg(1mmHg =0 133kPa)和 (32 5 9± 4 6 2 )mmHg。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及术中、术后 3个月内的并发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眼压 :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患者术后 7、14d ,1、3、6个月时 ,平均眼压分别为 (6 6 7± 2 4 3)mmHg、(11 4 2± 2 89)mmHg、(12 5 9± 2 2 4 )mmHg、(15 4 5± 1 82 )mmHg、(17 99± 1 80 )mmHg ;小梁切除术组患者眼压分别为 (4 87± 1 6 5 )mmHg、(10 4 8± 2 38)mmHg、(12 0 1± 2 83)mmHg、(15 0 1± 2 6 6 )mmHg、(17 4 8± 2 97)mmHg。术前、后 1~ 6个月 ,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t=1 2 8、1 78、1 5 5、1 6 0 ,P =0 2 0 2、0 0 77、0 12 4、0 112 )。术后 7d及 14d ,小梁切除术组平均眼压低于非穿透小梁手术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t=7 0 3、2 89,P <0 0 0 0 1、P =0 0 0 4 )。 (2 )视力 :两组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开术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显微镜检查
原文传递
重视对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防治 被引量:57
6
作者 天才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1-403,共3页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 眼压反应 病理生理 防治
原文传递
恶性青光眼手术治疗远期疗效探讨 被引量:52
7
作者 卓业鸿 葛坚 +2 位作者 刘奕志 魏雁涛 天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探讨恶性青光眼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年 7月至 2 0 0 2年 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恶性青光眼患者 17例 ( 17眼 )手术方式、术后视力、眼压情况。结果  17例患者 ( 17眼 )中 ,12眼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 目的 探讨恶性青光眼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9年 7月至 2 0 0 2年 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恶性青光眼患者 17例 ( 17眼 )手术方式、术后视力、眼压情况。结果  17例患者 ( 17眼 )中 ,12眼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其中 6眼于术后 0 5月~ 10个月病情复发 ,经分别或联合行激光后囊切开、玻璃体前界膜切开、前部玻璃体切除 ,甚至房水引流管植入、睫状体光凝术后才得以缓解。 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未见病情复发。患者的视力较术前提高 ,眼压得到控制。结论 单纯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对早期或药物治疗能部分缓解的恶性青光眼有效 ;对弥漫性房角关闭、周边虹膜前粘连的顽固病例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为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青光眼 手术治疗 远期疗效 手术方式 术后视力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
原文传递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1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余敏斌 高景春 +2 位作者 天才 葛坚 周文炳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112例 (2 15只眼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一般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和检测。结果  112例中 ,男性 79例 ,女性 33例 ;年龄 6~ 6 9岁 ...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112例 (2 15只眼 )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一般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和检测。结果  112例中 ,男性 79例 ,女性 33例 ;年龄 6~ 6 9岁 ,平均 (2 6 81± 15 32 )岁。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110例 ,全身使用者 2例 ,平均用药时间 (2 7 5 3± 2 3 18)个月。 10 4例患者使用激素的主要原因为患有各种病因的结膜炎。所有患眼均具有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 ,其视野和视神经的损害程度与用药时间基本相同 ;16 2只眼 (75 4% )伴有特征性的后囊膜下白内障 ;172只眼合并近视。结论 滥用药物是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的重要原因 ,用药史和特征性的后囊膜下白内障是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糖皮质激素 病因 临床特点 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干扰素α-2b与丝裂霉素C用于青光眼滤过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张秀兰 彭大伟 +2 位作者 周文炳 天才 葛坚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 评价干扰素α 2b (interferonα 2b ,IFNα 2b)与丝裂霉素C (mitomycinC ,MMC)用于青光眼滤过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 ,将 41例 ( 6 8只眼 )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openangleglauco... 目的 评价干扰素α 2b (interferonα 2b ,IFNα 2b)与丝裂霉素C (mitomycinC ,MMC)用于青光眼滤过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 ,将 41例 ( 6 8只眼 )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openangleglaucoma ,POAG)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有 34只眼 ,其中2 7例为同一患者左右眼对照 ;患者年龄 15~ 40岁 ,均为初次手术。IFNα 2b组于小梁切除术毕即刻、术后第 3、7、10、14d ,在滤过区旁球结膜下注射 5× 10 5IU ;MMC组在术中 1次性应用MMC ,浓度为0 2 5mg/ml,共 5min。随访时间 6~ 15个月。结果  ( 1)术后第 12个月末 ,IFNα 2b组和MMC组功能性滤过泡的累积百分率分别为 ( 70 95± 9 72 ) %和 ( 77 0 1+10 5 1)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u =0 2 16 5 ,P >0 0 5 )。IFNα 2b组形成的滤过泡以II型为主 ,MMC组则以I型为主 ( χ2 =6 2 6 1,P <0 0 5 ) ;前者眼压在 10~ 15mmHg( 1mmHg =0 133kPa)的控制率 ,以第 3、6、9、12个月时均高于后者。 ( 2 )IFNα 2b组和MMC组的累计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 ( 70 95 %± 9 72 ) %、( 94 5 9± 5 2 6 ) %和 ( 6 5 15±10 5 1) %、( 84 6 1± 7 2 6 ) % ,但差异亦无显著性 (u =0 8174,0 10 11,P >0 0 5 )。 (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滤过术 干扰素Α-2B 丝裂霉素C
原文传递
房水引流管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卓业鸿 葛坚 +3 位作者 李莉 刘海泉 蓝育青 天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10期600-602,共3页
目的 :评价房水引流管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探讨其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对 78例难治性青光眼施行房水引流管植入术 ,术后随访 3~ 36个月。结果 :眼压由术前 3.4~ 8.12 (5 .6 7± 1.32 ) k Pa下降至 0 .40~ 3.6 7(2 .45... 目的 :评价房水引流管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探讨其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对 78例难治性青光眼施行房水引流管植入术 ,术后随访 3~ 36个月。结果 :眼压由术前 3.4~ 8.12 (5 .6 7± 1.32 ) k Pa下降至 0 .40~ 3.6 7(2 .45± 0 .98) k Pa,手术成功率为 82 %(6 4/ 78) ,术后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 84.6 %(6 6 / 78)。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浅前房、脉络膜脱离、引流管内口堵塞、引流管外露、导管退缩到房角或脱出前房、球结膜纤维包囊形成、恶性青光眼。结论 :尽管房水引流管植入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存在一些并发症应引起医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水 引流管 难治性青光眼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超声生物显微镜暗室激发试验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宁利 赖铭莹 +1 位作者 陈秀琦 天才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3-186,I012,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暗室激发试验与传统暗室激发试验在闭角型青光眼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例(22只眼)先兆期闭角型青光眼作为患者组,15例(30只眼)... 目的比较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暗室激发试验与传统暗室激发试验在闭角型青光眼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例(22只眼)先兆期闭角型青光眼作为患者组,15例(30只眼)深前房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传统暗室试验和UBM暗室试验。比较两种暗室试验前后房角的变化与眼压差,采用统计学χ2检验比较两者的阳性率。结果两种暗室试验结果显示,闭角型青光眼组22只眼中,10只眼试验前后眼压差>1.07kPa(1kPa=7.5mmHg),12只眼试验前后眼压差<1.07kPa或无变化。UBM暗室试验发现,15只眼出现房角功能关闭,其中3只眼1个象限关闭,5只眼2个象限关闭,7只眼超过2个象限关闭。传统暗室试验结合Goldmann房角镜检查发现8只眼房角关闭;其中3只眼2个象限关闭,5只眼2个以上象限关闭。对照组3只眼试验前后眼压差>1.07kPa,UBM及Goldmann房角镜检查均未发现房角功能关闭。以两种暗室试验下诱发的房角关闭为判断标准,UBM暗室试验诊断的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100.0%;传统暗室试验的阳性率为31.8%,两者间敏感性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室激发试验 超声生物显微镜 诊断 青光眼.闭角型
原文传递
青光眼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的进展 被引量:19
12
作者 冀建平 天才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2001年第3期137-142,共6页
青光眼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的特点是术中不穿透前房 ,房水通过剖切的菲薄的滤过膜渗出 ,避免了穿通性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使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本文就青光眼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的发展、房水引流原理、基础手术技术及并... 青光眼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的特点是术中不穿透前房 ,房水通过剖切的菲薄的滤过膜渗出 ,避免了穿通性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使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本文就青光眼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的发展、房水引流原理、基础手术技术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非穿透性滤过性手术 并发症 安全性 可重复性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秀兰 天才 +3 位作者 陈秀琦 葛坚 余敏斌 冀建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8期477-479,共3页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检查技术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手术区域解剖特点和房水引流机制。方法 :对 14例 16只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的患者 ,在术后 1~ 3个月内进行手术区域 UBM检...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检查技术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手术区域解剖特点和房水引流机制。方法 :对 14例 16只眼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的患者 ,在术后 1~ 3个月内进行手术区域 UBM检查。检查的指标 (项目 )包括 :巩膜瓣下形成液间腔的大小 (宽和高 )、透明质酸钠生物胶吸收的情况、剩余角膜小梁膜的厚度以及滤过泡的形态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只眼术前平均眼压 2 3.43± 7.6 1mm Hg,术后 3个月时平均 14.6 5± 3.6 2 mm Hg,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术后 1~ 3个月 U BM结果显示透明质酸钠生物胶尚未降解 ,所有病例在巩膜瓣下形成一透明液间腔 ,宽平均 3.2 0± 0 .91mm,高平均 0 .6 5± 0 .17mm。剩余角膜小梁膜厚度平均为 0 .0 8± 0 .0 7mm,如此层太厚 ,往往引起术后眼压升高。 5眼在结膜下伴有滤过泡形成。 1眼可见有脉络膜分离回声暗区。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降低眼压的机制是房水籍剩余的角膜小梁膜向包括了巩膜瓣下间腔、巩膜瓣周围、结膜下和脉络膜上腔引流的方式。手术的关键是充分切除深层巩膜瓣 ,残留菲薄角膜小梁膜 ,使房水自发性渗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超声生物显微镜
原文传递
针刺分离术联合5-FU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 被引量:22
14
作者 余敏斌 天才 +1 位作者 周文炳 程洁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5期288-294,共7页
为了探讨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治疗方法,应用针刺分离术联合滤过泡旁球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发生的包裹性囊状滤过泡23例24只眼,5—氟尿嘧啶的治疗量为5mg/次,总量为15mg。治疗前眼压为3.96... 为了探讨包裹性囊状滤过泡的治疗方法,应用针刺分离术联合滤过泡旁球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发生的包裹性囊状滤过泡23例24只眼,5—氟尿嘧啶的治疗量为5mg/次,总量为15mg。治疗前眼压为3.96±0.5kPa,治疗后眼压为2.52±0.73kPa,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有18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的完全成功率为75%,条件成功率为87.5%。结果表明针刺分离术联合5—氟尿嘧啶滤过泡旁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强调对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应早期发现并治疗,以避免滤过性手术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过泡 青光眼 5-氟尿嘧啶 针刺分离术
原文传递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钝挫伤中初步应用 被引量:21
15
作者 赖铭莹 王宁利 +2 位作者 天才 陈秀琦 周文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1998年第7期408-410,共3页
为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钝挫伤中的应用价值。对7只眼前段钝挫伤眼进行眼科常规检查,传统眼科B超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超声生物显微镜显示房角后退、虹膜根部离断、睫状体分离、晶体悬韧带断裂不全脱位和玻璃体疝,... 为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钝挫伤中的应用价值。对7只眼前段钝挫伤眼进行眼科常规检查,传统眼科B超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超声生物显微镜显示房角后退、虹膜根部离断、睫状体分离、晶体悬韧带断裂不全脱位和玻璃体疝,并能显示出传统B超所不能显示的睫状体和脉络膜浅脱离。表明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前段外伤中有极好的应用价值。尤其在屈光介质混浊(角膜混浊、前房积血)、睫状体分离低眼压和隐藏在虹膜后的病变时,它可显示出采用常规眼科检查和眼用B超常不能揭示的病变,它的应用可为眼前段钝挫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确切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损伤 眼前段 钝挫伤 超声生物显微镜
原文传递
非穿透性滤过手术联合羊膜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冀建平 张秀兰 +3 位作者 天才 高艺 马翔 郑湖玲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3-205,共3页
探讨羊膜移植在兔眼非穿透性滤过手术中的抗瘢痕化作用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选取新西兰白兔 15只 ,双眼行非穿透性滤过手术 ,术中随机选取一眼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观察术眼眼内反应、滤过泡形态和功能 ,并行角膜内皮活性染色、眼球组织... 探讨羊膜移植在兔眼非穿透性滤过手术中的抗瘢痕化作用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选取新西兰白兔 15只 ,双眼行非穿透性滤过手术 ,术中随机选取一眼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观察术眼眼内反应、滤过泡形态和功能 ,并行角膜内皮活性染色、眼球组织切片及滤过区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 10天时 ,全部术眼可见弥散隆起的滤过泡 ,第 14天时 ,滤过泡存留有 6眼 ;对照组术后 5~ 7天开始出现滤过区局限 ,第 10天时仅有 3眼存留滤过泡 ,第 14天仅有 1眼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组织学检查显示滤过区纤维组织形成少 ,但局部有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滤过区见大量纤维瘢痕组织形成。所有术眼前房反应轻微 ,角膜内皮活性染色及眼球组织切片未见异常。结论 :羊膜组织对兔眼非穿透性滤过手术有抗瘢痕形成作用 ,且对兔眼组织无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非穿透性滤过手术 羊膜移植
原文传递
薄壁囊状滤过泡的结膜瓣加固术 被引量:20
17
作者 天才 李芙蓉 +3 位作者 李行 王宁利 余敏斌 刘杏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7-39,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改良转移结膜瓣对矫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薄壁囊状滤过泡的临床效果。方法 剪开滤过泡周围的结膜 (保留原滤过泡 ) ,游离转移上方或颞侧球结膜 筋膜组织 ,加固覆盖于经局部冷冻的变性囊状泡表面 ,转移结膜瓣的前缘固定缝合... 目的 探讨改良转移结膜瓣对矫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薄壁囊状滤过泡的临床效果。方法 剪开滤过泡周围的结膜 (保留原滤过泡 ) ,游离转移上方或颞侧球结膜 筋膜组织 ,加固覆盖于经局部冷冻的变性囊状泡表面 ,转移结膜瓣的前缘固定缝合于周边角膜的槽状浅沟内。转移结膜瓣不够松弛时 ,在穹窿部做一减张性球结膜 筋膜组织切开。结果  46例 (5 2只眼 )术后随访 6个月至 4年 ,平均眼压由术前 (4 2 5± 1 33)mmHg(1mmHg=0 133kPa)提高至术后 (12 98± 5 70 )mmHg,差异有显著性 (t=3 2 6 ,P <0 0 1)。 5 1只眼仍保留滤过功能 ,2 0只眼的结膜渗漏和 6只眼的黄斑水肿消失 ,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χ2 =16 6 5 ,P <0 0 1)。 1只眼术后滤过泡消失 ,眼压升高 ,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以维持正常眼压 ,视为手术失败。结论 转移结膜瓣加固术是矫正薄壁囊状泡性低眼压、减轻黄斑水肿、修复结膜渗漏或破裂、防止眼内感染的有效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抗代谢药 薄壁囊状泡 转移结膜瓣
原文传递
滤过手术后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8
作者 彭寿雄 周文炳 +1 位作者 天才 彭大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1995年第12期737-738,共2页
报告51只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持续性低眼压的眼睛,其中6眼发生了低眼压性黄斑病变。这6眼经治疗后,3眼年青患者,黄斑皱褶消失,视力恢复。本组资料提示,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对老年人的视功能损害较年青人大。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 报告51只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持续性低眼压的眼睛,其中6眼发生了低眼压性黄斑病变。这6眼经治疗后,3眼年青患者,黄斑皱褶消失,视力恢复。本组资料提示,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对老年人的视功能损害较年青人大。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年青人的组织修复能力较强,而老年人较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病变 青光眼 滤过手术 低眼压
原文传递
青光眼的角膜内皮细胞观察 被引量:20
19
作者 周文炳 天才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09-212,共4页
关键词 青光眼 角膜 内皮细胞
原文传递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杏 周文炳 +7 位作者 葛坚 天才 蔡小于 成安衡 林玉兰 梁玲 唐红艳 陈志新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对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参数测定的结果表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全血粘弹性、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容积、血液相对粘度均比正常人增加。计算机多因素逐步回归分... 对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参数测定的结果表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全血表观粘度、血浆粘度、全血粘弹性、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容积、血液相对粘度均比正常人增加。计算机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低切变率下全血表观粘度与开角青光眼视野缺损率关系最密切。讨论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多因素性和血液粘度对视功能损害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 青光眼 视功能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