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状流液膜界面扰动波湍流诱导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何辉 任全耀 +2 位作者 吴瑶 潘良明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7-81,共5页
为探明环状流液膜界面扰动波形成机制,以准确预测液膜质量输运和干涸(Dryout)型临界热流密度特性,本研究通过将高速摄像与液膜厚度电导传感结合的方法,分别对液膜界面波的演化行为和液膜厚度进行定性可视化分析和定量测量实验。结果表明... 为探明环状流液膜界面扰动波形成机制,以准确预测液膜质量输运和干涸(Dryout)型临界热流密度特性,本研究通过将高速摄像与液膜厚度电导传感结合的方法,分别对液膜界面波的演化行为和液膜厚度进行定性可视化分析和定量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高湍动的气芯与液膜的相互作用在液膜界面上形成毫秒级不规则演变的涟波,高频涟波先驱经过一系列秒级自卷积演化成随机分布的扰动波;扰动波形成机制的数学模型表明,液膜界面扰动波的形成时间间隔符合伽马分布,伽马分布阶数与气相速度正相关但独立于液相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流 液膜 扰动波 湍流
原文传递
棒束及格架布置对燃料组件搅混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程诚 +3 位作者 卢冬华 苏前华 龙彪 陈振辉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27,共6页
以CPR1000核电机组使用的格架组装的5×5棒束燃料组件为对象,开展了多组全长棒束燃料组件搅混特性实验,重点分析了冷-热棒布置形式、格架布置形式等几何参数对燃料组件搅混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冷-热棒中心对称布置时的燃... 以CPR1000核电机组使用的格架组装的5×5棒束燃料组件为对象,开展了多组全长棒束燃料组件搅混特性实验,重点分析了冷-热棒布置形式、格架布置形式等几何参数对燃料组件搅混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冷-热棒中心对称布置时的燃料组件热扩散系数更接近真值;跨间搅混格架对燃料组件总体热扩散系数有较小增强作用,但对于棒束压降的贡献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组件 5×5棒束 热扩散系数 几何参数
原文传递
棒束通道单相和两相交混模型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吕路路 +2 位作者 张戈 何辉 程诚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52,共6页
本研究利用子通道程序,基于已有的实验数据,对棒束通道的单相和两相交混模型进行了评估。单相交混主要考虑横流和湍流交混,横流由守恒方程决定并在流量分布中占主导作用,湍流交混取决于交混系数,对湍流交混研究发现Sadatomi模型预测结... 本研究利用子通道程序,基于已有的实验数据,对棒束通道的单相和两相交混模型进行了评估。单相交混主要考虑横流和湍流交混,横流由守恒方程决定并在流量分布中占主导作用,湍流交混取决于交混系数,对湍流交混研究发现Sadatomi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两相交混由横流、湍流交混和空泡漂移共同作用,通过已有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推荐两相交混中空泡漂移采用Hotta模型、湍流交混系数采用Sadatomi模型和两相乘子采用Beus模型,这是一个预测结果较为保守的组合模型,有利于反应堆安全的保守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通道 交混模型 空泡漂移 交混系数 两相乘子
原文传递
关于一维两流体模型中界面阻力计算的研究
4
作者 程诚 +2 位作者 何辉 董献宏 徐海岩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7,共6页
一维两流体模型中,界面阻力是决定相间耦合程度的关键参数,其计算方法目前有漂移流模型法和阻力系数法。本研究利用子通道程序,基于圆管空气-水两相实验数据,对这2种计算方法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一维两流体模型中漂移流模型法的预测能... 一维两流体模型中,界面阻力是决定相间耦合程度的关键参数,其计算方法目前有漂移流模型法和阻力系数法。本研究利用子通道程序,基于圆管空气-水两相实验数据,对这2种计算方法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一维两流体模型中漂移流模型法的预测能力要优于阻力系数法。同时评估了两相流动中分布效应对界面阻力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空泡份额区分布效应影响较小,而高空泡份额区其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阻力 漂移流模型 阻力系数模型 分布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