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大尺度分布格局 被引量:47
1
作者 李永振 +4 位作者 艾红 董丽娜 李娜娜 李夏 高天翔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9-628,共10页
珊瑚礁区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为更全面地了解南海诸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系统整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东沙、西沙和中沙及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资源调查的历史资料,研究了南海珊瑚礁鱼类分类学多... 珊瑚礁区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为更全面地了解南海诸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系统整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东沙、西沙和中沙及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资源调查的历史资料,研究了南海珊瑚礁鱼类分类学多样性。种类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东沙记录鱼类种类514种,西沙和中沙632种,南沙548种;各礁区记录鱼类物种数目少于预测数目,也少于全球其他生境相似的海域记录的鱼类种数。估算了南海珊瑚礁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东沙△+和∧+分别为55.1、121;西沙、中沙△+为60.2,∧+为164;南沙△+为56.6、∧+为150;各礁区海域鱼类△+值均小于东海陆架海域,而∧+值均高于东海陆架海域。在种和科的分类水平上,计算了南海珊瑚礁海域与卡拉棉群岛、米尔恩湾、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和南海北部陆架海域鱼类的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西、中沙群岛与其他礁区海域鱼类在种级分类阶元上的相似性系数相差较大,所有珊瑚礁海域鱼类在科级分类阶元上的相似性系数较为接近;另外,所有珊瑚礁海域鱼类种(科)间相似性均高于其与陆架海域鱼类种(科)间相似性。对南海珊瑚礁、卡拉棉群岛和米尔恩湾等海域典型礁栖性鱼类的科的物种相对丰富度进行了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其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认为,物种多样性较高而分类多样性较低是南海珊瑚礁鱼类多样性大尺度分布格局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珊瑚礁 鱼类 分类学多样性 相似性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李娜娜 董丽娜 +4 位作者 李永振 艾红 李夏 陈国宝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3-870,共8页
根据20世纪80年代起大亚湾海域鱼类调查研究的历史资料,采用Nelson分类系统对鱼类物种组成进行了系统整理,从不同分类阶元分析了大亚湾海域鱼类的多样性。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Δ+和∧+),目级和科级水平丰富度(R)... 根据20世纪80年代起大亚湾海域鱼类调查研究的历史资料,采用Nelson分类系统对鱼类物种组成进行了系统整理,从不同分类阶元分析了大亚湾海域鱼类的多样性。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Δ+和∧+),目级和科级水平丰富度(R)以及目级和科级水平相似性系数(C)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指数,其中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为本文首次提出。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共记录鱼类22目94科206属,以鲈形目种类居绝对优势。采用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分析,大亚湾海域鱼类组成目、科、属所分别拥有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4.27、9.36、14.55),(2.19、3.40)和(1.55),高于东海陆架,而低于东沙群岛海域,并且与纬度梯度成反比,证明低纬度海域的鱼类分类多样性低,种类组成主要集中分布于较少数的分类类群。使用PRIMER 5.2软件计算了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数值分别为62.2和110.0,其中Δ+低于东海陆架区(65.7),高于东沙群岛海域(55.2),说明大亚湾海域鱼类的亲缘关系比东海陆架区海域鱼类近,比东沙群岛海域鱼类的远,并且分布较不均匀。3个海区的相似性系数比较结果显示,在目级水平上,大亚湾海域鱼类组成同东沙群岛接近,而科级水平上同东海陆架区更为接近。本研究在种以上的分类阶元审视大亚湾海域鱼类组成,以期增加对大亚湾鱼类多样性的认识,为该区域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阶元包含指数 分类多样性 相对丰富度指数 相似性指数 大亚湾
下载PDF
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唐峰华 +3 位作者 朱金鑫 吴祖立 伍玉梅 崔雪森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6-1043,共8页
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 根据2010—2013年11—12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重心每年稍有差异,经度重心集中在132°20′E附近;纬度重心集中在36°30′N和37°30′N两个位置附近。GAM模型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37~0.45 mg/m3。海洋环境与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除了叶绿素 a 浓度呈一般显著外,海表温度和空间因子在 CPUE 上的回归均极显著(P〈0.01),符合统计意义。4年间渔场的适宜环境范围有所差异,推断主要是日本海海域对马暖流、东朝鲜暖流与里曼寒流相互交汇的强弱作用力引起的,也有不同年份季风的强弱不同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存在。每一年的渔场海洋环境因子稍有差别,对其资源量的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太平洋褶柔鱼 海洋环境 海表温度 叶绿素A浓度
下载PDF
北部湾海域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孙冬芳 朱文聪 +6 位作者 艾红 李娜娜 董丽娜 卢伟华 李希国 李永振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共4页
根据南海北部湾海域鱼类物种种类组成的历史资料,系统整理了鱼类物种组成,并计算了北部湾海域鱼类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北部湾海域共记录鱼类626种,隶属2纲27目。其中软骨鱼类为7目16科27属42种;... 根据南海北部湾海域鱼类物种种类组成的历史资料,系统整理了鱼类物种组成,并计算了北部湾海域鱼类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北部湾海域共记录鱼类626种,隶属2纲27目。其中软骨鱼类为7目16科27属42种;硬骨鱼类20目122科344属584种,以鲈形目种类最多、有331种,占硬骨鱼类总物种数的56.8%,其次为鲀形目、杜夫鱼目等。北部湾海域鱼类平均△+约为63.5,∧+约为110。北部湾海域鱼类△+高于东沙群岛的珊瑚礁海域,但低于北方的黄渤海海域和一些河口区域,符合纬度较低的海域其△+一般也较小这一规律;而∧+与其他海区相比则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物种组成 分类学多样性 分类学差异 北部湾
下载PDF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8
5
作者 唐峰华 樊伟 +3 位作者 伍玉梅 岳冬冬 崔雪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42-249,共8页
利用我国2002—2012年5—11月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生产资料,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Chl-a)、海流等数据,运用产量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渔获量变化与海洋环境... 利用我国2002—2012年5—11月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生产资料,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Chl-a)、海流等数据,运用产量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渔获量变化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5—6月渔场重心位于中、东部渔场,在168°~171°E、38°~39°N的范围;7—11月集中在西部渔场,重心位于150°~160°E、40°~44°N的范围,渔场重心伴随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通过GAM模型综合分析发现整个渔汛期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最适SST范围为14~19℃;最适Chl-a范围为0.22~0.55 mg·m^-3;集中的经度范围为154°~157°E;集中出现的纬度范围为41°~44°N。柔鱼活动呈现每年北上索饵洄游和南下活动产卵洄游,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SST相关性最好,从5月到9月SST与渔场重心的关系在北上时呈正相关,从9月到11月南下时为负相关,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另外海流对渔场的影响甚为重要,高产渔场一般位于黑潮、亲潮交汇区域的黑潮前锋、亲潮向背一侧附近,随着暖、寒流的此消彼长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渔场 北太平洋 海洋环境 海表温度 GAM模型
下载PDF
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分布 被引量:9
6
作者 杨杰青 全为民 +1 位作者 王云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60-1076,共17页
为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春季、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优势种季节变化及生态类群。结果显示,... 为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春季、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优势种季节变化及生态类群。结果显示,3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108种(含未定种),浮游幼体14类,隶属于7门15大类,其中桡足类和水母类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对优势,桡足类为最优势类群,共47种,占总种数的43.52%,水母类共19种,占总种数的17.59%。浮游动物种类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种类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各季节浮游动物种类数目与纬度呈负相关。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与平均生物量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平均丰度与平均生物量冬季最低,平均生物量夏季最高,平均丰度春季最高。根据浮游动物对水文环境条件耐受性和生活海区的差异性将浮游动物群落分为6个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种、广温广盐种、高温高盐种、近岸暖温种、暖水种和大洋广布种。其中东海北部近岸海域春、冬季近岸低盐种和广温广盐种占绝对优势,夏季暖水性种群所占比例高;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暖水性种群在春、夏、冬三季中均占主导地位;东海中南部近岸海域春、冬季暖水性种群占绝对优势,但夏季高温高盐种、大洋广布种优势明显。各季节中华哲水蚤均为优势种,但其他优势种季节更替较明显,其中春、夏两季优势种更替率为90.9%,夏、秋两季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态类群 丰度 生物量 东海
下载PDF
北部湾多鳞鱚生长与死亡参数的估算 被引量:9
7
作者 刘金殿 朱立新 +2 位作者 卢伙胜 朱俊杰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64-69,共6页
利用2008年3-9月北部湾底拖网和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多鳞鱚的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对多鳞鱚渔业的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鳞鱚优势体长为100~130mm,占60.71%;优势体重为5... 利用2008年3-9月北部湾底拖网和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多鳞鱚的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对多鳞鱚渔业的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鳞鱚优势体长为100~130mm,占60.71%;优势体重为5~25g,占83.96%;雌性个体略大于雄性个体,性比为1:1.36,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分别为:L∞=188.6mm,K=0.51,t0=-0.32;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为1.86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58、1.217和1.36;渔业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的值分别为0.34和0.50,渔业资源已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鳞鱚 生长 死亡 北部湾
下载PDF
主导长江口鱼类群落物种时间共存格局的环境过滤机制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晁敏 沈新强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5-533,共9页
了解生物群落中物种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河口鱼类群落结构与温盐等理化因子密切相关,同时多数鱼类产卵、育幼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主要在春夏季发生),因此环境过滤机制可能是促使河口鱼类时间上共存的主要机制.... 了解生物群落中物种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河口鱼类群落结构与温盐等理化因子密切相关,同时多数鱼类产卵、育幼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主要在春夏季发生),因此环境过滤机制可能是促使河口鱼类时间上共存的主要机制.为证实该假设,本研究以长江口鱼类群落为例,利用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AMs)分析其时间生态位及鱼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基于零模型(null models)从生态位利用的角度阐述河口鱼类群落时间上的共存机制.结果表明:鱼类物种间实测生态位大于预期值,揭示出环境过滤机制是促使鱼类时间上共存的主要机制;多数鱼类物种与非生物环境因子关系拟合较好,说明未知因素(如物种间的竞争作用等机制)对其分布影响权重较小.上述结果支持环境过滤学说是长江口鱼类物种时间共存格局的主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环境过滤 鱼类群落 时间共存 零模型 GAMs 长江口
下载PDF
海湾鱼类群落物种共存机制——以湄洲湾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沈新强 王云龙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9-176,共8页
海湾鱼类群落共存机制仍不明确,分析群落物种生态隔离及生境过滤的相对重要性是探讨物种共存模式的重要途径。以湄洲湾鱼类群落为例,根据2012年9月及2013年4月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零模型对其鱼类共存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物种出... 海湾鱼类群落共存机制仍不明确,分析群落物种生态隔离及生境过滤的相对重要性是探讨物种共存模式的重要途径。以湄洲湾鱼类群落为例,根据2012年9月及2013年4月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零模型对其鱼类共存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物种出现/不出现的C-score、成对物种棋盘格数目、SES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基于丰度数据的Pianka及Czechanowski生态重叠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说明无论是物种还是个体之间均呈随机分布格局,显示湄洲湾鱼类群落是一种受竞争排斥与生境过滤双重影响的群落。研究结果对湄洲湾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模型 共存机制 鱼类群落 湄洲湾 随机分布格局
下载PDF
湄洲湾海域甲壳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杰青 +1 位作者 沈新强 王云龙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24,共9页
根据2012年9月和2013年4月湄洲湾海域2个航次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甲壳动物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优势种及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2个航次共捕获甲壳动物35种,其中虾类17种、蟹类15种、虾蛄类3种,隶属于2目8科15属。2012年9月... 根据2012年9月和2013年4月湄洲湾海域2个航次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甲壳动物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优势种及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2个航次共捕获甲壳动物35种,其中虾类17种、蟹类15种、虾蛄类3种,隶属于2目8科15属。2012年9月优势种为断脊口虾蛄(Oratosquillina interrupta)、黑斑口虾蛄(O.kempi)、锈斑■(Charybdis feriatus)、刀额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ultrirostris)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2013年4月优势种为断脊口虾蛄、双斑■(C.bimaculata)、刀额仿对虾和细巧仿对虾(P.tenella);而且断脊口虾蛄和刀额仿对虾为2个航次共有的优势种。2012年9月,甲壳动物平均丰度为1.50×10-2个·m^(-2)、平均生物量为1.47×10-1g·m^(-2),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优势度曲线之上。2013年4月,甲壳动物平均丰度为3.73×10-3个·m^(-2)、平均生物量为1.57×10-2g·m^(-2),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优势度曲线之下。2012年9月和2013年4月,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30和1.31,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62和0.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动物 优势种 多样性 丰度 生物量 湄洲湾
下载PDF
基于RDA与GAMs模型的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与温盐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杰青 +1 位作者 全为民 王云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84,共13页
为进一步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季节演替与温盐的变化关系,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 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 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利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了优势种与温盐的变化关系,广义加性模型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参数... 为进一步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季节演替与温盐的变化关系,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 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 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利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了优势种与温盐的变化关系,广义加性模型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参数与温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优势种季节演替较为明显,由春季2 种演替成夏季10 种,再更替为冬季5 种,春季和冬季优势种的种类和生态类群相对单一,夏季较为丰富。(2)优势种时空分布是综合多层环境因子的结果,如春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与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正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和底层温度负相关,冬季与表层盐度正相关;春季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与底层温度、底层盐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夏季盐度是决定暖水性和高温高盐性优势种分布的关键因子,且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冬季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与表层温度关系密切,并呈现较强的负相关。(3)春季和冬季香农–威纳指数多样性指数与纬度呈负相关。(4)温度和盐度对生物多样性参数影响显著,但季节上又呈现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参数 温度 盐度
下载PDF
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时空共存关系初探
12
作者 杨杰青 晁敏 +2 位作者 张冬融 周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3-443,共11页
群落内近缘物种如何共存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的共存格局仍未知。为阐明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共存关系,根据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肥胖箭虫及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广义... 群落内近缘物种如何共存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的共存格局仍未知。为阐明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共存关系,根据三门湾及邻近海域百陶箭虫、肥胖箭虫及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s)分析了百陶箭虫、肥胖箭虫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零模型检验了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之间的共存格局。结果表明:百陶箭虫分布与温度、桡足类密度和浮游植物密度显著相关,肥胖箭虫与温度、桡足类密度、水深和盐度显著相关。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间四季Pianka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表明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之间呈随机分布状态,竞争作用和生境过滤作用共同制约二者的分布。此外,百陶箭虫和肥胖箭虫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生态位的分化,而食物组成是否具有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百陶箭虫 肥胖箭虫 三门湾 共存关系
原文传递
春季中华哲水蚤在不同海湾或河口对环境的适应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杰青 陈渊戈 +3 位作者 张冬融 周进 晁敏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0-468,共9页
为探究南黄海和东海不同海域春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分布主要受何种环境因子影响及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利用2020年春季南黄海海州湾至长江口以北海域和东海长江口海域、三门湾邻近海域、福建中部近岸海域调查数据,基于广... 为探究南黄海和东海不同海域春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分布主要受何种环境因子影响及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利用2020年春季南黄海海州湾至长江口以北海域和东海长江口海域、三门湾邻近海域、福建中部近岸海域调查数据,基于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AMs)分析了中华哲水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至长江口以北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温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hl a、pH和氨氮的影响。其密度随着温度的增加呈一个波谷曲线变动,温度在14℃时密度最低;随着溶解氧的增加其密度呈一个波谷曲线变动,溶解氧含量在10 mg/L时中华哲水蚤密度最低;随化学需氧量增加其密度波动变化;随着Chl a浓度的增加其密度先下降再呈波动上升;随着pH的增加中华哲水蚤密度逐渐降低;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中华哲水蚤密度逐渐增加。长江口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盐度、水深、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影响,随盐度和水深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三门湾邻近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盐度、pH和透明度影响,随盐度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pH的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随透明度的增加其密度先降低后增加,透明度在1.2 m左右其密度最低。福建中部近岸海域中华哲水蚤主要受水深、透明度、温度和溶解氧影响,随水深的增加,其密度逐渐增加;随透明度的增加其密度波动增加;随温度和溶解氧的增加其密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浮游动物 春季 中华哲水蚤 环境因子 南黄海 东海
下载PDF
长江口张网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月相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晁敏 沈新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92,共12页
为了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特征,用张网作业对长江口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12个月鱼类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1周年共记录56种鱼类,以鲈形目(27种)和鲱形目(10种)种类数目最多。鱼类区系为典型的亚热带动物区系,只出现暖水种(25... 为了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特征,用张网作业对长江口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12个月鱼类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1周年共记录56种鱼类,以鲈形目(27种)和鲱形目(10种)种类数目最多。鱼类区系为典型的亚热带动物区系,只出现暖水种(25种)及暖温种(31种)2种适温类型。鱼类种类数目以底栖鱼类(26种)和中上层鱼类占多数(21种),底层鱼类数目较少(9种)。丰度或生物量均由少数几种鱼类占优势。根据鱼类生态类群,海洋洄游性鱼类及河口性鱼类占据种类数目的主要地位,而生物量或丰度均由海洋洄游性鱼类占据主导。每网平均种类数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月(18.3种)和1月(7.2种),每网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11月(2 272尾/网)和1月(71尾/网),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9月(11 892g/网),最小值出现在1月(351g/网),而主要种类丰度的时间分布差异也较大;基于丰度计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集中指数在时间上也有较大差异,NMDS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根据相似性鱼类群落在时间上可分为4组,相邻月一般相似性较近,但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相似性较小。此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在径流量、盐度及水温3个环境因素中,引起张网鱼类群落丰度时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温。鉴于当前长江口张网捕捞努力量有增加趋势,为保护长江口鱼类群落,需要控制过高的捕捞努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群落结构 时间变化 环境因素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黑鲷亲鱼、放流及海捕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15
作者 杨艳艳 +4 位作者 张虎 潘玉 祖凯伟 高天翔 宋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8,共9页
为了解黑鲷(Acanthopayrus schlegelii)种质资源现状以及放流群体可能对野生群体产生的遗传学影响,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对采自舟山、莱州和南通的黑鲷亲鱼、放流群体和海捕群体进行了遗传学比较研究。研究显示:764尾黑鲷个体... 为了解黑鲷(Acanthopayrus schlegelii)种质资源现状以及放流群体可能对野生群体产生的遗传学影响,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对采自舟山、莱州和南通的黑鲷亲鱼、放流群体和海捕群体进行了遗传学比较研究。研究显示:764尾黑鲷个体共检测到69个单倍型,其中亲鱼群体与放流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为5个、亲鱼群体与海捕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为6个,放流群体与海捕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为27个。亲鱼群体、放流群体和海捕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849,0.786~0.935和0.850~0.951,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011,0.005~0.009和0.008~0.009。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_(ST)显示,黑鲷亲鱼群体与放流群体、放流群体间以及放流群体与海捕群体均产生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黑鲷亲鱼群体、放流群体以及海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说明放流群体的种质资源良好,但黑鲷苗种与海捕群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仍需开展其遗传多样性监测工作,以保护黑鲷的优质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 遗传多样性 增殖放流 线粒体DNA控制区 种质资源
下载PDF
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杰青 欧阳珑玲 +3 位作者 晁敏 袁琪 王云龙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1-392,共12页
为探讨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根据2016年11月(秋季)、2017年2月(冬季)、2017年5月(春季)和2017年8月(夏季)4个季节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生态类群、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为探讨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根据2016年11月(秋季)、2017年2月(冬季)、2017年5月(春季)和2017年8月(夏季)4个季节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生态类群、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7门113属215种(含未定种),秋季最多(134种),冬季(113种)和春季(111种)较为接近,夏季(94种)最少,各季节均以桡足类和水螅水母类占优势。浮游动物种类的空间分布上,秋季和冬季整体呈现近岸和远岸较中间高,而春季和夏季由近岸到远岸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浮游动物种类随季节变动不大,但优势种更替较为明显,仅亚强次真哲水蚤( Subeucalanus subcrassus )和肥胖箭虫( Sagitta enflata )为4个季节共有优势种。优势种生态类群主要可分为暖温种、广温广盐种、近岸暖水种、热带暖水种及暖水广布种。浮游动物丰度均值秋季(124.75 ind./m^3 )与冬季(152.43 ind./m^3 )相近,春季(64.76 ind./m^3 )和夏季(74.44 ind./m^3 )相近,春季、夏季的丰度均值要明显低于秋季、冬季,平面分布上秋季和冬季呈现近岸高远岸低,但不同的是水深在大于20 m以上的海域,冬季平均丰度要稍高于秋季,而春季和夏季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变化特点。浮游动物生物量冬季(263.68 mg/m 3 )最高,秋季(147.38 mg/m^3 )次之,春季(59.13 mg/m^3 )和夏季(61.45 mg/m^3 )相近,平面分布上与丰度分布趋势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态类群 丰度 生物量 海南西北部
下载PDF
2018—2019年余姚市主要内河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变化特征
17
作者 杨杰青 林熙戎 +5 位作者 欧阳珑玲 陈渊戈 唐峰华 茅树杰 王云龙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6-1044,共9页
为探明2018—2019年余姚市主要内河(余姚江、临周江、长泠江和湖塘江)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变化特征,于2018年和2019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调查8次,比较分析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等参数,并... 为探明2018—2019年余姚市主要内河(余姚江、临周江、长泠江和湖塘江)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变化特征,于2018年和2019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调查8次,比较分析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等参数,并采用优势度曲线和相似性分析方法,分析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与累计丰度百分比,以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年际、季节及空间上的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共鉴定浮游甲壳动物39属67种,其中桡足类35种、枝角类32种;2019年共鉴定浮游甲壳动物26属46种,其中桡足类25种、枝角类21种。2018年浮游甲壳动物、桡足类和枝角类种类数高于2019年。密度和生物量年际变化不大,各年度季节排序均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优势种年际更替率为78.26%。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年际差异极显著,季节上夏季两年之间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空间上各江段两年之间均差异不显著。2019年较2018年,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表现,水体亦有趋于富营养化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姚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余姚市主要内河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杰青 +2 位作者 欧阳珑玲 茅树杰 王云龙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62,共7页
为探讨余姚市主要内河(余姚江、临周江、长泠江和湖塘江)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受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于2018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进行4次调查,分析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以及群落... 为探讨余姚市主要内河(余姚江、临周江、长泠江和湖塘江)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受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于2018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进行4次调查,分析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以及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鉴定浮游甲壳动物39属67种,其中桡足类35种,枝角类32种,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秋季最低,春、夏、冬季稍高且季节波动变化不大,但空间分布上具有差异。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上,春季与其他季节差异显著,长泠江与其他江差异显著。优势种季节更替较为明显,仅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四季共有优势种。溶解氧、水温和浮游植物密度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余姚
下载PDF
东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8
19
作者 李永振 +1 位作者 卢伟华 孙冬芳 《南方水产》 CAS 2009年第2期10-16,共7页
根据南海东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种类组成的历史资料,系统整理了鱼类物种组成,并计算了东沙海域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东沙珊瑚礁海域共记录鱼类18目,68科,173属,403种,鲈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 根据南海东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种类组成的历史资料,系统整理了鱼类物种组成,并计算了东沙海域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结果显示,东沙珊瑚礁海域共记录鱼类18目,68科,173属,403种,鲈形目鱼类占绝对优势。△+约为55.2,低于黄、渤海、长江口和东海陆架海域(P<0.01),∧+约为110,低于黄、渤海、长江口(P<0.01)和东海陆架海域(P>0.05)。大尺度上,一般纬度越低,中国海洋鱼类△+越小,表明珊瑚礁鱼类群落物种的亲缘关系要比陆架和河口区域的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物种组成 分类多样性 珊瑚礁 东沙群岛
下载PDF
2010年春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8
20
作者 晁敏 +4 位作者 全为民 唐峰华 沈新强 袁骐 黄厚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1-1151,共11页
为探索长江河口生境条件改变对重要生物的影响状况,揭示生境条件对生物资源影响的机理,根据2010年5–6月在长江口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与历史资料,用根据扫海面积计算的栖息密度研究了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状况,以及5–6月鱼... 为探索长江河口生境条件改变对重要生物的影响状况,揭示生境条件对生物资源影响的机理,根据2010年5–6月在长江口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与历史资料,用根据扫海面积计算的栖息密度研究了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状况,以及5–6月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2010年5–6月共记录鱼类40种。种类数目较多的科分别是鳀科和虾虎鱼科(均为5种),其次为石首鱼科(4种)及舌鳎科(3种);鱼类栖息密度以当年卵化幼鱼为主,矛尾虾虎鱼、棘头梅童鱼、凤鲚和刀鲚为栖息密度最大的4种鱼类,占调查区域鱼类栖息密度的94.11%。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发现,春季鱼类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的9个环境因子中,水深、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对河口内部鱼类丰度和栖息密度影响最大,而底层pH值、表层盐度和底层温度则对河口外部鱼类群落影响最大。与历史资料相比,目前记录的鱼类物种数目(40种)少于1985年5月或6月(69种,62种),而栖息密度(5.20×104ind/km2)高于1985年5月或6月(1.72×104 ind/km2,2.29×104 ind/km2)。本研究表明虽然长江口仍为棘头梅童鱼、刀鲚、凤鲚等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但是鱼类群落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群落结构 栖息密度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