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丰产沟盖地膜耕层环境效应及其最佳覆盖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史观 张云 +2 位作者 卫志兴 张毓庄 荣武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17,共9页
在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连续8年对丰产沟田5种覆盖技术试验示范表明:丰产沟田的最佳覆盖技术是地膜“全盖垅,半盖沟”和“垅盖膜,沟内盖秸秆”,它们均具有充分集中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保墒、缓解春旱和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强作物抗旱... 在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连续8年对丰产沟田5种覆盖技术试验示范表明:丰产沟田的最佳覆盖技术是地膜“全盖垅,半盖沟”和“垅盖膜,沟内盖秸秆”,它们均具有充分集中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保墒、缓解春旱和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强作物抗旱能力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改土 培肥 耕作
下载PDF
梯田微集流聚肥改土耕作法高产高效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卫正新 王小平 +2 位作者 史观 郭玉记 李俊 《中国水土保持》 2000年第9期15-18,共4页
梯田田面采用微集流聚肥改土耕作法,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常规耕作法。大旱之年作物基本不减产,一般年份可使作物增产159%~220%,集流效率达到70%;对于不同的粮食作物,土壤水分利用率提高170%~224%,肥料利用率提... 梯田田面采用微集流聚肥改土耕作法,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常规耕作法。大旱之年作物基本不减产,一般年份可使作物增产159%~220%,集流效率达到70%;对于不同的粮食作物,土壤水分利用率提高170%~224%,肥料利用率提高27.9%。同时,在梯田上采用微集流聚肥改土耕作法枣、经、菜立体间作套种模式,使得种植蔬菜的纯收益比种植粮食作物增加 2.26万元/hm2,其经济效益比种植一般作物提高 335%,每元投资产值相应提高 1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 微集流聚肥改土耕作法 立体种植 增产机理
下载PDF
丰产沟覆盖效应及其最佳覆盖技术研究初报 被引量:1
3
作者 史观 卫志兴 +2 位作者 张云 张毓庄 荣式西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0期27-31,共5页
丰产沟耕作法(亦称蓄水聚肥保土耕作法),把土地优化组合成“种植沟”和“生土垄’两大部分,彻底改造了土体构型,较好地改善了土壤环境:一能使地面环境相对稳定,地积温提高;二能较好地发挥雨养农业的优势;三能使上下土层中水、肥、气、... 丰产沟耕作法(亦称蓄水聚肥保土耕作法),把土地优化组合成“种植沟”和“生土垄’两大部分,彻底改造了土体构型,较好地改善了土壤环境:一能使地面环境相对稳定,地积温提高;二能较好地发挥雨养农业的优势;三能使上下土层中水、肥、气、热得以协调运转,加之作物良种良法的配合,就能使耕作与栽培、地下与地上、用地与养地有机地结合于一体,不仅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而且提高了光能与气热的利用率,因而增产效果较为显著。一般增产30%~80%,严重干旱年份和瘠薄耕地增产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产沟耕作法 覆盖效应 最佳覆盖技术
下载PDF
晋西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保土增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乃政 曲继宗 史观 《土壤肥料》 CSCD 1989年第2期20-23,共4页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广人稀。三料俱缺,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占耕地面积20%左右的坡地麦田,多年来习惯于夏季休闲,这时正是雨季(7~9月),麦地失去植被,地面裸露,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之肥料缺乏,土壤肥力逐年下降。
关键词 麦田 水土保持 绿肥作物 复种 山地
下载PDF
西部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一项突破性措施——微集流改土蓄水聚肥耕作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史观 陈玉仓 刘强 《大众标准化》 2001年第8期9-14,共6页
1 问题的提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一项规模宏大、历史性的系统工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切人点。西部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最突出的生态问题,而干旱缺水则是该区生态... 1 问题的提出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一项规模宏大、历史性的系统工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切人点。西部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最突出的生态问题,而干旱缺水则是该区生态建设和农业开发的主要障碍。退耕还林还草是减少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蓄水聚肥 西部农业开发 丰产沟 退耕还林还草 耕作法 水土流失 微集流 改善生态环境 年降水 西部地区
下载PDF
集流节水改土蓄水聚肥田在1997年严重干旱条件下的抗旱效应
6
作者 史观 王爱国 渠向东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1998年第2期35-38,共4页
1997年吕梁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且有冰雹和病虫危害。据调查,绝大部分山旱地大秋作物基本绝收,好的常规耕作田块产量仅300kg/hm2~600kg/hm2,而集流节水改土蓄水聚肥田却出苗全、苗壮、长势良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粮食作物均... 1997年吕梁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且有冰雹和病虫危害。据调查,绝大部分山旱地大秋作物基本绝收,好的常规耕作田块产量仅300kg/hm2~600kg/hm2,而集流节水改土蓄水聚肥田却出苗全、苗壮、长势良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粮食作物均产达4027.5kg/hm2~11302.5kg/hm2,棉花均产达757.5kg/hm2,各种蔬菜等产值也达到25530元/hm2~91575元/hm2。广泛实践与理论分析发现,集流节水改土蓄水聚肥田运用挖沟起垄、盖膜技术整地后,使种植沟土壤重新优化组合,活土层加厚到40cm,土壤容重减小0.09g/cm2~0.21g/cm3,总孔隙度增加3.4%~4.5%;能有效集雨、蓄水、保墒,使种植沟内集中4倍于自身的降雨,把小雨和无效降雨利用起来,一次15mm的降雨,相当于一次灌水定额为600m3/hm2~750m3/hm2的灌溉,同时较常规田减少蒸发86.7%;使地温、光照强度及功能叶较常规田大幅度提高,大大增强抗逆能力而达到较高产量和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旱瘠薄地 集流节水 改土蓄水 聚肥 抗旱效应
下载PDF
丰产沟耕作法最佳耕幅确定的研究报告
7
作者 史观 卫志兴 +2 位作者 张云 张毓庄 荣式西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1992年第3期16-17,31,共3页
一、问题的提出丰产沟最佳耕幅(生土垄与种植沟的宽度)的确定:决定着各种作物合理的播种面积,亩株(穗)数与轮作倒茬制度;土地利用率最高和产量最佳;有利于生土垄培肥和促进土地升级,以及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等。因而在多年试验示范推广中,... 一、问题的提出丰产沟最佳耕幅(生土垄与种植沟的宽度)的确定:决定着各种作物合理的播种面积,亩株(穗)数与轮作倒茬制度;土地利用率最高和产量最佳;有利于生土垄培肥和促进土地升级,以及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等。因而在多年试验示范推广中,许多农民曾提出:丰产沟使播种面积减少了,亩留苗密度不够了等等。在1984年9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省农学会、省农牧厅、省水利厅四家,联合主持召开的“山西省蓄水聚肥耕作(即丰产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产沟 耕作法 耕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