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应性建造——作为地形学关系之网络的建筑 被引量:16
1
作者 戴维·莱瑟巴罗 李劢(译)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1-26,共6页
任何建筑都位于一定的区域并被其萦绕.重新考量了单个建筑与这样的区域之间的关系。文中讨论了20世纪以来的建筑作品和相关认知观念,并通过这些论述将建筑定义为“诸关系之网络”。对现代主义建筑自主性的通常理解在此被特别审视并批驳... 任何建筑都位于一定的区域并被其萦绕.重新考量了单个建筑与这样的区域之间的关系。文中讨论了20世纪以来的建筑作品和相关认知观念,并通过这些论述将建筑定义为“诸关系之网络”。对现代主义建筑自主性的通常理解在此被特别审视并批驳,从而得以建立或发现一种“回应性”的建筑传统,这种传统即便在20世纪也未中断,而是一直延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学 建构 自主性:文脉主义 粗野主义 抽象 交流
原文传递
形式的脉动
2
作者 戴维·莱瑟巴罗 李劢(译) ()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5,共5页
看他写杨志忽然肯去,忽然不肯去,忽然又肯去,忽然又不肯去,笔势真如龙行夭矫,使人不可捉搦。——金圣叹尤为引人入胜的,是见到秀发以各式各样的姿态飘扬,宛若欲将自身缠绕成结,又如同火焰一般在空中起舞,它们交织缠绕,恰似蛇之相缠,一... 看他写杨志忽然肯去,忽然不肯去,忽然又肯去,忽然又不肯去,笔势真如龙行夭矫,使人不可捉搦。——金圣叹尤为引人入胜的,是见到秀发以各式各样的姿态飘扬,宛若欲将自身缠绕成结,又如同火焰一般在空中起舞,它们交织缠绕,恰似蛇之相缠,一缕飘向此处,一缕又绕向彼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缠绕 杨志 引人入胜
原文传递
冷与热,干与湿:彼得·卒姆托作品中“材料的环围属性” 被引量:4
3
作者 埃斯拉·萨赫因(Esra Sahin Yarman) 胡欣(译) () 《建筑师》 2009年第3期31-37,共7页
当代建筑理论和实践中,与材料相关的问题一直吸引着人们广泛的关注。设计师们推出了各式创新的、新兴的、智能的、生态的和高性能的材料。当前的许多材料研究着重于"人工的"或是"自然的","美学的"或是&qu... 当代建筑理论和实践中,与材料相关的问题一直吸引着人们广泛的关注。设计师们推出了各式创新的、新兴的、智能的、生态的和高性能的材料。当前的许多材料研究着重于"人工的"或是"自然的","美学的"或是"技术的","表面的"或是"结构的"。而所有这些分类都认为材料具有某些固有的和不变的属性,它们会告知我们如何"正确地"去使用材料,但却与项目的具体情况无关。与此相对照的另一做法在当代建筑中也很普遍,设计师们更喜欢把自己的形式创造强加于建筑,而不管所用材料的属性。在这样的建筑师的个人想像主导或是材料固有属性主导的设计取向之间,还有一些建筑师,他们寻求的是一种避免了形式——材料二元对立的设计方法。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作品便是这种观点最好的例证。这些作品的关注点从物质本身转移到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自治转移到交互,从而避免了形式和物质之间非此即比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形式 材料 卒姆托
下载PDF
各民族的面饰风格在文化史进程中是怎样自成一家和转化演变的 被引量:4
4
作者 戈特弗里德·森佩尔(著) 王丹丹(译) +1 位作者 孙陈(译) 《时代建筑》 2010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在这段《风格》选录中,森佩尔通过对古希腊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研究,确立了建筑和服饰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他提出其著名的"面饰"理论,论证面饰原则对于建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建筑 风格 面饰 服装 雕塑 非欧文化
下载PDF
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建筑学——一门同时发生在设计工作室、模型工坊与教室中的学科 被引量:2
5
作者 戴维·莱瑟巴罗 李劢(译)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1,共5页
设计教学是建筑教育的核心。针对由来已久的认知缺陷和现状问题,并依据建筑学"理论结合实践"的特点,提出衡量成果的标准应同时适用于理论与实践。对于"教授-实践者"的聘用、评价以及晋升和续聘,都存在挑战。需要适... 设计教学是建筑教育的核心。针对由来已久的认知缺陷和现状问题,并依据建筑学"理论结合实践"的特点,提出衡量成果的标准应同时适用于理论与实践。对于"教授-实践者"的聘用、评价以及晋升和续聘,都存在挑战。需要适当的管理机制来区分不同设计教授的责任,规定设计课成果的呈现形式;并助其更好地在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进行教学;同时,依据明晰的标准,衡量贡献与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学科 设计教学师资 教授-实践者 衡量标准
原文传递
现代的律动:让新建筑重归和谐的“五点” 被引量:1
6
作者 艾丝拉·萨赫欣·布拉特 李劢(译)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26,共7页
回顾"新建筑五点",提出其是一种建筑手段,旨在让居所与居民敞向宇宙提供的"原初影响条件",而非技术型或风格性的要素。通过分析魏森霍夫建筑展中柯布西耶建筑案例,以及解读他的写作,证明"新建筑五点"的... 回顾"新建筑五点",提出其是一种建筑手段,旨在让居所与居民敞向宇宙提供的"原初影响条件",而非技术型或风格性的要素。通过分析魏森霍夫建筑展中柯布西耶建筑案例,以及解读他的写作,证明"新建筑五点"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建筑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律动"变得可读,而且要通过建立物质或思想层面上与世界的交缠,将这些"律动"关联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柯布西耶 新建筑五点 魏森霍夫建筑展 地平线 绿色植物
原文传递
囿于技术车轮之中的建筑
7
作者 佩尔·奥拉夫·费德 张一楠(译) () 《新建筑》 2021年第6期9-14,共6页
文章旨在拓展与技术相关之建筑讨论的范畴与时间跨度。直至两个世纪前,技术与自然仍旧相平衡,且重在利用当地材料与资源,身体是最主要的工具。全球性的材料贸易和思潮传播打破了这种平衡,建筑必须容纳种种技术发明,其空间性受到严峻挑... 文章旨在拓展与技术相关之建筑讨论的范畴与时间跨度。直至两个世纪前,技术与自然仍旧相平衡,且重在利用当地材料与资源,身体是最主要的工具。全球性的材料贸易和思潮传播打破了这种平衡,建筑必须容纳种种技术发明,其空间性受到严峻挑战。如今,技术之轮一如既往地前行,但仍然无法仅靠技术来解决人类愿望与自然之矛盾:建筑越是被技术所定义,就越降格为一种借以寻求所谓人类幸福的“服务”。不发掘其空间性,建筑就无法成为自然和身体之间的重要中介。为了更全面地反思技术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其关键在于:这种“建筑-技术”共同体将如何运作,而技术又将如何自处于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技术 机器 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