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部儒家礼典的不同命运──论大、小戴(礼记)的关系及《大戴礼记》的被冷落 被引量:5
1
作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0-85,共6页
关键词 西汉 <<礼记>> 学术命运 戴德 戴圣 官学
原文传递
郑玄经学三论 被引量:3
2
作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5-92,共8页
郑玄经学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史上影响非常深远。今天如果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特有的经学形态,至少有以下三点不容忽视:一是郑玄通学的形成与长期以来王朝政治的实际导向有关,二是郑玄经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王朝的政治统治问题... 郑玄经学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史上影响非常深远。今天如果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特有的经学形态,至少有以下三点不容忽视:一是郑玄通学的形成与长期以来王朝政治的实际导向有关,二是郑玄经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王朝的政治统治问题,三是郑玄经学笃信谶纬,由于清代学者的回护,这个问题变得有点模糊了,现在需要重新予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经学 通学 谶纬
下载PDF
“以诗证史”视域中《平露堂集》“柳”意象的美学内涵
3
作者 邓昕 《汉字文化》 2024年第2期200-202,共3页
“以诗证史”是陈寅恪先生治学中的诠释方法,尤以《柳如是别传》的考据最为成熟。《平露堂集》为明末文学家陈子龙在松江南园时所作,其中不少影射柳如是的诗作。陈子龙、柳如是二人情缘似乎亦通过《平露堂集》中“柳”意象的择取与演绎... “以诗证史”是陈寅恪先生治学中的诠释方法,尤以《柳如是别传》的考据最为成熟。《平露堂集》为明末文学家陈子龙在松江南园时所作,其中不少影射柳如是的诗作。陈子龙、柳如是二人情缘似乎亦通过《平露堂集》中“柳”意象的择取与演绎,隐秘而幽婉地呈现出来。本文试图运用“以诗证史”思想研究方法对陈子龙《平露堂集》中“柳”意象所承载的美学内涵进行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诗证史 《平露堂集》 陈子龙 “柳”意象 美学内涵
原文传递
郑玄礼学的“非学术”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35-39,共5页
以礼学为主干的郑玄经学常常在学术史研究中被认为是“ 纯学术”,可是经学自确立地位以来,就是一种政治统治学说,这是不容否认的。产生于一 个特殊时代的郑学,为什么就只是“纯学术”?这问题在近年的经学史研究中已经有人提出 疑... 以礼学为主干的郑玄经学常常在学术史研究中被认为是“ 纯学术”,可是经学自确立地位以来,就是一种政治统治学说,这是不容否认的。产生于一 个特殊时代的郑学,为什么就只是“纯学术”?这问题在近年的经学史研究中已经有人提出 疑义,但还缺乏专门的研究。本文从郑玄礼学的历史依据、现实针对性和以《周礼》为核心 的政治意义等几个方面探讨郑学的所谓“非学术”意义,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礼学 政治 现实 针对性
下载PDF
古人与鹤:意象中的矛盾心理
5
作者 《文史知识》 2023年第12期83-86,共4页
说起鹤,人们都会想到松鹤延年的图画,知道它象征着福寿。可是,说起这种祥鸟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意象演进,则没有太多人知道。追本溯源,不知什么原因,中国人最早的鹤意象总是与“不遇”的象征意义有关。《周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说起鹤,人们都会想到松鹤延年的图画,知道它象征着福寿。可是,说起这种祥鸟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意象演进,则没有太多人知道。追本溯源,不知什么原因,中国人最早的鹤意象总是与“不遇”的象征意义有关。《周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心理 松鹤延年 鹤意象 追本溯源 象征意义 《周易》
原文传递
周公其人的不同解释镜像——以《尚书·金縢》篇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0-55,219-220,共6页
周武王死后,周公作为辅政者,为何其所作所为会引起"群弟"的猜忌?那段史实,当后人想要知其究竟时,总是有语焉不详之憾。最早记录这段史实的传世文献是《尚书·金縢》篇。《尚书》是重要的儒家经典,相传曾经孔子手订,以后... 周武王死后,周公作为辅政者,为何其所作所为会引起"群弟"的猜忌?那段史实,当后人想要知其究竟时,总是有语焉不详之憾。最早记录这段史实的传世文献是《尚书·金縢》篇。《尚书》是重要的儒家经典,相传曾经孔子手订,以后历代经学家不断地诠释《尚书》。就《金縢》篇而言,我们从这些诠释中看到的是事实理解还是逻辑理解?笔者似乎更倾向于后者。朱维铮常论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问题,可我们从中国经学诠释的历史中,常常可以看到这二者的疏离。本篇主要梳理明朝以前不同经学家笔下不同的周公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诠释学 观念取向
原文传递
由文化的到政治的──略论孔、荀礼乐观念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3-107,共5页
“礼乐”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周公制和作乐建立起来的贵族行为准则和政治统治秩序为数百年后的孔子带来了无限的眷恋和执着的追求。孔子无疑是想以周代的礼乐制度为典范重振王道礼乐秩序并成为这种“重振”的策划者,其政治用意... “礼乐”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通过周公制和作乐建立起来的贵族行为准则和政治统治秩序为数百年后的孔子带来了无限的眷恋和执着的追求。孔子无疑是想以周代的礼乐制度为典范重振王道礼乐秩序并成为这种“重振”的策划者,其政治用意是不容否认的,但孔子的实践与言论明显表现出一种文化关怀的倾向,这种文化关怀的精神对后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又过了大约200年,孔门后学荀子重提礼乐的核心意义,却明显淡化了那种文化关怀的倾向而构筑成一种赤裸裸的社会控制的强权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孔子 宗教情怀 荀子 政治实践
下载PDF
深刻领会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习江泽民同志考察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笔谈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平一 +14 位作者 蔡红梅 李丽霞 马奇凡 黄忠晶 袁振辉 朱同丹 吴正国 金其桢 符惠明 徐兴海 辛望旦 陈坚 黄焕初 陶文沂 简大钧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5-13,共9页
关键词 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 江泽民 考察 人民大学
下载PDF
传世《孝经》郑注的再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唐都学刊》 2006年第3期6-10,共5页
郑玄与传世本《孝经郑注》的关系,自魏晋以后一直是个谜。由于汉末经注的影响力,人们见有题名郑注的经书自然以为是郑玄之注,经学里的行家人早就从具体内容中发现了疑点,屡次提出。但由于政治家对到底是不是郑玄作的注并不太在意,故此... 郑玄与传世本《孝经郑注》的关系,自魏晋以后一直是个谜。由于汉末经注的影响力,人们见有题名郑注的经书自然以为是郑玄之注,经学里的行家人早就从具体内容中发现了疑点,屡次提出。但由于政治家对到底是不是郑玄作的注并不太在意,故此事一直未能澄清,直到唐代,依然是笔糊涂账。在学界争论不休时,唐玄宗以天子之尊,亲自注《孝经》。自此,《孝经》唐明皇御注本就成了定本,这更促使了民间真的郑注本的散失。宋以后的《孝经》注疏本也是在唐明皇注本基础上为之。清代学者辑出的多种《孝经郑注》本,也都以传世《孝经正义》为主要依据。其实,这些郑注根本就不是郑玄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孝经》 辑佚
下载PDF
巨变中的怀旧?——重温六十多年前钱穆先生的文化历史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6-18,38,共4页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历史观在当时是另类,在今天也绝非时尚,而他在20世纪世界学术界的影响,难有第二位中国的历史学家与他相匹敌。他的历史观是在深知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在意识形态教育下形成的。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理解与把握能...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历史观在当时是另类,在今天也绝非时尚,而他在20世纪世界学术界的影响,难有第二位中国的历史学家与他相匹敌。他的历史观是在深知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在意识形态教育下形成的。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是有过人之处的,否则他不会从乡塾直接走进北京大学的讲堂。他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他并非对现实一无所感,他在当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识就决非只是怀旧,今天我们重温他的这些认识也绝非怀旧。在全球化给人类带来诸多矛盾与困惑的形势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运也面临众所周知的挑战,此时,重温六、七十年前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对我们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国史大纲》 文化历史观 历史学
下载PDF
再论郑玄经学——兼与乔秀岩先生商榷 被引量:2
11
作者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80,88,共9页
汉代的经学形态在几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以经术缘饰政治”到回归经学文本的形态变化和学术取向的变化。郑玄正是这种变化的总结性人物。而近年日本学者乔秀岩对于郑玄经学体系性的解读,颇有新意,即将经学文本的内部一致性、逻辑性作... 汉代的经学形态在几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以经术缘饰政治”到回归经学文本的形态变化和学术取向的变化。郑玄正是这种变化的总结性人物。而近年日本学者乔秀岩对于郑玄经学体系性的解读,颇有新意,即将经学文本的内部一致性、逻辑性作为解读、训释经典的唯一依据,此所谓“结构主义”。乔秀岩先生给这种“结构主义”的经学诠释取向以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经学。而笔者认为郑玄这种颇有“本本主义”倾向的经学解读方式,其意义究竟在哪里,还需认真讨论。以文本为核心的经学诠释和经学的实践性之间的矛盾,是郑玄与王肃的经学争议的关键。本文从郑学的形态背景、体系性、和唯文本与重实践的矛盾三个方面,全新地讨论了郑玄经学的内容、形态、学术取向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经学 体系性 实践性
原文传递
历史研究的时代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东北史地》 1998年第3期8-9,共2页
面向新世纪,史学工作者将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新的任务,这是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公众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本组笔谈的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他们站在世纪的高度,着重阐述了史学工作者面对新世纪的心境、责任及对新世纪... 面向新世纪,史学工作者将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新的任务,这是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公众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本组笔谈的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他们站在世纪的高度,着重阐述了史学工作者面对新世纪的心境、责任及对新世纪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研究 时代意义 史学工作者 史学研究 研究历史 历史学 历史因素 史学界 展望 民族
原文传递
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
13
作者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3-48,共6页
郑玄通学的形成背景需要进一步探讨 ,晚清今文家关于两汉经学一直壁垒森严 ,到郑玄才被打破的说法影响还很大。其实汉代的经今古文学根本没有那么壁垒森严 ,“通”早已是一种大趋势 ,这一事实已有学者申说过 ,但其原因 ,笔者以为重要的... 郑玄通学的形成背景需要进一步探讨 ,晚清今文家关于两汉经学一直壁垒森严 ,到郑玄才被打破的说法影响还很大。其实汉代的经今古文学根本没有那么壁垒森严 ,“通”早已是一种大趋势 ,这一事实已有学者申说过 ,但其原因 ,笔者以为重要的是自王莽以后朝廷的导向 ,这是不容忽视的 ,经学作为政治统治学说 ,朝廷的引导往往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经学 通学 今文 古文
下载PDF
《诗经》的诠释学思考——以“郑王之争”为主要关注点
14
作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6-150,共5页
在两千多年的《诗经》诠释史上,文学的视角从未成为主流,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历史训诫的角度才是主流。郑玄与王肃两位《诗经》诠释大家也以这样的视角诠释《诗经》。王肃自幼习郑学,然成年以后,却越来越觉得郑玄的《诗经》解释在在都... 在两千多年的《诗经》诠释史上,文学的视角从未成为主流,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历史训诫的角度才是主流。郑玄与王肃两位《诗经》诠释大家也以这样的视角诠释《诗经》。王肃自幼习郑学,然成年以后,却越来越觉得郑玄的《诗经》解释在在都有问题,立志重新诠释《诗经》,取代郑玄的权威地位。郑、王均以"述先圣之元意"为职志,但所看到的"先圣之元意"却大不相同,这是经典诠释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诗经》诠释中的"郑、王之争",是中国经典诠释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清理这一热点问题,梳理历代《诗经》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取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曲折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诠释 郑玄 王肃
下载PDF
古老的教化命题:《论语》中的君子、小人之辨 被引量:1
15
作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7-83,97,共8页
《论语》给人类出了一道永恒的必答题——君子、小人之辨。关于这一问题,历代《论语》学家的诠释有很大的不同,大体有两种路径:一是强调君子与小人之内心道德境界的高下对立,即以"德"为主;二是强调君子与小人社会地位的不同,... 《论语》给人类出了一道永恒的必答题——君子、小人之辨。关于这一问题,历代《论语》学家的诠释有很大的不同,大体有两种路径:一是强调君子与小人之内心道德境界的高下对立,即以"德"为主;二是强调君子与小人社会地位的不同,君子当引领小人,关怀小人,即以"位"为主,于是淡化了二者的道德对立。前者以宋学家的诠释为主,后者以汉学家的诠释为主。两种解释路径其实都没有背离孔圣人的原教旨,只是各得一偏。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近代以来有将孔子拉下神坛的取向,就彻底忘记了孔子本来就重视"德"的原教旨,因此宋学家的诠释并不为错。而且孔子死后2 600多年了,人类太多地关注了"位"的问题,"德"的问题欠账尤多。在这个儒学再一次受到关注的新时代,笔者以为,孔门心中本有的"德"的问题更应该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君子 小人 汉宋之争
下载PDF
经学史视野下的“君子和而不同”之道
16
作者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0-127,共8页
古圣先贤留下的那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和而不同”,究竟该如何理解?在经学史视野下追本溯源地清理历代经师对于这句古训的诠释,可以发现,中国人在上古时代就认识到,“和”必须以存“异”为前提,这一点非常重要,它甚至关乎天下兴亡。... 古圣先贤留下的那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和而不同”,究竟该如何理解?在经学史视野下追本溯源地清理历代经师对于这句古训的诠释,可以发现,中国人在上古时代就认识到,“和”必须以存“异”为前提,这一点非常重要,它甚至关乎天下兴亡。这既是人道,也是天道。自从何晏、皇侃开启了“心和”之训,中国人似乎开始淡化那种在相异中求和的基本精神,但还是保留了“任道”这一重要前提,即在“任道”的前提下求“和”。宋代经学家能够认识到“任道”的重要性,但不能认识到“任道”与“心和”其实常常会两难,因此在经学诠释中并没有解决好如何实现“君子和而不同”的问题,甚至每每呈现自欺欺人的样貌。只有如宋代的苏辙和明代的黄洪宪等人,虽然离开经学文本,却对“君子和而不同”有着难能可贵的解说,这样的解说与阐发,在中国的思想史上非常值得重视,但它如何在社会现实中落实,仍然需要历代中国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史 和而不同 心和 任道
原文传递
经学家心中的孔子——关于孔子“野合而生”与“不知其墓”的经学诠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8-52,78,共6页
从历代经学家对《礼记·檀弓上》篇和《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生平的一段记述的诠释,可以明显地看出经学家们对于孔子形象认识的变化。司马迁、郑玄基本还能尊重原有的记述,后来的经学家们则越来越为了维护孔子的形象,努... 从历代经学家对《礼记·檀弓上》篇和《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生平的一段记述的诠释,可以明显地看出经学家们对于孔子形象认识的变化。司马迁、郑玄基本还能尊重原有的记述,后来的经学家们则越来越为了维护孔子的形象,努力曲笔弥合。王肃以后,经学家们越来越不能接受孔子"野合而生"的事实,弥合出"野合"是指其父母年纪相差较大的解说,这种说法在唐代以后基本定型。关于孔子"不知其墓",宋以后经学家们也越来越不能接受,认为孔子不可能是这样的人,即所谓用逻辑代替历史。清以后兴起的文字训诂学派看起来有着求真的取向,但他们所做出的解释,也还有再研讨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孔子 诠释学
原文传递
三棱镜中的中西文化交流──评《“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
18
作者 黄升任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祭天 祭祖 康熙帝 罗马 明末 传教 天主教 教义 天地
下载PDF
论杨诚斋体中的“自然”特质
19
作者 赵文慧 《汉字文化》 2021年第15期76-77,共2页
杨诚斋始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诚斋体",宋末严羽也称赞他的别出机杼。他将吕本中的"活法"理论发展为"自然",不受法度规范的束缚。杨万里的"自然"主要体现在自然风光、山水田园诗... 杨诚斋始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诚斋体",宋末严羽也称赞他的别出机杼。他将吕本中的"活法"理论发展为"自然",不受法度规范的束缚。杨万里的"自然"主要体现在自然风光、山水田园诗中透露出的洒脱自然,语言的清新自然、通俗晓畅以及他的童心童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万里 诗歌 自然
原文传递
近三十年来异体字规范问题研究述评
20
作者 盛煜华 《汉字文化》 2021年第20期95-97,共3页
自《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发布以来,学界对异体字的规范问题始终争论不休。但学者们对异体字之讨论始终存在研究范围宽窄不定、研究对象模糊不清等问题。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学界关于异体字规范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着重关注异体字界... 自《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发布以来,学界对异体字的规范问题始终争论不休。但学者们对异体字之讨论始终存在研究范围宽窄不定、研究对象模糊不清等问题。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学界关于异体字规范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着重关注异体字界定时对字源因素的强调,异体字成因中"异写""异构"概念的提出,以及在选择正体字时应采取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体字 字源 异写 异构 正体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