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囊性包虫病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97
1
作者 大中 《地方病通报》 2000年第1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囊性包虫病 医学地理 综述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2
作者 陈根 大中 李文科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72,F004,共5页
目的 通过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以探讨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原头节检测汉防己甲素杀灭原头节的效力 ;同时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 ... 目的 通过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以探讨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原头节检测汉防己甲素杀灭原头节的效力 ;同时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 90d后 ,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抑囊率 ;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及病理分级。结果 汉防己甲素在体外能有效地杀灭原头节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 (抑制率分别为 4 4 5 5 %、6 3 39%和 80 82 % ) ,其中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 (P <0 0 5 )。结论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较好 ,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 治疗 泡球蚴病 汉防己甲素 阿苯达唑 动物实验 中西医综合疗法
下载PDF
泡状棘球蚴病宿主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大中 DA Vuitton PS Craig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94,共4页
目的 为探讨泡状棘球蚴病宿主体内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观察至 2 5周 ,在不同时间取脾制备细胞悬液 ,检测CD+ 4 ,CD+ 8细胞数量。对 2 5例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健康人群 ,用FCM分析了CD+ 3 ,... 目的 为探讨泡状棘球蚴病宿主体内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观察至 2 5周 ,在不同时间取脾制备细胞悬液 ,检测CD+ 4 ,CD+ 8细胞数量。对 2 5例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健康人群 ,用FCM分析了CD+ 3 ,CD+ 4 ,CD+ 8,CD+ 19,CD+ 3 8,CD+ 56和HLA -DR+ 细胞的变化。结果 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后 ,1~ 8周以CD+ 4 细胞为主 ,随后CD+ 4 细胞减少 ,CD+ 8细胞增加 ,2 0周后改变显著 (P <0 0 5 ) ,CD+ 4 /CD+ 8比值迅速倒置。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D+ 3细胞未发生改变 ,CD+ 4 细胞较正常对照组下降 (P <0 0 5 ) ,CD+ 8细胞上升 (P <0 0 5 ) ,使CD+ 4 /CD+ 8比值降低 (P <0 0 5 )。CD+ 56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降低 (P <0 0 1) ,CD+ 19,CD+ 3 8和HLA -DR+ 细胞未发生改变 (P >0 0 5 )。结论 泡球蚴感染小鼠前 8周 ,以CD+ 4 细胞反应为主 ,具有保护性免疫。感染后期逐渐以CD+ 8细胞为主 ,使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有利于泡球蚴生存。泡状棘球蚴病患者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病 宿主淋巴细胞 变化 临床意义 免疫调节
下载PDF
甘肃泡型包虫病流行与人行为危险因素 被引量:23
4
作者 大中 李文科 包根书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973-974,共2页
目的 泡型包虫病的流行一般呈散发状态 ,甘肃省漳县、岷县局部地区泡球蚴病高度流行。对流行区人群进行影象学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 ,进行当地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探讨与疾病传播有关的因素。方法 对甘肃省漳县和岷县泡型包... 目的 泡型包虫病的流行一般呈散发状态 ,甘肃省漳县、岷县局部地区泡球蚴病高度流行。对流行区人群进行影象学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 ,进行当地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探讨与疾病传播有关的因素。方法 对甘肃省漳县和岷县泡型包虫病 (AE)流行区 2 4 85人 ,经B超和泡球蚴抗原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以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均为阳性者诊断为泡型包虫病感染者。并对所有对象进行 11项有关问题的询问调查。得出人群相应项目下包虫感染者和未感染人数之间构成比的组成 ,应用完全随机秩和H检验 ,由 χ2 界值表 ,确定与流行有关的因素。结果 确诊为泡型包虫病感染者有 86名 ,绝大部分是农民 ,经统计处理 ,发现AE流行与养狗、猎狐、接触狐皮、生食蔬菜、食用自产蔬菜等活动无关 (P >0 0 5 ) ;与用狗粪作肥料 ,和狗的密切接触有关 (P <0 0 5 )。与养狗的数量、时间 ,自由放养的方式高度相关 (P <0 0 1)。结论 多房棘球绦虫卵对环境污染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少养狗或改变放养犬的不卫生习惯 ,应是防治当地泡型包虫病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 流行 行为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泡球蚴感染过程中宿主CD_4^+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大中 DA Vuitton PS Craig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2,65,共5页
目的 为了探讨泡球蚴感染宿主CD+ 4 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 ,以及泡球蚴感染与宿主CD+ 4 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泡球蚴感染 12周 ,2 5周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 4 ,CD+ ... 目的 为了探讨泡球蚴感染宿主CD+ 4 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 ,以及泡球蚴感染与宿主CD+ 4 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泡球蚴感染 12周 ,2 5周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 4 ,CD+ 8细胞 ,在体外分别经EmAg ,anti-CD3 ,IL - 2 ,TNFα ,PWM刺激培养 16h ;Tunel和PI双染后 ,FCM分析凋亡细胞数 ;并用C -myc ,TGF - β ,bcl- 2cDNA探针检测感染 2 5周EmAg诱导CD+ 4 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结果 FCM分析 ,感染 12周组CD+ 4 ,CD+ 8细胞凋亡数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感染 2 5周组CD+ 4 细胞凋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也显著性高于同组CD+ 8细胞 (P <0 0 1)。CD+ 4 细胞内C -myc,TGF - β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bcl- 2mRNA水平则减弱 (P <0 0 5 )。结论 泡球蚴寄生宿主后期 ,可诱导宿主成熟T细胞中CD+ 4 细胞发生凋亡 ,使宿主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凋亡的形成与凋亡信号增加 ,抑制信号减弱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感染 宿主 CD4^+ 细胞凋亡 凋亡相关基因 转录 T细胞亚群 核酸原位杂交
下载PDF
泡型包虫病在甘肃省定西地区的流行和相关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大中 赵玉敏 +6 位作者 郭振华 包根书 李富荣 陈根 李文科 翁伟建 Craig PS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15-816,818,共3页
关键词 泡型包虫病 甘肃 相关因素 分析 流行病学
下载PDF
甘肃双峰驼乳对糖尿病大鼠的辅助治疗效果 被引量:15
7
作者 宋楠楠 梁剑平 +5 位作者 大中 魏恒 邵伍军 王曙阳 华兰英 王学红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4-26,共3页
研究骆驼乳对高脂饮食造成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辅助治疗效果。应用高脂饲料制造大鼠的糖尿病模型,筛选血糖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均数加标准差的糖尿病大鼠作为作为实验组。分别给予蒸馏水、药物、药物加驼乳及驼乳,灌胃8周后处死动物检测空... 研究骆驼乳对高脂饮食造成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辅助治疗效果。应用高脂饲料制造大鼠的糖尿病模型,筛选血糖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均数加标准差的糖尿病大鼠作为作为实验组。分别给予蒸馏水、药物、药物加驼乳及驼乳,灌胃8周后处死动物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病例对照组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3个实验组与空白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病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骆驼乳对糖尿病大鼠有辅助治疗作用,具有极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骆驼乳 糖尿病 血糖 血脂 胰岛素
下载PDF
阿苯达唑治疗泡球蚴病患者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大中 DA Vuitton PS Craig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 为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 ,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影响。方法  35例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 1 2月前后 ,血清中sIL - 2R ,IFN -γ ,IL - 4IL - 5 ,IL - 6 ,TNFα,及特异性IgG ,IgE抗体进行检测。 结果... 目的 为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 ,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影响。方法  35例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 1 2月前后 ,血清中sIL - 2R ,IFN -γ ,IL - 4IL - 5 ,IL - 6 ,TNFα,及特异性IgG ,IgE抗体进行检测。 结果 在治疗 1 2月后 ,Th1型细胞因子sIL - 2R ,IFN -γ无改变 (P >0 0 5) ,Th2型细胞因子IL - 4显著性下降 (P <0 0 1 ) ,IL - 5在患者中检出率明显降低 (P <0 0 1 ) ,TNFα和IgE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 (P <0 0 1 )。 结论 泡球蚴病患者治疗后 ,Th2型细胞因子反应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 治疗 泡球蚴病 血清 TH1/TH2型细胞因子
下载PDF
泡球蚴病患者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观察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大中 D.A.Vuitton P.S.Craig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76-377,共2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Th1和Th2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病程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反映宿主机体内免疫应答的反应类型。本文对泡球蚴病(AE)患者血清中的各种细胞因子进行了检测,以了解Th1/Th2型细胞因子在AE患者细胞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 泡球蚴病患者 血清Thl 血清Th2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分枝杆菌所致家兔皮肤液化病理模型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明珠 大中 +3 位作者 杨爱军 焦志刚 祝秉东 张颖 《微生物与感染》 2008年第4期208-211,218,共5页
目的建立卡介苗(BCG)、H37Ra和耻垢分枝杆菌感染的新西兰兔皮肤模型,为肺结核干酪样坏死和继而发生的液化提供研究模型。方法新西兰兔皮内分别注射BCG、H37Ra和耻垢分枝杆菌的5×106CFU、5×104CFU、5×102CFU/ml菌液,6周... 目的建立卡介苗(BCG)、H37Ra和耻垢分枝杆菌感染的新西兰兔皮肤模型,为肺结核干酪样坏死和继而发生的液化提供研究模型。方法新西兰兔皮内分别注射BCG、H37Ra和耻垢分枝杆菌的5×106CFU、5×104CFU、5×102CFU/ml菌液,6周后在病灶周围再次以相同剂量皮内注射,14d后病变明显时取材,制作切片,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新西兰兔分别经皮内接种BCG、H37Ra或耻垢分枝杆菌后,高剂量组观察到明显的炎症反应和脓肿液化、破溃等改变。再次免疫可观察到郭霍现象。引起病变的严重程度依次为BCG强于H37Ra,后者又强于耻垢分枝杆菌。显微改变可具典型的结核结节样病灶。皮肤模型处取材,行细菌抗酸染色,结果阳性。BCG中、低剂量组再次免疫可诱导小结节样病变,但不发生液化溃疡,其余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没有观察到明显改变。结论BCG、H37Ra和耻垢分枝杆菌均可引起皮肤干酪样坏死和液化,病理损伤与感染细菌剂量密切相关,5×106CFU/ml浓度的分枝杆菌可有效诱导液化和坏死,其中BCG引起的病理改变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分枝杆菌 病理 新西兰兔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泡球蚴组织的体外培养及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琼毅 陈根 +2 位作者 包根书 周海霞 大中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63-265,277,F0003,共5页
目的建立泡球蚴组织的体外培养模型,对4种药物的体外抗泡球蚴疗效进行初步筛选。方法泡球蚴组织体外培养9周后,分为7组:阿苯达唑组、汉防己甲素组、己酮可可碱组、苦豆碱组、氧氟沙星组、未用药组和二甲基亚砜组。在加药24 h和18 d后,... 目的建立泡球蚴组织的体外培养模型,对4种药物的体外抗泡球蚴疗效进行初步筛选。方法泡球蚴组织体外培养9周后,分为7组:阿苯达唑组、汉防己甲素组、己酮可可碱组、苦豆碱组、氧氟沙星组、未用药组和二甲基亚砜组。在加药24 h和18 d后,分别取样固定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实验期间对囊泡计数。实验结束后,将培养物接种BALB/c小鼠进行活力测试。结果汉防己甲素和己酮可可碱在体外能抑制泡球蚴的生长(P<0.005),氧氟沙星对泡球蚴没有作用(P>0.005),苦豆碱能促进泡球蚴生长。接种各药物组培养物的BALB/c小鼠饲养80 d后处死并解剖,发现所有小鼠的腹腔中均有泡球蚴生长。结论汉防己甲素和己酮可可碱在体外对泡球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氧氟沙星和苦豆碱对寄生虫无治疗作用。活力测试提示所选药物只能抑制寄生虫生长而无杀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 体外培养 药物治疗 汉防己甲素 己酮可可碱 苦豆碱 氧氟沙星
下载PDF
妥曲珠利抗鸡球虫病药效实验 被引量:10
12
作者 马俊英 大中 +2 位作者 蔡进忠 康明 李春花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4年第4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妥曲珠利 鸡球虫病 药效实验 抗病性
下载PDF
青海省羊源细粒棘球蚴EG95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韩秀敏 大中 +2 位作者 贾万忠 杨永海 王虎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21,共5页
从青海省羊源细粒棘球蚴中提取基因组DNA ,用EG95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并克隆至 pGEM TEasy载体上 ,经PCR、EcoRⅠ酶切和测序鉴定后 ,用DNAstar软件对 3个克隆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 ,EG95基因的 3个序列 (EG95 QH 1、E... 从青海省羊源细粒棘球蚴中提取基因组DNA ,用EG95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并克隆至 pGEM TEasy载体上 ,经PCR、EcoRⅠ酶切和测序鉴定后 ,用DNAstar软件对 3个克隆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 ,EG95基因的 3个序列 (EG95 QH 1、EG95 QH 2和EG95 QH 3)的片段大小为 14 35~ 14 37bp ,与GenBank中的EG95基因同源性为 73.2 %~99.2 % ,差异集中在内含子区域。其中EG95 QH 1、EG95 QH 3与GenBankEG95XJ ag、EG95 4序列的同源性较高 ;EG95 QH 2与GenBank中EG95 1、EG95 2、EG95 3序列的同源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 ,青海羊源细粒棘球蚴EG95基因的 3个序列为EG95基因家族的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细粒棘球蚴 EG95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DNA 同源性分析 包虫病 棘球蚴病
下载PDF
人白细胞抗原-DRB1等位基因与中国西部泡状棘球蚴病易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大中 DA Vuitton PS Craig 《中华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14-416,共3页
目的 了解人白细胞抗原 (HLA) DRB1等位基因与泡球蚴病相关性 ,阐明泡球蚴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探寻泡球蚴病的易感基因或抗病基因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PCR/SSP技术 ,对中国西部甘肃省漳县、岷县泡球蚴病高流行区 4个乡的 35例患者和 ... 目的 了解人白细胞抗原 (HLA) DRB1等位基因与泡球蚴病相关性 ,阐明泡球蚴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探寻泡球蚴病的易感基因或抗病基因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PCR/SSP技术 ,对中国西部甘肃省漳县、岷县泡球蚴病高流行区 4个乡的 35例患者和 10 4例正常人群进行了HLA DRB1基因型分析。结果 患者组HLA DRB1 0 40x基因频率为 2 6 % (18/70 ) ,正常对照组为 10 % (2 0 /2 0 8)(RR =4.45 ,χ2 =13.6 7,P <0 .0 1,EF =0 .2 0 )。HLA DRB1 0 70 1基因频率 ,患者组为 3% (2 /70 ) ,正常组为 14% (2 9/2 0 8) ,(RR =0 .16 ,χ2 =6 .2 6 ,P <0 .0 5 ,PF =0 .30 )。其他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0 .0 3~ 1.87,P >0 .0 5 )。结论 HLA DRB1 0 40x基因与泡状棘球蚴病具有相关性 ,所调查地区泡球蚴病的高流行与遗传因素有关。HLA DRB1 0 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R抗原 棘球蚴病 聚合酶链反应 易感性
原文传递
川芎嗪和阿苯达唑联合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轶 王琪 +2 位作者 陈根 包根书 大中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443-446,F0003,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使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应用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治疗60d后,检测小鼠泡球蚴湿重、脾脏指数、抑囊率、血清TNF-α和SOD...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使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应用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治疗60d后,检测小鼠泡球蚴湿重、脾脏指数、抑囊率、血清TNF-α和SOD含量以及肝组织匀浆中NO和NOS的含量,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使用对小鼠泡球蚴的抑制率分别为66.71%、85.59%和9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20,P<0.05);脾脏指数、血清TNF-α含量、肝脏NO、NO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14,P<0.05);血清SOD含量川芎嗪组和川芎嗪+阿苯达唑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59,P<0.05)。结论1)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治疗效果;2)川芎嗪能显著改善阿苯达唑对小鼠肝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病 TNF-Α NO NOS SOD 川芎嗪 阿苯达唑
下载PDF
砂生槐生物碱抗小鼠细粒棘球蚴作用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包根书 大中 马兴铭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1-472,共2页
关键词 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 砂生槐 生物碱 小鼠 初步 植物资源 治疗效果 中医药资源 豆科槐属 西藏高原
下载PDF
包虫病治疗的现状概况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根 大中 《地方病通报》 2001年第4期95-97,共3页
关键词 包虫病 棘球蚴病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甘南藏族自治州中间宿主牦牛、绵羊棘球蚴感染状况调查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玉敏 梁忠 +5 位作者 大中 万玛吉 张学信 童苏祥 斯康德尔 孟贺巴特尔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290-292,共3页
目的掌握甘南藏族自治州中间宿主棘球蚴感染状况,为本地区包虫病的传播动力学研究及开展大规模包虫病防治做好前期工作。方法对碌曲县和玛曲县当地牦牛、绵羊作包虫病病原学检查,记录囊肿大小、数量、寄生部位及性质等,并用10%甲醛溶液... 目的掌握甘南藏族自治州中间宿主棘球蚴感染状况,为本地区包虫病的传播动力学研究及开展大规模包虫病防治做好前期工作。方法对碌曲县和玛曲县当地牦牛、绵羊作包虫病病原学检查,记录囊肿大小、数量、寄生部位及性质等,并用10%甲醛溶液固定,做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剖检绵羊4309头,细粒棘球蚴感染率为10.61%(457/4309),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14%(6/4309);剖检牦牛3645头,细粒棘球蚴感染率为9.16%(334/3645),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14%(5/3645)。结论该地区牦牛及绵羊细粒棘球蚴感染率较高,并有多房棘球蚴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多房棘球蚴 中间宿主 甘南藏族自治州
原文传递
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IgG亚类和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大中 D.A.Vuitton P.S.Craig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7-360,共4页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泡球蚴后其体液免疫的动态变化。 方法 BALB/c小鼠感染泡球蚴后 ,分别于 2、4、8、1 2、1 6、2 0及 2 5wk(IgG含量达高峰 )取脾脏制备淋巴细胞悬液体外培养 ,分别以多房棘球蚴抗原 (EmAg)、伴刀豆球蛋白A (ConA)刺...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泡球蚴后其体液免疫的动态变化。 方法 BALB/c小鼠感染泡球蚴后 ,分别于 2、4、8、1 2、1 6、2 0及 2 5wk(IgG含量达高峰 )取脾脏制备淋巴细胞悬液体外培养 ,分别以多房棘球蚴抗原 (EmAg)、伴刀豆球蛋白A (ConA)刺激诱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IL 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白细胞介素 1 (IL 1 ) ;以植物凝集素(PHA)刺激诱生干扰素γ(IFN γ)。检测培养上清中IL 2R、TNF α、IL 1及IFN γ含量。各组均设RPMI1 6 40培养液平行对照。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 (NO)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亚类水平。 结果 小鼠感染泡球蚴 1 6wk后NO水平明显升高 ,IgG、IgG1和IgG3水平升高 ,IgG2a及IgG2b呈低水平。感染后的前 1 2wk ,脾淋巴细胞以分泌IL 2R和TNF α为主 ,1 2wk后以IFN γ为主、1 6wk后以IL 1为主。 结论 小鼠感染泡球蚴后的前 8wk呈Th1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感染 BALB/C小鼠 IGG亚类 细胞因子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
下载PDF
阿苯达唑治疗前后泡状棘球蚴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大中 DA Vuitton PS Craig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 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 ,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的影响。 方法  7例未治疗泡球蚴病患者 ,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 12个月泡球蚴病患者 ,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 2 4个月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非流行区健康人群 ,用 FCM... 目的 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 ,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的影响。 方法  7例未治疗泡球蚴病患者 ,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 12个月泡球蚴病患者 ,6例经阿苯达唑治疗 2 4个月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非流行区健康人群 ,用 FCM分析了 CD3+ 、CD4 + 、CD8+ 、CD1 9+ 、CD38+ 、CD1 6 + 56 + 和 HL A- DR+ 细胞的数量。 结果 治疗 12个月后 ,患者 CD8+细胞数继续上升 (P<0 .0 1) ,CD4 + / CD8+比值进一步倒置 ;治疗 2 4个月后 ,CD4 +细胞数开始升高 (P<0 .0 5 ) ,CD8+ 细胞数下降 ,CD4 + / CD8+ 比值升高 (P<0 .0 5 ) ;CD1 9+ 细胞在治疗 2 4个月后显著性升高 (P<0 .0 5 ) ;CD38+ 和 HL A-DR+ 细胞在治疗 2 4个月后呈显著性下降 (P<0 .0 1)。 结论 泡球蚴病患者治疗后 ,CD8+ 细胞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有所减轻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有所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 治疗前 治疗后 泡状棘球蚴病 淋巴细胞亚群 机体免疫应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