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被引量:897
1
作者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利用 1 980、 1 988、 1 994年的遥感影像 ,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 ,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据此分析了深圳市 1 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 利用 1 980、 1 988、 1 994年的遥感影像 ,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 ,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据此分析了深圳市 1 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 ,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土地利用变化测量 中国 深圳市
下载PDF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503
2
作者 史培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共9页
在作者分别于 1991年发表的《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 1996年发表的《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评述了最近 6年来灾害科学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灾害科学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当... 在作者分别于 1991年发表的《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 1996年发表的《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评述了最近 6年来灾害科学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灾害科学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当前灾害科学的主要学术前沿问题。文章并就资源开发与灾情形成机理与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阐述了区域灾害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就建设安全社区 (区域 )提出了“允许灾害风险水平”的区域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研究 灾害科学框架 区域灾害形成过程 允许灾害风险水平 安全社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覆盖分类的植被覆盖率估算亚像元模型与应用 被引量:265
3
作者 陈晋 陈云浩 +1 位作者 何春阳 史培军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6-422,T001,共8页
如何利用遥感资料估算植被覆盖率已成为建立全球及区域气候、生态模型的基础工作之一。重点探讨了利用TM资料从植被指数 (NDVI)中提取植被覆盖率的方法。根据TM像元为非均一混合像元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土地覆盖分类的综合运用“等密度... 如何利用遥感资料估算植被覆盖率已成为建立全球及区域气候、生态模型的基础工作之一。重点探讨了利用TM资料从植被指数 (NDVI)中提取植被覆盖率的方法。根据TM像元为非均一混合像元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土地覆盖分类的综合运用“等密度模型”和“非密度模型”计算植被覆盖率的方法。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市区的植被覆盖率计算表明 ,该方法的估算精度可达 75 4% ,比单纯使用等密度亚像元模型在估算精度上可提高 5 8%。可以认为 ,该方法为大面积植被覆盖率估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率 土地覆盖 亚像元模型 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 叶面指数 遥感资料
下载PDF
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80
4
作者 史培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共7页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5和2001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3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等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前3篇文章的基础上,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完善了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论证了灾情形成过程中恢复力...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5和2001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3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等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前3篇文章的基础上,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完善了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论证了灾情形成过程中恢复力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区域开发与安全建设的互馈关系,构建了区域综合减灾的行政管理体系,提出了由政府、企业与社区构成的区域综合减灾范式。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灾情形成过程中,脆弱性与恢复力有着明显的区别,脆弱性是区域灾害系统中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孕灾环境综合作用过程的状态量,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与社区安全建设水平;恢复力则是灾害发生后,区域恢复、重建及安全建设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的动态量,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行政管理能力、政府与企业投入和社会援助水平。区域安全水平与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和产业结构关系密切,通过划定区域高风险“红线区”的办法,调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减灾范式。针对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灾害链规律,以及灾害系统所具有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完善由纵向、横向和政策协调共同组成的一个“三维矩阵式”的区域综合减灾行政管理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区全面参与的区域综合减灾范式。以此促进在发展中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并在一定安全水平下,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系统 结构与功能 恢复力 综合减灾范式
下载PDF
深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分析 被引量:186
5
作者 史培军 潘耀忠 +2 位作者 陈晋 王平 周武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3-299,共7页
应用1980、1988、1994 年的MSS、TM 资料,编制了相应时期深圳市土地利用/ 覆盖图,分析了近20 年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 应用1980、1988、1994 年的MSS、TM 资料,编制了相应时期深圳市土地利用/ 覆盖图,分析了近20 年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中城镇用地的增加导致城市洪水的加剧和水土流失的增加; 以乡镇为单元的环境污染的空间差异与对应区域城镇用地比例的大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显著性水平达到0-001, 由此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确保相当数量的绿地对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遥感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土地覆盖变化
下载PDF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218
6
作者 史培军 袁艺 陈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041-1049,T001,共10页
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流域下垫面变化严重影响着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以深圳市为例 ,探讨下垫面条件对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 ,应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 (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研制的小流域设计洪水模型—— SCS模型对深圳市部分流域... 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流域下垫面变化严重影响着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以深圳市为例 ,探讨下垫面条件对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 ,应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 (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研制的小流域设计洪水模型—— SCS模型对深圳市部分流域进行了径流过程的模拟 ,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等下垫面因素以及降雨因素对降雨 -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径流量趋于增大 ;降雨强度越大、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越大 ,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越小。降雨 -径流的空间格局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而发生变化 ,CN值 ( Curve Number)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用地和水体 ;低值区主要出现在林地、灌草地、果园等植被覆盖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降雨-径流关系 SCS模型 深圳 洪涝灾害
下载PDF
基于面向对象和规则的遥感影像分类研究 被引量:243
7
作者 陈云浩 冯通 +1 位作者 史培军 王今飞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6-320,共5页
讨论了面向对象和规则的光学遥感影像分类方法。首先利用多尺度分割形成影像对象,建立对象的层次结构,计算对象的光谱特征、几何特征、拓扑特征等,利用对象、特征形成分类规则,并通过不同对象层间信息的传递和合并实现对影像的分类。并... 讨论了面向对象和规则的光学遥感影像分类方法。首先利用多尺度分割形成影像对象,建立对象的层次结构,计算对象的光谱特征、几何特征、拓扑特征等,利用对象、特征形成分类规则,并通过不同对象层间信息的传递和合并实现对影像的分类。并以北京城市土地利用分类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 多尺度分割 规则 分类
下载PDF
北京海淀区植被覆盖的遥感动态研究 被引量:188
8
作者 陈云浩 李晓兵 +1 位作者 史培军 周海丽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88-593,T001,共7页
植被覆盖度 fg(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单位面积之比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气候参数。为了有效地从遥感资料中提取植被覆盖度 ,发展了一套计算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亚象元分解模型法。运用该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1975、1991和 1997年的植被覆... 植被覆盖度 fg(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单位面积之比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态气候参数。为了有效地从遥感资料中提取植被覆盖度 ,发展了一套计算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亚象元分解模型法。运用该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1975、1991和 1997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计算 ,并在此基础上 ,求得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等级的变化转移矩阵 ,分析了海淀区 2 2年来植被覆盖等级变化的空间过程和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覆盖度 转移矩阵 海淀区 北京 计算
下载PDF
基于DMSP/OLS数据的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的构建 被引量:229
9
作者 陈晋 卓莉 +1 位作者 史培军 一之濑俊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8-175,T001,共9页
基于DMSP/OLS非辐射定标的夜间灯光平均强度数据构建了一个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 ,并分析了该灯光指数与城市化水平在省级尺度上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灯光指数与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复合指数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 。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水平 灯光指数 时空分异分析 DMSP/0LS数据 遥感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 被引量:222
10
作者 卓莉 陈晋 +3 位作者 史培军 辜智慧 范一大 一之瀬俊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6-276,共11页
人口密度网格化比人口密度行政单元化更接近人口的实际分布,而且是实现人口数据与其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源数据、环境数据复合,提高人口、资源、环境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选用专门针对亚洲地区开发的DMSP/OLS非辐射定标夜间... 人口密度网格化比人口密度行政单元化更接近人口的实际分布,而且是实现人口数据与其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资源数据、环境数据复合,提高人口、资源、环境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选用专门针对亚洲地区开发的DMSP/OLS非辐射定标夜间灯光平均强度遥感数据模拟了中国的人口密度:基于灯光强度信息模拟了灯光区内部的人口密度,基于人口—距离衰减规律和电场叠加理论模拟了灯光区外部的人口密度,是应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模拟人口密度研究的拓展和深入,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基本一致,但所需数据量较少,更适合于大尺度人口密度的快速估算,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DMSP/OLS夜间灯光强度数据具有实现人口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数据空间网格化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夜间 中国 综合管理能力 DMSP 社会经济 灯光强度 数据模拟 OLS 统计数据 人口数据 资源数据 数据复合 平均强度 辐射定标 亚洲地区 理论模拟 衰减规律 研究结果 快速估算 数据空间 网格化 单元化 数据量 大尺度
下载PDF
中国典型植被类型NDVI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09
11
作者 李晓兵 史培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79-382,共4页
利用 198 3~ 1992年覆盖全国范围的、多时相的、NOAA/AVHRR的 NDVI数字影像 ,结合我国 16 0个基本标准气象站逐月的气温、降水资料 ,对 10年来中国主要植被类型的遥感特征参数 NDVI的动态变化与同期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利用 198 3~ 1992年覆盖全国范围的、多时相的、NOAA/AVHRR的 NDVI数字影像 ,结合我国 16 0个基本标准气象站逐月的气温、降水资料 ,对 10年来中国主要植被类型的遥感特征参数 NDVI的动态变化与同期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就全国而言 ,从北到南 ,NDVI的变化与气候条件变化的相关系数逐渐降低 ;从东南到西北 ,NDVI的变化与气候条件变化的相关系数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NDVI 气温 降水 敏感性 全球变化
下载PDF
1983~1992年中国陆地NDVI变化的气候因子驱动分析 被引量:201
12
作者 陈云浩 李晓兵 史培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6-720,共5页
利用 198 3~ 1992年 NOAA/AVHRR逐月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N DVI)资料和中国国家气象局全国 16 0个基本标准气象站的月均温和降雨数据 ,探讨气温、降水对中国植被 N DVI动态变化驱动作用。首先计算了 N DVI与气温、降水偏相关和复相关系... 利用 198 3~ 1992年 NOAA/AVHRR逐月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N DVI)资料和中国国家气象局全国 16 0个基本标准气象站的月均温和降雨数据 ,探讨气温、降水对中国植被 N DVI动态变化驱动作用。首先计算了 N DVI与气温、降水偏相关和复相关系数 ,研究了中国植被 N DVI变化的气候因子驱动的区域分异规律。并据此 ,对中国植被 N DVI变化的气候因子驱动进行了分区 ,共分出 4个一级区 ,6个二级区和 14个三级区 ,进一步表明了中国植被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变化 气温 降水 区域分异 中国 陆地 气候因子 驱动作用 植被指数
下载PDF
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被引量:167
13
作者 何春阳 史培军 +1 位作者 陈晋 周宇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79-687,共9页
本文利用 1975、 1984、 1991和 1997的LandsatTM /MSS数据 ,对北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 2 2年的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 1975~ 1997年 ,北京地区发生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大规模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表现出城镇用地通... 本文利用 1975、 1984、 1991和 1997的LandsatTM /MSS数据 ,对北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 2 2年的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 1975~ 1997年 ,北京地区发生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大规模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 ,表现出城镇用地通过大量占用平原区耕地扩展 ,非城镇用地间结构变化明显的基本特征。同时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区域差异明显 ,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强度发生了逆转 ,远郊区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强度在 90年代已经超过近郊区 ,而且该区高密度城镇用地的重心也向西北方向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移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下载PDF
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76
14
作者 何春阳 史培军 +1 位作者 陈晋 徐小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3-371,共9页
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Landsat TM/MSS数据的支持下,对北京地区1975~1997年城市化基本过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的面状城市化、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之... 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Landsat TM/MSS数据的支持下,对北京地区1975~1997年城市化基本过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的面状城市化、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沿交通干线的线状城市化以及中心大区与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的点状城市化3种基本模式,其中,中心大区在城市边缘区的面状城市化过程在区域内居于优势地位.(2)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和城市格局的形成是地形、交通等内在适应性因素和经济因素、政府行为、文化传统、突发事件等外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政策等政府行为和3000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和古都风貌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城市化 驱动机制 地形 交通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41
15
作者 龚道溢 史培军 +3 位作者 陈浮 陈刚 包浩生 彭补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4-210,共7页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 ,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再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马山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1988~1998年之间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 ,城镇沿公路迅速向...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 ,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再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马山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1988~1998年之间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 ,城镇沿公路迅速向外扩张 ,旅游度假区沿湖岸不断扩大且呈集中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的驱动力是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外资大量涌入、城镇人口增长和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人文驱动力机制 城市边缘区 土地测量 转移矩阵
下载PDF
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153
16
作者 史培军 宋长青 景贵飞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综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 ,从中分析了在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 ,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我国如何加强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开展土地利用 ... 综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的主要学术成果 ,从中分析了在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 ,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所起作用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 ,阐述了我国如何加强在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 ,开展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此研究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土地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 ,土地利用 /覆盖格局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机理。着眼我国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可能响应 ,重构了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 /覆盖的空间宏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态环境安全 人地系统动力学 全球变化 中国 人类活动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 被引量:201
17
作者 陈婧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6-540,共5页
在综述已有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为立足点,建立了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包括生活用地、生产用地、生态用地3个一级类型;针对不同的用地部门,划分了65个二级类型.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 可持续土地利用 生产用地 生活用地 生态用地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遥感定量测量 被引量:160
18
作者 潘耀忠 史培军 +3 位作者 朱文泉 顾晓鹤 范一大 李京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5-384,共10页
生态系统的自然价值及其服务功能效益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直接价值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和。对生态资产价值进行定量估算不仅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 生态系统的自然价值及其服务功能效益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直接价值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和。对生态资产价值进行定量估算不仅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而且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最终将其纳入社会与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政策的必要前提。本文在传统生态学生态资产单位面积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遥感定量测量的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并利用NOAA/AVHRR和其他辅助数据对模型所需要的参数,如:陆地生态系统地表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f)、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NPP)进行了定量测量,并参考Costanza等人的经济参数,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价值进行了全覆盖的定量测量,并据此绘制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价值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生态资产总价值为64441.77亿元人民币;较之传统的生态学静态计算方法,遥感测量克服了以点代面的缺点,测量结果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中国陆地系统生态资产及其空间分布的现实情况,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资产 遥感 定量测量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研究 被引量:149
19
作者 何春阳 史培军 +5 位作者 陈晋 潘耀忠 李晓兵 李京 李月臣 李景刚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4-473,共10页
综合自上而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自下而上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从宏观用地总量需求和微观土地供给相平衡的角度,充分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情景模拟和宏观驱动因素反映上的优势与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微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反映上的优势,发展了... 综合自上而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自下而上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从宏观用地总量需求和微观土地供给相平衡的角度,充分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情景模拟和宏观驱动因素反映上的优势与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微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反映上的优势,发展了土地利用情景变化动力学LUSD(Land Use Scenarios Dynamics model)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中国北方13省未来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模拟结果表明,由于LUSD模型充分利用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考虑了土地利用系统宏观驱动因素复杂性和微观格局演化复杂性的特征,因而提高了当前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的可靠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驱动行为,评估脆弱生态区土地系统变化的潜在生态效应提供帮助.同时,LUSD模型的情景模拟结果也表明,农牧交错带地区是中国北方未来20年土地利用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区,而耕地和城镇用地则是该区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两种用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 情景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系统 驱动因素 充分利用 模拟结果 中国北方 SD模型 脆弱生态区 农牧交错带 自上而下 空间格局 生态效应 系统变化 用地类型 城镇用地 复杂性 相平衡 微观
原文传递
基于NOAA/AVHRR数据的中国主要植被类型NDVI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30
20
作者 李晓兵 史培军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3期314-324,共11页
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3S支持下,利用连续时间序列的1km×1km分辨率的NOAAAVHRR数字影像,通过主分量分析和非监督分类,对中国植被进行了宏观分类。在多种基... 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3S支持下,利用连续时间序列的1km×1km分辨率的NOAAAVHRR数字影像,通过主分量分析和非监督分类,对中国植被进行了宏观分类。在多种基础图件的支持下,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内季节变化规律,分出35个植被类型,9个植被型组。通过重建不同植被类型NDVI特征值10年的时间变化序列,划分出4个内部各类型NDVI变化过程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二级区域),明显的呈现从东南到西北的带状分布。再逐级归并,产生两个变化的一级区域。区域的界线基本与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东部季风区西北部的界线相吻合。进而从NDVI动态变化的角度进行了区划,包括2个一级区域,9个二级区域,进一步阐明了中国植被NDVI动态变化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AA/AVHRR 植被类型 变化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