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史利 郑丽波 柳云龙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1-56,70,共7页
以浙江宁波市三七市镇1个面积为256.2hm^2的农业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的C0/(C0+C)〈25%,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碱解氮和有... 以浙江宁波市三七市镇1个面积为256.2hm^2的农业示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的C0/(C0+C)〈25%,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碱解氮和有效磷的C0/(C0+C)为25%~75%,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通过Kriging插值并依据养分的分级标准,所得的空间变异图能很好地反映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和丰缺状况.几种养分要素中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总体丰富,而速效钾的含量处于中低水平,有机质和pH的空间变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克里格插值
下载PDF
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41
2
作者 史利 刘敏 +3 位作者 李艳萍 张晓龙 高峰 李文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61-2378,共18页
探索流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及其规律,可以为推进流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流域经济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相结合,以县域为研究的基... 探索流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及其规律,可以为推进流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流域经济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相结合,以县域为研究的基本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1995—2016年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1995年以来,汾河流域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现先快速上升后逐步下降的趋势,而相对差异则表现为波动上升后波动回落的特征;②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且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变,形成了以太原市区、孝义市为中心的流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包括宁武、静乐、娄烦、岚县、汾西、万荣等县组成的经济发展边缘区,经济空间结构的"核心-边缘"特征显著;③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相关性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流域县域经济的热点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太原市区、孝义市为中心的流域中游地区,而流域的上游以及下游的南部则成为冷点和次冷点区。流域经济空间重心沿主轴方向向西南移动趋势较为明显,并在沿主轴和辅轴方向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扩张趋势;④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人口和城镇化水平以及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是影响汾河流域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差异 ESDA 经济空间结构 汾河流域
原文传递
长三角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养分综合评价 被引量:29
3
作者 史利 郑丽波 +2 位作者 柳云龙 俞立中 贾正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39-846,共8页
以浙江宁波三七市镇的一块面积为256.2hm^2的农田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对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5种养分要素的空间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指数模型;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的C0... 以浙江宁波三七市镇的一块面积为256.2hm^2的农田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对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5种养分要素的空间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指数模型;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的C0/(C0+C)〈25%,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碱解氮和有效磷的C0/(C0+C)为25%~75%,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通过Kriging插值并依据养分的分级标准,所得的空间变异图能很好地反映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和丰缺状况,几种养分要素中,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总体丰富,而速效钾的含量处于中低水平,pH值较低,土壤呈现酸性。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空间插值的方法,还可以对研究区的土壤养分的综合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当地以及长江三角洲同类型地区在科学施肥、实行养分的分区管理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方面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克里格插值
下载PDF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下的土壤碳氮累积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史利 高杉 +3 位作者 姚晓军 张晓龙 李文刚 高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87-1796,共10页
探讨黄土丘陵区土壤碳氮特征及其蓄积速率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规律,不仅对于精确评估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工程的土壤碳氮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国家积极推进碳中和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右玉县典型生态恢复... 探讨黄土丘陵区土壤碳氮特征及其蓄积速率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规律,不仅对于精确评估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工程的土壤碳氮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国家积极推进碳中和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右玉县典型生态恢复区为研究对象,以相邻农田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恢复年限下的土壤碳氮特征和固碳(氮)效应。结果表明:以20 a和50 a为界,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氮)效应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阶段。从短期(<20 a)来看,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氮)效应不明显,甚至导致了土壤表层(0—20 cm)SOC和STN含量和储量的降低,而退耕还灌的土壤碳氮增汇效应较为显著;从中期(21—50 a)来看,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3种植被的土壤碳氮增汇效应显著,其中草地在恢复21—35 a后,土壤固碳(氮)达到最高值,之后其SOC、STN含量和储量开始降低,而林地和灌木地的土壤碳(氮)汇效应表现显著;从长期来看(>50 a),林地表层土壤碳(氮)增汇效应仍持续增强,而灌木地和草地SOC、STN含量和储量,均低于对照农田。总体来看,退耕还林在中期和长期的土壤碳氮蓄积效应相当可观,退耕还灌在短期和中期的土壤碳氮蓄积效应表现显著;对于草地,仅在退耕中期(21—35 a)表现出一定的土壤碳氮增汇效应。从表层土壤的碳氮平均蓄积速率来看,林地在退耕中期和长期,均表现出较高的平均碳氮蓄积速率,而灌木地在退耕早期(<20 a),其表层土壤平均碳氮蓄积速率最快,之后,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步降低,最终转变为负值(>50 a);而草地仅在退耕21—35 a,土壤碳氮蓄积速率表现为正值,其余阶段均为负值。退耕还林(草)后的表层SOC含量与STN含量、C/N和土壤含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土壤容重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土壤C/N受SOC的影响较大;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可促进SOC和STN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植被恢复 晋西北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黑河下游绿洲—过渡带—戈壁荒漠群落优势种叶片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晓龙 周继华 +3 位作者 来利明 姜联合 郑元润 史利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0-1276,共7页
植物性状是植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叶片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生态适应策略.以黑河下游河岸绿洲、绿洲—戈壁过渡带和戈壁荒漠群落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荒漠优势种在生长... 植物性状是植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叶片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生态适应策略.以黑河下游河岸绿洲、绿洲—戈壁过渡带和戈壁荒漠群落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荒漠优势种在生长旺季叶片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以及碳(C)、氮(N)和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生境条件下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均值分别为0.30±0.01和31.19±1.75 cm2/g;叶片C、N、P、C:N、C:P和N:P均值分别为316.51±20.04 mg/g、16.63±1.00 mg/g、1.10±0.18 mg/g、19.77±1.31、434.64±45.88和22.07±2.06;与区域、全国以及全球尺度相比,黑河下游荒漠优势种总体表现出较低的叶片C含量和比叶面积,较高的C:P和N:P.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叶片性状和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性,河岸绿洲和绿洲—戈壁过渡带荒漠优势种叶片N:P大于16,表明河岸绿洲和过渡带荒漠优势种可能倾向于受P元素控制,具有保守性特点;而戈壁荒漠优势种叶片N:P小于14,表明戈壁荒漠优势种可能倾向于受N元素控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上述研究表明,在生长旺季,N和P元素是黑河下游荒漠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与戈壁荒漠地区相比,河岸绿洲和过渡带可能受到P限制作用更为强烈,结果可为荒漠绿洲和戈壁荒漠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图1表3参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叶片性状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适应策略 黑河下游
原文传递
不同海拔梯度灌丛草甸群落多样性的分布特征--以五台山亚高山-高山带南坡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晓龙 邓清月 +4 位作者 秦浩 史利 苏迎庆 张殷波 牛俊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7-664,共8页
针对五台山亚高山-高山带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多样性沿海拔的分布方式进行研究,对研究地海拔2200-3000m植物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了灌丛草甸群落盖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样地内共调查物种19科44属52种,区系... 针对五台山亚高山-高山带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多样性沿海拔的分布方式进行研究,对研究地海拔2200-3000m植物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了灌丛草甸群落盖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样地内共调查物种19科44属52种,区系成分具有明显温带属性,兼有北极-高山分布类型。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依次分布有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群落(2201-2700 m)、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灌丛草甸群落(2700-2800 m)、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甸群落(2800-3011 m),灌-草结构群落主要分布在2200-2800 m。在海拔梯度上,植物群落草本层盖度总体上大于灌木层,均值分别为75.78%和41.64%,草本层盖度和群落总盖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灌木层呈相反变化趋势,且波动较大。随着海拔的升高,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呈显著下降的分布格局。Cody指数在2201-2296 m和2800-2903 m之间达到峰值,而Sorensen指数出现最小值,表明在2201-2296 m和2800-2903 m海拔范围内β多样性最大,是物种更替速率较快的过渡地带。在整个海拔范围内,灌丛草甸群落主要分布在2200-2800 m之间,海拔变化对灌丛草甸群落多样性差异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该地区灌丛草甸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格局,也将为灌丛草甸资源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亚高山-高山带南坡 灌丛草甸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海拔梯度
下载PDF
黑河下游荒漠河岸地带土壤水盐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晓龙 周继华 +3 位作者 来利明 姜联合 郑元润 史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39-1747,共9页
探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地带土壤水盐和养分的变化特征,对荒漠河岸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黑河下游垂直于河道的乌兰图格嘎渣监测断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分析距河道4500m范围内荒漠河岸地带土壤水盐... 探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地带土壤水盐和养分的变化特征,对荒漠河岸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黑河下游垂直于河道的乌兰图格嘎渣监测断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分析距河道4500m范围内荒漠河岸地带土壤水盐和养分在沿河梯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0-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pH、土壤电导率、土壤总碳、土壤总氮、土壤速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在沿河梯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随着沿河距离增加,土壤含水量大体表现为下降的变化趋势,在300m和2950m处达到峰值,均值分别为26.57%和8.72%;而土壤容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在4500m处最高,均值为1.73g·cm^-3。土壤pH值随着沿河距离的增加呈凹型变化趋势,较大值出现在距河岸300-800m和4000-4500m处,均值分别为9.21-9.24和8.7-9.18,而土壤电导率则大体呈凸型变化趋势,较大值出现在距河岸2200-3200m,均值为5.69-14.92ms·cm^-1,盐分表聚现象严重。随着沿河距离增加,土壤总碳、土壤总氮、土壤速效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基本都表现出显著下降的变化趋势,在4000-4500m处值最小,均值分别为5.71、0.11、2.81和73.76mg·kg^-1,土壤养分(0-10cm)波动最为明显,由表层向下呈逐渐降低趋势。在沿河梯度上,生态输水对近河岸地带土壤的演变机制和恢复趋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沿河距离增加影响力渐小。在荒漠河岸生态系统恢复中,可在垂直河岸梯度上延长生态输水距离,促进地下水水位回升,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河岸 黑河下游 土壤水盐 养分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资源型地区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史利 李永宁 +4 位作者 李前锦 高杉 张晓龙 张殷波 高峰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7,173,共12页
文章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治理三方面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10—201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文章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治理三方面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10—201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10年以来,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现下降的趋势;从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来看,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波动减小,晋北、晋中和晋南三大区域内各地级市绿色发展均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明显,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其中太原和晋中成为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核心区,而阳泉、临汾和运城成为绿色发展的边缘区,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均不显著,尚未形成明显的绿色发展空间集聚,溢出效应不明显。(3)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素质、科技创新、外商投资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等因素通过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成为影响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山西省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资源型地区 绿色生产 绿色治理 评价指标体系 产业结构升级 科技创新
原文传递
基于人类福祉视角的中部地区碳排放绩效与效应分解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圣云 史利 许双喜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169-176,共8页
碳排放绩效是当前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主要针对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测度展开,关注经济产出的碳排放绩效.基于人类福祉是研究碳排放绩效的新视角.首次提出碳排放绩效的概念框架及图解,据此构建了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 碳排放绩效是当前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主要针对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测度展开,关注经济产出的碳排放绩效.基于人类福祉是研究碳排放绩效的新视角.首次提出碳排放绩效的概念框架及图解,据此构建了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评估模型,应用LMDI 分解法建立了碳排放绩效的效应分解模型,对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及其效应进行研究发现:(1)1990 年~2008 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整体上先增后降;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与碳排放绩效整体上均呈递减趋同态势.中部地区人类福祉碳排放绩效的省际差距整体上趋向缩小;(2)1990 年~2008 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的总效应波动较大,驱动效应和抑制效应交替出现.经济福祉绩效效应整体递增,由抑制效应向驱动效应演进,呈现趋同趋势;(3)中部六省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主要由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决定,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是碳排放绩效总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福祉的碳排放绩效效应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绩效效应和人类福祉的经济绩效效应两种效应的叠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发展 碳排放绩效 LMDI分解法 人类福祉 中部地区
下载PDF
水污染控制规划的GIS辅助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丽波 史利 +2 位作者 俞立中 贾丽 王莹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5-179,共5页
以宁波市甬江流域为例,以GIS技术辅助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在ARCGIS9.0的环境中,完成了流域水系概化、水质评价,并利用GIS的叠置技术,建立功能区划水域-入河排污口-陆上汇流区的对应关系。根据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目标,通过建立污染源-水... 以宁波市甬江流域为例,以GIS技术辅助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在ARCGIS9.0的环境中,完成了流域水系概化、水质评价,并利用GIS的叠置技术,建立功能区划水域-入河排污口-陆上汇流区的对应关系。根据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目标,通过建立污染源-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然后利用GIS技术对甬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得到甬江流域的模拟河网和流域汇水图,构筑了水污染控制单元,作为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的基本工作区域。最后利用GIS的可视化表达进行辅助决策,确定各水环境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结合排污状况(包括工业、农业、生活)的分析,得出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总量控制方案和对策措施。甬江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的实践表明,在规划过程中,GIS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中,为数据管理、空间图形表达和空间决策分析提供有效的工作平台和可靠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江流域 GIS 水污染控制规划 总量控制方案
下载PDF
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史利 高思睿 +4 位作者 李永宁 高杉 李前锦 张永凯 张殷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12-324,共13页
探索流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规律,可以为提升流域城镇化质量和促进流域城镇化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以汾河流域3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构建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数理统计方法、探索性空... 探索流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规律,可以为提升流域城镇化质量和促进流域城镇化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以汾河流域3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构建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数理统计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地理探测器分析相结合,对2000—2018年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汾河流域城镇化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各县(市)的城镇化水平绝对差异逐渐增大,而相对差异逐渐减小;2)流域内各县(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格局明显,且随时间变化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变,逐步形成了以太原市区、孝义市、临汾市区为中心的流域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及文水县、汾西县和万荣县等形成的城镇化发展的边缘区;3)流域内大部分县(市)的城镇化发展没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以太原市区为核心的周边县(市)区域形成的高-高集聚及岚县、翼城和周边县(市)形成的低-低集聚;4)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和政策等对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由地理探测器的定量分析可知,经济发展和政策投资是影响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发展差距、促进汾河流域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时空格局 县域 汾河流域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短期增温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植物生长季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艳萍 史利 +1 位作者 徐满厚 李文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7-545,共9页
以青藏高原腹地典型高寒草甸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灯加热的方法模拟全球增温,并利用水分探头,于2012年植物生长季(5—9月)获取0~100 cm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并分析其对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短期增温对高寒草甸土... 以青藏高原腹地典型高寒草甸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灯加热的方法模拟全球增温,并利用水分探头,于2012年植物生长季(5—9月)获取0~100 cm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并分析其对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短期增温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含量有提高作用,但增幅并不显著(P> 0. 05),平均提高2. 85%。(2)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深度处降为最低值13. 8%,在60~100cm土层深度附近达到了20. 57%的最高值;对照组5个月10~2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层,而增温组0~2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层深度,表明增温对表层(0~10 cm)的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对深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则较小,而且短期增温不会对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趋势产生影响。(3)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在5—8月呈上升趋势,表明在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植物生长季,8月是其土壤水分含量最充足的月份,到了9月土壤中含水量开始降低,但5个土层深度降幅均不明显;增温组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高寒草甸 模拟增温 植物生长季 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基于汇水单元的甬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丽波 史利 王莹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9年第5期14-17,共4页
本研究以宁波市甬江流域为例,以G IS技术辅助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根据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目标,通过建立污染源-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对甬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得到甬江流域的模拟河网和流域汇水图,构筑了水污... 本研究以宁波市甬江流域为例,以G IS技术辅助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根据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目标,通过建立污染源-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对甬江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得到甬江流域的模拟河网和流域汇水图,构筑了水污染控制单元,作为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的基本工作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甬江流域的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养量(COD)总量控制分配原则,提出了排污许可量核定定量程序,为甬江流域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甬江流域 汇水单元 总量控制 允许排放量 水环境容量
下载PDF
基于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数字生态”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重 郑丽波 +2 位作者 史利 王开运 俞立中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4-96,共3页
融合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多模型组合建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形成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数字生态"是综合... 融合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多模型组合建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形成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数字生态"是综合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DSS、SDSS、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以数据平台、应用平台为框架,为生态管理、设计、建设的静态、动态、分析、决策等提供服务的技术系统,它是生态的数字化再现。探讨了"数字生态"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和功能,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设计,以及结合系统的人机交互系统,从而实现对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的辅助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态 SDSS 人机交互 辅助决策
下载PDF
上海城市草坪CO_2排放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
15
作者 梅雪英 史利 +2 位作者 张卫国 俞立中 杨龙元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3-438,共6页
草坪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量化其在城市碳平衡中的作用,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上海结缕草草坪CO2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日变化表现为昼高夜低的特点,最大排放通量一般... 草坪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量化其在城市碳平衡中的作用,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上海结缕草草坪CO2排放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日变化表现为昼高夜低的特点,最大排放通量一般出现在正午前后,最小在清晨,最大日较差为1 187.7mg/(m2.h)(7月1日),最小89.2mg/(m2.h)(1月3日)。CO2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呈单峰型,夏季7月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1月最小,与温度的季节变化一致。观测期间年平均CO2排放通量为619.4mg/(m2.h)。对上海城市结缕草草坪观测期间,温度是CO2排放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成果不仅可为城市草坪碳排放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城市碳循环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排放通量 城市草坪 温度 水分 上海
原文传递
基于GIS的生态城市建设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正长 郑丽波 +2 位作者 王莹 史利 俞立中 《地理空间信息》 2008年第6期76-76,77-78,共3页
探索了基于GIS城市生态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原理和设计开发,为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管理提供辅助技术支持,对GIS、DSS和SDSS的有效结合并应用于城市生态规划作有益尝试。
关键词 生态建设 GIS SDSS 崇明岛
下载PDF
淀山湖水体氮与叶绿素的时间格局转变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梅雪英 张修峰 +1 位作者 史利 郑丽波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采用STARS(sequential 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s)方法,以淀山湖水体中总氮(TN)、氨氮(NH3-N)、叶绿素a(Chl-a)和透明度(SD)为指标,研究了淀山湖水体氮与叶绿素在1991~2006年间的格局转变规律,分析了转变前后氮与叶绿素的格局... 采用STARS(sequential 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s)方法,以淀山湖水体中总氮(TN)、氨氮(NH3-N)、叶绿素a(Chl-a)和透明度(SD)为指标,研究了淀山湖水体氮与叶绿素在1991~2006年间的格局转变规律,分析了转变前后氮与叶绿素的格局特点。结果表明:1991~2006年间,淀山湖水体中NH3-N和TN含量均存在2种格局,1次转变,发生转变的时间均在2000年;格局转变前NH3-N平均含量为0.649mg/L,转变后为2.014mg/L,是转变前的3.1倍;水体TN的平均含量格局转变前为2.550mg/L,转变后3.726mg/L,是转变前的1.5倍。淀山湖水体中Chl-a含量和SD也均存在2种格局,转变均发生在2001年。格局转变前水体中Chl-a平均含量9.341μg/L,转变后19.713μg/L,是转变前的2.1倍;水体SD在转变前平均62cm,转变后降低为43cm。2000年的格局转变指数(RSI)2.185,其中NH3-N的1.038,TN的1.147;2001年的RSI为1.341,其中Chl-a的0.318,SD的1.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状态 格局转变 格局转变顺序分析 格局转变指数 淀山湖
下载PDF
五台山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多样性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晓龙 秦浩 +3 位作者 牛俊杰 张殷波 史利 郑元润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75-2184,共10页
为了探究连续海拔梯度上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多样性、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环境适应策略,以五台山南坡自然分布的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梯度(2201~3011 m)设置9个样地,采用相关性分析、偏冗余分析(pRDA)的方法,分析亚... 为了探究连续海拔梯度上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多样性、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环境适应策略,以五台山南坡自然分布的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梯度(2201~3011 m)设置9个样地,采用相关性分析、偏冗余分析(pRDA)的方法,分析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多样性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五台山南坡2201~3011 m海拔范围内,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的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1、2.15、0.87、0.93.随着海拔的升高,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Pielou指数变化不显著.群落TC、TN、T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61.19、23.32、1.96 mg/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19.99、242.17、12.10.与全球尺度和草地生态系统区域尺度的研究相比,该区域草甸群落具有相对稳定的TC含量,以及TN、TP含量高和N∶P低的特点,群落水平下相对较低的N∶P(<14)说明草甸群落植物生长更倾向于受氮元素的限制.随着海拔升高,群落TC含量、C∶N、C∶P沿海拔梯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群落TN、TP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群落N∶P变化不显著.在海拔梯度上,群落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草甸群落对海拔生境的不同适应策略.偏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海拔和土壤因子)分别解释了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多样性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总变化的70.8%和67.8%,海拔因子的解释贡献率大于土壤因子.研究显示,海拔和土壤因子对五台山亚高山-高山草甸群落多样性和碳氮磷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影响,其中海拔因子的影响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多样性 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海拔梯度 亚高山-高山草甸 土壤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及其空间分异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圣云 史利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6,共5页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及其空间特征,并对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经济总量和对外联系因子、人均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因子、产业结构因子和不安全因子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福祉水平...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及其空间特征,并对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经济总量和对外联系因子、人均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因子、产业结构因子和不安全因子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福祉水平的四个主要决定因素;长三角城市群福祉决定因素的因子得分呈现出空间分异特征;由"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构成的"Z字形"空间格局,其福祉决定因素的得分较高。通过缩小福祉决定因素的区域差距,可以有效缩小福祉水平的地区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福祉决定因素 因子分析 福祉地理 空间分异
原文传递
太原城市圈空间一体化的制约机制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圣云 史利 吕晞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42-146,共5页
城市圈崛起是山西城市——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太原城市圈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北引擎.在山西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求下,城市圈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界定了太原城市圈的概念和范围,分析了太原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并从... 城市圈崛起是山西城市——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太原城市圈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北引擎.在山西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求下,城市圈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界定了太原城市圈的概念和范围,分析了太原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并从距离、密度和分割三个视角探究了太原城市圈经济空间制约机制,最后提出太原城市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城市圈 经济空间结构 制约机制 对策建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