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 被引量:542
1
作者 赵剑波 史丹 邓洲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31,共17页
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和发展机制。现有研究相对缺乏系统性,还未全面阐述高质量发展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规范。本文认为,可以从系统平衡观、经济发展观、民生指向观三个视角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质量发展既... 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和发展机制。现有研究相对缺乏系统性,还未全面阐述高质量发展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规范。本文认为,可以从系统平衡观、经济发展观、民生指向观三个视角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质量发展既是发展观念的转变,也是增长模式的转型,更是对民生水平的关注。本文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框架,认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宏观经济、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受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的约束,以要素质量、创新动力、质量技术基础为基础条件,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充分、均衡的发展,是包含发展方式、发展结果、民生共享等多个维度的增长和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保持经济发展总体规模优势;不断推动"三大变革",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和转换创新动力,坚持走绿色均衡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施高质量发展还要完善法律、文化、教育等关键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不断弘扬质量文化,促进质量立法,构建良好的质量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民生 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大变革 质量文化 质量技术基础
下载PDF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 被引量:342
2
作者 史丹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9-58,共10页
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别与国际差别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通过采取措施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以国内最高能源效率为比较标准计算中国的节能潜力不仅比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更符合实际,而且还可以做到能源资源公平合理地... 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别与国际差别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通过采取措施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以国内最高能源效率为比较标准计算中国的节能潜力不仅比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更符合实际,而且还可以做到能源资源公平合理地配置。中国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效率最低的地区主要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内陆省区。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需要改变目前地区自我平衡的能源配置方式,使能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各地区在制定节能措施时既要考虑影响能源效率的一般性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殊因素,另外,中国也不能不分地区地实行同一节能降耗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节能潜力 效率趋同
原文传递
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 被引量:320
3
作者 史丹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9-56,共8页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能源消费减缓的原因。与国内外一些学者观点不同的是 ,本文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是非常显著的。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2 0世纪 90年中期以...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能源消费减缓的原因。与国内外一些学者观点不同的是 ,本文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是非常显著的。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2 0世纪 90年中期以后 ,除产业结构外 ,这些因素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有所增强 ,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反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
原文传递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被引量:182
4
作者 史丹 张金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0-32,共3页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是国民经济中必不可缺少的要素产品,能源需求总是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能源消费 回归分析 经济增长
下载PDF
排污权交易制度与能源利用效率——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测度与实证 被引量:232
5
作者 史丹 李少林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23,共19页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目标的关键抓手,始终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环境规制逐步走向市场化进程中被推出,其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能源利用效率划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绿色全要素...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是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目标的关键抓手,始终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环境规制逐步走向市场化进程中被推出,其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能源利用效率划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以2003—2017年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排污权交易制度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在运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够显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提高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排污权交易制度通过提高市场化水平、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和提升要素市场发育度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通过绿色创新提高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排污权交易制度对衰退型资源型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的降低效果大于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对成长型资源型城市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影响不显著;排污权交易制度对降低非老工业基地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提升非老工业基地城市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效应更大。本文为中国因地制宜释放排污权交易在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制度 能源利用效率 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 双重差分法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 被引量:202
6
作者 史丹 吴利学 +1 位作者 傅晓霞 吴滨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43,共9页
本文提出了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分析框架,并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测算了1980 ̄2005年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中各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资本—能源比率和劳动—能源比率差异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36.54... 本文提出了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分析框架,并采用方差分解方法测算了1980 ̄2005年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中各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资本—能源比率和劳动—能源比率差异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36.54%,45.67%和17.89%;(2)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作用在不断提高,是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此外,增长方式趋同的东部地区能源效率也存在显著收敛趋势,而中西部能源效率内部差异呈现波动性变化。以上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只有改善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促进区域间的技术扩散才能有效提高落后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方差分解
原文传递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病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01
7
作者 惠国桢 韩莘莘 +3 位作者 兰青 李向东 鲍耀东 史丹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0-82,共3页
报道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210例,180例行钻颅冲洗引流,30例行单纯冲洗而不作术后引流,均取得良好效果。17例血肿外包膜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均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基底膜不完整,内皮细胞的间隙增宽,可见红细胞由内皮细胞间隙渗出。30... 报道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210例,180例行钻颅冲洗引流,30例行单纯冲洗而不作术后引流,均取得良好效果。17例血肿外包膜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均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基底膜不完整,内皮细胞的间隙增宽,可见红细胞由内皮细胞间隙渗出。30例作血肿液及静脉血凝血及纤维溶解机制分析,发现血肿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较低,纤维溶解蛋白原产生物(FDP)浓度较高,血肿液中白陶土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CT)均有明显延长,认为血液凝固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过度活化是CSDH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因素,从而导致血肿膜微血管不断少量出血,使血肿逐步扩大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下血肿 血液凝固
原文传递
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139
8
作者 史丹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1999年第11期38-43,共6页
关键词 中国 能源消费 工业结构
原文传递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研究——以SEEA2012、SNA2008和国家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一种思路 被引量:179
9
作者 胡文龙 史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共9页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权利义务状态,可以看成是某一特定时点生态责任主体对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和所承担的生态环境负债所拍的一张"快照"。首先,本文以DPSIR链理论模型...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权利义务状态,可以看成是某一特定时点生态责任主体对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和所承担的生态环境负债所拍的一张"快照"。首先,本文以DPSIR链理论模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201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理论框架。对经济和环境信息进行整合,需要采用一种跨学科方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需要编制国民资产负债综合表一张,机构部门资产负债表四张。国家资产负债表方法,就是以一国或一国政府为会计主体,通过账户整合将分散的分类核算账户纳入统一的资产负债权益框架,以期初和期末的资产、负债及净资产存量等形式,综合反映出一国物质财富"家底"的编报方法与技术体系。采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方法对自然资源总体情况进行信息披露,就是利用会计学中的资产负债表工具,客观全面反映生态责任主体在某一时点的自然资源静态存量情况,显示某一时间上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和结构,反映一定时间内的自然资产存量的变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充分利用上述理论基础和核算方法进行自然资源信息披露的一种方式。接着,本文采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技术手段,构建了以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为会计要素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全面反映自然资源环境"家底"。自然资源资产是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产权明确、可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负债从经济本质上看,是会计主体在某一时点上应该承担的自然资源"现时义务",该"现时义务"是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环境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环境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 框架体系
下载PDF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 被引量:147
10
作者 杨红亮 史丹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20,共9页
如何科学地评价各地区能源效率(EE)的现状是中国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战略目标的重要的科学前提和保证。使用一种单要素方法和三种全要素方法对以2005年数据为基础的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的比较研究表明:(1)全要素方法在揭示... 如何科学地评价各地区能源效率(EE)的现状是中国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战略目标的重要的科学前提和保证。使用一种单要素方法和三种全要素方法对以2005年数据为基础的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的比较研究表明:(1)全要素方法在揭示一个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对其能效的影响方面有着传统的单要素方法替代不了的优势。(2)即使以国内的先进能效水平做参照,中国的总体能效水平也还很低。如果各地区可以达到上海等先进地区的能效水平,中国大约可以节约30%左右的能源消耗。(3)东西部之间巨大的能效差距表明了在现阶段实现地区间节能合作、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在东西部之间扩散的现实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效分析方法 单要素能源效率 全要素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下载PDF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数据检验 被引量:132
11
作者 史丹 李晓斌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32-39,共8页
本文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包括资金投入与人力资源投入,企业制度与企业规模等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此外,对于一些不能获得统计数据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其是否存在影响作用以及不同影响因素重要性的排序。通... 本文运用统计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包括资金投入与人力资源投入,企业制度与企业规模等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此外,对于一些不能获得统计数据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其是否存在影响作用以及不同影响因素重要性的排序。通过分析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具有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集聚,以及大型化的趋势。高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也具有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大型企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制度因素是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投入 企业规模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趋势的演变 被引量:137
12
作者 史丹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6-42,共17页
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经济并促进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开辟了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形态。虽然数字经济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充分显示了不同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趋势。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数字经济独有的主要特... 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经济并促进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开辟了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形态。虽然数字经济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充分显示了不同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趋势。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数字经济独有的主要特征:一是生产过程中数据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二是数字化基础设施,三是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四是国民数字素质。本文在对上述四个基本条件深入分析后,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对传统产业经济理论的挑战,提出数字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四个趋势:一是数字技术主导的产业升级,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成数字经济的两大组成部分,传统的技术创新一般仅推动与技术相关产业的兴起,数字技术主导的经济在形成数字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外,还通过数字要素渗透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代表产业升级的方向。二是融合式发展,包括不同产业的融合、产品的融合和市场的融合。结合融合式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本文认为欧美国家制造业回归和全球制造业占比上升的本质是数字技术对制造业附加值的影响。三是平台型企业处于重要地位,对产业资源配置和优化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平台型企业反垄断也是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难点。四是拥有前置性的生态环境约束,基于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形成的治理理论,无法用于指导温室气体减排,数字经济的高耗能特性决定了数字经济发展必须与绿色化协同推进。最后,针对影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提出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结构 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压力与生态效率测度与评价 被引量:126
13
作者 史丹 王俊杰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1,共17页
绿色发展理念下,需要对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效率进行定量测度与评价。本文以人均生态盈亏来表征生态压力,以单位生态足迹的GDP产出来表征生态效率。经过测算,1991—2013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提高了144%,且处于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的状态。导... 绿色发展理念下,需要对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效率进行定量测度与评价。本文以人均生态盈亏来表征生态压力,以单位生态足迹的GDP产出来表征生态效率。经过测算,1991—2013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提高了144%,且处于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的状态。导致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的直接原因是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中国生态足迹已经达到承载力的3.4倍,表明中国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中国的生态效率持续提高,1991—2013年年均提高5.03%,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了其中约2/3,要素替代贡献了其余部分且有增加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受国际贸易的影响显著,而要素替代受产业结构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显著。国际比较显示,中国的生态效率低于发展水平相当的"金砖五国"中的其他四国,也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生态效率不仅与收入水平有关,也与产业结构等有关,中国有必要也有潜力提高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压力 生态效率 要素替代 全要素生产率
原文传递
绿色发展与全球工业化的新阶段:中国的进展与比较 被引量:114
14
作者 史丹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18,共14页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驱动下,全球工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提出绿色发展开启了低碳工业化新阶段,同时指出了传统工业化评价方法与指标的局限性。其次,根据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和实际效果...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驱动下,全球工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提出绿色发展开启了低碳工业化新阶段,同时指出了传统工业化评价方法与指标的局限性。其次,根据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和实际效果,划分了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主要政策措施和发展特点进行了概括。再次,从投入、产出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进行了评价与比较,指出中国低碳工业化在某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上看还有差距。最后,提出推进中国工业绿色发展需要坚持和完善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工业化 绿色发展 评价
原文传递
中国工业70年发展质量演进及其现状评价 被引量:114
15
作者 史丹 李鹏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23,共19页
本文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不同时期工业发展质量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发展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品短缺问题突出,工业发展质量的重点是健全工业生产体系,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短缺的结束和市场... 本文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不同时期工业发展质量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发展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品短缺问题突出,工业发展质量的重点是健全工业生产体系,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短缺的结束和市场竞争加剧,工业发展质量的重点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工业产品的品牌、质量对工业企业的效益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加入WTO进一步促进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工业发展质量的内涵与外延产生了深刻影响。工业发展质量的内涵与实质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工业发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发展质量的内涵与水平也随之不断丰富和提高,最终达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工业发展质量的丰富内涵,本文从多个维度,构建了考虑时间趋势的综合评价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加入WTO以来的工业发展质量进行了系统性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发展质量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但各省份工业发展质量出现分化。本文还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工业发展质量的政策目标及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70年 工业发展质量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96
16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史丹 +3 位作者 李晓华 李鹏飞 邓洲 渠慎宁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4,共20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壮大与竞争优势演进提升有着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工业基本上实现了由价格优势向规模优势的转变,当前正处于由规模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工业竞争优势的第二次转变面临着“逆全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壮大与竞争优势演进提升有着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工业基本上实现了由价格优势向规模优势的转变,当前正处于由规模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的过程中。中国工业竞争优势的第二次转变面临着“逆全球化”的冲击与“双端挤压”挑战,也面临国内需求升级、发展中国家市场扩大、新工业革命兴起等机遇,支撑中国工业培育壮大竞争新优势的条件也已初步成熟。2020年是中国“十三五”时期的最后一年,将要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工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找准新定位、培育新优势、采取新举措,从而加快推进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本文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五个战略定位、六项战略任务、五个重点领域与七大战略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 中国工业 竞争优势 发展战略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低碳转型(2015—2050):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可行路径 被引量:88
17
作者 马丽梅 史丹 裴庆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8,共11页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第三次能源革命正悄然发生,中国也已走入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现有关于能源转型路径的研究,大多关注于能源转型本身,忽视了能源转型需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契合的重要特征,即中国能源转型所面临的...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背景下,第三次能源革命正悄然发生,中国也已走入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现有关于能源转型路径的研究,大多关注于能源转型本身,忽视了能源转型需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契合的重要特征,即中国能源转型所面临的问题是何种能源转型方案在近期所带来的成本能够被经济系统消纳包容,而在长期又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鉴于此,本文通过跨国比较以及CGE模型研究中国的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跨国比较分析发现,人均收入水平及一定的产业结构基础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条件,从产业结构及人均GDP的对比看,中国在近5年内如注重节能减排政策实施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人均二氧化碳将在2035年甚至更早进入排放的"下降期",选择何种能源转型道路是当前中国所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模型演化结果及跨国经验分析,将中国能源转型的可行路径分为三个阶段:2015—2025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经历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时期,能源转型应采取"温和"手段,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将对经济产生较大负向冲击,不具备可行性;2025—2035年,是能源转型方向确定期,可以制定较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亦可逐步挖掘化石能源自身的"清洁潜力",转型方向应与新一轮产业革命紧密联系;2035—2050年,为能源转型的成熟期,可再生能源发展将步入崭新阶段,中国能源系统或将呈现两种可能,一是到2050年实现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60%以上;二是局部地区实现100%的可再生能源供应,而整个能源供应体系呈现出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平分秋色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转型 产业革命 可再生能源 中等收入陷阱 低碳发展
下载PDF
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5
18
作者 史丹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48-53,共6页
本文对国际油价的波动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之后 ,分析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结构特点及OPEC石油供给策略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最后 ,分析了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及趋利避害的对策。
关键词 国际市场 石油价格 形成机制 经济发展 中国
原文传递
工业稳增长:国际经验、现实挑战与政策导向 被引量:63
19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史丹 李晓华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26,共22页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需要工业稳增长并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工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升级、应对系统冲击、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键角...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需要工业稳增长并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工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升级、应对系统冲击、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键角色不可替代。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给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主要工业国相继制定实施振兴制造业战略,全球实体经济朝着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分工在地缘政治、新的贸易规则影响下正在发生改变,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工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表现出来的强劲发展韧性和取得的突出成绩为工业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三重压力加大了中国工业下行风险,“大而不强”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工业稳增长对保持制造业占比的基本稳定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工业稳增长的内涵和多重作用,提出工业稳增长要注意工业稳与宏观经济稳、当下稳与长期稳、行业稳与区域稳的统筹协调,同时处理好稳增长与育动能、工业与服务业、疫情防控与工业发展、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稳链与补链强链、工业化与绿色化、产业集聚与区域均衡发展、国内与国际循环的八大关系,在宏观、产业、微观三个层面找准政策着力点,从九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工业稳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增长 工业化 制造业比重 政策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工业碳排放结构模拟与政策冲击 被引量:58
20
作者 史丹 李鹏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0-44,共15页
“双碳”目标是中国当前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通过构建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重点量化分析工业对“双碳”目标的贡献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总体上能够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对应的峰值为120亿吨左右,但仅... “双碳”目标是中国当前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通过构建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重点量化分析工业对“双碳”目标的贡献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总体上能够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对应的峰值为120亿吨左右,但仅依靠能源效率和温和的绿色技术进步不足以实现碳中和目标,还需要辅之以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第二,在强政策情景下,工业整体于2029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相对于2020年碳排放下降61%,其实际减排量占减排总量的55%左右。将高耗能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中国提前于2028年实现碳达峰,对应的峰值更低,且推动智能化转型能够增强这一效应。第三,对工业具体行业的模拟结果显示,“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部门受到的冲击最大,多数制造行业产出受到负面冲击,各区域之间以及内部呈明显分化趋势。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与较早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省份将率先实现碳达峰,是全国碳减排的主要贡献来源。第四,实现“双碳”目标,除必要的能源效率、绿色技术进步外,还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逐年提升的碳价,短期内征收碳税的减碳效应更加显著,但长期内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效果更为突出。预计2060年全国碳价超过2000元/吨,且需要针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别性碳定价。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在加大节能增效力度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加强绿色自主技术创新、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工业智能化转型,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环境承载能力,有序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税 碳定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