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环境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稳定性 被引量:18
1
作者 柴正群 +5 位作者 黄吉 黄钰淼 贾永超 陶玫 李强 陈国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306-3314,共9页
对云南普洱不同种植环境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应用群落特征指数、群落稳定性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种植环境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稳定性和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夏玉米田共采集到节肢动物10174头,隶属2纲1... 对云南普洱不同种植环境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应用群落特征指数、群落稳定性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种植环境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稳定性和主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夏玉米田共采集到节肢动物10174头,隶属2纲15目100科261种,其中单作地夏玉米田采集到节肢动物共计5604头,隶属2纲13目84科168种,混交地夏玉米田采集到节肢动物共计4570头,隶属2纲15目90科209种。与单作地夏玉米田相比,混交地夏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天敌物种数及个体数均较高;植食性昆虫个体数及其所占比例、优势集中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较低;群落较稳定;群落多样性、均匀性、丰富度等指数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小;单作地夏玉米田中,刺吸昆虫个体数量和食叶昆虫物种数量是主导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混交地夏玉米田中,寄生昆虫个体数量、捕食昆虫物种数量和刺吸昆虫个体数量主导了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环境 节肢动物群落 群落特征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非作物植被对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吉 +3 位作者 柴正群 周玖璇 马丽 李强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7-864,共8页
本文从玉米地中、玉米地周围、周围大尺度这三个层次范围综述了非作物植被对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在不同尺度上,非作物植被对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的形式不同。在玉米地中,杂草等覆盖物能够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减少害虫的危害,... 本文从玉米地中、玉米地周围、周围大尺度这三个层次范围综述了非作物植被对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在不同尺度上,非作物植被对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的形式不同。在玉米地中,杂草等覆盖物能够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减少害虫的危害,但是杂草等覆盖物的存在同时也可能有利于害虫的发生;在玉米地周围,非作物植被可以为天敌提供栖息、越冬、捕食等场所,可以作为天敌"库"的场所;在周围大尺度上,非作物植被与作物的种植面积的比例影响着玉米地中节肢动物群落的动态,某些节肢动物可能对某一特定范围内的植被组成有响应。本文还浅析了非作物植被影响玉米地节肢动物群落的机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作物植被 玉米 节肢动物群落 影响机理
下载PDF
云南两个不同生态区玉米蚜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黄钰淼 董晨晖 +7 位作者 柴正群 黄吉 陶玫 李强 杨雪超 陈国华 马丽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46-954,共9页
在2013年5-9月,采取5点取样,对云南省昭通温凉玉米种植区及普洱暖热玉米种植区玉米蚜种群动态进行定期、定点、定株的系统调查,明确云南省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种植区玉米蚜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为玉米蚜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 在2013年5-9月,采取5点取样,对云南省昭通温凉玉米种植区及普洱暖热玉米种植区玉米蚜种群动态进行定期、定点、定株的系统调查,明确云南省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种植区玉米蚜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为玉米蚜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昭通温凉玉米种植区玉米蚜在玉米各生育期均有发生;玉米蚜在抽雄散粉期主要集中在雄穗为害,籽粒建成期以后转移集中在苞叶及雌穗为害;玉米蚜在玉米田始终呈聚集分布,聚集度呈聚集—扩散—聚集趋势。普洱暖热玉米种植区玉米蚜种群数量在玉米进入籽粒建成期后才有所增长;玉米蚜在籽粒建成期以后主要集中在苞叶及雌穗上为害;玉米蚜在玉米田基本呈聚集分布,聚集度始终呈扩散趋势。两地玉米蚜自然种群消长、垂直分布动态,空间动态均具有一定差异,昭通温凉玉米种植区相对更适宜玉米蚜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蚜 玉米种植区 数量动态 垂直分布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家蝇不同虫态附着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能力及与其体表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谭清 高熹 +4 位作者 庞仁乙 袁远 陈斌 吴国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1-249,共9页
【目的】研究家蝇成虫、幼虫和蛹附着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的能力及与其体表结构的关系,为解释虫生真菌对同一昆虫不同虫态间的致病性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种不同接菌方法(浸泡虫体法、喷雾虫体法),通过血球计测量家蝇3种虫态... 【目的】研究家蝇成虫、幼虫和蛹附着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的能力及与其体表结构的关系,为解释虫生真菌对同一昆虫不同虫态间的致病性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种不同接菌方法(浸泡虫体法、喷雾虫体法),通过血球计测量家蝇3种虫态(成虫、幼虫和蛹)体表附着的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数,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显微技术观察3种虫态的体表超微结构及附着分生孢子情况。【结果】2种接菌方法测得家蝇3种虫态附着的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数量差异显著(P<0.05),均表现为成虫>蛹>幼虫。显微观察发现,家蝇成虫周身密集着刚毛、鬃和微毛等体壁外长物,微毛上附着大量的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孢子分泌粘液进一步加强附着作用;蛹体大量分布着呈环状的皱褶,在体节接合处有稀疏的棘刺带,蛹体上无分生孢子附着;幼虫体表几乎无皱褶,只在体节接合处附近有带状棘刺,其体表也无孢子附着。【结论】家蝇成虫、幼虫和蛹附着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的能力与其体表结构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蝇 蜡蚧轮枝菌 分生孢子 体表结构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