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亚的“天王传统”与后赵时代的“天王传统” 被引量:12
1
作者 《佛学研究》 1998年第0期300-322,共23页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皇帝并没有使用中国“皇帝”的尊号,而使用“天王”的尊号做皇帝。从表面上看,“天王”的尊号与“皇帝”的尊号似乎相等,但此“天王”的尊号却不见于中国的帝王传统,故此“天王”称号必是外来的称号。譬如,《...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皇帝并没有使用中国“皇帝”的尊号,而使用“天王”的尊号做皇帝。从表面上看,“天王”的尊号与“皇帝”的尊号似乎相等,但此“天王”的尊号却不见于中国的帝王传统,故此“天王”称号必是外来的称号。譬如,《释氏稽古略》卷二提到:“晋咸和五年,(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又说:“坚乃去皇帝之号,称大秦天王。”“到底“天王”的称号代表着怎样的一种帝王传统,此“天王”尊号始源于何处?这是本文想要探索的主要问题。笔者只就现有的资料将后赵石氏发展“天王”传统的情形做重点式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信仰 “格义” 佛教文献 东南亚 石虎 密教 鸠摩罗什 转轮 印度教 佛图
下载PDF
再谈宿白的凉州模式(摘要) 被引量:7
2
作者 《敦煌研究》 1988年第2期21-22,共2页
宿白在1986年第4期《考古学报》提出凉州模式,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洞窟及造像的模式。他虽然用龟兹、于阗及长安佛教发展史来说明凉州模式于肃南、河西地区敦煌甚至吐鲁番等地出现的原因,但是没有将真正原因交待清楚。他对凉州石塔... 宿白在1986年第4期《考古学报》提出凉州模式,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洞窟及造像的模式。他虽然用龟兹、于阗及长安佛教发展史来说明凉州模式于肃南、河西地区敦煌甚至吐鲁番等地出现的原因,但是没有将真正原因交待清楚。他对凉州石塔也作了介绍,但没有解释为何出现七佛及交脚像。他虽然提到佛像造像在430年之后出现变化,但是没有解释变化的原因。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些补充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轮 佛教发展 北凉 佛像 敦煌 石塔 龟兹 长安 于阗 北魏
下载PDF
中国早期《菩萨戒经》的性质及内容 被引量:4
3
作者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108,共15页
中国在5世纪初期前后开始大量翻译多种《菩萨戒经》,这些《菩萨戒经》不但载有解释帝王们与其人民所行的佛教建国仪式(“受菩萨戒仪式”)的戒条,而且也记录有当时帝王们教化天下的佛教信仰内容。这些《菩萨戒经》也许皆有所本而属... 中国在5世纪初期前后开始大量翻译多种《菩萨戒经》,这些《菩萨戒经》不但载有解释帝王们与其人民所行的佛教建国仪式(“受菩萨戒仪式”)的戒条,而且也记录有当时帝王们教化天下的佛教信仰内容。这些《菩萨戒经》也许皆有所本而属于中土译本,但也不排除含有当时高僧在中国编撰或修正的“经本”。此类于5世纪前后出现的经典,可以说是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透过用行“受菩萨戒仪式”及散播“菩萨戒法”的方式,生成的官方提倡佛教教化信仰的汉文“经典”或“手册”。因此,它们也构成了研究中国帝王施行佛教教化政策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戒经》 《菩萨戒法》 受菩萨戒仪式 佛教建国
原文传递
再谈后赵石虎时代的天王信仰——十六国时代的帝王弥勒信仰 被引量:1
4
作者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8年第1期3-38,共36页
十六国时代中国许多帝王都以'天王'(devarāja)的姿态统治中国北方。譬如,《释氏稽古略》卷二载:'晋咸和五年(330),(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①同文献又说:'(苻)坚乃去皇帝之号,称大秦天王。'~②由此二则... 十六国时代中国许多帝王都以'天王'(devarāja)的姿态统治中国北方。譬如,《释氏稽古略》卷二载:'晋咸和五年(330),(石)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①同文献又说:'(苻)坚乃去皇帝之号,称大秦天王。'~②由此二则记载可以看出,天王的称号与中国皇帝的称号一样,都是帝王使用的王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弥勒佛 佛图澄 佛教造像 克孜尔石窟造像 转轮王
原文传递
大足佛教孝经经变的佛教源流
5
作者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2年第1期375-422,共48页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15、17号石刻造像及小佛湾第3号石刻造像都刻有佛教孝经经变图,由于小佛湾的孝经经变内容都见于大佛湾,因此过去研究大足佛教孝经经变图的学者都以谈论大佛湾第15号的《父母恩重经变图》及第17号的《大方便佛报恩经...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15、17号石刻造像及小佛湾第3号石刻造像都刻有佛教孝经经变图,由于小佛湾的孝经经变内容都见于大佛湾,因此过去研究大足佛教孝经经变图的学者都以谈论大佛湾第15号的《父母恩重经变图》及第17号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为主。过去研究此二佛教孝经经变图的学者,大都是从宋代儒学发展的角度或中国儒家思想注重孝道的角度去谈论此二佛教孝经石刻出现的背景及原因。臂如,李正心在《大足石刻中的儒教造像及其产生根源》一处说:'这些孝行故事经变完全是为了迎合儒家思想、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雕刻的。'在另一处李氏又说:'中国的封建帝王声称以‘患孝’治天下。不孝意味着不忠。孝是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有的僧人已感到要在东土立住脚,必须对儒学作出让步,把儒家的‘孝’纳进佛学之中,弘孝于梵业。'陈明光对大足宝顶山孝经经变的看法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变 佛湾 角度 孝经 大佛湾 学者 儒家思想 石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