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云岩储层
1
作者 刘倩( 雪梅 +2 位作者 谭云冬( 白振瑞(校) 朱起煌(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8年第5期25-64,共40页
岩石物性的三维空间分布受控于两种地质作用即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空间分布。虽然岩石物性的三维空间分布最初显然是受沉积结构控制的,但大量的储层研究也清楚地表明,碳酸盐岩储层与现代碳酸盐沉积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岩石物性。成岩作... 岩石物性的三维空间分布受控于两种地质作用即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空间分布。虽然岩石物性的三维空间分布最初显然是受沉积结构控制的,但大量的储层研究也清楚地表明,碳酸盐岩储层与现代碳酸盐沉积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岩石物性。成岩作用通常会降低孔隙度,重新分配孔隙空间,并改变渗透率和毛细管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 空间分布 岩石物性 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 地质作用 结构控制
原文传递
滑坡型储层的描述和油气开采:挑战与机遇
2
作者 A.I.F.Weibon 杨国丰( +1 位作者 雪梅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8年第6期45-70,共26页
滑坡可以包括旋转滑动、直移滑动、倒塌、岩屑坡、碎屑流、泥滑和挤压尖端等,它们可以不同比例组合成复杂的滑坡。块体运动既可以发生在地表也可以发生在水下,其规模可大可小,速度既可以慢到蠕动,也可以快到灾变。滑坡的复杂性反映... 滑坡可以包括旋转滑动、直移滑动、倒塌、岩屑坡、碎屑流、泥滑和挤压尖端等,它们可以不同比例组合成复杂的滑坡。块体运动既可以发生在地表也可以发生在水下,其规模可大可小,速度既可以慢到蠕动,也可以快到灾变。滑坡的复杂性反映了控制因素的多样,包括变形物质的强度以及各种诱发机制,如地震、施加载荷、地形起伏加剧以及前端物质移离。滑坡变形作用包括不连续表面上的滑动、滑坡内分布的剪切、剪切所导致的垂向减薄和横向扩展、液化、孔隙坍塌以及滑坡复合体顶部和尖端的物质流失等。这些作用决定着最终的储层质量。这使得其储层类型要比常规断裂储层多,其储集油气潜力也有相应的增强和减弱,但定量评价储层不确定性很困难。文中通过文献、露头以及地下研究的实例[包括挪威的国家湾(Statfjord)油田和哈尔滕阶地(Halten Terrace)油田],说明滑坡型储层的复杂性以及勘探和开采此类储层的机遇和挑战。文中在地貌学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油气勘探和储层规模的地震和亚地震精度(subseismic)描述的工作流程。根据一幅几何形态和构造样式的图件对反射层(包括滑动面和滑坡边界范围)的形态进行分类,就可以实现地震成图。这种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哈尔滕阶地油田和国家湾油田。文中介绍了一种新的储层描述工作流程,其中构造、生物地层学、沉积学和储层动态资料的综合运用,为研究这些储层的作用过程、时代及其非均质性提供了重要信息。对于国家湾油田,基于地下露头图绘制的滑坡岩块重要地层图件和基于约130口并资料绘制的连通性图件,可以与有关露头进行对比,并可在本油田及其他油田用于预测滑坡型储层的分布范围和质量。对滑坡的记载和研究已有几百年历史(Buckland,1840),一般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质量 油气开采 古滑坡 地震成像技术 碳酸盐岩储层 生物地层学 非常规油气资源 勘探开发
原文传递
逐个油田的石油产量分析:减产速率是否在加快?
3
作者 雪梅 董立(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9年第1期18-37,共20页
已投产油田未来的减产速率,是决定全球为满足所预测需求而必须获得的新产能和投资的关键因素。历史产量数据的逐个油田详细分析表明,储量规模和油田的海、陆分布是影响产量剖面的主要因素。储量规模越大,相对于储量的峰值产量也就越... 已投产油田未来的减产速率,是决定全球为满足所预测需求而必须获得的新产能和投资的关键因素。历史产量数据的逐个油田详细分析表明,储量规模和油田的海、陆分布是影响产量剖面的主要因素。储量规模越大,相对于储量的峰值产量也就越低,而产量通过平台后的下降也越慢。陆上油田的减产速率也要低于海上(特别是深海)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上油田 产量分析 速率 减产 石油 储量规模
原文传递
结合地质和岩石物理资料实现盐下层叠后反演
4
作者 Huyen Bui 雪梅() 杨国丰()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3年第5期81-97,共17页
地震反演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高分辨率的相对波阻抗和绝对波阻抗数据,从而进行储层物性预测。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盐下层地震资料反演结果是否足以用来开展可靠的储层描述。我们对采自墨西哥湾格林海底峡谷(Green Canyon)区域总面积481... 地震反演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高分辨率的相对波阻抗和绝对波阻抗数据,从而进行储层物性预测。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盐下层地震资料反演结果是否足以用来开展可靠的储层描述。我们对采自墨西哥湾格林海底峡谷(Green Canyon)区域总面积481.25mi2的50个外陆架区块的叠后、宽方位角、各向异性(垂直横向各向异性)波动方程偏移地震数据进行了反演。反演过程中共使用了4口盐下层井和四个盐下地震层位,而且其中的一口井还用于进行了盲测。我们的叠后反演采用了迭代离散脉冲反演法,结合空间自适应小波处理方法开展反演,求取相对波阻抗,再将由地震数据估算的倾角转化为类似于层位的地层序列场(horizon—like layer sequence field),用作低频模型的输入之一。把井速度、地震速度、地震层位解释及之前得出的地层序列场纳入低频模型,生成背景模型。然后通过引入低频模型对相对波阻抗数据体进行刻度,与根据井资料计算的波阻抗曲线进行匹配,求取绝对波阻抗值。最后,把地质资料和岩石物理数据综合到储层物性评价之中,预测了中新统和威尔科克斯群(Wilcox)中两套主要目的层的砂岩/泥岩(sand/shale)。总体上看,叠后反演结果和砂岩/泥岩预测结果与井点数据之间存在良好的关联性。盲测结果也得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结合岩石物理和地质资料有助于盐下区域的叠后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后反演 岩石物理 地质资料 盐下层 相对波阻抗 物性预测 地震资料反演 波动方程偏移
原文传递
孔隙大小相差4个数量级的白云岩连续模型
5
作者 雪梅 刘倩(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1年第3期54-68,共1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模拟白云岩孔隙系统的连续模型,一个岩石模型就可以反映大小相差多个数量级的多种孔隙类型。我们将从低分辨率X射线微层析图像获得的宏观尺度的岩石组构信息与从高分辨率二维电子显微图像所获取的微观尺度信息结合在了... 本文提出了一种模拟白云岩孔隙系统的连续模型,一个岩石模型就可以反映大小相差多个数量级的多种孔隙类型。我们将从低分辨率X射线微层析图像获得的宏观尺度的岩石组构信息与从高分辨率二维电子显微图像所获取的微观尺度信息结合在了一起。根据矿物学特征、基质产状、溶模孔隙是否充填矿物晶体等,把低分辨率X射线微层析图像分成6个独立的岩石相。然后根据从电子显微镜图像获得的高分辨率信息,利用诸如不同的白云石晶体类型和硬石膏等几何对象模拟这些大尺度的岩石相。这样就可以大致反映出经过成岩转换的岩石样本的三维面貌,包括白云石晶体大小、孔隙度、产状以及不同基质相的体积和孔隙/基质/胶结物比。所建立的岩石模型可以反映从印模宏孔隙(直径达数百微米)至泥岩微孔隙(直径〈1微米)的孔隙大小分布。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研究不同孔隙类型对岩石物理性质的影响。同一个岩石样本的较高分辨率X射线层析成像的信息用作约束模型的孔隙大小分布的数据体。在不同的离散分辨率下在三维空间开展了孔隙大小分析和渗流测试,结果表明,最大的连通孔隙网络的孔喉半径为1.5至6微米。这种情况也说明,在没有准确了解真实岩石微观结构的情况下,如何选取X射线层析成像的合适分辨率是一个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系统 连续模型 白云岩 数量级 相差 高分辨率 岩石模型 岩石物理性质
原文传递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纳波组U段和T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与层序地层学之间的联系
6
作者 J. Estupinan(著) +1 位作者 雪梅 谢丹平(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1年第1期78-102,共25页
本文探讨了砂岩的成岩蚀变作用和由此导致的储层物性变化是否受到了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的影响。研究对象为厄瓜多尔奥连特(Oriente)盆地白垩系纳波组(Mapo)的u段和T段砂岩。这些砂岩的沉积相为河流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包含低水... 本文探讨了砂岩的成岩蚀变作用和由此导致的储层物性变化是否受到了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的影响。研究对象为厄瓜多尔奥连特(Oriente)盆地白垩系纳波组(Mapo)的u段和T段砂岩。这些砂岩的沉积相为河流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包含低水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通过微探针分析、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观察并得出了相关资料。纳波组u段和T段砂岩由细粒一中粒石英砂屑岩和亚长石砂岩组成。成岩事件包括绿泥石、早期和晚期高岭石/地开石、早期和晚期碳酸盐(菱铁矿、含铁白云石/铁白云石)以及石英的胶结作用。成岩早期的作用包括绿泥石颗粒包壳的形成、高岭石颗粒填充和菱铁矿胶结。绿泥石在TST砂岩中缺失,但在LST-HST砂岩中很常见。成岩早期的高岭石在LST中未有发现,但在LsT—HsT砂岩中常见。u段和T段中,成岩中期的胶结物相对于层序地层的分布是不一样的。在u段砂岩中,方解石常见于LST砂岩,但在LST-HST砂岩中没有分布。含铁白云石/铁白云石仅常见于TST砂岩。s2菱铁矿可见于TST和LST砂岩,但在LST—HST砂岩中没有分布。石英胶结物和高岭石/地开石在所有体系域中都有类似的分布。在T段砂岩中,含铁白云石/铁白云石(Fe—dolomite/ankerite)仅常见于TST砂岩,而方解石、石英和地开石在所有体系域中都有相似的分布。高岭石胶结物的分布被认为是在海平面下降期间、相对较剧烈的大气降水注入的结果,而绿泥石胶结物可能是先成粘土矿物(如磁绿泥石)埋藏成岩转换的结果。磁绿泥石是在潮汐水道和河口湾环境申海水一淡水的混合水体中沉淀而成的。U段和T段绿泥石胶结物似乎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边的发育,从而使砂岩保留了12-13%的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 层序地层学 储层砂岩 成岩作用 低水位体系域 铁白云石 胶结作用 压实作用
原文传递
中、南里海盆地中新统至第四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7
作者 Vitor Abreu +3 位作者 刘倩( 雪梅 宋常青(校)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8年第4期24-41,共18页
阿塞拜疆的石油工业已兴旺了一个多世纪。阿普歇伦(Apsheron)半岛、阿普歇伦岩床、阿塞拜疆陆地和陆架边缘的勘探程度都很高。但是,里海大面积海域(包括南里海深水区、土库曼斯坦陆架和中里海)的勘探程度仍比较低。深入认识这些地... 阿塞拜疆的石油工业已兴旺了一个多世纪。阿普歇伦(Apsheron)半岛、阿普歇伦岩床、阿塞拜疆陆地和陆架边缘的勘探程度都很高。但是,里海大面积海域(包括南里海深水区、土库曼斯坦陆架和中里海)的勘探程度仍比较低。深入认识这些地区储层和盖层的地层特征有助于大幅度降低勘探风险。晚中新世以来古伏尔加河、古阿姆河和古库拉河三角洲的相互作用是区内远景构造分布的一级控制因素。从上中新统至下上新统,南里海和中里海盆地西缘出现了连续的海岸上超,导致这些地层上超到中新统和白垩系之上。这些海岸上超与下、上产油层系沉积期间的湖平面上升有关。这三个三角洲沉积体系在沉积方式和时间上有明显不同,对湖平面上升的反应也不一样。在南里海盆地东缘土库曼斯坦陆架上,古阿姆河三角洲发生了强烈的进积。这次进积作用与土库曼斯坦上新统雷德(Red)层系[阿塞拜疆佩雷里瓦(Pereryva)组至苏拉哈尼(Surakhany)组的同期地层]的沉积有关。因此,古阿姆河三角洲在湖平面上升过程中发生了进积作用,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物供应。 在佩雷里瓦组沉积过程中,阿普歇伦地区(南里海北缘)古伏尔加河三角洲发生了加积作用。从巴拉哈尼(Balakhany)组上段到苏拉哈尼组,中里海盆地处于海侵期,同时可能表明当时的古伏尔加河三角洲发生了后退。在中里海盆地的西南缘,古库拉河沉积体系在巴拉哈尼组上段和萨本奇(Sabunchi)组沉积过程中(早上新世)发生了后退。在苏拉哈尼组中段沉积期,在古库拉河三角洲的基底上发育了一个下超面。里海西缘的这一下超面可以与盆地东缘古阿姆河三角洲进积相的上部进行对比。在苏拉哈尼组上段和阿克查古尔(Akchagylian)组(上上新统)沉积的同时,还发育了古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海盆地 中新统 三角洲沉积体系 第四系 土库曼斯坦 沉积物源 阿塞拜疆
原文传递
将地层和成岩关系纳入西班牙东南部中新统碳酸盐岩露头储层类比模型的流程
8
作者 杨国丰() 雪梅()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4年第4期87-118,共32页
本文提出了基于露头资料建立西班牙东南部中新统冷水碳酸盐岩(heterozoan)、温水碳酸盐岩(photozoan)、鲕粒灰岩和微生物碳酸盐岩静态地质模型的工作流程。综合利用野外观测资料和激光雷达(光探测和测距)资料建立了逼真的虚拟露... 本文提出了基于露头资料建立西班牙东南部中新统冷水碳酸盐岩(heterozoan)、温水碳酸盐岩(photozoan)、鲕粒灰岩和微生物碳酸盐岩静态地质模型的工作流程。综合利用野外观测资料和激光雷达(光探测和测距)资料建立了逼真的虚拟露头。野外观测所获的资料被描绘在虚拟的露头上,用于地层识别和对比。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将地层从露头点向其他方向外推,并建立现实的等时模型层。通过绘制和测量地层剖面将沉积相赋予模型层。借助精确定位点(pinning points)来重建海平面历史,并根据古地形来确定古深度。在进行沉积相外推时使用了地质空间分析法,并利用古深度来控制沉积相的分布。白云岩化作用和大气水方解石胶结作用是影响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主要成岩作用产物。在野外对其分布进行了成图,并在实验室中对其进行了量化,相关结果用于指导把成岩作用产物纳入地质模型单元。建立了6个情景模型,用于描绘成岩效应的不同期次和不同组合对孔隙度和渗透率影响。建立静态地质模型需要使用新的方法。这包括:(1)通过使方程与在露头上拾取的层位拟合而将斜坡沉积界面延伸到整个模型区域(model area)的新的工作流程;(2)通过建立相对海平面与模型层的联系来计算古水深并将计算结果与沉积相概率联系起来的新的工作流程;以及(3)根据碳酸盐岩样品的客观可视化描述结果来预测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试验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头储层 类比模型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地层识别 中新统 东南部 西班牙
原文传递
裂缝性的碳酸盐岩轻质油大型油藏的裂缝描述和采油机理模拟
9
作者 Padmakar Ayyalasomayajula +1 位作者 雪梅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8年第2期1-7,共7页
正确描述裂缝和深入了解裂缝-基岩系统是成功预测天然裂缝性的油藏石油采收量的关键因素。本文要利用对成像测井、生产测井和生产史资料的综合分析,加强对基岩和裂缝性质的了解。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从天然裂缝性的碳酸盐岩的一个... 正确描述裂缝和深入了解裂缝-基岩系统是成功预测天然裂缝性的油藏石油采收量的关键因素。本文要利用对成像测井、生产测井和生产史资料的综合分析,加强对基岩和裂缝性质的了解。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从天然裂缝性的碳酸盐岩的一个大型轻质油油藏的全油田模型中抽取了一个区段,并详细研究了基岩-裂缝系统的流体流动。 尽管上述综合分析提供了有关控制依据,但这套储层的基岩渗透率仍存在重要的不确定性。我们建立了简单的机理模型,用于研究这一不确定性对不同采油机理的影响,例如注混相气采油和一次采油。我们还量化了毛细管作用、扩散效应和重力因素对采油机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油油藏 天然裂缝性 采油机理 裂缝描述 碳酸盐岩 模拟 裂缝系统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用标准储层建模软件模拟复杂碳酸盐岩岩相、成因和裂缝性质
10
作者 Michael C.Poppelretter +1 位作者 雪梅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9年第5期12-20,85,共10页
经历成岩蚀变作用的碳酸盐岩,其几何形态和孔隙系统具有不规则性,因而对其进行地质单元模拟很困难。但研究人员很早就认识到,构造演化所形成的格架对碳酸盐岩的岩相、成因和裂缝具有影响,而这三者共同决定着储层的几何形态和性质。... 经历成岩蚀变作用的碳酸盐岩,其几何形态和孔隙系统具有不规则性,因而对其进行地质单元模拟很困难。但研究人员很早就认识到,构造演化所形成的格架对碳酸盐岩的岩相、成因和裂缝具有影响,而这三者共同决定着储层的几何形态和性质。研究这些过程可以获得仅依赖井数据难以觉察的一些趋势。在建立根据趋势外推储层性质的地质单元模型时,这些趋势非常有用,而且可用来对未钻区域进行经济性筛选。文中说明了如何利用标准储层模拟软件模拟复杂的地质条件,特别是根据岩相、埋藏成岩作用、烃充注和破裂作用等概念建立碳酸盐岩储层模型的过程。此外,还探讨了用于分配与这些过程有关的储层性质的工作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软件模拟 裂缝性质 储层建模 岩相 标准 成因 几何形态
原文传递
大规模砂岩贯入体的地震描述
11
作者 Mads Huuse +1 位作者 雪梅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8年第3期16-41,共26页
沙子沉积后的再次活动和贯入是深水碎屑沉积层系的重要作用。北海中部和北部的古近系地层很好地记录了这些作用所形成的特征,那里有大规模的砂岩贯入体在很大范围对砂岩和泥岩层段的储层形态和流体流动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规模、... 沙子沉积后的再次活动和贯入是深水碎屑沉积层系的重要作用。北海中部和北部的古近系地层很好地记录了这些作用所形成的特征,那里有大规模的砂岩贯入体在很大范围对砂岩和泥岩层段的储层形态和流体流动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规模、形态以及与母岩砂体的关系,在北海古近系地震资料中看到的大规模砂岩贯入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翼状砂岩贯入体,表现为从边缘陡倾的整合砂体的一侧或顶部(有时)发源的不整合地震异常,可能属于沉积成因或贯入成因。这些贯入体的厚度可达50m,可以10~35°的角度切入已压实的泥岩层段达100~250m。翼状贯入体的形成可能与原有构造没有关系,但通常会利用包围泥岩中的多边形断层系。 第二类:锥形砂岩贯入体,表现为从独特反射点发源并向上延续约50~300m的锥形振幅异常,而这种反射点位于可能的母岩砂体的上方几米至1公里处。这些贯入体的厚度可达60m,其大部分范围都与层面不整合,倾角介于15-40°之间。供砂层系的性质是推测的,但可能具有近于垂直的软弱带,如喷蚀通道(blowout pipe)或多边形断面,而贯入体本身似乎并不受原有断层系的控制。 第三类:项部贯入岩复合体,是在较大规模母岩砂体之上形成的贯入体网络。这些贯入体要么太薄,要么形状太复杂,因而地震数据无法很好地显示。尽管各个贯入体的规模很小,但所构成的顶部贯入岩复合体的体积却可能有重要意义。 大规模的砂岩贯入体通常终止于不整合面,如Balder组底面(古新统最上部)、Frigg组顶面(下始新统)或渐新统底面,在那里它们可能已突出古海底。由于砂岩贯入体通常都有很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因此可以成为重要储层和厚泥岩层序中有效的流体通道。由于砂岩贯入体的地层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地震描述 不整合面 碎屑沉积 流体通道 流动性质 地震资料 地震异常
原文传递
用半解析法预测非常规油气藏EUR
12
作者 C. S. +2 位作者 Kabir 雪梅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2年第2期62-73,共12页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估计最终开采量(EUR)的预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尽管Arps标准曲线和扩展指数模型能给出合理的EUR预测,但是仍不足以解释非常规油气藏难以提模的生产动态。本研究引入和应用了一种新EUR半解析法,通过数据模拟加以...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估计最终开采量(EUR)的预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尽管Arps标准曲线和扩展指数模型能给出合理的EUR预测,但是仍不足以解释非常规油气藏难以提模的生产动态。本研究引入和应用了一种新EUR半解析法,通过数据模拟加以实现,并采用非常规油气藏的实际数据进行了验证。参照系列同心圆压缩系数要素(类似于电容器元件),得出了计算概念地质体油气产量的连续性方程的解析结果。这种方法模拟了一系列同心储层段对井产量的贡献随其到增产处理储集体(SRV)越来越远而不断递减的情况。解析公式抓住了早期生产特征和SRV主导的流动模式,从而可以更好地预测E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藏 半解析法 EUR 预测 非常规油气资源 数据模拟 油气产量 电容器元件
原文传递
压裂页岩油藏开采动态
13
作者 雪梅()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2年第3期49-68,共20页
实践证明,水平井结合多段横向水力压裂增产处理是开发页岩气藏的一种有效策略。一些石油公司把这种方法成功地运用到了页岩油藏的开发。但由于油的粘度高而且在油藏压力低于原油的泡点压力时最终会出现两相流,页岩油的采收率低于页岩... 实践证明,水平井结合多段横向水力压裂增产处理是开发页岩气藏的一种有效策略。一些石油公司把这种方法成功地运用到了页岩油藏的开发。但由于油的粘度高而且在油藏压力低于原油的泡点压力时最终会出现两相流,页岩油的采收率低于页岩气。但是,近期发现的伊格尔福特(EagleFord)页岩油藏明显超压,初始油藏压力远高于泡点压力。这一有利条件再配合水力压裂技术就可实现页岩油的商业开采。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评估在油藏压力低于和高于泡点压力时超低渗非常规油藏的开采动态。水力裂缝的相对渗透率(包括临界含气饱和度等)与页岩基质的相差很大,而对页岩这种绝对渗透率很低的储层,也没有现成的实验室多相流测量技术可供使用。此外,水力裂缝中支撑剂嵌入和可能出现的多相流会导致真实的裂缝导流能力比实验室得出的结果低几个量级。与页岩气一样,要获得较高的页岩油采收率,生成的裂缝间距应足够密,以便在开采期间能够出现裂缝干扰现象。本文将就低于和高于泡点压力这两种情景,运用现有页岩油藏的成功经验,研究裂缝间距、裂缝导流能力、裂缝半长、临界含气饱和度、并底流动压力和基质渗透率等参数对油井的经济开采和最终采收率的影响。模拟表明结果严重依赖所假设的相对渗透率特性,而且通过敏感性研究获取了有关这些油井可能存在的长期开采动态的详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技术 油藏压力 开采动态 页岩气 裂缝导流能力 相对渗透率 最终采收率 含气饱和度
原文传递
冲断带的油气源岩
14
作者 雪梅 朱起煌(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7年第3期13-17,共5页
在被动陆缘一前陆盆地成对层序(couplets)中发育的薄皮冲断带在源岩关系上不同于在裂谷盆地反转边缘形成的厚皮冲断带。薄皮冲断带的源岩类型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也就是在前造山期地层和早期/远源的前陆盆地页岩中发育油型海... 在被动陆缘一前陆盆地成对层序(couplets)中发育的薄皮冲断带在源岩关系上不同于在裂谷盆地反转边缘形成的厚皮冲断带。薄皮冲断带的源岩类型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也就是在前造山期地层和早期/远源的前陆盆地页岩中发育油型海相(Ⅱ型干酪根)源岩,其上面覆盖着后期/近源前陆盆地的气型煤系源岩(Ⅲ型干酪根)。与海相源岩相比,湖相源岩具有很高的地球化学非均质性。这在美国犹他州尤因塔盆地始新统绿河组河湖相源岩中表现得很清楚(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源岩 冲断带 前陆盆地 裂谷盆地 被动陆缘 可预测性 类型分布 前造山期
原文传递
微孔隙对碳酸盐岩岩石声波速度的影响
15
作者 Gregor T. +2 位作者 Baechle 雪梅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9年第4期1-6,共6页
控制岩石弹性模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孔隙流体、岩石骨架和孔隙空间。对于碳酸盐岩而言,后两个因素与岩石的沉积环境和成岩历史有关系。胶结、重结晶和溶蚀作用可以改变岩石的矿物成分及其原始骨架的结构,从而改变原始颗粒间的接触关... 控制岩石弹性模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孔隙流体、岩石骨架和孔隙空间。对于碳酸盐岩而言,后两个因素与岩石的沉积环境和成岩历史有关系。胶结、重结晶和溶蚀作用可以改变岩石的矿物成分及其原始骨架的结构,从而改变原始颗粒间的接触关系和/或堵塞孔隙空间。溶蚀作用可以扩大粒间孔隙空间或完全溶解颗粒,从而增加孔隙度。在特定孔隙度下,成岩蚀变及其相关的岩石骨架和孔隙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声波速度的变化范围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骨架 声波速度 碳酸盐岩 微孔隙 孔隙空间 溶蚀作用 孔隙结构 成岩蚀变
原文传递
碳酸盐岩的弹性特征
16
作者 Colin M. +2 位作者 Sayers 雪梅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9年第4期7-11,共5页
全球约有60%的石油储量都蕴藏在碳酸盐岩地层中,但这种岩层因非均质性强和微观结构复杂,其储层特性描述一直是业界的挑战。碳酸盐岩地震描述的核心是理解孔隙度对弹性模量和地震波速度的影响。图1所示为Rafavich等人(1984)测量的... 全球约有60%的石油储量都蕴藏在碳酸盐岩地层中,但这种岩层因非均质性强和微观结构复杂,其储层特性描述一直是业界的挑战。碳酸盐岩地震描述的核心是理解孔隙度对弹性模量和地震波速度的影响。图1所示为Rafavich等人(1984)测量的北达科达州威利斯顿(Williston)盆地石灰岩和白云岩饱含空气样本的纵波和横波速度。从这张图可以看出,虽然波速随孔隙度的升高而减小,但数据点却相当分散。本文讨论了孔隙形状变化对碳酸盐岩弹性模量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估了微裂缝和裂缝的作用,重点探讨了静态和动态模量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地层 弹性特征 地震波速度 弹性模量 孔隙度 石油储量 微观结构 非均质性
原文传递
巴西坎普斯盆地巴拉库达和龙卡多尔深水特大油田
17
作者 Hamilton Duncan +3 位作者 Rangel 雪梅 顾澄皋(校)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6年第4期1-15,26,共16页
巴西东南部坎普斯盆地的巴拉库达(Barracuda)和龙卡多尔(Roncador)特大油田属于1990-1999年间全世界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储层为硅质碎屑浊积岩,储量估计有40×10^8桶油当量。这两个油田分别位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水深范围600-2... 巴西东南部坎普斯盆地的巴拉库达(Barracuda)和龙卡多尔(Roncador)特大油田属于1990-1999年间全世界最重要的油气发现,储层为硅质碎屑浊积岩,储量估计有40×10^8桶油当量。这两个油田分别位于深水区和超深水区,水深范围600-2100m。 巴拉库达油田发现于1989年4月,发现井为4-RJS-381井,水深980m。油田面积约157km^2,水深范围600-1200m,储层为第三系浊积岩,地震属性分析表明: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含油砂岩包裹在页岩和泥灰岩中,油藏以地层圈闭为主。油田地质储量为27×10^8桶,总可采储量分别为:渐新统油藏6.59×10^8桶,始新统油藏5.80×10^8桶。 巴拉库达油田与卡拉廷加(Caratinga)油田因地理位置接近而予以共同开发。开发方案结合了试验生产系统(2002年10月停止运转)和永久性生产系统(安装实施中)的使用。试验生产系统于1997年投产,采用浮式采油、储存和卸油(简称FPSO)固定开采装置,永久性生产系统则预计于2004年的下半年投产,整个开采系统包括20口采油井和14口注水井。原油和天然气的装卸和处理均由处理能力为15×10^4桶/日和480×10^4In^2/d天然气的FP—S0装置进行。2006年将达到峰值产量。 龙卡多尔油田发现于1996年,发现井为1-RJS-436A,水深为1500-2100In,油田油气储量巨大(地质储量92×10^8桶,总可采储量为26×10^8桶油当量),储层为上白垩统(麦斯特里希特阶)浊积砂岩。 该油田发现井数据证实:总有效厚度为153m的麦斯特里希特阶油藏被页岩夹层分割成5个主要的层位,仅有最上层可见地震振幅异常,其余4层与页岩夹层有明显区别的声阻抗,因而未见振幅异常。油藏的评估表明原油油质不一(18°~31.5°API)、油藏结构复杂,其外部几何形状为东部和北部下倾、西部和南部尖灭,圈闭为构造一地层复合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油田 深水区 盆地 巴西 油藏结构 生产系统 地震属性分析 地层圈闭
原文传递
盆地分析法评价新区盆地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实例研究
18
作者 KunCheng 雪梅()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3年第3期18-29,共12页
随着美国常规天然气产量不断减少,业界开始‘更多地关注非常规天然气资源(UGR)的勘探与开发。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但与北美盆地这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已成常态的情况相比,全球许多国家才刚刚开始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 随着美国常规天然气产量不断减少,业界开始‘更多地关注非常规天然气资源(UGR)的勘探与开发。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但与北美盆地这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已成常态的情况相比,全球许多国家才刚刚开始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有效的资源评估对开发这些新区盆地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意义重大。为了评估未勘探新区盆地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我们研发了盆地分析法以1)描述盆地;2)在新区盆地与北关盆地间建立类比关系;3)估算北美成熟盆地的常规和非常规资源;和4)根据北美类似的成熟盆地的资料量化估算新区盆地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这一综合盆地分析法不仅证实了资源量三角分布的正确性,即非常规可采技术资源量占比远远大于常规可采技术资源量,还使全球未勘探盆地的非常规资源评估成为可能。我们选取了全球最热的两个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盆地为实例,演示如何采用盆地分析法评估新区盆地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南美洲的内乌肯(Neuquen)盆地和北非的拜尔肯(Berkine)盆地。近期的评估报告和勘探表明,这两个盆地颇具非常规资源潜力。在实例研究中,利用盆地分析法筛选了与内乌肯和拜尔肯盆地具类比性的北美盆地,并描述了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在这两个新区盆地的分布情况。另外,我们将根据此法得出的非常规技术可采资源量与EIA和公司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以检验盆地分析法的有效性。我们预期本研究制定的技术和成套方法将适用于具有充分数据的任何页岩气储层。这些技术最终应能做到在全球范围确定页岩气储层的技术和经济可采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资源 盆地分析 实例 评价 非常规天然气 可采资源量 资源勘探 资源评估
原文传递
采用解析解法对非常规井生产动态进行多重解释:以马塞勒斯页岩层带某井为例
19
作者 F.Lalehrokh 雪梅()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3年第6期97-107,96,共12页
北美洲巨大的页岩油气储量评估结果使其成为当下油气业界的热点。页岩油气藏具有超低的渗透率,而且其开发很复杂,因而被归入非常规油气藏的范畴。这意味着,要开发页岩油气资源,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采取更特殊的方法。采用水平钻井... 北美洲巨大的页岩油气储量评估结果使其成为当下油气业界的热点。页岩油气藏具有超低的渗透率,而且其开发很复杂,因而被归入非常规油气藏的范畴。这意味着,要开发页岩油气资源,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采取更特殊的方法。采用水平钻井和实施大规模水力压裂来改善页岩油气藏的渗透率是当下页岩油气藏开发最常用的做法。本文描述了分析具有多条横向水力压裂裂缝的页岩气水平井的工作流程和方法。研究井位于马塞勒斯页岩层带。文中考虑了四种不同的情景。第一种情景假设井内流体为内部线性瞬变流(internallineartransientflow),要求的措施改造的储层体积(SRV)和泄气面积比较大,并探讨了这种假设的意义。在其他三种情景下,假定研究井在其生产过程的某个时刻出现从内部线性瞬变流动向内部衰竭式流动(depletionflow)的转变。分析页岩气井开采动态的关键之一是准确地确定这个转变时间,这会影响到储量评价和未来开发方案的制定。通常,与较晚的转变时间相比,早期转变意味着更高的储层渗透率和更小的有效裂缝面积。另外,由于储层渗透率估算值较高,来自SRV外部的流体贡献因此更加重要。本文逐个详细分析了不同的情景,展示了多种解释对井的整个生产动态的意义。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来自SRV外部的(即外部储层体积-XRV)流体这一经常被忽略的问题。选择正确的情景和确定内部线性瞬变流转变成内部衰竭式流动的时间非常关键。本文对关键参数如当前井内流态、井进入衰竭式流动的时间、可用泄气面积、XRV和SRV大小等对井生产动态分析、储层评价和页岩气开发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动态分析 非常规井 解析解法 岩层 非常规油气藏 多重解 水力压裂裂缝 储层渗透率
原文传递
依据顶部封闭性和圈闭几何形状估算油气储量
20
作者 Fuminori Sawamura +1 位作者 雪梅 白振瑞(校)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6年第6期22-30,21,共10页
油气储量的多少受以下几个因素的控制:顶部封闭层的毛细管性质、溢出点和圈闭的几何形状。其中顶部封闭层的毛细管性质和封闭性可通过EGS法(等效粒径法)测算,该方法通过实验建立孔喉尺寸、孔隙度和粒径大小之间的关系,再依此测出... 油气储量的多少受以下几个因素的控制:顶部封闭层的毛细管性质、溢出点和圈闭的几何形状。其中顶部封闭层的毛细管性质和封闭性可通过EGS法(等效粒径法)测算,该方法通过实验建立孔喉尺寸、孔隙度和粒径大小之间的关系,再依此测出封闭性的大小。“纯溢出点型圈闭”是指其中的烃柱高度仅由溢出点控制的圈闭。根据观察,此类圈闭中的烃柱高度小于顶部封闭层所能封堵的烃柱,且以气为主。而在“毛细管和溢出点混合型圈闭”中,油和气都能向下充注到溢出点,顶部封闭层和溢出点均对油气柱的相对高度有控制作用。“纯毛细管型圈闭”则是指油和气未向下充注至溢出点的圈闭。 顶部封闭层和溢出点一直是封闭性分析的焦点,但对AN和YA油田所进行的实例研究表明,圈闭的几何形状和顶部封闭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个油田的顶部封闭性相似,但烃柱总高度以及油、气柱的相对高度却迥然不同。其原因可用这两个油田的基准层面积与隆起幅度之比不同来进行解释。AN油田的面积一幅度比远小于YA油田,假设二者的顶部封闭性相同,则面积一幅度比较大的圈闭所能容纳的气柱高度也较大,其原因是受运移进入圈闭的天然气挤压,油柱高度大幅度降低。 因此,EGS法为更好地理解油气田和远景构造(包括断层圈闭)中烃的充注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圈闭 几何形状 油气储量 封闭性 顶部 估算 气柱高度 相对高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