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州市域铁路交通引导发展(TOD)模式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杜运国 卢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9-142,152,共5页
以温州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为依托,从TOD(交通引导发展)理念入手,以市域铁路建设带动温州新一轮城镇建设。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城镇化建设与公共交通的关系,提出了温州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建设的思路与方法,为温州后续全面城镇化奠定基础,也... 以温州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为依托,从TOD(交通引导发展)理念入手,以市域铁路建设带动温州新一轮城镇建设。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城镇化建设与公共交通的关系,提出了温州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建设的思路与方法,为温州后续全面城镇化奠定基础,也为类似城市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引导发展 市域铁路 城镇化
下载PDF
城市地下隧道竖井施工 被引量:2
2
作者 卢生 《铁道勘察》 2009年第4期84-86,共3页
介绍广深港客运专线益田路隧道1、2号竖井施工的施工方案、主要施工技术及施工注意事项。
关键词 城市地下隧道 竖井 围护结构 主体结构 旋喷桩 止水帷幕
下载PDF
温州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杜运国 苟长飞 卢生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1年第4期148-151,共4页
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是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依托“温州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建设理念,分析了温州多层次轨道交通发展导向、实施方案和优化方向;总结了温州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经验做法,并提出“轨交引领、枢纽整合、站... 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是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依托“温州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建设理念,分析了温州多层次轨道交通发展导向、实施方案和优化方向;总结了温州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经验做法,并提出“轨交引领、枢纽整合、站城一体、资源互惠”的建设构想,该设想不仅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城市转型升级,还能改善市民出行习惯,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舒适的居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交通建设 多层次 四网融合 交通枢纽
下载PDF
温州软黏土结构性评价及盾构隧道施工扰动研究
4
作者 卢生 王威 肖力 《工业建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20,共11页
温州地区具有深厚的结构性软土。为研究软土地区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期土体的变形性状,选取温州市轨道交通M1线某区段典型软土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重塑土的固有压缩特性,对原状样和重塑样进行固结压缩试验,分别从强度和变形特性来评价温州... 温州地区具有深厚的结构性软土。为研究软土地区地铁盾构隧道施工期土体的变形性状,选取温州市轨道交通M1线某区段典型软土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重塑土的固有压缩特性,对原状样和重塑样进行固结压缩试验,分别从强度和变形特性来评价温州软土的结构性,并采用PLAXIS 3D软件建立地层-盾构隧道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盾构施工对结构性土层的扰动规律和扰动度分布,分析施工引起的附加扰动沉降。结果表明:温州地区软黏土具有强烈的结构性,强度和变形特性均受到结构性的影响;屈服应力无法作为判定欠固结土结构性的指标;盾构施工对土层的扰动可以分为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稳定阶段,不同阶段受到不同作用的影响;盾构施工扰动可致使地层产生较大的工后附加沉降,主要集中在盾构隧道轮廓线周围的土体。因此,有必要在施工前采用针对性措施对地层进行加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软土 重塑土固有压缩 盾构施工扰动 工后附加沉降
原文传递
公轨共建高架车站车致振动引起楼板的舒适度研究
5
作者 吕尚文 卢生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8-234,共7页
公轨共建高架车站作为一种典型的复合型交通建筑,同时承受汽车和列车的振动荷载,车辆振动引起结构的动力响应需要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以温州市域铁路S2线的东山站为例,研究车致振动对楼板的舒适度影响。首先假定汽车荷载为连续的... 公轨共建高架车站作为一种典型的复合型交通建筑,同时承受汽车和列车的振动荷载,车辆振动引起结构的动力响应需要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以温州市域铁路S2线的东山站为例,研究车致振动对楼板的舒适度影响。首先假定汽车荷载为连续的移动荷载,忽略列车振动荷载的影响,研究汽车荷载对楼板的舒适度影响;然后考虑轨道不平顺因素,单列车和双列车分别越行通过车站,研究列车激励对楼板的舒适度影响;最后对汽车-列车-车站结构的整体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汽车-列车动力耦合作用下楼板的响应,依据ISO10137:2007提供的方法评价楼板的舒适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公轨共建高架车站 汽车-列车-车站耦合系统 车致振动 列车荷载 舒适度
下载PDF
瓯江楠溪江交汇段越江隧道极端冲刷洪水条件研究
6
作者 卢生 冯索 +3 位作者 李鑫 刘菁 徐群 左利钦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3-106,共4页
越江隧道工程极端冲刷对工程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冲刷水文条件的确定是研究极端冲刷的前提。两江交汇处水文条件复杂,确定合理的极限冲刷水文条件是水文计算的难点问题之一,因此开展两江交汇段隧道工程极端冲刷水文条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 越江隧道工程极端冲刷对工程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冲刷水文条件的确定是研究极端冲刷的前提。两江交汇处水文条件复杂,确定合理的极限冲刷水文条件是水文计算的难点问题之一,因此开展两江交汇段隧道工程极端冲刷水文条件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瓯江、楠溪江交汇段为例,为确定两江交汇段极限冲刷水文条件,收集了两江历史洪水资料,改进传统的频率组合法,提出基于全概率公式的组合频率法,并结合特征值法,对瓯江、楠溪江交汇处设计洪峰流量进行频率分析,并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确定两江交汇段极限冲刷洪水流量。结果表明,瓯江段极端冲刷洪水条件为瓯江300年一遇洪峰流量31860 m^(3)/s,对应的楠溪江遭遇流量为4145 m^(3)/s。楠溪江段极限冲刷洪水条件为楠溪江300年一遇洪峰流量16580 m^(3)/s,对应的楠溪江遭遇流量为17320 m^(3)/s。研究结果为类似河流越江隧道冲刷水文条件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江交汇 极限冲刷 遭遇洪水 越江隧道 瓯江 楠溪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