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汉代铺首画像看铺首的流变与功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9-45,共7页
文献最早记录的铺首出现在汉代,而出土资料显示,早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成熟的铺首画像造型,据此可以推断铺首画像造型起源于夏代的黄河流域,后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其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夏朝早... 文献最早记录的铺首出现在汉代,而出土资料显示,早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成熟的铺首画像造型,据此可以推断铺首画像造型起源于夏代的黄河流域,后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其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夏朝早期,为初创期;第二个时期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为发展期;第三个时期在两汉时期,为鼎盛时期;第四个时期在三国、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为衰落期。在各个时期,铺首所依附的材质不同,所承载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就汉代画像石墓门铺首而言,其功能主要是避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铺首 避邪 汉画像石
下载PDF
汉代画像石墓与阴阳五行 被引量:4
2
作者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8-51,共4页
"厚葬风俗说"、"宗法制度说"等,都不能揭示汉代画像石墓兴起的真正根源。通过考察中国古代石文化可以发现,石负载着思想信仰,常被当做天地神的代理象征而被作为崇拜的对象;汉代阴阳五行盛行,人们普遍认为石具有&qu... "厚葬风俗说"、"宗法制度说"等,都不能揭示汉代画像石墓兴起的真正根源。通过考察中国古代石文化可以发现,石负载着思想信仰,常被当做天地神的代理象征而被作为崇拜的对象;汉代阴阳五行盛行,人们普遍认为石具有"阴性",有利于升仙,于是画像石墓在汉代流行起来。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墓之兴起是由于汉代人对阴阳五行中的石(金)形成了特殊认识并进行了思想演绎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画像石墓 阴阳五行 石文化
下载PDF
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分区研究
3
作者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全国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分为五个区,其中南阳汉代画像石属于二区。该区的汉代画像石分布之广,已经超越了南阳的地理范围。其广泛分布于整个南襄隘道,呈现出以南阳市为中心,南北长约400千米,东西宽约150千米的广阔地理空间内。在这个区域内... 全国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分为五个区,其中南阳汉代画像石属于二区。该区的汉代画像石分布之广,已经超越了南阳的地理范围。其广泛分布于整个南襄隘道,呈现出以南阳市为中心,南北长约400千米,东西宽约150千米的广阔地理空间内。在这个区域内,画像石也有着诸多差异,即以唐河县湖阳镇为中心的一区、以南阳市宛城区为中心的二区和以方城县城关镇为中心的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汉代画像石 考古分区 艺术特征
下载PDF
汉代宗资墓前天禄与辟邪的造型艺术 被引量:2
4
作者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2-65,共4页
汉代宗资墓前天禄、辟邪是楚国巫风艺术的代表作品,造型诡谲,动感十足。汉代雕塑艺术风格依次经历了静穆沉厚、阔大沉雄生动开张、沉雄大气奔放扬厉等造型特征变化,天禄、辟邪是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其"蛇形线"的运用是东西... 汉代宗资墓前天禄、辟邪是楚国巫风艺术的代表作品,造型诡谲,动感十足。汉代雕塑艺术风格依次经历了静穆沉厚、阔大沉雄生动开张、沉雄大气奔放扬厉等造型特征变化,天禄、辟邪是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品,其"蛇形线"的运用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受印度佛教美术体系的冲击,这种巫风模式的作品渐渐消失,南朝时期的天禄、辟邪是其收尾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禄 辟邪 巫风艺术
下载PDF
鲁迅藏汉代斗牛角抵戏画像浅议 被引量:2
5
作者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99-103,共5页
鲁迅先生藏的汉代斗牛角抵画像拓片共有三幅,属于东汉中后期汉代画像石的拓片,是先生在民国时期委托地下党帮其在河南南阳搜集的。这三幅拓片,主要内容是斗牛角抵戏,可是仔细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三幅画中分别刻画着巫术文化的元素,例... 鲁迅先生藏的汉代斗牛角抵画像拓片共有三幅,属于东汉中后期汉代画像石的拓片,是先生在民国时期委托地下党帮其在河南南阳搜集的。这三幅拓片,主要内容是斗牛角抵戏,可是仔细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三幅画中分别刻画着巫术文化的元素,例如一幅斗牛角抵画像拓片中斗牛的人手拿牛角,另外一幅斗牛角抵画像拓片中刻画着熊,还有一幅在斗牛的同时又出现了有翼虎的图像;本文以鲁迅先生藏的这三幅为主要参照,并结合古代文献资料,考察汉代斗牛角抵戏的发展、演变,并提出了汉代斗牛角抵戏由西汉和东汉早期的娱乐功能到东汉中后期向避邪功能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牛角抵戏 牛崇拜 避邪
下载PDF
南阳汉画馆藏“汉代宗资墓前天禄、辟邪”新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军校 《艺术教育》 2013年第12期152-153,共2页
南阳汉画馆藏汉代天禄、辟邪,自唐代以来历代学者均有关注。现代众多学者在研究时称这对石兽为"汉代宗资墓前天禄、辟邪"。通过文献考证可知,镌刻"天禄"者是移自汉代宗资墓前,制作时间约在东汉灵帝时期,另一辟邪移... 南阳汉画馆藏汉代天禄、辟邪,自唐代以来历代学者均有关注。现代众多学者在研究时称这对石兽为"汉代宗资墓前天禄、辟邪"。通过文献考证可知,镌刻"天禄"者是移自汉代宗资墓前,制作时间约在东汉灵帝时期,另一辟邪移自汉代宗均墓前,制作年代应在汉章帝建初年间。且《后汉书·宋均传》中说"宋均"系古人笔误,应为"宗均",系宗资祖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禄、辟邪 宗资墓 宗均墓 宋字笔误
原文传递
汉代伏羲女娲交尾画像浅议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00-105,共6页
在华夏民族看来,伏羲女娲是繁衍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形象基于当时的图腾崇拜,人们将认为具备神力的龙转移到他们身上使他们更有神力。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像在汉代才开始出现并盛行于墓室之中,这显然同汉代的社会背景... 在华夏民族看来,伏羲女娲是繁衍华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形象基于当时的图腾崇拜,人们将认为具备神力的龙转移到他们身上使他们更有神力。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像在汉代才开始出现并盛行于墓室之中,这显然同汉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方仙道房中术的修道成仙方式有关。之所以把这种伏羲女娲交尾图像置于墓室之内,是汉代人对于道教房中术迷恋的结果,他们深信伏羲女娲成为神仙是道教房中术在起作用,于是就把这种图像刻画于墓室之内,将伏羲女娲视为修道成仙的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羲女娲交尾画像 汉代道教房中术 神仙信仰
下载PDF
论南阳汉代画像石粉本流传的三个路线 被引量:1
8
作者 《艺术教育》 2013年第3期132-133,共2页
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河南南阳始终是中原一带极其重要的工艺美术制作重镇。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材料,南阳汉代画像石粉本流传有三个路线,一是向西南巴蜀地区传播,影响巴蜀汉代画像石制作;二是向东南传播,影响南朝陵墓天禄、辟邪雕刻;三... 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河南南阳始终是中原一带极其重要的工艺美术制作重镇。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材料,南阳汉代画像石粉本流传有三个路线,一是向西南巴蜀地区传播,影响巴蜀汉代画像石制作;二是向东南传播,影响南朝陵墓天禄、辟邪雕刻;三是向河西一带传播,影响敦煌壁画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画像石 粉本流传
原文传递
鲁迅藏汉代伏羲女娲画像浅议 被引量:2
9
作者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89,共4页
鲁迅先生对汉画像石兴趣浓厚,藏有大量画像石拓片,本文试对其中一幅汉代伏羲女娲交尾画像拓片做一些陈述与讨论。首先是伏羲女娲的形象问题,《楚辞·天问》中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发问,王逸做注曰:"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 鲁迅先生对汉画像石兴趣浓厚,藏有大量画像石拓片,本文试对其中一幅汉代伏羲女娲交尾画像拓片做一些陈述与讨论。首先是伏羲女娲的形象问题,《楚辞·天问》中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发问,王逸做注曰:"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女娲 伏羲 汉代 鲁迅 拓片
原文传递
南阳汉代画像砖墓的渊源及其影响
10
作者 《中国艺术时空》 2018年第4期51-57,共7页
汉代画像砖墓,源自战国时韩国空心画像砖椁墓。至汉初,传播到洛阳,其后又传播到中原的工艺美术中心、经济发达的南阳,东汉中期传播至四川地区,每一次传播过程中都在发展演变。
关键词 画像砖墓 渊源 影响
下载PDF
鲁迅藏汉代羽人画像考述
11
作者 《艺术教育》 201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鲁迅所藏汉代羽人画像有着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羽人是由图腾崇拜发展到后来的道教信仰的一种神仙,这种转变,与当时的社会信仰密切相关。汉前的羽人图像,应该是两个源流,一曰东夷,二曰荆楚,东夷羽人图像皆以鸟的成分为主,而荆楚羽人图... 鲁迅所藏汉代羽人画像有着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羽人是由图腾崇拜发展到后来的道教信仰的一种神仙,这种转变,与当时的社会信仰密切相关。汉前的羽人图像,应该是两个源流,一曰东夷,二曰荆楚,东夷羽人图像皆以鸟的成分为主,而荆楚羽人图像皆以人的成分为主。域外羽人乃另一源流,与此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人 图腾崇拜 神仙信仰
原文传递
鲁迅藏汉代有翼神兽画像探析
12
作者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2-14,共3页
鲁迅先生藏汉代有翼神兽画像是从汉代画像石上拓印下来的拓片本文主要从前人对翼神兽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有翼神兽并非域外传来,很有可能是中国巫术文化的产物,之所以把有翼神兽刻画在汉代墓室的石壁上是因当时人们受升仙思想的影响,把... 鲁迅先生藏汉代有翼神兽画像是从汉代画像石上拓印下来的拓片本文主要从前人对翼神兽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有翼神兽并非域外传来,很有可能是中国巫术文化的产物,之所以把有翼神兽刻画在汉代墓室的石壁上是因当时人们受升仙思想的影响,把它当做一种内心深处祈求驱邪避灾、得道升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翼神兽 渊源 寓意
下载PDF
南阳汉代嫦娥奔月画像石浅议
13
作者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88-89,共2页
1964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小西关发现的汉代嫦娥奔月画像石,自从被发现以来,不断有学者著文考析。可是,一直没有人对嫦娥奔月画像石背后所隐藏的图像学意义进行研究。本文试以美国著名美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嫦... 1964年在河南省南阳市小西关发现的汉代嫦娥奔月画像石,自从被发现以来,不断有学者著文考析。可是,一直没有人对嫦娥奔月画像石背后所隐藏的图像学意义进行研究。本文试以美国著名美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嫦娥和女娲、嫦仪等是一个神祗,很有可能是最早的原始部落或氏族的女酋长,正因为是原始部落或氏族的女酋长,所以其后人把本部落崇拜的龙(或蛇)图腾形象与之融合成为一种人首蛇身的神像。因此,汉代人在营建墓室时,把嫦娥奔月画像刻在墓室的"天界"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嫦娥奔月 升仙 画家石
下载PDF
鲁迅藏汉代有翼神兽画像新探
14
作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0-24,共5页
鲁迅先生所藏汉代有翼神兽画像系汉代画像石拓片。有翼神兽并非域外传来,很有可能是中国巫术文化的产物,而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有翼神兽刻画在汉代墓室的石壁上,是因当时人们受升仙思想的影响,作为一种内心深处祈求驱邪避灾、得... 鲁迅先生所藏汉代有翼神兽画像系汉代画像石拓片。有翼神兽并非域外传来,很有可能是中国巫术文化的产物,而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有翼神兽刻画在汉代墓室的石壁上,是因当时人们受升仙思想的影响,作为一种内心深处祈求驱邪避灾、得道升仙、向往福禄平安的象征性形象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翼神兽 渊源 寓意
下载PDF
汉墓画像中“升仙”与“升天”问题辨析
15
作者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74-78,共5页
在汉代墓葬考古中,天界与仙界是明显分开的,不存在汉墓“升天”的画像,灵魂“升天”的说法完全违背了汉墓画像的视觉逻辑和文化结构,只有升仙是这个时代墓葬画像唯一表述的亡灵归宿观念。在汉代以后,中国思想信仰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呈... 在汉代墓葬考古中,天界与仙界是明显分开的,不存在汉墓“升天”的画像,灵魂“升天”的说法完全违背了汉墓画像的视觉逻辑和文化结构,只有升仙是这个时代墓葬画像唯一表述的亡灵归宿观念。在汉代以后,中国思想信仰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丧葬和灵魂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了多种可能性,就没有必要进行学术的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升仙 升天 亡灵
下载PDF
南阳汉画馆藏中汉代天禄、辟邪的造型艺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63-66,共4页
南阳汉画馆藏汉代宗资墓前的天禄、辟邪,在唐代时期李贤、宋代时期欧阳修、沈括等都不同程度的进行关注,而只是进行著录而已,并未对造型艺术进行研究。本文重点通过对其造型艺术的研究,发现天禄、辟邪造型艺术起源于楚国,成熟于东汉,结... 南阳汉画馆藏汉代宗资墓前的天禄、辟邪,在唐代时期李贤、宋代时期欧阳修、沈括等都不同程度的进行关注,而只是进行著录而已,并未对造型艺术进行研究。本文重点通过对其造型艺术的研究,发现天禄、辟邪造型艺术起源于楚国,成熟于东汉,结束于南朝,它是楚国巫风艺术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汉代雕塑史上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禄 辟邪 艺术渊源 造型特征
下载PDF
南阳汉代画像石的三大制作基地
17
作者 《艺术教育》 2013年第4期153-153,共1页
南阳汉代画像石,根据考古发掘墓葬,并对其石质进行辨识,可以考证,共有三大制作基地:一为唐河县湖阳镇唐梓山制作基地;二是南阳市宛城区蒲山镇蒲山制作基地;三是方城县老城区东郊山脉制作基地。这三大制作基地的题材也不尽相同,而且各自... 南阳汉代画像石,根据考古发掘墓葬,并对其石质进行辨识,可以考证,共有三大制作基地:一为唐河县湖阳镇唐梓山制作基地;二是南阳市宛城区蒲山镇蒲山制作基地;三是方城县老城区东郊山脉制作基地。这三大制作基地的题材也不尽相同,而且各自区域有其流行的题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三大制作基地的汉代画像石不仅反映了三个地区的绘画面貌,同时也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画像石制作基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