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蒸汽吞吐汽窜调剖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张红玲 刘慧卿 +2 位作者 王晗 王书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汽窜动态和汽窜方式进行了分析,根据汽窜通道内的蒸汽凝析特征,建立了窜流通道内的蒸汽驱非活塞驱替模型。并根据窜通井对应射孔段的油层物性差异,建立了井间平均连通程度和窜通角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出井间... 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汽窜动态和汽窜方式进行了分析,根据汽窜通道内的蒸汽凝析特征,建立了窜流通道内的蒸汽驱非活塞驱替模型。并根据窜通井对应射孔段的油层物性差异,建立了井间平均连通程度和窜通角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出井间窜汽量,然后由非活塞式驱替模型、注汽动态资料和窜通时间确定了井间窜通孔隙体积。注蒸汽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调剖段塞处于井间中部时,调剖效果较好;初次调剖段塞比率为10%-15%时,蒸汽波及系数达到最大。对L1833井进行了调剖参数设计,按照深部调剖原则选取堵剂颗粒粒径,调剖剂用量为32m3。实施调剖后注汽,邻井的汽窜通道得到了封堵,堵调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汽窜通道 调剖参数 优化设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井楼油田注汽井调剖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慧卿 张红玲 +2 位作者 王书林 王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58,共4页
通过分析蒸汽吞吐的汽窜动态和汽窜方式,考虑汽窜通道内为蒸汽凝析特征,建立了窜流通道内蒸汽驱的非活塞驱替模型,依据窜通井射孔段的油层物性差异,给出了井间平均连通程度和窜通角的计算方法,并计算出窜汽量,然后由非活塞式驱替... 通过分析蒸汽吞吐的汽窜动态和汽窜方式,考虑汽窜通道内为蒸汽凝析特征,建立了窜流通道内蒸汽驱的非活塞驱替模型,依据窜通井射孔段的油层物性差异,给出了井间平均连通程度和窜通角的计算方法,并计算出窜汽量,然后由非活塞式驱替模型和汽窜动态资料确定井间窜通孔隙体积。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调剖段塞位置处于井间之半时,调剖效果较好,调剖段塞尺寸为10%~15%汽窜孔隙体积时蒸汽波及效率基本达到最大。对L1833井进行调剖参数设计,按照深部调剖原则选取颗粒堵剂粒径,调剖剂用量为32m^3,实施调剖后注汽,对应邻井的井口温度和含水率变化趋势正常,未出现汽窜现象,堵调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楼油田 蒸汽吞吐 汽窜 调剖 优化设计
下载PDF
以三元共聚物作为CO_(2)增稠剂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保建 李俊 +3 位作者 王若浩 魏振国 方舒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1-6,共6页
提高CO_(2)的黏度,是改善CO_(2)驱油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此,以氟丙烯酸酯、醋酸乙烯酯、苯乙烯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而生成三元共聚物,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此共聚物能够增强CO_(2)的黏度,其与CO_(2)形成的复合体系不仅具有剪切... 提高CO_(2)的黏度,是改善CO_(2)驱油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此,以氟丙烯酸酯、醋酸乙烯酯、苯乙烯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而生成三元共聚物,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此共聚物能够增强CO_(2)的黏度,其与CO_(2)形成的复合体系不仅具有剪切稀释特性,而且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增黏效果在高压环境下最为明显。通过驱替实验,验证了该共聚物与CO_(2)形成的复合体系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增稠剂 三元共聚物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热采吞吐井堵调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马道祥 +2 位作者 强星 李斌 许春英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7年第2期62-64,共3页
河南稠油油田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汽窜井次增多,汽窜加剧热能利用率低,油井吞吐效果变差。着重从新型高温调剖剂研制、油井汽窜特点及规律研究、油藏汽窜通道描述、最优化堵调参数设计入手,研究总结出一套稠油井汽窜治理技术。热采吞吐... 河南稠油油田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汽窜井次增多,汽窜加剧热能利用率低,油井吞吐效果变差。着重从新型高温调剖剂研制、油井汽窜特点及规律研究、油藏汽窜通道描述、最优化堵调参数设计入手,研究总结出一套稠油井汽窜治理技术。热采吞吐井堵调技术在河南稠油油田共计现场应用40多个井组,措施增油达到17 116 t,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采 稠油吞吐 堵调技术 研究 应用 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