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侧桡动脉手部行程和分支变异1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刘芳 +6 位作者 刘明曦 刘昕 许建华 闫庆凯 田志远 陈卫军 孙建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15-1015,1019,共2页
关键词 桡动脉 手部血管 血管分支变异 病例报告 照影检查 静脉穿刺
下载PDF
SAAHEC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廖芯 刘春燕 +4 位作者 张辰 向丽 钟杭美 赵晓辉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1719-1725,1730,共8页
目的探讨尼沙赫心电图(SAAHEC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有胸闷、胸痛的临床症状且在该院施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患者20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同步行SAAHECG及常... 目的探讨尼沙赫心电图(SAAHEC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有胸闷、胸痛的临床症状且在该院施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患者20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同步行SAAHECG及常规心电图(ECG)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即对照组(冠状动脉狭窄<50%),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狭窄≥50%)。将冠心病组分为轻度狭窄组(冠状动脉狭窄50%~69%)、中度狭窄组(冠状动脉狭窄70%~89%)和重度狭窄组(冠状动脉狭窄≥90%)3组。观察SAAHECG与ECG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SAAHECG与ECG在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时的灵敏度。结果SAAHECG与ECG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分别为82.56%、4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分别为48.65%、4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轻度狭窄组到重度狭窄组SAAHECG与ECG的诊断灵敏度依次为:63.16%/26.32%、74.51%/43.14%、90.20%/56.86%,其中,SAAHECG在重度狭窄组灵敏度最高,与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ECG在重度狭窄组的灵敏度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167),与中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SAAHECG S-T间期新小波对心肌缺血导致的电活动有很高的敏感性,对冠心病的诊断特别是对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沙赫心电图 心电图 冠心病 诊断 灵敏度
下载PDF
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肖寒 谭亚军 +4 位作者 王玉清 李佑美 周登禄 赵晓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71-976,共6页
目的建立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兔5只(体质量3.0~3.5 kg),麻醉消毒后,经颈动脉途径于腹主动脉-髂动脉血管分叉处采用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T-stenting and small protrusion,TAP)实施双支架植入术,利用数字减影... 目的建立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方法雄性新西兰兔5只(体质量3.0~3.5 kg),麻醉消毒后,经颈动脉途径于腹主动脉-髂动脉血管分叉处采用边支支架微突T支架技术(T-stenting and small protrusion,TAP)实施双支架植入术,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和显微CT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进行术后即刻评价及术后6个月复查。结果可通过兔颈动脉放置6F鞘管,于腹主动脉分叉处成功实施TAP双支架术,术后即刻DSA提示支架位置满意,血流TIMI 3级,IVUS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无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血流TIMI 3级,IVUS提示支架贴壁良好,无支架内再狭窄,micro-CT可见边支开口处支架覆盖完全,无支架内血栓,右侧髂动脉支架下缘微突入腹主动脉管腔[(0.49±0.08)mm]。结论成功建立了兔腹主动脉分叉双支架术模型,为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前期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突T支架技术 冠状动脉分叉 腹主动脉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锌离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焕云 +5 位作者 王玉清 谭亚军 李禄丰 徐春馨 黄岚 赵晓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0-395,共6页
目的 探讨锌离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传代培养并将细胞分为8组:对照组(常规培养,n=3);20.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20 μmol/L,n=3);4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 目的 探讨锌离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传代培养并将细胞分为8组:对照组(常规培养,n=3);20.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20 μmol/L,n=3);4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40μ mol/L,n=3);8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80 μmol/L,n=3);10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100 μmol/L,n=3);20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200μmol/L,n=3);30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300 μmol/L,n=3);50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500 μmol/L,n=3).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检测内皮细胞增殖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内皮细胞活性,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同时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黏附功能的变化.结果 (1)18 h后,20、40、80、100和200 μmol/L组的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4.5±0.6、3.7±0.4、3.6±0.3、2.5±0.4和2.5±0.4,与对照组的3.5±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00和500μmol/L组的细胞增殖指数均为0.(2)96 h后,20、40、80、100、200、300和500 μmol/L组的细胞活性分别为1.21±0.05、1.10±0.03、0.99±0.05、0.62±0.02、0.45±0.04、O.11±0.01和0.12±0.06,与对照组的0.75±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12 h后,20、40、80和100 μmol/L组的细胞迁移距离分别为(0.56±0.11)、(0.96±0.07)、(0.49±0.02)和(0.29±0.01)mm,与对照组的(0.24±0.04)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18 h后,20、40、80和100 μmol/L组的细胞黏附指数分别为0.40±0.05、0.31±0.01、0.38±0.05和0.40±0.03,与对照组的0.35±0.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低浓度锌离子(≤80 μμmol/L)对入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迁移功能有促进作用,对黏附功能无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脐静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