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南河口遗址出产绿松石产地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先怡衡 梁云 +5 位作者 樊静怡 李延祥 于春 段朝玮 温睿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4-291,共8页
陕西洛南河口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开采绿松石的古矿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绿松石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为探索河口古矿出产绿松石的去向,本文结合秦岭东部的其他现代绿松石产地矿样,利用铅和锶同位素比值法,试图初步建立我... 陕西洛南河口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开采绿松石的古矿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绿松石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为探索河口古矿出产绿松石的去向,本文结合秦岭东部的其他现代绿松石产地矿样,利用铅和锶同位素比值法,试图初步建立我国中原地区绿松石产地的判别模型。主要实验结果如下:利用TIMS技术对秦岭东部陕西白河、湖北郧县、湖北竹山、陕西洛南、河南淅川这5个产地的绿松石矿石样品中的铅、锶同位素进行了检测,从而为分析和探索这5个产地绿松石各自的地球化学特征提供数据。实验发现来自同一产地样品的铅、锶同位素比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绿松石的铅同位素比率(207Pb/208Pb)可以以比率值0.410为界分为2组。绿松石的锶同位素比率(87Sr/86Sr)可以按比率值0.7105、0.7145为界划分为3组。结合铅、锶同位素比值和锶含量数据,可以初步区分不同产地的绿松石原料。通过应用该模型测试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文物的原料产地,结果表明,洛南河口古代绿松石采矿遗址应是二里头绿松石的原料产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 洛南河口采矿遗址 铅、锶同位素 区分模型
原文传递
河南卢氏县拐峪采矿遗址出产绿松石的Sr、Pb同位素产地特征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艾昊 先怡衡 +5 位作者 王英 于春 梁云 陈英 陈倩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0-262,共13页
河南卢氏县拐峪绿松石采矿遗址位于伊洛盆地西缘,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原早期绿松石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信息。为判定该古矿产出绿松石的流向,尝试利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检测了拐峪古矿绿松石样品的Sr、Pb同位素组成,并结合秦岭5... 河南卢氏县拐峪绿松石采矿遗址位于伊洛盆地西缘,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原早期绿松石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信息。为判定该古矿产出绿松石的流向,尝试利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检测了拐峪古矿绿松石样品的Sr、Pb同位素组成,并结合秦岭5个主要绿松石矿的相关同位素数据,尝试寻找其产地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拐峪绿松石^(87)Sr/^(86)Sr值相对较高,整体大于0.719 0,高于其他产地,可视为其产地特征之一;采用^(208)Pb/^(204)Pb-^(207)Pb/^(208)Pb联合示踪可得到较好的结果,在相关图解中拐峪绿松石具有独立的数据聚集区,可作为判断其产地证据之一;采用^(208)Pb/^(204)Pb-^(87)Sr/^(86)Sr和^(207)Pb/^(208)Pb-^(87)Sr/^(86)Sr联合示踪,也得到了较好的判别效果,拐峪绿松石与其他产地界线清晰,无明显重叠,表明Sr、Pb同位素组成是判断拐峪绿松石产地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氏县拐峪 绿松石 采矿遗址 Sr-Pb同位素 产地特征
下载PDF
河南通济渠永城段文化遗存
3
作者 《大众考古》 2021年第6期14-17,共4页
通济渠永城段作为隋唐大运河汴河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起自河南永城马牧乡马庄村,与夏邑县接壤;东南流入安徽濉溪县境,止于永(城)宿(州)公路收费站东300米处。自西向东流经马牧、鄭阳、十八里、城关、侯岭等5个乡镇,总长53千米。2018年... 通济渠永城段作为隋唐大运河汴河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起自河南永城马牧乡马庄村,与夏邑县接壤;东南流入安徽濉溪县境,止于永(城)宿(州)公路收费站东300米处。自西向东流经马牧、鄭阳、十八里、城关、侯岭等5个乡镇,总长53千米。2018年5-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永城市文物旅游局对通济渠永城段进行系统的调查勘探工作,确认了通济渠永城段流经线路、保存状况及其附属文化遗存分布情况,新发现了桥墩、沉船、古闸口等一批与运河运行密切相关的重要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济渠 隋唐大运河 河南永城 文化遗存 公路收费站 保存状况 安徽濉溪 永城市
下载PDF
新疆阿力麻里古城出土元代瓷器解析
4
作者 樊静怡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21期30-32,共3页
瓷器是我国古代居民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宋元时期,精美瓷器不仅供国人使用欣赏,而且还会通过水运和陆运等运输方式销往世界各地。尤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贯通,不仅为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而且输入西域的... 瓷器是我国古代居民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宋元时期,精美瓷器不仅供国人使用欣赏,而且还会通过水运和陆运等运输方式销往世界各地。尤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贯通,不仅为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而且输入西域的物资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其中不乏制作精美的瓷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丝绸之路 阿力麻里古城 交流与融合 元代瓷器 交通条件 宋元时期 古代居民
下载PDF
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2017~2019年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4
5
作者 周立刚 +14 位作者 D.Erdenebaatar 蓝万里 刘斌(执笔/摄影) 聂凡(执笔/摄影) 任潇(执笔/摄影) 邓新波(执笔/绘图) 周润山(执笔/绘图) 孙凯(执笔/绘图) 周通(执笔/绘图) (执笔/绘图) E.Mijiddoij(执笔/摄影) B.Galbadrakh(执笔/绘图) J.Erdene(执笔/绘图) 李亚萍(绘图) 牛维(绘图)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9-53,F0003,共16页
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两座甲字形积石墓葬,属于北匈奴贵族遗存。其中M189属于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主墓、陪葬墓及祭祀遗迹等要素结构完整,测年结果表明其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9~公元72年,于公元86~222年遭盗扰。M10属于等级较... 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两座甲字形积石墓葬,属于北匈奴贵族遗存。其中M189属于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主墓、陪葬墓及祭祀遗迹等要素结构完整,测年结果表明其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9~公元72年,于公元86~222年遭盗扰。M10属于等级较低的贵族墓,是目前为止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且保存完好的甲字形积石墓葬,下葬年代在公元66~130年;该墓葬出土的成套马饰为研究匈奴马饰组合及等级特征提供了完整材料。这两座墓葬的随葬品都呈现出多种文化因素混合的特征,说明欧亚大陆文化交流对匈奴贵族丧葬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匈奴考古 甲字形墓 丧葬习俗 马饰
原文传递
河南博爱柏山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浩森 +5 位作者 先怡衡 周剑 杜卓 武志江 赵斌(绘) 刘丽(绘)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8,53,共17页
为配合新建太焦铁路项目建设,2018年9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博爱柏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仰韶时期文化遗存,对研究豫西北太行山南麓区域早期文化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博爱县 柏山遗址 仰韶文化
原文传递
河南淅川县焦皮凹遗址西周遗存发掘简报
7
作者 尹彩燕(整理) 周润山(整理) +8 位作者 (整理) 王振寰(整理) 马哲(整理) 张嵩(整理) 韩怡(整理) 李姗姗(整理) 刘亭亭(整理) 李龙(整理) 张清池(线图)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6-115,共10页
焦皮凹遗址隶属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焦皮凹村,位于淅川县城西南、丹江口库区西岸的二级阶地上,属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4′16.5",北纬32。56′44.7",海拔162〜170米(图一)。... 焦皮凹遗址隶属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焦皮凹村,位于淅川县城西南、丹江口库区西岸的二级阶地上,属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4′16.5",北纬32。56′44.7",海拔162〜170米(图一)。2013年3〜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建设及保护地下文物,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淅川县 地下文物 丹江口库区 西周遗存 河南省淅川县 淹没区 丹江口水库 文物保护
原文传递
河南卢氏拐峪绿松石矿业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8
作者 先怡衡 水维喜 +3 位作者 王英 王巍 于春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1,共8页
拐峪绿松石矿业遗址位于河南卢氏县境内,东秦岭北部洛河流域。2018—2020年,西北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对拐峪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调查,发现了12处古代开采绿松石的洞穴遗址。这批遗址规模虽小,但采集到一定数量的遗物,以石锤和陶器残片为主。... 拐峪绿松石矿业遗址位于河南卢氏县境内,东秦岭北部洛河流域。2018—2020年,西北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对拐峪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调查,发现了12处古代开采绿松石的洞穴遗址。这批遗址规模虽小,但采集到一定数量的遗物,以石锤和陶器残片为主。洞穴内发现的蓝绿色矿石经分析,确定为绿松石。据此,推测这批洞穴为古代开采绿松石的矿业遗址。观察采集遗物,推测其开采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时期,商周时期开采最为频繁。拐峪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中原地区绿松石的开采、使用以及流通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拐峪遗址 绿松石矿 采矿石锤 先秦时期
原文传递
通济渠永城段的考古发现 被引量:1
9
作者 (文/图) 《大众考古》 2021年第8期44-52,共9页
河南省境内有隋唐大运河体系的通济渠、永济渠(卫河)和京杭大运河体系的会通河流经。其中,通济渠从空间上又可分为汴河段(通济渠东段河南部分)和洛河段(通济渠西段)两部分。通济渠汴河段始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水系,汉代疏凿汴... 河南省境内有隋唐大运河体系的通济渠、永济渠(卫河)和京杭大运河体系的会通河流经。其中,通济渠从空间上又可分为汴河段(通济渠东段河南部分)和洛河段(通济渠西段)两部分。通济渠汴河段始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水系,汉代疏凿汴渠,隋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唐代,通济渠改名广济渠,习惯上称汴渠、汴水或汴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济渠 隋唐大运河 会通河 魏惠王 永济渠 汴水 京杭大运河 汴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