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江南-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 被引量:60
1
作者 丁道桂 郭彤楼 +1 位作者 翟常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01-809,共9页
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问题,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而是“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其发生机制是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SE向NW(同时派生由S向N、由E向W)的基底拆离和推覆... 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问题,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而是“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其发生机制是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SE向NW(同时派生由S向N、由E向W)的基底拆离和推覆,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来源和主导因素,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与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雪峰山 构造属性 基底拆离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 被引量:49
2
作者 丁道桂 王东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73,共13页
包括苏北—南黄海地区在内的下扬子区海相古生界盆地,在中三叠世末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1)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发生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 包括苏北—南黄海地区在内的下扬子区海相古生界盆地,在中三叠世末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1)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发生了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方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缘弹性松弛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使海相古生界盆地发生了第Ⅰ期的由强及弱、递进衰减的逆冲-褶皱变形。(2)在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期,叠加了第Ⅱ期以郯庐断裂带为代表的NNE向大陆平移走滑构造的左行简单剪切,以及拉分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3)在晚白垩世—古近纪的喜马拉雅运动期,下扬子区在由南向北的伸展拆离与多米诺式拉张断陷构造作用下,受到了第Ⅲ期的变形改造。这3期构造变形作用促使扬子板块海相油气的早期聚集、晚期热演化和再分配。文中将重点讨论下扬子区板内海相古生界盆地自中三叠世末以来所经历的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区 基底拆离 逆冲-褶皱 走滑拉分 伸展拆离
下载PDF
论江南—雪峰基底拆离式构造——南方构造问题之一 被引量:39
3
作者 丁道桂 郭彤楼 +1 位作者 胡明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7,132,共9页
基底拆离式构造是大陆板块边缘受到俯冲、消减、挤压和缩短作用时,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反应,即地壳内部受到水平挤压作用时,沿壳内“低速带”、“高导层”等软弱带产生多层次的拆离。这些发育在变质基底内的大型韧性剪切带把岩石圈板块的... 基底拆离式构造是大陆板块边缘受到俯冲、消减、挤压和缩短作用时,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反应,即地壳内部受到水平挤压作用时,沿壳内“低速带”、“高导层”等软弱带产生多层次的拆离。这些发育在变质基底内的大型韧性剪切带把岩石圈板块的地壳拆离成若干“薄岩席”,并沿拆离面发生大规模的滑移和推覆,使得板内古生界盆地的沉积盖层产生侏罗山式的褶皱与叠复,层间出现剪切与滑脱等由强及弱的递进变形改造和缩短,以达到中、上地壳剖面的平衡。文中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认为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范畴,而是属于“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属性。它是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南东向北西(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进行基底拆离和推覆的,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学来源和主导因素,同时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与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拆离 构造属性 韧性剪切带 江南雪峰山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烃源岩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9
4
作者 倪春华 周小进 +2 位作者 王果寿 杨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8-46,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地区发育中奥陶统平凉组烃源岩。在对采集于该地区的5条剖面、40余件露头样品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微量元素分析了该地区中奥陶世平凉期的古盐度、水动力条件和氧化还原条件,认为当时主要发育微咸水-半咸水、弱水动力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地区发育中奥陶统平凉组烃源岩。在对采集于该地区的5条剖面、40余件露头样品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微量元素分析了该地区中奥陶世平凉期的古盐度、水动力条件和氧化还原条件,认为当时主要发育微咸水-半咸水、弱水动力条件、还原性的深水斜坡相和咸水、强水动力条件、偏氧化-弱还原性的碳酸盐岩台地相两种古沉积环境,且前者为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通过对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综合评价,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烃源岩主要为集中于下部的泥岩,具有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以腐泥型为主)及热演化程度高(主体处于成熟晚期-高成熟期)的特点,为中等-好气源岩。综合研究认为,渭北隆起北部是鄂南地区下古生界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沉积环境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平凉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及其机理讨论 被引量:34
5
作者 汤玉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烃类垂向微运移(盖层及其上部)形成近地表烃类异常是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提。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表明地表化探异常为"有源之水"。油气藏不同部位微运移的差异性揭示了油气化探的有效性。文中依据地表和井中地球... 烃类垂向微运移(盖层及其上部)形成近地表烃类异常是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提。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表明地表化探异常为"有源之水"。油气藏不同部位微运移的差异性揭示了油气化探的有效性。文中依据地表和井中地球化学成果,根据油气井中普遍存在的烃类向上趋轻的结构梯度和各指标正向运移梯度及晕源对比,揭示了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强调了微裂缝网络系统的重要性,对微运移机理进行了讨论,较好地解释了地表化探异常的成因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 垂向微运移 地球化学效应 机理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邓平 王国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21,共3页
微生物油气勘查是通过检测近地表土壤中噬烃菌的数量变化 ,预测地下油气分布的一种技术方法。选择三种微生物指标 :甲烷氧化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和硫酸盐还原菌进行试验研究 ,有效地抑制了地表生物化学作用的干扰 ,使微生物异常能够较... 微生物油气勘查是通过检测近地表土壤中噬烃菌的数量变化 ,预测地下油气分布的一种技术方法。选择三种微生物指标 :甲烷氧化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和硫酸盐还原菌进行试验研究 ,有效地抑制了地表生物化学作用的干扰 ,使微生物异常能够较客观反映地下深部油气微渗漏情况 ,微生物异常预测地下油气的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微生物勘探 油气微渗漏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四川盆地烃类垂向微运移及其地球化学效应 被引量:11
7
作者 汤玉平 +1 位作者 赵跃伟 陈银节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8-511,共4页
根据钻井垂向剖面中烃类的变化特征,研究其烃类垂向微运移迹象,用以追溯地表异常来源,进而研究近地表异常模式及成因机理。四川盆地油气井中自深至浅,环烷烃百分组成逐渐降低,正构和异构烷烃不断增加;280 nm和210 nm紫外导数值逐渐降低... 根据钻井垂向剖面中烃类的变化特征,研究其烃类垂向微运移迹象,用以追溯地表异常来源,进而研究近地表异常模式及成因机理。四川盆地油气井中自深至浅,环烷烃百分组成逐渐降低,正构和异构烷烃不断增加;280 nm和210 nm紫外导数值逐渐降低;运移指向明显,表征了烃类垂向微运移客观存在的事实。川西地区近地表样品与下伏储层C1—C5色谱图及三维荧光图谱基本相似,说明二者同源,揭示了近地表化探异常为“有源之水”,近地表化探异常及其靶区预测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 微运移 地球化学效应 油气化探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8
作者 倪春华 周小进 +2 位作者 王果寿 杨帆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2期20-23,共4页
影响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因素主要为有机质来源、生物生产率以及沉积环境,其次是矿物岩石作用和沉积速率,其他因素还包括微量元素、物理化学作用、保存条件和演化程度等。以甲藻、颗石藻等浮游藻类为有机质来源的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 影响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因素主要为有机质来源、生物生产率以及沉积环境,其次是矿物岩石作用和沉积速率,其他因素还包括微量元素、物理化学作用、保存条件和演化程度等。以甲藻、颗石藻等浮游藻类为有机质来源的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往往很高,TOC一般大于1%。在高生物生产率海洋区域,海相有机质具有很高的富集程度。海相烃源岩大多形成于弱碱性水、咸水以及弱水动力的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平凉组烃源岩特征及其成烃演化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倪春华 周小进 +2 位作者 王果寿 杨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2-577,共6页
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奥陶统平凉组烃源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区内平凉组烃源岩厚度平面分布特点为南厚北薄,纵向上岩性组合为上部灰岩、下部泥岩,下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于上部。烃源... 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奥陶统平凉组烃源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区内平凉组烃源岩厚度平面分布特点为南厚北薄,纵向上岩性组合为上部灰岩、下部泥岩,下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于上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属于Ⅰ—Ⅱ型,并以Ⅰ型干酪根为主。作为海相烃源岩成熟度研究的指标,海相镜质组反射率揭示研究区平凉组烃源岩成熟度为西低东高,现今主体处于成熟晚期—高成熟的演化阶段。通过PetroMod软件盆地模拟,并结合生烃热模拟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平凉组烃源岩于晚三叠世早期开始生油,中侏罗世末到达生油高峰,大规模生气期为早白垩世,具有一定的天然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成烃演化 平凉组 中奥陶统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江南-雪峰山推覆体前缘沥青古油藏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11
10
作者 沈忠民 +3 位作者 丁道桂 冷德勋 光祥 饶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4-40,共7页
在江南-雪峰山推覆体前缘,下古生界中分布着一系列沥青古油藏。经野外实地观察调查,发现其主要赋存特征有:裂隙型炭沥青、溶洞-孔隙型沥青、裂隙-背斜型沥青、背斜-岩性复合型炭沥青。经过对所采集样品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本... 在江南-雪峰山推覆体前缘,下古生界中分布着一系列沥青古油藏。经野外实地观察调查,发现其主要赋存特征有:裂隙型炭沥青、溶洞-孔隙型沥青、裂隙-背斜型沥青、背斜-岩性复合型炭沥青。经过对所采集样品进行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本地区的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并经受多期改造演化。油源对比结果显示,其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的烃源,其次为下志留统的烃源。这一地区的沥青古油藏是一种多源多期成因,并经历了后期强烈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雪峰推覆体 沥青古油藏 油源对比
下载PDF
油气藏不同部位ΔC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汤玉平 蒋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6-77,共2页
油气藏不同部位的ΔC分布具有边缘井高于油井,油井高于干井的变化特征,但纵向上ΔC并不随梯度变化。因此在油气化探分析中,ΔC作为横向环境对比指标较为合适。
关键词 ΔC 油气藏 运移指标 油气运移 差异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盆地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汤玉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3-491,共9页
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依据近年来的勘探成果,对六盘山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分析,发现目前较明确的3套主要烃源岩中,白垩系下统的乃家河组、马东山组和李洼峡组源岩在盆地内分布较广,除北部埋藏较浅的区域未成熟外,大部分已趋于成熟。石炭系... 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依据近年来的勘探成果,对六盘山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分析,发现目前较明确的3套主要烃源岩中,白垩系下统的乃家河组、马东山组和李洼峡组源岩在盆地内分布较广,除北部埋藏较浅的区域未成熟外,大部分已趋于成熟。石炭系也是重要的源岩,由于埋藏较深,后期改造作用大,应以找气为勘查目标。三叠系烃源岩成熟度较好,但分布范围局限,勘探潜力受到影响。盆地的诸多油气显示及地面油气异常响应特征,充分证实了该盆地具有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的过程。整个盆地的油气地球化学异常响应特征明显,油气苗显示丰富,分布广泛。地球化学勘探测量发现了盆地内有3个近东西向展布的油气地球化学异常区带。根据三维荧光光谱图,对油气属性进行了判别,均表现为轻质油的地球化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六盘山盆地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地球化学异常
下载PDF
苏北朱家墩气田成藏特征对南黄海南部盆地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永强 段铁军 +2 位作者 袁东风 罗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1-96,共6页
南黄海南部盆地是下扬子地台沿北东方向向海域的自然延伸,盆地的区域构造及油气地质特征与陆上苏北盆地相似。苏北盆地朱家墩气田的成功开发为南黄海南部盆地的勘探提供了借鉴,在分析朱家墩气田成藏特征的基础上,将南黄海南部盆地的成... 南黄海南部盆地是下扬子地台沿北东方向向海域的自然延伸,盆地的区域构造及油气地质特征与陆上苏北盆地相似。苏北盆地朱家墩气田的成功开发为南黄海南部盆地的勘探提供了借鉴,在分析朱家墩气田成藏特征的基础上,将南黄海南部盆地的成藏条件与朱家墩气田成藏条件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得出南黄海南部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其勘探方向为寻找"古生新储"的气藏,其发育部位为邻近大断裂一侧的深凹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特征 勘探方向 南黄海南部盆地 朱家墩气田
下载PDF
油气化探异常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汤玉平 魏巍 +2 位作者 李尚刚 丁相玉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1-134,139,共5页
根据油气化探异常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其有关问题 ,指出了选择参数既要具有明确的地质、地化意义 ,又要符合某种数学原理及最优化准则。据此对异常与背景属性及其确定方法进行了讨论。概述了油气异常判识准则。
关键词 油气化探 异常评价 优化准则 组构异常 油气藏 数学变换
下载PDF
似源组构异常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4-186,190,共4页
似源组构异常是表示能与地下油气藏 (烃源 )轻烃组分的组构相似的综合表征 ,要求异常参数必须要有明确地质和地球化学意义 ,能较好地反映烃类结构上的变化 ,就有可能更确切地指示油气藏的存在及其位置。利用熵估值分析、马氏距离分析、... 似源组构异常是表示能与地下油气藏 (烃源 )轻烃组分的组构相似的综合表征 ,要求异常参数必须要有明确地质和地球化学意义 ,能较好地反映烃类结构上的变化 ,就有可能更确切地指示油气藏的存在及其位置。利用熵估值分析、马氏距离分析、聚类分析来计算研究区内各化探指标的变化性大小或各指标组合特征 ,确定其有利数值范围 ,提取异常参数 ,圈定远景区。似源组构异常显著优于总烃浓度异常 ,展示了组构指标参数优于浓度指标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源组构异常 浓度异常 组构指标参数 熵值异常 马氏距离异常
下载PDF
川西地区浅、中层天然气藏化探判别模型 被引量:6
16
作者 汤玉平 +2 位作者 赵耀伟 陈银节 陈浙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0-536,共7页
川西地区上沙溪庙组储层的物上气甲烷、丙烷、重烃,酸解烃甲烷、丙烷、重烃,荧光320 nm和360 nm等浓度指标及物上气湿度系数、物上气丙烷/甲烷、酸解烃湿度系数、酸解烃丙烷/甲烷、荧光360 nm/320 nm、荧光405 nm/320 nm等比值指标均明... 川西地区上沙溪庙组储层的物上气甲烷、丙烷、重烃,酸解烃甲烷、丙烷、重烃,荧光320 nm和360 nm等浓度指标及物上气湿度系数、物上气丙烷/甲烷、酸解烃湿度系数、酸解烃丙烷/甲烷、荧光360 nm/320 nm、荧光405 nm/320 nm等比值指标均明显高于蓬莱镇组储层,具有显著的浓度降或浓度正向梯度,确实存在烃类的垂向微运移。上沙溪庙组储层天然气三维荧光图谱具有明显的T2峰,峰型相对复杂,与蓬莱镇组储层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聚类、模糊聚类、因子分析、非线性映射和对应分析等可以很好地将蓬莱镇组、上沙溪庙组储层划分为两大类,反映了蓬莱镇组和上沙溪庙组储层具有良好的自然分群特征及可判别性。依据费歇尔准则建立的判别模型表明,物上气甲烷作用最大,反映了物上气在井中化探判别天然气储层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化探 判别模型 川西地区
下载PDF
油气化探数据处理系统 被引量:6
17
作者 汤玉平 赵跃伟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3-46,共4页
在建立中国主要含油气化探数据库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油气化探数据处理系统。组构异常的提取技术使油气化探异常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开拓了油气化探新思路。对油气化探数据预处理、指标优选、单指标异常提取、综合异常分析等进行了系统... 在建立中国主要含油气化探数据库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油气化探数据处理系统。组构异常的提取技术使油气化探异常评价进入了新的阶段,开拓了油气化探新思路。对油气化探数据预处理、指标优选、单指标异常提取、综合异常分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化探 数据处理 组构异常 指标优选 单指标异常提取 综合异常分析
下载PDF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汤玉平 彭大军 +3 位作者 程同锦 赵跃伟 丁相玉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统计分析了我国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或地区的主要油气化探指标强度及变异特征,提出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划分准则。对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自西向东地球化学背景场渐渐降低,即区... 统计分析了我国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或地区的主要油气化探指标强度及变异特征,提出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划分准则。对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自西向东地球化学背景场渐渐降低,即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的分布和变化特征是:西部盆地为高区域背景场,中、东部和近海盆地为中等区域背景场,东北部盆地为低区域背景场的分布特征。变异性则不断增高,即自西至东由均匀场向非均匀场变化的规律。烃类湿度系数具有西干东湿的变化趋势。讨论了六盘山等盆地的分区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含油气盆地 区域地球化学场划分准则 分区场
下载PDF
马氏距离法在油气化探异常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汤玉平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31-233,共3页
关键词 马牙距离法 油气藏 地球化学勘探 结合指标
下载PDF
华北古生界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帆 周小进 +1 位作者 倪春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7-531,599,共6页
以华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古生界油气保存的区域控制作用为研究重点,除分析了古生界自身发育的盖层条件外,着重分析了中新生代盆地叠加所构成的上覆直接盖层、区域盖层以及整体封存条件。研究认为,古生界的油气保存总体具有西部好于东... 以华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古生界油气保存的区域控制作用为研究重点,除分析了古生界自身发育的盖层条件外,着重分析了中新生代盆地叠加所构成的上覆直接盖层、区域盖层以及整体封存条件。研究认为,古生界的油气保存总体具有西部好于东部、下古好于上古、北华北好于南华北的特点,本溪组、石盒子组是古生界内部主要区域盖层,东部古近系和西部广布的三叠系为古生界后期油气保存提供了区域封盖条件,同时圈闭条件是造成东西部油气保存差异的重要因素,鄂尔多斯盆地腹部和东部断陷深凹—内斜坡区是油气保存的有利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 构造演化 油气保存 古生界 华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