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罗峥力 杨长平 +4 位作者 王良明 单斌斌 孙典荣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47-1857,共11页
【目的】掌握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趋势,为其渔业资源科学管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1月(冬季)和8月(夏季)采用底拖网调查方式对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的30个调查站位进行... 【目的】掌握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趋势,为其渔业资源科学管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1月(冬季)和8月(夏季)采用底拖网调查方式对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的30个调查站位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集,通过扫海面积法、生态特征指数法、丰度/生物量比较法(ABC曲线)等手段评估鱼类资源空间分布及多样性变化,并结合历年文献资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在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共调查捕获鱼类140种,隶属于14目57科89属,以鲈形目为绝对优势类群,且生态群落优势种组成在季节间存在明显差异,即鱼类群落结构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夏季优势种为鹿斑鲾、二长棘鲷和短吻鲾,冬季优势种包括鹿斑鲾、矛尾虾虎鱼、大头白姑鱼和带鱼。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鱼类丰度呈现极显著的季节差异(P<0.01,下同),夏季(146.3×103 ind/km2)>冬季(36.8×103 ind/km2),但不同海域间的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鱼类生物量也存在极显著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夏季(1394.73 kg/km2)>冬季(328.24 kg/km2),不同海域间的生物量差异也不显著。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夏季北部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总体上明显高于冬季,而不同海域间的差异均不显著。ABC曲线分析发现,鱼类丰度曲线一直在生物量曲线上方,说明鱼类群落结构受中度及以上的干扰,即个体较大鱼类的优势度被削弱,主要以生长较快、个体相对较小的鱼类为主。【结论】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量和多样性指数较历史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群落结构更替明显。因此,今后应在渔业资源持续监测的基础上,改善北部湾生态环境,加强渔业资源养护管理,降低人为干扰,以确保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分布特征 北部湾
下载PDF
基于Stella的防城港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态承载力分析
2
作者 王良明 +4 位作者 杨长平 单斌斌 王思涵 孙典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58-62,共5页
[目的]了解防城港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态承载力状况。[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的算法,对该海域2015—202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研究其渔业生态现状,并基于Stella软件建立渔业生态足迹动态模型。[结果]2015-2020年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渔... [目的]了解防城港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态承载力状况。[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的算法,对该海域2015—202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研究其渔业生态现状,并基于Stella软件建立渔业生态足迹动态模型。[结果]2015-2020年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态足迹处于逐步下降趋势;其中渔业生态足迹包括海水养殖及海洋捕捞两部分,前者占比较小,低于10%,且两者属于同步下降趋势。防城港周边海域海洋捕捞总量在2015-2020年呈下降趋势,渔业生态承载力同样处于下降趋势,说明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处于超载状态,难以满足人均需求。对研究结果进行模拟分析显示,珍珠湾附近海域海洋捕捞产量的模拟值与实际值差异相对较小,偏离度D_(t)介于1.01%~3.11%,满足95%的置信度要求。[结论]生态赤字较为明显,建议进一步完善渔业资源承载力预警机制,为推进渔业资源保护及养护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湾及其邻近海域 Stella软件 渔业生态足迹 渔业生态承载力
下载PDF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及回捕率调查 被引量:4
3
作者 杨长平 +5 位作者 单斌斌 孙典荣 胜男 李腾 谢啟健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70,共8页
为评价大亚湾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增殖放流效果,使用塑料椭圆标志牌(plasticovaltags,POTs),开展了黑鲷幼鱼标志保持率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背鳍鳍棘基部第4~6鳍棘下方5mm左右的背部肌肉为最适标志位置, 90 d后标志保... 为评价大亚湾海域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增殖放流效果,使用塑料椭圆标志牌(plasticovaltags,POTs),开展了黑鲷幼鱼标志保持率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背鳍鳍棘基部第4~6鳍棘下方5mm左右的背部肌肉为最适标志位置, 90 d后标志保持率为81.76%。POTs标志黑鲷幼鱼45 d内生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90 d后标志组生长显著缓于对照组(P<0.05)。并于2014—2016年每年1次在大亚湾开展黑鲷幼鱼标志放流试验。采用有奖回收方式进行标志鱼回捕,测量体长、体重,收集回捕日期、回捕地点、回捕方式等信息,整理分析相关数据。3年共放流标志黑鲷幼鱼60115尾,共2758尾回捕标志鱼被定置网、流刺网及垂钓捕获(总回捕率4.59%);大规格放流苗种回捕率高于小规格放流苗种;垂钓回捕鱼数量占总回捕数量的比例为62.08%。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认为放流后的标志鱼最初主要沿湾内和湾外两个方向呈近岸辐射状扩散,最远扩散距离约70 km。放流后1~2个月标志黑鲷生长较慢,随后相对加快,放流5~7个月后,黑鲷幼鱼体长、体重分别增长59.51%~127.20%和322.75%~989.83%。结论认为,POT是黑鲷幼鱼体外标志的适宜选择;在研究海域,放流后的标志黑鲷更易于被垂钓方式捕获;丰富的食物和可供躲避敌害的空间是影响其扩散、生长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黑鲷 标志回捕 移动分布 生长
下载PDF
珠江口黑鲷海捕群体与不同养殖群体的形态差异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胜男 +5 位作者 周文礼 孙典荣 李腾 杨长平 单斌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52,共7页
为探明珠江口黑鲷海捕苗种与人工繁殖苗种间的形态差异,作者采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采集自珠江口两岸的海捕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苗种与2个繁殖场的人工繁殖苗种进行形态差异比较,比较了不同样品组的外部形态特... 为探明珠江口黑鲷海捕苗种与人工繁殖苗种间的形态差异,作者采用3种多元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对采集自珠江口两岸的海捕黑鲷(Acanthopagrusschlegelii)苗种与2个繁殖场的人工繁殖苗种进行形态差异比较,比较了不同样品组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可量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2项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9.9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汕头苗场(ST)样品组与另外3个样品组距离最远,判别分析结果同样显示以对该样品组判别准确率最高;可数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组间背鳍鳍条数、鳃耙数、椎骨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样品组间的形态差异,各分析方法获得结论基本类似,相互印证。该研究结果显示,采集自不同繁殖场的黑鲷苗种与珠江口海域野生苗种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但没有证据显示这种差异已导致黑鲷野生和养殖群体间明显的形态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放流 形态差异 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珠江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