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同情对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文超 +1 位作者 伍新春 田雨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3-228,共6页
目的:探讨自我同情对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同情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我同情可以显著正向预测PTG,基... 目的:探讨自我同情对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同情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我同情可以显著正向预测PTG,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中的胜任需要可以正向预测PTG,关系需要和胜任需要的满足在自我同情对PTG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结论:自我同情能够促进青少年PTG水平,但随着个体关系需要和胜任需满足程度的增高,自我同情对PTG的预测效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同情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 创伤后成长 青少年
原文传递
自我同情对疫情所致创伤后消极心理反应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策略 被引量:13
2
作者 伍新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57,189,共17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人们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由于受疫情影响个体众多、心理援助资源有限等实际情况,深入了解自我同情的作用机制及不同形式的干预方法尤为重要。首先,从自我同情的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论证其对疫情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人们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由于受疫情影响个体众多、心理援助资源有限等实际情况,深入了解自我同情的作用机制及不同形式的干预方法尤为重要。首先,从自我同情的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论证其对疫情所致创伤后消极心理反应的影响;然后,分析个体的认知、情绪、应对方式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最后,介绍目前主流的自我同情治疗技术,并对疫情所致消极心理反应提出干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消极心理反应 自我同情 作用机制 干预方法
下载PDF
童年创伤经历对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影响——自尊与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赵会春 丰怡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132-137,共6页
采用童年创伤经历问卷、自尊量表、抑郁量表和青少年风险行为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某两所高校的85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童年创伤经历对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影响,并检验自尊与抑郁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童年创伤经历可以显著正向预测... 采用童年创伤经历问卷、自尊量表、抑郁量表和青少年风险行为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某两所高校的85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童年创伤经历对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影响,并检验自尊与抑郁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童年创伤经历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自杀风险;同时,童年创伤经历可以通过自尊显著负向预测自杀风险,并通过抑郁负向预测自杀风险。最后,童年创伤经历也可以通过自尊与抑郁的链式中介路径显著正向预测自杀风险。研究显示,童年创伤经历时大学生成年自杀风险的危险性因素,且自尊与抑郁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创伤经历 自尊 抑郁 自杀风险 大学生
下载PDF
青少年的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感恩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文超 伍新春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9-868,共10页
采用自我同情量表、感恩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感恩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积极自我同情... 采用自我同情量表、感恩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4.5年后的4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以考察自我同情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影响,并检验感恩在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积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D;积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负向预测PTSD、正向预测PTG,消极自我同情可以通过感恩正向预测PTSD、负向预测PTG。研究显示,积极的自我同情可以缓解青少年的PTSD、促进PTG的发展,而消极自我同情会加重青少年的PTSD;感恩在自我同情与PTSD和PTG之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同情 感恩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成长 青少年
原文传递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震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复原力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伍新春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4-251,共8页
为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震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复原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DSM-5的PTSD症状核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九寨沟地震10个月后的62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PTSD... 为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震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复原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DSM-5的PTSD症状核查表、复原力量表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九寨沟地震10个月后的62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PTSD症状总分及侵入性症状、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震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复原力在PTSD总分及其侵入性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对震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反社会行为 复原力 青少年
下载PDF
从“无我”到“有我”-从文化心理视角浅析晚明书法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6
作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9期253-253,255,共2页
晚明书法所表现出的文化心理因素,大抵都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探讨与反思。在明以前的艺术创作中“无我”的精神追求十分明显。但是到了明代万历以后,在思想解放潮流中涌现出诸多思潮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于是在晚明书法的文化心... 晚明书法所表现出的文化心理因素,大抵都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探讨与反思。在明以前的艺术创作中“无我”的精神追求十分明显。但是到了明代万历以后,在思想解放潮流中涌现出诸多思潮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于是在晚明书法的文化心理因素上呈现了从“无我”到“有我”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心理 晚明书法 自我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