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148
1
作者 崔之久 高全洲 +2 位作者 潘保田 陈怀录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4期378-384,共7页
利用夷平面重建,查明了高原抬升前从南向北海拔约变化在500~1500m之间。用洞穴再结晶方解石测得的20个裂变径迹年代数据证明主夷平面形成时代是19~7MaBP,并得到相关沉积和热构造事件间歇时代等验证。同样,通过上述资料证明青藏高原经... 利用夷平面重建,查明了高原抬升前从南向北海拔约变化在500~1500m之间。用洞穴再结晶方解石测得的20个裂变径迹年代数据证明主夷平面形成时代是19~7MaBP,并得到相关沉积和热构造事件间歇时代等验证。同样,通过上述资料证明青藏高原经过3次隆起和两次夷平的论点是正确的。两次夷平后的高度均皆在500m以下,目前意义上的青藏高原起自5MaBP的最新一次抬升。在早更新世高原达到第一临界高度1500m。0.7MaBP又经过一次强烈的“昆黄运动”达到第二临界高度3000m。由此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皆可对高原隆升的幅度、速度、时代做出更合理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岩溶 裂变径迹 青藏高原 隆升
原文传递
关于“昆仑-黄河运动” 被引量:129
2
作者 崔之久 伍永秋 +3 位作者 葛道凯 庞其清 许清海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8年第1期53-59,共7页
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地貌、构造、沉积相、地层及其生物组合特征表明 ,本区在距今 1 1Ma开始至 0 7Ma前后发生了一次先是大面积抬升 ,后是突发性断块隆起与沉陷的构造运动 ,这次构造运动的后期具有发生突然 ,抬升幅度大的特点 ,青藏高原... 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地貌、构造、沉积相、地层及其生物组合特征表明 ,本区在距今 1 1Ma开始至 0 7Ma前后发生了一次先是大面积抬升 ,后是突发性断块隆起与沉陷的构造运动 ,这次构造运动的后期具有发生突然 ,抬升幅度大的特点 ,青藏高原由此上升到临界高度 30 0 0m以上 ,导致高原第四纪以来最大冰期的发生 ,并且这次抬升可能还是我国在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构造 气候旋回中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驱动因素 ,将这次构造运动被命名为“昆仑 黄河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昆仑-黄河运动 环境演变
原文传递
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 被引量:75
3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2 位作者 冯金良 曹俊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83-188,共6页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 ,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 .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 ...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 ,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 .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 ,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 ,导致溶蚀残余物质或地表原有的风化壳转入近地表岩溶裂隙(为石漠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 ,从根本上制约了地表残余物质的长时间积累和连续风化壳的持续发展。所以 ,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于地下水以水平作用方式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下 ,而这种条件从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只能出现在地貌发育晚期已经接近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 ,因此 ,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具有明确的旋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风化壳 土壤丢失 岩溶夷平面 地理循环 溶蚀速率 水文地质条件
下载PDF
风化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6
4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3-288,共6页
风化壳是岩石圈、大气圈以及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 ,能够直接记录地球多圈层演化的信息。利用风化壳的地带性规律重建古环境是地貌学研究的传统内容之一。近年来 ,单晶矿物激光4 0 Ar/ 3 9Ar测年技术、“双面”模式以及古地... 风化壳是岩石圈、大气圈以及水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 ,能够直接记录地球多圈层演化的信息。利用风化壳的地带性规律重建古环境是地貌学研究的传统内容之一。近年来 ,单晶矿物激光4 0 Ar/ 3 9Ar测年技术、“双面”模式以及古地磁法等在风化壳研究中的成功应用 ,在理论和技术上为恢复大陆剥蚀区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变历史创造了条件。利用风化年代学、风化地层学、古地磁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风化壳进行综合研究 ,不仅可以建立剥蚀区的环境演变序列 ,为风化期次(事件 )与其他全球性构造 气候事件的对比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而且可以用于化学风化 (强度和速度 )的准确量化 ,有利于深入理解构造 剥蚀 风化 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和正确评估人类活动对未来气候的影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风化 风化年代学 风化地层学 风化壳
下载PDF
关于夷平面 被引量:44
5
作者 崔之久 李德文 +1 位作者 伍永秋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7期1794-1805,共12页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 .三者成因和分布不同 ,但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 .Budel就花岗岩区提出的“双层夷平面”理论也基本上适用于我国南方灰岩区 ,他把风化壳作为夷平面上部层 ,对夷平面形成环境和各种风化矿产形成条...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 .三者成因和分布不同 ,但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 .Budel就花岗岩区提出的“双层夷平面”理论也基本上适用于我国南方灰岩区 ,他把风化壳作为夷平面上部层 ,对夷平面形成环境和各种风化矿产形成条件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在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幅度和速率时 ,国外同行怀疑利用古生物化石等作为依据的可靠性 ,只承认夷平面原始高度作为陆地抬升幅度的可靠标志 .总之 ,夷平面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年青的课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准平原 山麓面 刻蚀平原 地貌学
原文传递
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及其性质 被引量:39
6
作者 崔之久 伍永秋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8期1986-1989,共4页
1 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昆仑山垭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羌塘高原向柴达木盆地的过渡带.自中更新世以来,本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垭口盆地有一套厚近700m的晚新生代地层,时代为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初(5.0~0.71Ma B.P.),其完整剖... 1 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昆仑山垭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羌塘高原向柴达木盆地的过渡带.自中更新世以来,本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垭口盆地有一套厚近700m的晚新生代地层,时代为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初(5.0~0.71Ma B.P.),其完整剖面出露在青藏公路原六十二道班附近.通过岩性、沉积构造、垂向层序、古流向和沉积体三维形态及其组合等的分析从中识别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惊仙谷组)、湖泊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羌塘组),惊仙谷组(厚约200m)与羌塘组地层在2.5 Ma B.P.逐渐过渡,环境亦从热渐变到凉,此地层结束于顶部扇三角洲相,时代为0.71 MaB.P.一次抬升运动,使全套地层发生向西南倾斜,倾角12°(图1).而其上不整合覆盖的望昆冰期冰碛层((0.54±0.08)Ma B.P.)亦表明在0.71~0.6 MaB.P.当地,即昆仑山(包括垭口地区)发生了强烈构造抬升,既表现为与后来的上覆冰碛层的不整合,也表现为与构造抬升同时的昆仑河断陷内沉积了相关的纳赤台沟组(0.64 Ma B.P.,泥石流为主)和稍后的三岔河组(0.4~0.06 Ma B.P.,河流相为主).另据王苏民等人对若尔盖RH孔的研究,在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构造运动 黄河 阶段性 突发性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其起始高度 被引量:38
7
作者 崔之久 高全洲 +2 位作者 潘保田 陈怀录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5期1402-1406,共5页
青藏高原夷平面形成的时代、性质和原始高度等是解决高原隆升这一世界瞩目课题的关键。李吉均等指出夷平面在高原隆升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杨逸畴、李炳元等曾提出高原上有山原面和盆地面两级夷平面。Shackleton和常承法认为仅有一级夷... 青藏高原夷平面形成的时代、性质和原始高度等是解决高原隆升这一世界瞩目课题的关键。李吉均等指出夷平面在高原隆升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杨逸畴、李炳元等曾提出高原上有山原面和盆地面两级夷平面。Shackleton和常承法认为仅有一级夷平面(4500~6000m),时代在10MaBP以前的中新世。早在60年代本文作者之一就认识到古岩溶研究是高原隆升的有力证据。1994年本文作者又根据当时已知数据也撰文指出高原夷平面(包括岩溶面)可以追溯到15MaBP,但由于测年数据有限未能对夷平面性质及原始高度做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夷平面 岩溶 原始高度
原文传递
覆盖型岩溶、风化壳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被引量:32
8
作者 崔之久 李德文 +2 位作者 冯金良 李洪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0-519,共10页
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只能形成于地貌发育的晚期,对应的地貌景观应为岩溶 夷平面.后者具有与 Budel双面模式相当的剖面结构——由松散的风化壳层和壳下风化 基面组成.就灰岩区而言风化基面即覆盖型岩溶.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 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只能形成于地貌发育的晚期,对应的地貌景观应为岩溶 夷平面.后者具有与 Budel双面模式相当的剖面结构——由松散的风化壳层和壳下风化 基面组成.就灰岩区而言风化基面即覆盖型岩溶.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湘桂丘陵-线 覆盖型岩溶及红色风化壳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都是岩溶双层夷平面的组成部分,但处 于不同的后期夷平面分化阶段.不同亚类的覆盖型岩溶和红色风化壳均指示岩溶夷平 面及刻蚀平原的存在.可以作为讨论青藏高原隆升幅度、速率等基本问题的参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型岩溶 风化壳 岩溶 夷平面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喜马拉雅山佩枯岗日冰川地貌的年代学、平衡线高度和气候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Li Yingkui +5 位作者 陈艺鑫 张梅 李川川 孔屏 Harbor J. Caffee M.W.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9-970,共12页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地区是青藏高原南部现代冰川集中发育区之一,古冰川遗迹亦十分丰富,是研究第四纪青藏高原冰川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区,一直备受地貌和第四纪环境研究者的关注.应用原地宇宙核素10Be暴露年龄测试技术,对采自...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地区是青藏高原南部现代冰川集中发育区之一,古冰川遗迹亦十分丰富,是研究第四纪青藏高原冰川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区,一直备受地貌和第四纪环境研究者的关注.应用原地宇宙核素10Be暴露年龄测试技术,对采自希夏邦马峰西北佩枯岗日拉曲谷地冰碛垄上的冰川漂砾进行年代学研究;结合冰川地貌分析方法,对古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和气候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末次冰期时,拉曲谷地冰川扩张,发育了山麓冰川,拉曲Ⅰ冰川面积99.9 km2,平衡线海拔5 620 m;拉曲Ⅱ冰川面积97.6 km2,平衡线海拔5 600 m;与现代平衡线高度相比,拉曲Ⅰ和拉曲Ⅱ的平衡线分别下降380 m、400 m.拉曲在末次冰期存在多次冰进,拉曲Ⅰ的10Be暴露年龄在42.1~22.3 ka;拉曲Ⅱ的10Be暴露年龄在18.6~14.8 ka.根据地貌法恢复末次冰期拉曲Ⅰ平衡线高度的温度为-10.7℃,拉曲Ⅱ为-10.6℃,降水量分别为251~461 mm和261~480 mm,显示出当时雪线高度的温度状况和现代冰川雪线高度的温度状况接近,但是降水比现在少得多,冰川气候类型为亚大陆型,印度季风减弱带来的水气变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冰川地貌 宇宙核素 年代学 气候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地区的冰期系列 被引量:29
10
作者 伍永秋 崔之久 +1 位作者 葛道凯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1-76,共6页
通过对昆仑山垭口地区冰碛和其它沉积物的物的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并在运用各种年代学手段测定沉积物绝对年代的基础上,建立了垭口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冰期系列.即望昆冰期、垭门冰期、玉珠峰冰期、晚冰期、新冰期和小冰期.本区迄今未... 通过对昆仑山垭口地区冰碛和其它沉积物的物的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并在运用各种年代学手段测定沉积物绝对年代的基础上,建立了垭口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冰期系列.即望昆冰期、垭门冰期、玉珠峰冰期、晚冰期、新冰期和小冰期.本区迄今未发现早更新世冰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冰期系列 垭口地区 第四纪 地层
下载PDF
格尔木河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值的地貌学分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敬春 李川川 +1 位作者 张梅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8,共12页
在SRTM-DEM数据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提取了格尔木河三级流域及部分二级流域地形参数和面积-高程积分值,探讨了面积-高程积分值的面积及空间依赖性,并对面积-高程积分值(HI)对构造活动性、岩性变化、冰川作用强度的指示意... 在SRTM-DEM数据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提取了格尔木河三级流域及部分二级流域地形参数和面积-高程积分值,探讨了面积-高程积分值的面积及空间依赖性,并对面积-高程积分值(HI)对构造活动性、岩性变化、冰川作用强度的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HI值具有面积依赖及空间依赖性;东昆南断裂(F4)-西大滩断裂(F3)以昆仑山口为界可以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自的活动性都是中间强往两边依次减小,东昆中断裂(F1)的活动性变化不大;岩性对HI影响表现出,侵入岩的抗侵蚀力最大,片岩的抗侵蚀力最小,碳酸盐岩组合的抗侵蚀力居中;冰川作用对地貌发育和侵蚀程度有改造作用,与只有古冰川发育或无古冰川流域比较,有现代冰川发育,古冰川作用遗迹广泛的流域,HI值较大并会出现U型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尔木河流域 面积-高程积分值 地貌学分析
下载PDF
湘桂黔滇藏一线覆盖型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山地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289-295,共7页
根据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条件及研究区覆盖型岩溶特征 ,提出岩溶 (双层 )夷平面概念 ,认为研究区覆盖型岩溶是一个统一的岩溶 (双层 )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存在形式如石林、岩墙等为后期不同程度风化 -刻蚀作用的结果 ;其地貌形态... 根据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条件及研究区覆盖型岩溶特征 ,提出岩溶 (双层 )夷平面概念 ,认为研究区覆盖型岩溶是一个统一的岩溶 (双层 )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存在形式如石林、岩墙等为后期不同程度风化 -刻蚀作用的结果 ;其地貌形态多为土下成因 ,并随剥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型岩溶 红色风化壳 岩溶双层夷平面 地貌
下载PDF
夷平面研究的再评述 被引量:19
13
作者 崔之久 冯金良 +1 位作者 李德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1期1761-1768,共8页
评述了近几年夷平面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进展.限制性夷平面、岩溶夷平面、化石夷平面、风化壳与环境演化的研究和对风化壳的测年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夷平面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指出,今后无论在夷平面变形、夷平面的原始高度、夷平面... 评述了近几年夷平面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进展.限制性夷平面、岩溶夷平面、化石夷平面、风化壳与环境演化的研究和对风化壳的测年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夷平面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指出,今后无论在夷平面变形、夷平面的原始高度、夷平面的识别和对比的研究上都需要不断的深入,但将夷平面与风化壳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仍是未来研究夷平面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地貌演化 风化壳测年 地貌学 海平面 变形 原始高度
原文传递
末次冰期以来格尔木河填充-切割及驱动机制初探 被引量:25
14
作者 陈艺鑫 李英奎 +4 位作者 张跃 张梅 张敬春 易朝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7-359,共13页
格尔木河水系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较大的内陆水系,它发源于东昆仑山主脊,由南向北流经于昆仑山间,最终流入柴达木盆地中的达布逊盐湖。格尔木河水系河谷地貌和沉积,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发育的阶地系列是本区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信... 格尔木河水系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个较大的内陆水系,它发源于东昆仑山主脊,由南向北流经于昆仑山间,最终流入柴达木盆地中的达布逊盐湖。格尔木河水系河谷地貌和沉积,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发育的阶地系列是本区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信息的良好载体,对研究青藏高原的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格尔木河水系小干沟、纳赤台和三岔河等典型河段的阶地序列进行野外观测和采样,应用光释光(OSL)和^(14)C等方法对阶地进行年代学研究。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结合气候、构造和地貌演化特征,将格尔木河水系末次冰期以来地貌演化过程划分为82~16ka的三岔河填充期和16ka至今的格尔木河切割期两个阶段。晚更新世中后期构造相对稳定,奠定了三岔河组堆积的基础,而同时冰川作用加强,降水增多也促进了堆积作用,其中38~36ka期间堆积速率最大,反映了MIS 3阶段强烈的剥蚀作用。格尔木河切割期主要由构造抬升驱动,期间又存在4次阶段性下切,时代分别为16~13ka,13~11ka,11~5ka和5ka至今,形成4级阶地。切割速率先逐渐增大,进入全新世后迅速降低,反映了区域构造抬升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格尔木河水系 河流阶地 气候变化 构造运动 填充-切割
下载PDF
北京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 被引量:10
15
作者 戴长亮 +3 位作者 金和征 周岳明 郭海 张庆东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9期48-51,共4页
高校实行岗位津贴制度是一项重大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强化岗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废除职务“终身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充分发挥才干的制... 高校实行岗位津贴制度是一项重大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强化岗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废除职务“终身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充分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四年的实践证明,制度创新可以带来观念更新,引发和带动学校的全方位改革,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和科研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岗位津贴制度 人事分配制度 学校管理 制度创新
原文传递
夷平面研究评述 被引量:18
16
作者 冯金良 崔之久 +1 位作者 朱立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共13页
全球构造与地球大尺度地形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重新成为一个地学研究热点。在国内,夷平面研究的"回春"是其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但在研究中,一些基本的理论与问题有待明确、探讨和解决。在夷平面理论的研究中,地貌演化的历史... 全球构造与地球大尺度地形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重新成为一个地学研究热点。在国内,夷平面研究的"回春"是其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但在研究中,一些基本的理论与问题有待明确、探讨和解决。在夷平面理论的研究中,地貌演化的历史研究和演化的机制研究仍是最基本的问题。"夷平面"定义的混乱严重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不同气候和构造环境下,夷平面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仍需科学地概括和抽象。在研究实践中,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精确解释成为关键的问题。一方面,不同类型夷平面的地貌特征(海拔高度、地面坡度、相对高度和面积)仍待明确或半定量、定量表示;而另一方面,夷平面的定年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夷平面的确认过程中,一些地貌学原则和规律应当遵循,如齐一山顶面地貌学成因的不确定性;以及同一地貌单元内,准平原型夷平面的出露具有唯一性等。夷平面的相关堆积是夷平面定年和古地貌重建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相关堆积与夷平面的关系,如夷平面的原地相关堆积———风化壳的年龄只能够对夷平面的形成时代给予约束,而不能指示其确切的形成时间。更为困难的是,在古地貌的重建过程中,起始时刻某一区域的地貌特征参数仍然无法精确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概念 地貌特征 演化模式 相关堆积 定年 古地貌重建
下载PDF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模式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德文 崔之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300,共8页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蚀残余物质不断积累,最后在夷平面上形成厚层连续的泥质风化壳。夷平面的地貌水文条件有利于粘粒的形成和保存,但限制了富铝化作用的有效进行,造就了岩溶风化壳粘粒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与研究区23个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化学、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合特点一致。2)地貌切割一风化壳淋溶阶段,原始夷平面上的风化壳大多呈灰色。只有在构造隆升和地表微切割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淋溶条件开始改善的情况下,风化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转为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岩溶风化壳 二阶段发育模式 夷平面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下载PDF
中国台湾高山第四纪冰川之确证 被引量:18
18
作者 崔之久 杨健夫 +2 位作者 宋国城 王鑫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0期2220-2224,共5页
查明中国台湾雪山主峰区有 3套不同时期的冰川遗迹 ,如冰斗湖、冰坎、大型磨光面和擦痕以及冰碛垄等 .分别命名为山庄冰阶 (末次冰期早期 ( 44 .2 5± 3.72 )kaBP)、水源冰阶 (末次冰期最盛期 ( 1 8.2 6± 1 .5 2 )kaBP)、雪山... 查明中国台湾雪山主峰区有 3套不同时期的冰川遗迹 ,如冰斗湖、冰坎、大型磨光面和擦痕以及冰碛垄等 .分别命名为山庄冰阶 (末次冰期早期 ( 44 .2 5± 3.72 )kaBP)、水源冰阶 (末次冰期最盛期 ( 1 8.2 6± 1 .5 2 )kaBP)、雪山冰阶 (末次冰期晚期 ( 1 0 .6 8± 0 .84)kaBP) ,尤其以早期冰川规模大为特征 .澄清了学术界近 6 5年来对中国台湾山地有无冰川作用的怀疑 ,为全球变化研究增添新内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遗迹 末次冰期 高山 中国 第四纪 台湾
原文传递
昆仑山口第四纪化石组合的生态环境分析及其对昆仑山隆升的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阴家润 崔之久 +2 位作者 葛道凯 伍永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3-248,T001,共6页
最近从昆仑山口地区的羌塘组、三岔河组及格尔木河阶地采集了一些第四纪生物化石样品,这些生物化石包括一些哺乳类动物的牙齿、昆虫类、植物苇、藁类茎干化石以及大量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化石生态组合的比较研究和埋藏学研究提供了有... 最近从昆仑山口地区的羌塘组、三岔河组及格尔木河阶地采集了一些第四纪生物化石样品,这些生物化石包括一些哺乳类动物的牙齿、昆虫类、植物苇、藁类茎干化石以及大量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化石生态组合的比较研究和埋藏学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沉积环境变迁的古气候的信息,据此推断昆仑山在上新世-早更新世的海拔高度估计在700~1500m;早、中更新世之交昆仑山迅速地大幅度抬升至3000~3500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化石组合 生态环境 昆仑山隆升
下载PDF
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地层石英砂表面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8
20
作者 伍永秋 崔之久 +1 位作者 葛道凯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2期11-20,共10页
运用扫描电镜方法,对昆仑山垭口地区三岔河组地层和小南川组地层中的石英砂颗粒的表面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了在三岔河组地层沉积时期,相对构造运动平稳,河流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侧向侵蚀和堆积,形成宽广的河谷.此为“昆... 运用扫描电镜方法,对昆仑山垭口地区三岔河组地层和小南川组地层中的石英砂颗粒的表面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了在三岔河组地层沉积时期,相对构造运动平稳,河流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侧向侵蚀和堆积,形成宽广的河谷.此为“昆仑-黄河运动”的发现和性质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垭口 石英砂 环境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