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雄慷慨有悲情:曹操诗的悲情意识
1
作者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7-71,共5页
悲情是曹操诗歌的情感基调。曹操的悲情意识有着多元情感呈现,具体表现为寰宇震荡、民生零落之悲;人生短暂、求贤若渴之悲;功业未就、英雄孤独之悲。曹操诗歌的悲情意识,浸润了枭雄曹操的人物性格、政治抱负和内心情感,也体现了“人的... 悲情是曹操诗歌的情感基调。曹操的悲情意识有着多元情感呈现,具体表现为寰宇震荡、民生零落之悲;人生短暂、求贤若渴之悲;功业未就、英雄孤独之悲。曹操诗歌的悲情意识,浸润了枭雄曹操的人物性格、政治抱负和内心情感,也体现了“人的觉醒”时代生命主题的“尚悲”情结和诗歌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乐府诗 悲情意识 诗歌审美
下载PDF
从《归来》看张艺谋对《陆犯焉识》的改编艺术 被引量:4
2
作者 樊露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40-42,共3页
电影《归来》对原著的改编主要表现在对原著主题的简化和对原著政治背景的虚化。电影只截取主人公"越狱"和"释放"两次归来的情节,且做了很大改动。电影《归来》以浅层次的社会批判和深度的人伦温情代替对知识分子... 电影《归来》对原著的改编主要表现在对原著主题的简化和对原著政治背景的虚化。电影只截取主人公"越狱"和"释放"两次归来的情节,且做了很大改动。电影《归来》以浅层次的社会批判和深度的人伦温情代替对知识分子命运沉浮的悲悯,消减了原著中深层的哲理意味,偏离了原著主题,体现了张艺谋的惯性思维和审美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来 陆犯焉识 张艺谋 严歌苓 简化 虚化
下载PDF
培育人文品格: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再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樊露露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4年第7期82-84,共3页
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传统的大学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源于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祈尚的双重困境。新形势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应该正视现实,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思路。文章认为大学古代文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基于树立健康人格和培育审美心... 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传统的大学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源于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祈尚的双重困境。新形势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应该正视现实,转变观念,探索新的思路。文章认为大学古代文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基于树立健康人格和培育审美心胸两个层面的人文品格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品格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 健康人格 审美心胸
下载PDF
梦中不识路 何以慰相思——谈电影《归来》对原著小说的改编 被引量:3
4
作者 樊露露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81-85,共5页
电影《归来》对原著的改编主要表现在对"归来"主题的简化,对政治背景的虚化。电影只截取主人公"越狱"和"释放"两次归来的情节,且做了很大改动。电影以浅层的社会批判和深度的人间温情代替对知识分子命运... 电影《归来》对原著的改编主要表现在对"归来"主题的简化,对政治背景的虚化。电影只截取主人公"越狱"和"释放"两次归来的情节,且做了很大改动。电影以浅层的社会批判和深度的人间温情代替对知识分子命运沉浮的悲悯,消减了原著中深层的哲理意味,偏离了原著主题。电影体现了张艺谋"文革"背景电影的思维惯性和美学定式,止步于人伦温情,迷失于自我安慰的幸福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归来》 严歌苓 《陆犯焉识》 改编 文革
下载PDF
《精卫填海》的神话学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2-14,共3页
《精卫填海》神话深刻体现了中国早期神话的"诗性智慧",富有丰富的神话学蕴涵,有着深厚的思想、哲学、信仰及科学的审美蕴涵。
关键词 《精卫填海》 神话学 灵魂 语言 文化功能
下载PDF
西曲与荆楚踏歌风俗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樊露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20-23,共4页
西曲民歌得到了南朝社会上层的文化认同,风行朝野。西曲表演往往载歌载舞,手足并重,其舞蹈形制与当时流行的踏歌一致。西曲表演在乐器与舞姿、送声与和声、演员与场地等方面都呈现出荆楚特色。与荆楚踏歌风俗相关的踏青、狂欢、斗草等... 西曲民歌得到了南朝社会上层的文化认同,风行朝野。西曲表演往往载歌载舞,手足并重,其舞蹈形制与当时流行的踏歌一致。西曲表演在乐器与舞姿、送声与和声、演员与场地等方面都呈现出荆楚特色。与荆楚踏歌风俗相关的踏青、狂欢、斗草等民俗也在西曲中有所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曲 荆楚 踏歌 民俗
下载PDF
“课前十分钟”对“沉浸式”教学氛围营造的探索与实践——基于“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7
作者 《文教资料》 2022年第19期165-169,共5页
数字时代的电子信息技术和媒介形式的飞速发展,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群体性的“网络生存”给具有独特性的古代文学教学带来挑战。“课前十分钟”活动从“澄怀观道”把握世界的哲学思辨中得到启发,采取博观约取、形式多样的课前活动参... 数字时代的电子信息技术和媒介形式的飞速发展,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群体性的“网络生存”给具有独特性的古代文学教学带来挑战。“课前十分钟”活动从“澄怀观道”把握世界的哲学思辨中得到启发,采取博观约取、形式多样的课前活动参与,让学生从网络世界中抽离,进入课堂的有效准备之中,营造“沉浸式”教学的良好氛围,还能起到彰才增智、熔铸品格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前十分钟 中国古代文学 课堂教学 沉浸
下载PDF
在场与知趣:回归传统课堂“真”“心”——以《古代文学》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樊露露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11期68-70,共3页
在信息时代手机依赖、网络焦虑的语境下,在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冲击下,回归传统课堂的"在场感",在"在场"的仪式感中,体会课堂教学之真显得至关重要。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 在信息时代手机依赖、网络焦虑的语境下,在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冲击下,回归传统课堂的"在场感",在"在场"的仪式感中,体会课堂教学之真显得至关重要。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双重统一,以主题深化和同题比较为代表的关联性知识延展,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生趣课堂中回归传统课堂的教学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场 知趣 仪式感 课堂教学 MOOC 古代文学
下载PDF
论《世说新语》中的酒场社交 被引量:1
9
作者 樊露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10-13,共4页
饮酒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世说新语》中常见的饮酒地点和场合包括:酒馆、公宴、家宴和游宴。在酒场社交中应注重劝酒的艺术,要慎重选择酒友。酒后失态会造成社交紧张。酒在社交场合具有调和矛盾、交流情感、鉴别人品、彰显个... 饮酒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世说新语》中常见的饮酒地点和场合包括:酒馆、公宴、家宴和游宴。在酒场社交中应注重劝酒的艺术,要慎重选择酒友。酒后失态会造成社交紧张。酒在社交场合具有调和矛盾、交流情感、鉴别人品、彰显个性的社交功能。酒场中名士呈现出的酒态、酒仪和酒品,是窥探魏晋社会文化和名士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社交 魏晋名士
下载PDF
退隐·回归·大同·自由——《论语·侍坐章》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樊露露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8年第8期4-5,共2页
《论语·侍坐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它的阐释切不可拘泥。这里既有儒家人格对社会现实困境的解脱,也有对远古礼乐制度和太平治世的追慕,更有对冥于化道的人生境界的提升。本文分别从退隐、回归、大同、自由四个递进的层面分... 《论语·侍坐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它的阐释切不可拘泥。这里既有儒家人格对社会现实困境的解脱,也有对远古礼乐制度和太平治世的追慕,更有对冥于化道的人生境界的提升。本文分别从退隐、回归、大同、自由四个递进的层面分析孔子“吾与点”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侍坐章》 文化解读 汉语 词义
下载PDF
神话思维的文化转移——以《楚辞》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3-16,共4页
以《楚辞》为中心,考察神话思维转移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以己度物、物我交感的诗性转移,形成《楚辞》全知式的抒情模式;二、具象思维的文学运用。具象思维以其形象的直观独特性利深厚的指涉隐喻意义为《楚辞》所接受,一方面表现... 以《楚辞》为中心,考察神话思维转移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以己度物、物我交感的诗性转移,形成《楚辞》全知式的抒情模式;二、具象思维的文学运用。具象思维以其形象的直观独特性利深厚的指涉隐喻意义为《楚辞》所接受,一方面表现为象征性的自然语码,重在形象后面的精神内质(芳草美人之喻),一方面表现为伤春悲秋的物序移情以及抽象概念的具象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思维 文化转移 《楚辞》 以己度物(物我交感) 自然语码
下载PDF
论阮籍《咏怀诗》的隐与秀 被引量:1
12
作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3-15,5,共3页
《咏怀诗》洋溢着"工为复义"的"隐"美和"巧为卓绝"的"秀"美,体现了魏晋五言诗歌艺术的新成就和新魅力。
关键词 阮籍 《咏怀诗》 隐秀
下载PDF
以水为脉:西曲与南朝市井生活 被引量:1
13
作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9-71,共3页
西曲是兴起于荆、郢、樊、邓之间,流行于南朝社会的乐府民歌。南朝社会以水为脉的市井生活和水土风气,深深影响了西曲的情爱主题,孕育了西曲哀怨缠绵的审美格调。西曲亦从更高的文学艺术层面,通过对市井生活情感的大胆自由抒发,再现了... 西曲是兴起于荆、郢、樊、邓之间,流行于南朝社会的乐府民歌。南朝社会以水为脉的市井生活和水土风气,深深影响了西曲的情爱主题,孕育了西曲哀怨缠绵的审美格调。西曲亦从更高的文学艺术层面,通过对市井生活情感的大胆自由抒发,再现了南朝社会以水为脉的市井生活,实现了对先秦乐教之"制乐以治心""制乐以化民"的"人为之节"宗旨的叛逆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曲 南朝 市井生活 以水为脉
下载PDF
玄言诗与宫体诗物象特征之比较
14
作者 樊露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0-33,共4页
玄言诗与宫体诗中的物象是从山水到美人的演变,是从追求本质真实到执着现象真实的转换,这充分表明了东晋到南朝物象地位变迁的轨迹。玄言诗中的自然山水以象征化、简约化的形态彰显自身,宫体诗中的物象具有鲜明的感官化、唯美化的新变... 玄言诗与宫体诗中的物象是从山水到美人的演变,是从追求本质真实到执着现象真实的转换,这充分表明了东晋到南朝物象地位变迁的轨迹。玄言诗中的自然山水以象征化、简约化的形态彰显自身,宫体诗中的物象具有鲜明的感官化、唯美化的新变特征。主体的不同心态促成了二者各异的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言诗 宫体诗 简约化 唯美化
下载PDF
从人生之悲到吟歌之哀——论阮籍的《咏怀诗》创作
15
作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13-15,共3页
阮籍崇儒、宗玄的人格岐隔,是魏晋易代之际的特殊政治和时代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思想矛盾和人生态度的选择,直接影响了阮氏的诗歌创作,成就了《咏怀诗》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 阮籍 咏怀诗 崇儒 宗玄
下载PDF
MOOC情结与教改之思
16
作者 樊露露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10期58-60,共3页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样式,有着融技术性、视觉性、聚合性、自由性、精细化、数据化等于一体的特点,但MOOC借助技术依赖凸显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情感交流和情感培育的缺失、教学的即刻性和直接性的丧失、教学调节灵敏度的缺乏、教学仪式...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样式,有着融技术性、视觉性、聚合性、自由性、精细化、数据化等于一体的特点,但MOOC借助技术依赖凸显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情感交流和情感培育的缺失、教学的即刻性和直接性的丧失、教学调节灵敏度的缺乏、教学仪式感的丢失等缺陷。面对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改还是应该走向融合现代技术回归传统课堂的课堂优化教学的教改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C 教改 90后
下载PDF
文化的献祭:阮籍现象的文化省思
17
作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9-22,共4页
从文化学的视角关注文学现象,更能深入文学现象本质的探究。从思想溯源、玄学背景、生命情绪三方面省思魏晋风度,可以深入发掘阮籍现象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阮籍 儒道人格 玄学 生命情绪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反思
18
作者 樊露露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4年第1期19-21,共3页
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源于社会心理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困境。新形势下的古代文学教学该如何重新定位并寻求突破,从课前情境准备、课中教学对话、课后作业设计三个方面反思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并探索古代... 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源于社会心理和教育体制的双重困境。新形势下的古代文学教学该如何重新定位并寻求突破,从课前情境准备、课中教学对话、课后作业设计三个方面反思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并探索古代文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视域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反思
下载PDF
“别”有气象:从盛唐离别诗看盛唐精神
19
作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62-64,共3页
盛唐人写离别很少晚唐情调和宋人思绪。他们在离别之际,往往将对友人的高尚品质之赞美,与自己对友人之劝勉祝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在其中渗入一己的政治襟抱,或对未来的乐观自信与潇洒疏朗的人生态度,别而可感,别而不伤。兴象玲珑艺术... 盛唐人写离别很少晚唐情调和宋人思绪。他们在离别之际,往往将对友人的高尚品质之赞美,与自己对友人之劝勉祝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在其中渗入一己的政治襟抱,或对未来的乐观自信与潇洒疏朗的人生态度,别而可感,别而不伤。兴象玲珑艺术追求下盛唐离别诗的"端翔骨气",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盛唐人的精神与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唐 离别诗 盛唐精神 盛唐气象
下载PDF
西曲与南朝宫廷风尚
20
作者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4-58,共5页
流行于南朝社会的西曲,以哀婉缠绵的格调,大胆描写了南朝社会的市井生活情爱,体现了人性自由,也实现了对先秦乐教“治心”“化民”的超越。但西曲的“情爱”中心主题,根本上违背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写实传统,以及... 流行于南朝社会的西曲,以哀婉缠绵的格调,大胆描写了南朝社会的市井生活情爱,体现了人性自由,也实现了对先秦乐教“治心”“化民”的超越。但西曲的“情爱”中心主题,根本上违背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写实传统,以及汉代创设乐府以“观风俗,知薄厚”的政教宗旨。西曲“尚情”风貌以及与乐府“觇风于盛衰”“鉴微于兴废”宗旨的吊诡,正是由于南朝宫廷嗜好声乐、沉湎享乐的生活风尚和世俗化审美趋向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西曲正是从世俗情爱层面,反映了南朝社会沉缅声乐享乐的宫廷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曲 南朝 宫廷风尚 享乐 世俗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