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 被引量:172
1
作者 李华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年第5期85-91,共7页
“五育融合”是对我国新时期“如何培养人”的整体回答,旨在通过“融合”的方式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均衡性、平等性、关联性、整体性等特点。作为新时期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五育融合”寻求学校课程、教... “五育融合”是对我国新时期“如何培养人”的整体回答,旨在通过“融合”的方式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均衡性、平等性、关联性、整体性等特点。作为新时期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五育融合”寻求学校课程、教学、组织、管理的“一体化”转变,由育内融合、育间融合、跨育融合三种实践样态构成。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五育融合”的国家标准和指南,围绕“育人度”和“融合度”,构建“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对推动“五育融合”有效落地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融合 内涵 框架 实现
下载PDF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化”进路 被引量:88
2
作者 卞冰冰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5,共5页
"课程化"是创造性落实国家课后服务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克服课后服务"高耗低效"困境、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现实之选。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前提是"合法化",要坚持"教育逻辑"与"服... "课程化"是创造性落实国家课后服务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克服课后服务"高耗低效"困境、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现实之选。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前提是"合法化",要坚持"教育逻辑"与"服务逻辑"的有机统一,"课后服务课程"与"常规课程"的深度整合,为儿童"美好"的课后学习生活而服务。要实现课后服务的"课程化",需要立足服务需求明确课后服务课程的育人目标,构建层次清晰、覆盖全面、指向明确的课程结构体系,充分发挥有干预的自主学习、标准导向的体验学习、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在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中的导向作用,建立包括课程审议、过程监测、教学评价在内的课程质量动态监测机制,并把学校课后服务纳入常规教研活动,激发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内生活力。唯其如此,才能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服务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后服务 课程化 价值立场 课程质量
下载PDF
课程统整的概念谱系与行动框架 被引量:54
3
作者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8-53,共16页
课程统整的深化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更具指导意义的概念框架。对课程统整进行谱系学考察发现,课程统整在内涵上展现出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作为课程开发方式和作为一种课程哲学的不断扩充态势。课程统整的本然追求以及实践的复杂性... 课程统整的深化发展越来越需要建立更具指导意义的概念框架。对课程统整进行谱系学考察发现,课程统整在内涵上展现出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作为课程开发方式和作为一种课程哲学的不断扩充态势。课程统整的本然追求以及实践的复杂性要求建立更加综合的课程统整观。其中,以前学科统整、科内统整、跨学科统整、超学科统整为构件的课程统整框架是综合性课程统整观的一种有效表达。学校课程统整的实施需要破除学科与制度的双重壁垒并积极完善课程统整支持系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统整 内涵 框架 实现
原文传递
多学科协同的“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路径 被引量:29
4
作者 吴宝锁 田良臣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4,I0007,共9页
“新文科”人才培养旨在立足新时代探寻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之路。本研究以“知行合一”为目标,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组建“行知实验班”,以“三跨三融通”为引领,探索和实践着“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此为基础,“新文科”... “新文科”人才培养旨在立足新时代探寻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之路。本研究以“知行合一”为目标,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组建“行知实验班”,以“三跨三融通”为引领,探索和实践着“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此为基础,“新文科”卓越人才改革应坚持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实践载体、教学平台、育人环境和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构建新时代卓越文科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同 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新文科 卓越人才培养 行知实验班
下载PDF
回归与超越:具身认知视域下的教学情境设计 被引量:29
5
作者 卞冰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9-54,共6页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认知是具身化的,环境、身体和认知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从具身认知视角审视当前教学情境,会发现其因身体缺席而呈现出虚拟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背景创设的失"真"、主体互动的错位、实践性知识的矮化与学习空...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认知是具身化的,环境、身体和认知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从具身认知视角审视当前教学情境,会发现其因身体缺席而呈现出虚拟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背景创设的失"真"、主体互动的错位、实践性知识的矮化与学习空间的固化,也正是这四种力量把"身体"逐渐驱离了"情境"。具身认知是对上述问题的有效回应。教学情境中身体的回归,需要教师树立大情境观,坚持对教学情境的一体化设计,并不断提升其实践转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身体回归 教学情境 情境设计
下载PDF
詹姆斯·比恩课程统整思想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39,共10页
詹姆斯·比恩(James A.Beane)关于课程统整的思想是其民主信念的"隐微"表达。他用现代民主理念改造"课程统整",把研究视线从"如何统整"转移到"为何统整""谁来统整""统整什... 詹姆斯·比恩(James A.Beane)关于课程统整的思想是其民主信念的"隐微"表达。他用现代民主理念改造"课程统整",把研究视线从"如何统整"转移到"为何统整""谁来统整""统整什么"上来,开辟了一条通往民主的课程之路。朴素的民主观制约了比恩的课程想象,一些未竟的问题,如民主理念的教育适切性、课程统整主题窄化、课程统整设计中的组织形式等仍有待完善。系统分析比恩的课程统整思想,对超越工具取向的课程统整模式、开创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统整模式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课程统整 詹姆斯·比恩
原文传递
促进核心素养有效转化的课程统整策略探讨 被引量:18
7
作者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47,共8页
"课程统整"因与核心素养的内在特性高度契合,因而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一种可能选择。依据课程层次理论,对接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框架应由作为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国家课程统整方案、作为核心素养转化枢纽的学校课程统整规划... "课程统整"因与核心素养的内在特性高度契合,因而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一种可能选择。依据课程层次理论,对接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框架应由作为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国家课程统整方案、作为核心素养转化枢纽的学校课程统整规划及作为核心素养现实载体的科目统整方案研制三个关键课题构成。为此,要通过课程统整来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转化,需要健全国家课程统整政策、完善学校课程统整支持系统、着力提升教师课程统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课程统整 策略
原文传递
美国整合式STEM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实施策略——与Carla Johnson教授的对话 被引量:19
8
作者 杜文彬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2,共10页
美国STEM教育发展经历语义缺失的缩略词时期、语义混乱的整合初期以及语义澄清的整合成熟期三个阶段,逐渐归统于"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与学生高阶能力培养的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整合"这一内涵之下。整合式STEM教育背负着提... 美国STEM教育发展经历语义缺失的缩略词时期、语义混乱的整合初期以及语义澄清的整合成熟期三个阶段,逐渐归统于"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与学生高阶能力培养的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有意义整合"这一内涵之下。整合式STEM教育背负着提升国家竞争力与补充STEM领域人力资源的双重责任,同时受到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和工商业的相互制约。为了在高利害测评与学生高阶能力提升间取得平衡,促进美国整合式STEM教育落地,Johnson教授领全美30名STEM领域专家构建了以核心概念为锚点,以"主题-主导学科-问题教学"为基本架构的K-12一贯制螺旋式课程框架和实施策略,推进了整合式STEM教育的有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 整合 内涵 实施
原文传递
美国学校课程统整研究的进展与反思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凯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3-85,共13页
课程统整内涵、框架、价值与实作等问题的澄清是构建适切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模式的基础。结合美国课程统整研究学术史看,正确把握课程统整内涵,需要超越工具主义课程统整观,从"课程开发"的层面认识课程统整;课程统整分类... 课程统整内涵、框架、价值与实作等问题的澄清是构建适切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模式的基础。结合美国课程统整研究学术史看,正确把握课程统整内涵,需要超越工具主义课程统整观,从"课程开发"的层面认识课程统整;课程统整分类框架多依据组织程度、参与主体来组织,缺乏指涉课程转化层级的系统框架;课程统整能促进学生学术及非学术成就发展得到实证数据支持,但具体统整模式效能研究有待深化;课程统整的实践运作主要包括主题选择、目标制定、知识建构、教学及评价设计等要素。教师课程统整力不高、支持系统建设不健全、为统整而统整的形式主义成为制约美国课程统整实践的瓶颈问题。超越工具主义课程统整观,构建适切核心素养转化的统整模式是我国未来课程统整研究领域的核心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统整 核心素养 文献分析 进展 反思
下载PDF
转型的阵痛:新时期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问题透视——对华东地区十二所校外教育机构的访谈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83,共11页
新世纪以来,我国校外教育呈现由场馆建设(硬件)到内涵发展(软件)转变的态势,校外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及其如何与学校教育"一体两翼"、协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成为当前校外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内涵发展意味着... 新世纪以来,我国校外教育呈现由场馆建设(硬件)到内涵发展(软件)转变的态势,校外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及其如何与学校教育"一体两翼"、协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成为当前校外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内涵发展意味着深掘、内挖校外教育场所的育人潜力,从"蹦蹦跳跳"经验化、随意性的活动范畴向科学、高效且与学校课程有机沟通、衔接的规范化的课程体系迈进。本文通过对华东地区十二所不同类别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教务管理人员及一线教师的访谈分析,揭示了当前我国校外教育课程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通过机构层面的课程建设低重心、针对性、自下而上的解决课程问题进而恢复校外教育机构的课程"造血"功能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外教育 课程 问题
原文传递
我国校外教育功能定位流变及其现代转向 被引量:13
11
作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119,共6页
功能定位是我国校外教育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校外教育经历了萌芽期、初创期、破坏与恢复期、发展期、转型期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其功能定位受历史逻辑的驱策而嬗变发展。校外教育功能定位由"... 功能定位是我国校外教育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校外教育经历了萌芽期、初创期、破坏与恢复期、发展期、转型期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其功能定位受历史逻辑的驱策而嬗变发展。校外教育功能定位由"延伸"、"补充"、"并举"到"协同"转向具有内在必然性。立足自身,强化校外教育服务的专业化建设;破除壁垒,构建一体化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区域疏导,搭建校内外联动的组织平台是校外教育融身大教育体系,与学校教育"一体两翼"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继而实现校外教育功能定位"协同"转向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外教育 功能定位 历史考察
下载PDF
美国综合课程改革指导框架、实施路径与借鉴 被引量:13
12
作者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4-100,共7页
美国综合课程改革注重追求教学价值、育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科内整合、科际整合、跨学科整合、超学科整合四个层面出发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课程体系,并孕育出全语文、社会科、STEM、21世纪主题等多种有代表性的综合课程形... 美国综合课程改革注重追求教学价值、育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科内整合、科际整合、跨学科整合、超学科整合四个层面出发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课程体系,并孕育出全语文、社会科、STEM、21世纪主题等多种有代表性的综合课程形态。美国综合课程改革强调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并推动综合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综合课程的相关性、严密性和参与性,以保障课程品质,并分类建立了课程标准和指南来保障综合课程的有效实施。值此我国重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之际,深化综合课程内涵建设应进一步强化课程整合意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课程育人体系,有针对性地建立综合课程标准和指南,并通过师训、教研等管道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综合课程 指导框架 实施路径
原文传递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质量研究——基于全国2200份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8-84,共7页
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必要探明我国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质量建设状况,进而为新时期校本课程持续发展廓清迷思、指明方向。在构建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评估工具基础上对来自全国的2200份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校本课程设计方... 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必要探明我国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质量建设状况,进而为新时期校本课程持续发展廓清迷思、指明方向。在构建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评估工具基础上对来自全国的2200份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整体质量堪忧,距离专业化水平有较大差距;"技术性"是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最薄弱的环节;校本课程设计质量在学段、课程类型、地区上存在差异;合作开发、健全的校本支持系统对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质量有促进作用。未来校本课程开发应从数量普及、结构均衡向质量提升转移;深化校本课程开发公平建设,弥合区域、学段差异;健全校本课程开发支持系统,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创设良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质量 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学校课程统整实践中的三重误区及其超越 被引量:10
14
作者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7-60,共4页
当前我国学校课程统整实践中存在着的三重典型误区:范畴上把"课程统整"等同于"多学科"或"科际统整",窄化课程统整为学科课程精细化运作的技术手段;在价值取向上重"知识"而轻"经验"、... 当前我国学校课程统整实践中存在着的三重典型误区:范畴上把"课程统整"等同于"多学科"或"科际统整",窄化课程统整为学科课程精细化运作的技术手段;在价值取向上重"知识"而轻"经验"、"社会",舍本逐末难以通达统整课程"统整育人"之本义;在方法上陷入"统"、"整"割裂的二元论,"统而不整"或"整而不统",阻碍学校课程结构优化。对学校课程统整的错误认识,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正本清源,回归课程统整本性,关键要跳出"纯粹技术"限制,从"课程观"的层面把握课程统整,超越"知识中心"建立"人"与"社会"整全发展的信念,打破"统"、"整"二分藩篱,实现课程统整的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课程统整 课程观 “人”与“社会”整全发展
下载PDF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迷思与澄清 被引量:6
15
作者 牛文琪 《教育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75-84,共10页
“学科”与“跨学科”在西方课程史中的论争始终摆脱不了“钟摆效应”的宿命。跨学科学习在我国的传播和接受受到话语体系、学科制度、课程变革等因素的影响,总体表现出从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与学科课程并行的课程实体到统领课程整体... “学科”与“跨学科”在西方课程史中的论争始终摆脱不了“钟摆效应”的宿命。跨学科学习在我国的传播和接受受到话语体系、学科制度、课程变革等因素的影响,总体表现出从作为学科课程的补充、与学科课程并行的课程实体到统领课程整体变革的课程理念的演进历程。本次课程改革超越了“学科”与“跨学科”的“二元论”思维,通过科内整合、跨科整合、科际整合以及超学科整合形构了完整的“跨学科学习系统”。“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独特功能和定位。在新课程语境下正确认识“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和边界意识,确证其作为挑战性学习、真实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有边界学习的内在规定性,把“立足本课程”、“一体化设计”和“减负增效”的基本原则贯彻到设计思路当中。在此基础上,通过确定大观念主题、选择主导学科并制定表现任务、拟定核心问题与创设学习单元、设计表现性评价与实施等环节来开发高质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钟摆效应 学科制度化 边界意识
原文传递
专业化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关键特征及其实现——以140份全国大赛获奖作品为分析对象 被引量:8
16
作者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6-62,共7页
专业化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研制也即构成要素的专业化表达及其落实的过程。通过对140份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的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分析发现,专业化的校本课程方案须在属性、理念、技术三个维度上体现出贴合校本课程特性、融合先进课程理念、切... 专业化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研制也即构成要素的专业化表达及其落实的过程。通过对140份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的校本课程设计方案分析发现,专业化的校本课程方案须在属性、理念、技术三个维度上体现出贴合校本课程特性、融合先进课程理念、切合课程开发技术特点等关键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议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专业化水平的三维框架。提升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专业化水平关键要做到:树立校本课程规划意识,强化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研创的顶层设计;完善支持系统建设,为校本课程设计方案研制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鼓励多主体协同参与,搭建经验共享与资源整合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课程 设计方案 关键特征 评议框架
下载PDF
新课程背景下素养立意的表现性评价设计:内涵、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3
17
作者 牛文琪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0,共6页
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呼唤素养立意的表现性评价设计。作为新课程标准境脉下课堂评价方式变革的路向,素养立意的表现性评价与核心素养内在特质相契合,具有一致性、发展性、参与性、真实性、结构性等特点,在促进素养目标持续进阶、实现学... 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呼唤素养立意的表现性评价设计。作为新课程标准境脉下课堂评价方式变革的路向,素养立意的表现性评价与核心素养内在特质相契合,具有一致性、发展性、参与性、真实性、结构性等特点,在促进素养目标持续进阶、实现学习持续增值、减负增效以及破解课堂变革“最后一公里”难题上有重要价值。素养立意的表现性评价设计可以通过明晰素养目标,制定表现标准;确立证据与完善标准,设计表现任务;制定评分规则,收集表现证据;研判表现证据,反馈结果信息来实现。素养立意的表现性评价弥散在学习的全过程,因而具有复杂性、易变性特质,教师只有持续提升评价素养、强化设计意识、超越线性思维,才能真正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 素养立意 表现性评价 学生评价 学习过程
下载PDF
大概念统摄下的STEM课程一体化建构策略——STEM Road Map的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8
18
作者 卞冰冰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111,共11页
孤立化、碎片化的STEM实践实际上悖离了STEM的“初衷”,这是STEM由“学术本位”到“概念统领”的演进逻辑使然,STEM育人效能势必要通过“一体化”建构来实现。这意味着STEM课程建设要以跨学科大概念为“锚点”统摄全局,进而带动学科内... 孤立化、碎片化的STEM实践实际上悖离了STEM的“初衷”,这是STEM由“学术本位”到“概念统领”的演进逻辑使然,STEM育人效能势必要通过“一体化”建构来实现。这意味着STEM课程建设要以跨学科大概念为“锚点”统摄全局,进而带动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知识的有机整合,做到“纲举目张”,并从课程整体框架、单元设计、课堂教学各层面出发,构建上下衔接、左右联通的K12一贯式STEM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主题—主导学科—问题或任务”为横轴,以“学习内容—概念水平”为纵轴搭建螺旋上升的课程架构,并围绕背景、目标、评价、活动等要素整体设计STEM单元,进而实现提质增能、减负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概念 统整式 一体化建构 STEM
原文传递
多重制度逻辑下的校外教育协同治理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3,共5页
突破条块化、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实现校外教育协同治理,是历久弥新又难以突破的话题。在集体认同缺失的背景下,国家、校外教育主管部门、校外教育业务部门及校外教育协管部门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形成了各自的行为逻辑。这些行为逻辑彼此... 突破条块化、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实现校外教育协同治理,是历久弥新又难以突破的话题。在集体认同缺失的背景下,国家、校外教育主管部门、校外教育业务部门及校外教育协管部门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形成了各自的行为逻辑。这些行为逻辑彼此交织作用,使校外教育协同治理陷入种种困境。面对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制度逻辑关系网,国家明确校外教育功能定位、完善支持系统建设,主管部门完善监管机制、优化"归口负责制",协管部门坚持专业立身、着力提升业务指导能力应成为进一步优化校外教育协同治理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外教育 制度逻辑 协同治理
下载PDF
“有效性失败”:深度学习的支架 被引量:6
20
作者 洪敏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2-38,共7页
当课堂教学变得无法容忍学生的“失败”,学习就会简化为表演式的、浅层化的“验证性”活动,深度学习就不能真正发生。学习正是伴随着有设计的失败向思维深处徐徐展开的。要走向“深度学习”就必然要克服“正确文化”,拥抱“有效性失败... 当课堂教学变得无法容忍学生的“失败”,学习就会简化为表演式的、浅层化的“验证性”活动,深度学习就不能真正发生。学习正是伴随着有设计的失败向思维深处徐徐展开的。要走向“深度学习”就必然要克服“正确文化”,拥抱“有效性失败”。“有效性失败”的教学表达是“先学后教”,其过程包括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形成认知冲突;教师指导对比方案,学生关注概念深层特征;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实现迁移运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反复经历思维爬坡并最终走向思维纵深。为使学生在课堂中经历“有效性失败”,需要以挑战性的学习大任务让学生经历“失败”,以“低利害”的文化氛围与高效的课堂互动规则让学生敢于“失败”,以持续提升探究意识与教学机智让教师接纳、利用并转化“失败”,最终指向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性失败 深度学习 内在机制 学习认知 实施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