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2
1
作者 郭政 姚士谋 +2 位作者 陈爽 吴威 刘玮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9-88,共10页
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宜居水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以2004—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首先运用熵值法和Moran's I指数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利用面板... 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宜居水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以2004—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首先运用熵值法和Moran's I指数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宜居水平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从宜居水平的时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位序变化明显且中低水平城市提升较快,城市间差距不断缩小。②从宜居水平的空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参差不齐且空间相关性较弱。③各城市宜居水平在单一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存在显著差异,单一标准层下各城市均有其优势与不足。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位的优劣对宜居城市建设具有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方面,人均市政设施维护建设投资额、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水平呈正相关,而工业SO2排放量与城市宜居水平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宜居水平 人居环境 熵值法 面板数据模型 环境优美度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如何科学评估公共政策?——政策评估中的反事实框架及匹配方法的应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玮 郭俊华 史冬波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6-73,219,共29页
公共决策科学化依赖于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估。随着国外公共政策评估研究越来越依赖于旨在评估政策因果效应的因果推断方法,国内公共政策学者也开始进行初步尝试,但是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因果推断方法开展政策评估研究仍有待系统梳理。本文... 公共决策科学化依赖于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估。随着国外公共政策评估研究越来越依赖于旨在评估政策因果效应的因果推断方法,国内公共政策学者也开始进行初步尝试,但是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因果推断方法开展政策评估研究仍有待系统梳理。本文介绍了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的反事实框架,精确定义了公共政策的因果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匹配方法总结为距离测算与配对两个步骤,并详细阐述了协变量匹配、粗糙完全匹配、马氏距离匹配、倾向值匹配和熵平衡匹配的原理,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公共政策评估的前沿实证研究,本文介绍了如何具体运用匹配方法进行政策评估研究。本文还探讨了应用匹配方法的注意事项,包括匹配方法的适用性、匹配与回归的关系、匹配方法对样本数量的要求及是否允许放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评估 因果机制 反事实 匹配
下载PDF
民用机场区域服务能力的结构与空间格局——以长江经济带民用机场体系为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吴威 曹有挥 +2 位作者 梁双波 张璐璐 刘玮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12-1526,共15页
基于航空运输过程的完整性,认为民用机场对区域的服务能力取决于机场经由陆路集疏运体系与腹地的连通性,以及机场通过航线网络与其他机场的连通性两方面,据此构建了机场陆侧、空侧及综合服务能力评价方法。长江经济带民用机场体系的实... 基于航空运输过程的完整性,认为民用机场对区域的服务能力取决于机场经由陆路集疏运体系与腹地的连通性,以及机场通过航线网络与其他机场的连通性两方面,据此构建了机场陆侧、空侧及综合服务能力评价方法。长江经济带民用机场体系的实证研究表明,机场间陆侧、空侧以及综合服务能力均呈明显差异,差异程度空侧显著高于陆侧,综合服务能力最低;长三角、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三大区域间机场差异与区域内部机场差异共同导致了经济带机场陆侧服务能力的总体差异,但区域内部机场间的差异是形成空侧和综合服务能力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服务能力指数的自然间断,将机场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个等级,则陆侧、空侧和综合服务能力等级结构均呈金字塔特征。在空间格局上,受陆路交通网络发展以及区域经济与人口密度等影响,陆侧服务能力由长三角往上游地区呈梯度下降态势;受机场所在城市经济社会特征、综合交通发展与竞争等的综合作用,空侧服务能力呈长三角与上游高于中游地区的'鞍形'格局;综合服务能力沪蓉、沪昆两大交通主轴串联的城市区域相对优于腹地,在三大区域则均存在明显的核心-外围格局,但总体水平由长三角往上游地区呈梯度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服务能力 民用机场 等级结构 空间格局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江西省交通区位演变与区域发展效应 被引量:14
4
作者 文玉钊 陆玉麒 +2 位作者 刘玮 马颖忆 钟业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2-589,共18页
选择江西省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历史分析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长时间序列研究不同交通运输阶段交通区位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对其所引致的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结论是:在传统交通运输阶段向近代化及现代化交通运输阶段转变过程中,江西... 选择江西省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历史分析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长时间序列研究不同交通运输阶段交通区位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对其所引致的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结论是:在传统交通运输阶段向近代化及现代化交通运输阶段转变过程中,江西省宏观交通区位分别表现为国家南北交通控扼中枢、铁路建设的滞后区与周边发达地区间的交通过境区,可达性演变特征则由南北方向可达性的优势区逐步演化为滞后区。不同时期相对应的区域发展特征表现为,从传统运输阶段的区域商贸全面繁荣,走向近代工业化进程滞后及当前经济发展边缘化。在总结典型案例基础上,尝试从成因层、演变层、作用层、效应层和反馈层五个层面探讨交通区位与区域发展的内在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区位 区域发展效应 历史分析 空间分析 长时间序列 江西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航空运输发展格局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威 曹有挥 +3 位作者 梁双波 汪军能 张璐璐 刘玮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8-103,171,共7页
航空运输的协调发展是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点任务之一。文章从机场体系空间布局、机场可达性、机场空侧服务能力以及航空运输产出等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航空运输发展格局。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航空运输在上、中游及长三... 航空运输的协调发展是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点任务之一。文章从机场体系空间布局、机场可达性、机场空侧服务能力以及航空运输产出等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航空运输发展格局。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航空运输在上、中游及长三角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机场密度大、可达性好、空侧服务水平高,绝大部分地域单元能便捷地享受到航空运输服务;中游地区机场密度与空侧服务能力最低,虽机场可达性与上游地区基本相当,其航空运输发展总体水平在三大区域中最低;上游地区机场密度较大,但空侧服务能力较低,加之集疏运体系不完善,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明显。结合当前我国航空运输成本较高的现实,文章从机场体系布局与集疏运网络优化、空侧服务能力提升以及大力发展廉价航空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中上游地区航空运输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运输 廉价航空 机场空侧服务 集疏运网络 空间格局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长江港口岸线资源利用及其空间效应 被引量:9
6
作者 梁双波 刘玮 +1 位作者 曹有挥 吴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72-2680,共9页
港口岸线资源的科学有序利用是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长江干流港口岸线为对象,基于高分遥感影像数据和沿江化工企业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探究长江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港口岸线是... 港口岸线资源的科学有序利用是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长江干流港口岸线为对象,基于高分遥感影像数据和沿江化工企业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探究长江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港口岸线是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的主要类型,上下游港口岸线的利用强度、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江苏港口岸线的利用强度最高,重庆、四川的利用强度相对较低;苏州港口岸线利用效率始终保持最高水平,荆州始终处于最低水平,个别港口岸线的利用效率波动下降。总体上,沿江5 km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受到港口岸线开发空间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其影响范围和强度在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岸线资源 空间效应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大城市住房阶层及其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南京为例
7
作者 宋伟轩 崔璨 +1 位作者 叶玲 刘玮 《人文地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5,共11页
中国城市房价快速攀升和住房市场分化背景下,住房资产既能反映家庭财富,也与住房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后代教育和阶层认同等关联密切,住房差异成为城市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观测指标和评判依据。在借鉴与改进西方住房阶层理... 中国城市房价快速攀升和住房市场分化背景下,住房资产既能反映家庭财富,也与住房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后代教育和阶层认同等关联密切,住房差异成为城市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观测指标和评判依据。在借鉴与改进西方住房阶层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南京4015份居民调查问卷数据,以住房数量与价值为聚类指标,将样本群体划分为多房阶层、改善阶层、刚需阶层和无房阶层等四类。分别从住房条件、家庭结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比较不同住房阶层差异化的社会属性与空间特征,提出单位制度、住房市场、宅地文化和空间作用的叠加,共同推动着中国大城市住房阶层的形成与分化。以地理思维将空间要素融入到传统住房阶层理论并开展实证探索,初步验证大城市住房阶层分化是客观存在且不断加剧的,它既是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结果,也是社会空间不平衡的原因。住房阶层研究可以为观测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开辟一种微观视角和创新路径,也可以为缓解因住房差异导致的城市社会阶层固化风险等现实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居住分异 住房阶层 南京
原文传递
基于城市产业结构特征的高铁生产性服务业集散效应——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唐昭沛 吴威 +2 位作者 郭嘉颖 刘玮 李晓丽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88-2203,共16页
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散效应深受城市特征的影响。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特征将城市分为二产主导型城市和三产主导型城市,借助双重差分模型探讨高铁对不同产业结构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效应差异。结果表明,高铁对生产... 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散效应深受城市特征的影响。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特征将城市分为二产主导型城市和三产主导型城市,借助双重差分模型探讨高铁对不同产业结构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效应差异。结果表明,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及细分行业的集散效应具有显著时滞性和异质性,城市产业结构对其效应产生了显著影响。①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研究表明,在静态上,高铁促进二产主导型城市产业空间分散、三产主导型城市产业空间集聚;在动态上,高铁对二产主导型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散具有先促进集聚后促进分散的特性,对三产主导型城市的产业效应始终表现为促进集聚。②对于运输服务业、租赁与商服业而言,无论是静态效应还是动态效应,城市产业结构对其影响均较小,在静态上高铁促进二产主导型城市和三产主导型城市的产业在空间分散布局;在动态上高铁效应总体表现为“不显著-促进分散”的二阶段性。③对于金融服务业和研发设计业而言,高铁的静态效应在作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均表现为促进产业集聚,其动态效应受到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出显著阶段性差异。④对于信息服务业而言,高铁对其空间集散的静态效应表现为对二产主导型城市的产业影响不显著,促进三产主导型城市的信息服务业在空间集聚,且其动态效应与静态效应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散 产业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长江集装箱港口岸线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玮 曹有挥 +1 位作者 吴威 郭嘉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19-1828,共10页
长江岸线资源是沿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其处于水陆交界地带有着无法替代的生态价值。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相关数据资料汇总分析现代化航运组成之一的集装箱港口岸线利用格局,探究其对生态保护岸段的影响及成因,讨论如何合... 长江岸线资源是沿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其处于水陆交界地带有着无法替代的生态价值。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相关数据资料汇总分析现代化航运组成之一的集装箱港口岸线利用格局,探究其对生态保护岸段的影响及成因,讨论如何合理组织港口岸线以实现绿色发展。长江集装箱港口岸线规模研究时段内大幅提升,上中下游分别形成各自较为密集的分布区域,集装箱港口更替以小型减量为主并将增量重心向大中型倾斜;港口岸线利用持续增长加速对保护岸段侵占,中小型港口为最主要占用类型,部分既有港口因所在城市大部分可利用岸段位于保护区内而留存;集装箱港口开发利用与保护间关系演变存在阶段性,岸线资源管理缺乏统筹协调,两者间冲突不可避免并已大量发生,但研究时段内港口扩张逐渐放缓、矛盾出现缓和,今后需更细致进行港口开发与岸线保护工作,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集装箱港口 岸线利用 资源环境影响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玮 陆玉麒 文玉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75-1483,共9页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测算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对外服务能力,进而采用改良锡尔系数、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对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江经济带各市城市流强度都...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测算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对外服务能力,进而采用改良锡尔系数、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对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长江经济带各市城市流强度都有显著提升,但区域间的非均衡现象明显,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的梯度递减;省内差异对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差异贡献率最高,是空间尺度差异的主要来源;对外服务能力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自相关性,对外服务能力相似的区域聚集分布,东、中、西部分别形成长三角、武汉-长沙、成渝等对外服务区域中心;时空演变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经历由极化向均衡的转变。最后指出多中心发展和寻找新增长点应成为长江经济带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提升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服务能力 城市流强度 长江经济带 时空演变
原文传递
基于职业经历和引文网络的华人姓名消歧算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玮 史冬波 李江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CSSCI 2020年第6期82-89,100,共9页
作者姓名歧义是科技文献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该问题在华人姓名中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本研究目的在于提升华人姓名消歧算法的准确率。本文首次提出基于作者职业经历与引文网络的姓名消歧算法,该算法在构建的华人作者Web of Science(W... 作者姓名歧义是科技文献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该问题在华人姓名中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本研究目的在于提升华人姓名消歧算法的准确率。本文首次提出基于作者职业经历与引文网络的姓名消歧算法,该算法在构建的华人作者Web of Science(WoS)论文准确集上的F1值达到82.91%,但在数据可得性、规模化使用等方面存在一定限制。本文的算法是针对WOS华人作者的姓名消歧算法,具有操作性强、运算速度快、不依赖于复杂模型、不受制于计算资源等特性,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构建的精确数据集亦对后续研究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姓名消歧 华人学者 监督学习 职业经历 引文网络
下载PDF
半干旱草原不同生态恢复阶段优势植物的高光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羽 米凯 +4 位作者 覃亚 卿凤婷 刘玮 薛达元 刘雪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90-3094,共5页
为了将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到生态恢复监测,采用ASD Fields HH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测量半干旱草原区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不同生态恢复阶段优势植物物种的高光谱数据,通过ViewSpecPro软件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和去噪等处理,进行原始反射率、... 为了将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到生态恢复监测,采用ASD Fields HH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测量半干旱草原区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不同生态恢复阶段优势植物物种的高光谱数据,通过ViewSpecPro软件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和去噪等处理,进行原始反射率、一阶微分分析,采用排序软件Canoco 4.5进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早期的优势植物物种为狗尾草、小叶锦鸡儿,生态恢复5年的优势植物物种为猪毛菜、小叶锦鸡儿,生态恢复后期的优势植物物种为樟子松、猪毛菜,与实测结果一致。DCCA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恢复早期植被的冠层光谱值,特征波段主要为短波光,且各物种光谱值差异较大;生态恢复5年主要受1 000~1 050nm波段反射率影响,生态恢复后期主要受1 040~1 075nm波段的近红外反射率影响。采用DCCA方法能够直观反映不同生态恢复阶段优势物种的光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 生态恢复 光谱特征 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半干旱草原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玮 陆玉麒 徐旳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71,共7页
利用改进引力模型并结合GIS方法,分析2000年以来南京都市圈县域尺度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探讨圈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结论如下:南京都市圈县市空间联系强度不断增强,南京主城与其它县市相互作用强度最高,其次为沿江各县市间、地级市... 利用改进引力模型并结合GIS方法,分析2000年以来南京都市圈县域尺度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探讨圈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结论如下:南京都市圈县市空间联系强度不断增强,南京主城与其它县市相互作用强度最高,其次为沿江各县市间、地级市主城区与其郊县间,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等所辖县市间出现了联系强度较高的网络,有一体化发展趋势;历年县市潜力值都由最高峰的南京主城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呈圈层式结构,在向外扩展过程中存在空间变异性,高潜力区沿江伸展,随着圈域内其它地区的发展,单一核心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最后总结都市圈发展过程,提出圈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交通、产业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都市圈 引力模型 空间相互作用 时空演变
原文传递
基于“流空间”视角的铁路客运空间组织分析——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1
14
作者 陈维肖 刘玮 段学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30-2344,共15页
当前,以"流空间"视角阐释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在实现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关联性描述其网络空间组织过程,能为交通与城市体系互动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此,以2000年以来铁路客运班次数据为依托,应用社区发现算法分析长... 当前,以"流空间"视角阐释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在实现区域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关联性描述其网络空间组织过程,能为交通与城市体系互动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此,以2000年以来铁路客运班次数据为依托,应用社区发现算法分析长三角城市群铁路客运网络及空间变化特征,结论如下:①城市群发育出京沪社区、浙江社区、皖江社区和苏中北社区等子群,各社区内部为铁路客运联系的主要范围和方向,且表现出差异性空间联系格局变化;②高内部联系社区具有较高外部社区间联系强度,枢纽城市间多发生跨社区高联系,形成不依赖于铁路可达性的"核心-边缘"式结构;③按空间特征将各社区分为单核心社区、双核心社区、多核心社区和无核心社区,从社区内联系模式看,核心城市数量不断减少、较高联系通道不断发育,但两者间存在不匹配;④从社区间联系模式看,高速铁路在增强跨社区交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核心城市间联系增强,客运网络由通道指向转变为枢纽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铁路客运 社区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高速铁路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1
15
作者 唐昭沛 吴威 +1 位作者 刘玮 李晓丽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6-758,共13页
为深入探究高铁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散间的关系,论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2002—2017年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高铁运营数据和城市经济数据,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静态视角和动态双重差分模型的动态视角考察高速铁路对生产性服... 为深入探究高铁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散间的关系,论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2002—2017年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高铁运营数据和城市经济数据,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静态视角和动态双重差分模型的动态视角考察高速铁路对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高铁效应与城市高铁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受时空压缩和客运组织的综合影响。对生产性服务业而言,静态层面上,高铁显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沿线城市集聚;动态层面上,高速铁路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效应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和滞后性,且作用强度随高铁网络化逐年增强。(2)高铁影响下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空间组织趋于差异化,其中研发设计业为"高显著促进型"产业,信息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中显著促进型"产业,运输服务业、节能与环保服务业、生产性租赁服务与商务服务业为"高显著抑制型"产业,高铁对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业影响不显著。(3)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动态效应具有显著行业异质性和阶段性,这一阶段性特征与高铁对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的动态效应保持相对一致;具有相同静态特征的产业在高铁影响下表现出相同的动态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铁路客运通达能力空间格局及第三产业发展效应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玮 曹有挥 +1 位作者 吴威 陆玉麒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6-635,共10页
铁路作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构建运输大通道、实现要素快速无障碍流动、推动带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经济带内12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15年铁路快速化和高速化过程中客运通达能力演化特征,并利用... 铁路作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构建运输大通道、实现要素快速无障碍流动、推动带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经济带内12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15年铁路快速化和高速化过程中客运通达能力演化特征,并利用市域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路客运通达能力随既有线提速增能和高等级新线开通大幅提升,但城市间旅行时间因铁路网建设空间密度和时间梯度差异产生"时空收敛"非均衡性;低旅行时间网络在主要都市区不断强化,向外持续扩张中沿区际联系主通道出现地带间高可达网络融合,铁路走廊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重构经济带交通区位格局,实现城市群整合、地带间网络化交流;铁路客运发展促进第三产业能力提升和要素集聚,空间上表现为东中部高、西部低,铁路枢纽节点城市、传统干线通道沿线城市和新建铁路沿线城市受到较强的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达能力 长江经济带 第三产业发展
下载PDF
过江通道对长江两岸城市空间联系的影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玮 曹有挥 +1 位作者 梁双波 郭嘉颖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9-56,80,共9页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南北岸城市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过江通道作为便捷要素无障碍流动、实现两岸城市跨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协调城市群一体化空间联系产生积极且重要影响。文章通过离岸距离并结合行政区划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南北岸城市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过江通道作为便捷要素无障碍流动、实现两岸城市跨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协调城市群一体化空间联系产生积极且重要影响。文章通过离岸距离并结合行政区划研究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长江南北岸41个地级以上城市跨江联系特征,揭示过江通道在整合区域空间中所发挥积极作用,丰富过江通道理论与实践,结果显示:不同离岸距离城市跨江联系总量存在差异,沿岸地区较高联系集聚,过江通道建设引至城市跨江发展能力提升在2001—2008年高于2009—2016年;城市对间跨江联系强度存在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省际差异和省内不同地区间差异,同省城市间联系强度提升量较高,而省际提升幅度大于省内;作为过江桥隧与高等级公路网共同构成的交通走廊,由单一到多样化的过江通道供给大幅提升两岸间作用强度、持续促进南北融合,降低因区位造成的发展机会差异、引导跨江联系呈现交通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江通道 引力模型 长三角地区 城市质量评价 公路可达性 区域一体化 时间成本
原文传递
基于国际公路运输链的“一带一路”区域公路通达性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晓丽 吴威 刘玮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52-2567,共16页
国际公路运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之互联互通的重要部分,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国际公路运输链的角度,结合行车时间和通关耗时,从公路通行能力和通行便捷性两方面分析"一带一路"区域公路通达性。... 国际公路运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之互联互通的重要部分,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国际公路运输链的角度,结合行车时间和通关耗时,从公路通行能力和通行便捷性两方面分析"一带一路"区域公路通达性。研究表明:①"一带一路"区域公路通行能力分布状况存在不平衡现象,中东欧、中国、印度形成"三极",通行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中亚、西亚、东北亚等地区由于公路覆盖率低、缺少高等级公路成为通行能力薄弱区域。②受累积空间距离、跨境通关时间、公路网的完善程度以及政治局势等因素影响,"一带一路"区域通行便捷性在空间分布上大致呈现"中东欧-中国"双峰结构;区域之间乃至区域内部国家间通行便捷性差异显著,从高通行便捷性到低通行便捷性,通达时间由公路行车时间主导过渡到通关累积时间主导,国家间的通关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一带一路"区域公路运输整体通达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公路运输链 通行能力 通关便利性 行车便利性 通行便捷性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铁路高速化对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空间联系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嘉颖 吴威 +2 位作者 曹有挥 刘玮 吴厚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17-2826,共10页
为探讨高速铁路线网格局及运营组织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实证,采用2008及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铁路时刻数据,对比分析普速铁路与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及城市联系紧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运营一方面改善了城市... 为探讨高速铁路线网格局及运营组织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实证,采用2008及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铁路时刻数据,对比分析普速铁路与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及城市联系紧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运营一方面改善了城市间铁路旅行时间,另一方面产生"时空收敛"的不均衡效应,铁路可达性水平以沪宁通道为中心向外围递减;沪、宁、杭、合、甬等中心城市以高速铁路网络为依托重塑一日交流圈,其范围沿高速铁路延伸且重叠范围不断扩大;高速铁路影响城市空间联系并推动区域空间重构,区域联系强度呈现出多核心、多层次的结构特征,并呈现向网络化结构发展的趋势;核心区域由以上海为核心的"一体两翼"结构拓展为沪宁杭多向联系的"黄金三角"结构,其他不同等级节点城市依托高速铁路连接,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心-网络"的组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高速化 可达性 城市紧密度 长三角城市群
原文传递
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苏婷 刘玮 +1 位作者 吴巍 陈江龙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2-405,共14页
城市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态势、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再开发日益成为助推城市更新、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综合认知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状况,论文从滨水区概念、滨水区... 城市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态势、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再开发日益成为助推城市更新、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综合认知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状况,论文从滨水区概念、滨水区再开发概念、空间过程、演进路径、组织模式、驱动机理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相关进展,并进行评述和展望。研究发现:(1)滨水区再开发的空间演变趋势是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由较为单一的用地类型向多元用地类型转变;(2)从空间过程演变中凝练出滨水区主要朝着物质空间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休闲娱乐共享愿景、历史文化保护4种不同的时空演进路径进行再开发;(3)滨水区再开发组织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体、私营主体、公私合作3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形成的滨水区再开发组织模式,与由港口、环境、经济、政策、文化等构成的社会环境系统交织一起共同作用于滨水区再开发;(4)未来,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研究应该重视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创新,重视滨水区再开发动态演化路径研究,深入剖析滨水区再开发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机理,加强对滨水区再开发多重效应的系统分析,建立助推城市更新的滨水区再开发管控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区 滨水区再开发 空间过程 驱动机理 城市更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