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菌酶的活性测定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源 邓倩莹 +1 位作者 廖问陶 周长忍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1-73,共3页
考察比浊法测定溶菌酶的活性,对可能出现的结果差异进行分析,提出实际操作中测定未知样溶菌酶活性的方法。
关键词 溶菌酶 溶壁微球菌 比浊法 比活力
原文传递
细胞固定化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白燕 王士斌 刘源 《广东化工》 CAS 2010年第4期11-12,39,共3页
文章简述了细胞固定化技术,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细胞固定化载体材料研究的新进展,常用的载体材料的比较分类,选择及它们在固定化技术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细胞固定化材料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细胞固定化技术 载体材料 研究应用
下载PDF
海藻酸钙-聚精氨酸聚电解质微胶囊强度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源 王士斌 王莹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9-122,共4页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精氨酸基微胶囊并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机械强度性能的影响,以期望制备一种具有介入治疗效果的药物载体。实验采用高压静电液滴发生装置,所制备的微胶囊粒度均匀、球形度好。同时,海藻酸钠浓度、成膜时间以及聚精...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精氨酸基微胶囊并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微胶囊机械强度性能的影响,以期望制备一种具有介入治疗效果的药物载体。实验采用高压静电液滴发生装置,所制备的微胶囊粒度均匀、球形度好。同时,海藻酸钠浓度、成膜时间以及聚精氨酸分子量对微囊膜的机械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海藻酸钠浓度为1.0%,成膜时间高于15min,聚精氨酸分子量为55,300和141,000μ时,膜机械强度最好。此外,实验初步考察了聚电解质络合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可有效地控制微囊膜的膜强度,从而为进一步的药物控制释放实验打下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膜强度 体积膨胀度 聚精氨酸微胶囊
下载PDF
高压微胶囊成型装置制备用于成囊的海藻酸钙胶珠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爱政 王士斌 +2 位作者 刘源 陈梅英 翁连进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 2002年第4期21-23,共3页
利用高压微胶囊成型装置进行了制备用于成囊的海藻酸钙胶珠的试验研究 ,从而为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的聚精氨酸基微胶囊的制备提供基础制备参数。将海藻酸钠溶液经试验装置滴入氯化钙溶液中固定化成海藻酸钙凝胶珠 ,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对制... 利用高压微胶囊成型装置进行了制备用于成囊的海藻酸钙胶珠的试验研究 ,从而为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的聚精氨酸基微胶囊的制备提供基础制备参数。将海藻酸钠溶液经试验装置滴入氯化钙溶液中固定化成海藻酸钙凝胶珠 ,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对制得的胶珠性能的影响及推进速度、针头内径、电压等对制得的胶珠直径的影响。得到较佳的海藻酸钠浓度为1.8% (W /V) ,发现推进速度提高 ,胶珠直径增大 :针头内径越大 ,胶珠直径越大 ;电压增大 ,胶珠的直径先减少后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静电场 海藻酸钠 胶珠 制备 平均直径
下载PDF
纳米控释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源 王士斌 翁连进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2年第1期4-8,共5页
纳米控释系统作为药物、基因传递和控释的载体 ,由于它的超微小体积 ,使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纳米粒子能穿透组织间隙和被细胞吸收 ,可在组织和细胞内驻留并长期释放药物 ,因此可用于许多特殊给药方式 ,如可用于介入方法导入血管内 ,可... 纳米控释系统作为药物、基因传递和控释的载体 ,由于它的超微小体积 ,使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纳米粒子能穿透组织间隙和被细胞吸收 ,可在组织和细胞内驻留并长期释放药物 ,因此可用于许多特殊给药方式 ,如可用于介入方法导入血管内 ,可穿越血脑屏障导入脑内 ,口服后可被肠粘膜吸收并驻留在肠壁内 ,静脉注射可导向靶细胞 ,可将 DNA导入细胞浆质内。本文重点论述了纳米控释系统在药物和基因载体方面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药物控释 基因载体 纳米控释系统 药物载体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 被引量:8
6
作者 吴文果 黄晓楠 +2 位作者 王士斌 妮莎 刘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3-677,共5页
采用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及海藻酸钙/聚组氨酸载药微胶囊,并考察不同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对微球表面形态、粒径分布、载药性能及微胶囊控制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主要影响微球的粒径大小,氯化钙浓度主要影响微... 采用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及海藻酸钙/聚组氨酸载药微胶囊,并考察不同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对微球表面形态、粒径分布、载药性能及微胶囊控制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主要影响微球的粒径大小,氯化钙浓度主要影响微球的分散程度及粒径分布,微球载药量均随海藻酸钠浓度及氯化钙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所制备的微胶囊均无明显的突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法 海藻酸钠 聚组氨酸 微胶囊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油茶籽油及其GC/MS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莉 陈爱政 +2 位作者 王士斌 刘源 付景伦 《广州化工》 CAS 2011年第11期49-52,共4页
采用环境友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制备油茶籽油,考察了压力、时间、温度和二氧化碳流量等因素对茶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得到优化的工艺参数:当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35℃、CO2流量30 L/h、萃取时间为3 h时茶籽油萃取率可高达44... 采用环境友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制备油茶籽油,考察了压力、时间、温度和二氧化碳流量等因素对茶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得到优化的工艺参数:当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35℃、CO2流量30 L/h、萃取时间为3 h时茶籽油萃取率可高达44.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出的茶籽油,无需进一步精制即可达到国家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T 2716-2005,而除含皂量、水分及挥发物外的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茶油标准GB 11765-2003;GC/MS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富含73.6%不饱和脂肪酸。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萃取茶籽油具有操作简便、萃取率高、无溶剂残留、绿色环保等优点,萃取出的茶籽油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超临界流体萃取 品质分析 气质联用
下载PDF
载溶菌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源 周长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6198-6202,共5页
目的:分析载溶菌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形成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完成。采用双乳液法(W/O/W法)制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通过改变微球的制备条件[初乳时间(15,30,45,60,120s)、初乳... 目的:分析载溶菌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形成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完成。采用双乳液法(W/O/W法)制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通过改变微球的制备条件[初乳时间(15,30,45,60,120s)、初乳速度(6000,10000,14000,18000,22000r/min)、聚乙烯醇质量浓度(0,5,25,50,100g/L)、复乳时间(0.5,2.5,5,8,11.5h)、复乳速度(200,400,600,800,1000r/min)、初始药物质量浓度(0,20,40,60,80,100g/L)、内/外水相添加剂(吐温-80、葡聚糖、蔗糖、氯化钠)、油相潜溶剂(丙酮、甲醇、乙醇、二甲基亚砜)],制备不同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扫描电镜下观察微球内/外部结构。结果:制备出不同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微球表面主要呈3种状态:光滑致密、光滑多孔或粗糙多孔。微球的内部呈多孔洞或核壳结构。①初乳速度较低时(<10000r/min),微球表面以光滑为主,内部多孔,中间有一大的核心;初乳速度较高时(>18000r/min),微球表面较为粗糙,内部孔洞致密,呈蜂巢状。②不同初乳时间制备的微球仍以表面平滑为主,有的微球表面有孔洞,大小在几个微米左右,微球内部仍然是蜂巢状结构。③聚乙烯醇质量浓度影响复乳的稳定性,从而对微球的形成过程影响很大。④复乳时间对微球形成过程的影响较为明显,反应时间过短(<0.5h),微球未充分固化,增加反应时间,球形度相对提高。⑤复乳速度直接影响到复乳体系的稳定。速度较低时(200r/min),形成的微粒体积较大,易形成不规整的大块聚集体。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微粒球形度也相应提高。但是当速度过大时(1000r/min),微粒容易破裂形成碎散的不规则聚集体。⑥初始药物质量浓度对微球形成过程的影响很大,药物质量浓度高时(100g/L),微球表面粗糙,碎片较多;药物质量浓度为60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菌酶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功能性载溶菌酶微球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源 周长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761-1766,共6页
为了制备理化性能优异的溶菌酶微球用于壳聚糖材料的体内降解调控,实验从多参数多指标出发,较为系统全面地考察了载溶菌酶微球的制备与性能。微球产率为5.7%~97.4%,粒径可控制在30~100μm,载药量和包封率理想。微球缓释效果明显,16 d... 为了制备理化性能优异的溶菌酶微球用于壳聚糖材料的体内降解调控,实验从多参数多指标出发,较为系统全面地考察了载溶菌酶微球的制备与性能。微球产率为5.7%~97.4%,粒径可控制在30~100μm,载药量和包封率理想。微球缓释效果明显,16 d的释放可控制在20%~70%的较大区间内,释放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酶活基本保持完好,大部分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 微球 溶菌酶
下载PDF
松材线虫的快速检测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源 龙瑞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8926-8928,共3页
从形态学检测、化学生化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3个方面,对现行的松材线虫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松材线虫 形态学检测 化学生化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有机合成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赖石林 廖旭 +4 位作者 张辉 蒋岩 刘源 王士斌 熊兴泉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858-1866,共9页
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技术,3D打印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材料累加制造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制造成本更低以及可实现快速生成,而且可实现复杂结构件的精确定制.因此,3D打印已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近年来,化学家们将3... 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技术,3D打印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材料累加制造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制造成本更低以及可实现快速生成,而且可实现复杂结构件的精确定制.因此,3D打印已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近年来,化学家们将3D打印技术与有机合成相结合,在多通道异相催化剂和新型反应装置的研发设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进而使这项技术在有机合成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近年来基于3D打印技术的有机合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涵盖基于3D打印异相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3D打印反应装置和3D打印流反应器,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3D打印催化剂 3D打印反应器 有机合成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视阈下科技特派员制度探析--以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例
12
作者 卜方宇 蔡新宇 +2 位作者 方瑞明 喻颖 刘源 《厦门科技》 2023年第3期13-18,共6页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一环,自1999年以来,该制度已在我国推行24年。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例,展示了该制度在产业、技术、人才、生态等领域以及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同时也...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一环,自1999年以来,该制度已在我国推行24年。本文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例,展示了该制度在产业、技术、人才、生态等领域以及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同时也反映其在管理、选派等体制机制以及服务保障上的不足;最后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创新服务模式3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制度 乡村振兴 厦门市
下载PDF
多肽在前体药物与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士斌 刘源 翁连进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2年第3期139-142,共4页
多肽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无毒 ,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 ,已经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多肽主要应用于前体药物 ,利用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激活机制 ,用于癌症治疗或将其引入缓释系统 ,制成各种载体材料 ,控制药物释放。
关键词 多肽 前体药物 药物载体 应用
下载PDF
新型生物降解交联剂的合成及应用(英文)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源 罗丙红 周长忍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4-398,共5页
制备出新型两亲性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膜.膜由3种成分组成,其一为新型的可生物降解交联剂,用以调节膜的降解速率;其二为亲水单体乙烯基吡咯烷酮,用以提高材料的亲水性,并最终提高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其三为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封端聚乳酸... 制备出新型两亲性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膜.膜由3种成分组成,其一为新型的可生物降解交联剂,用以调节膜的降解速率;其二为亲水单体乙烯基吡咯烷酮,用以提高材料的亲水性,并最终提高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其三为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封端聚乳酸,用以调节膜的机械强度,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合成可生物降解的交联剂及大分子单体HEMA-PLA,并制备出可应用于组织工程的新型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剂 乙烯基吡略烷酮 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封端聚乳酸 两亲性 生物降解
下载PDF
高压静电法制备载阿糖胞苷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玉兰 王士斌 +1 位作者 刘源 王莹 《广东化工》 CAS 2007年第5期20-22,58,共4页
采用海藻硅酸钠和几丁聚糖为原料制备海藻酸钙-几丁聚糖药物缓释微胶囊,初步考察了载阿糖胞苷微胶囊的制备以及不同分子量几丁聚糖、静/动态载药方式对阿糖胞苷释放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阿糖胞苷 几丁聚糖 微胶囊
下载PDF
功能性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复合微粒的制备分离方法比较(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源 罗丙红 +2 位作者 廖问陶 李立华 周长忍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2期149-151,i0004,共4页
背景:生物相容性是药物缓释系统的一个关键指标,除了材料本身具有生物相容性以外,微球的球形度和表面光洁度对生物相容性也有很大影响。目的:获得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提高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设计:开放性实验... 背景:生物相容性是药物缓释系统的一个关键指标,除了材料本身具有生物相容性以外,微球的球形度和表面光洁度对生物相容性也有很大影响。目的:获得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提高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1在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完成。材料有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菌酶,聚乙烯醇,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仪器:匀浆机,超声波清洗仪,机械搅拌机,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方法:①微球制备:采用双乳液法制备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溶菌酶为模型蛋白药物。采用3种分离方法(直接冷冻干燥法、过滤法、离心法)收集产品,洗涤,真空冷冻干燥。②扫描电镜观察:观察3种分离方法对微球形态的影响。所有的样品都经过镀铜台以及喷金处理,然后再进行电镜观察。③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微球的表面形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①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直接冷冻干燥法和过滤法相比,离心处理的方法对获取球形度较高且表面光滑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更为有效,而超声分散对微球的形态结构造成影响。②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微粒表面光滑平整,平均粗糙度为48.55nm。结论:通过观察不同的下游处理过程对微球分离制备的影响,能够获得球形度高且表面光滑的产品。此外,根据实验过程中微粒的形成与支架的构建同步这一结果,提出了一步法这一新方法用于构建与微粒结合有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微球体 生物相容性材料
下载PDF
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毒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晓楠 杨达云 +3 位作者 王士斌 刘源 吴文果 蓝琪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为了考察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毒性特征,我们利用MTT比色法和小鼠尾静脉注射法,分别考察了该微胶囊的细胞毒性和急性全身毒性。结果表明:微胶囊浓度≤1.0mg/mL时,材料对L929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微胶囊浸提液即使在高浸提比(10.... 为了考察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毒性特征,我们利用MTT比色法和小鼠尾静脉注射法,分别考察了该微胶囊的细胞毒性和急性全身毒性。结果表明:微胶囊浓度≤1.0mg/mL时,材料对L929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微胶囊浸提液即使在高浸提比(10.0mg/mL)下,浸提产物也无细胞毒性作用。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微胶囊浸提液不引起急性全身毒性反应,表明微胶囊浸提液无有毒的沥滤物和降解产物产生。说明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无明显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聚组氨酸 细胞毒性 急性全身毒性 MTT比色法
下载PDF
化学-酶多步串联反应及其在高附加值手性化合物高效、绿色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旭 蒋岩 +3 位作者 赖石林 刘源 王士斌 熊兴泉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8-678,共11页
与化学催化或酶催化合成相比,化学-酶相结合的多步串联反应是一种更简单、高效、经济的方法,兼具酶催化剂的高效、高选择性等优点,且合成原料价廉易得,合成工艺简捷高效,生产环境绿色友好,所得产品光学纯度高,使其在高附加值手性化合物... 与化学催化或酶催化合成相比,化学-酶相结合的多步串联反应是一种更简单、高效、经济的方法,兼具酶催化剂的高效、高选择性等优点,且合成原料价廉易得,合成工艺简捷高效,生产环境绿色友好,所得产品光学纯度高,使其在高附加值手性化合物的开发和合成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化学家们通过改变催化剂和设计更为合理的反应方式,致力于将化学-酶催化反应条件变得更为容易,从而将其应用于更多反应领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化学-酶多步串联反应,如酶与金属催化、酶与有机催化、酶与新型反应技术等相结合多步串联合成手性醇类、环氧类、杂环类以及其他手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酶 串联反应 高附加值手性化合物 酶-金属催化 酶-有机催化
原文传递
溶菌酶活性的AFM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问陶 刘源 +3 位作者 王云起 王小平 李国有 蔡继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119,共3页
以溶壁微球菌为底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microscope,AFM)观察到了不同浓度的溶菌酶与溶壁微球菌相反应的作用过程。结果发现,在溶菌酶浓度为0.01mg/mL的情况下,反应菌液逐渐变澄清,溶壁微球菌的裂解程度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 以溶壁微球菌为底物,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microscope,AFM)观察到了不同浓度的溶菌酶与溶壁微球菌相反应的作用过程。结果发现,在溶菌酶浓度为0.01mg/mL的情况下,反应菌液逐渐变澄清,溶壁微球菌的裂解程度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剧;而在酶浓度增大为1mg/mL时,反应菌液反而不再变清,AFM观察到溶壁微球菌仅发生变形,但未裂解。AFM是观测酶活生理过程的有力工具,同时还为酶活测定开辟了新思路,是传统酶活测定方法的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菌酶 AFM 酶活
下载PDF
载γ-球蛋白微包纳载体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源 孙学战 王士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12-1216,共5页
为了结合不同载体的特点从而实现更佳的性能,载体的集成化研究已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为了延长微胶囊的释放时间,构筑了新型的微包纳载体形式并用于大分子药物γ-球蛋白的包埋及释放。所制备的微包纳胶囊表面光洁,球形度较好,胶... 为了结合不同载体的特点从而实现更佳的性能,载体的集成化研究已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为了延长微胶囊的释放时间,构筑了新型的微包纳载体形式并用于大分子药物γ-球蛋白的包埋及释放。所制备的微包纳胶囊表面光洁,球形度较好,胶囊之间无粘连,分散性较好,粒度分布均匀。几丁聚糖分子量、浓度及药物初始浓度对载药量及体外释放影响不一。与单纯微胶囊相比,微包纳胶囊能够显著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从而为该新型载体在大分子药物释放的应用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包纳 γ-球蛋白 载药量 缓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