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21
1
作者 赵瑞东 方创琳 刘海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17-1731,共15页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风险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城市韧性作为一种城市风险治理的新思路,如何提高城市抵御、消解、适应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建设有韧性能力的城市,正成为当前地理学及其相关...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各种不确定风险成为制约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城市韧性作为一种城市风险治理的新思路,如何提高城市抵御、消解、适应不确定风险的能力,建设有韧性能力的城市,正成为当前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亟待探索的新课题。论文在概述城市韧性的研究缘起与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多种要素(人文要素、环境要素、灾害扰动)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城市韧性框架、城市韧性评价及模拟研究等方面出发,对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城市韧性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指出当前城市韧性研究在理论框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差异性分析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最后,对城市韧性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即应以理论框架为引领,推动多目标、多层次、多视角的系统评价研究;以机理解析为支撑,实现城市韧性的动态模拟与决策预警的新突破;以实证研究为导向,继续加强多学科融合和探索城市韧性的应用模式;遵循差异性规律,实现城市规划治理从统一的"多城一策"向灵活的"一城一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城市可持续性 全球环境变化 系统反馈机制 韧性转型 研究综述
原文传递
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208
2
作者 刘海 方创琳 +4 位作者 黄解军 朱向东 周艺 王振波 张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7-191,共15页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京津冀202个区县PM_(2.5)的时空分异特征,创新性地对自然与人文影响...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京津冀202个区县PM_(2.5)的时空分异特征,创新性地对自然与人文影响因素贡献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系统地甄别和量化。结果表明:2000-2014年来京津冀城市群PM_(2.5)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季节上呈秋冬高、春夏低,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且城市建成区PM_(2.5)浓度比周围郊区和农村平均高10~20μg/m^3;2014年仅有13.9%的区县空气质量达标,PM_(2.5)浓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与扩散性,城市间交互影响距离平均为200 km,邻近地区的PM_(2.5)每升高1%,将导致本地PM_(2.5)至少升高0.5%;社会经济内因对PM_(2.5)主要是正向影响,自然外因主要是负向影响;影响因素中对本地大气污染的直接效应贡献强度依次是:年均风速>年均气温>人口密度>地形起伏度>第二产业占比>能源消费>植被覆盖度,人均GDP、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对本地PM_(2.5)没有显著影响;对邻近地区大气污染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的因素排序是:植被覆盖度>地形起伏度>能源消费>人口密度;对于自然和人文影响因素应分别采取针对性的适应策略和调控策略,加强区域间联防联控与合作治理,在城市群规划中注重环保规划与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雾霾 PM_(2.5) 时空演变 联防联控 空间杜宾模型 京津冀城市群
原文传递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 被引量:79
3
作者 方创琳 王振波 刘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9-632,共14页
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落实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实践。党和国家针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美... 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落实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实践。党和国家针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目前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及建设成效等问题并不清晰。本文从广义和狭义视角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将人地和谐共生论、五维一体美丽论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理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社会和谐、体制完善、文化传承等5个维度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测评方法,对2016年中国341个地级市(州)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显示,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美丽指数(中科美丽指数)平均值为0.28,总体处于偏低水平,生态环境美丽指数、绿色发展美丽指数、社会和谐美丽指数、体制完善美丽指数和文化传承美丽指数分别为0.6、0.22、0.29、0.22和0.07,分项指数值均较低,且地域发展差异较大,说明美丽中国建设进程总体缓慢且不平衡。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地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议构建并发布通用的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估体系,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开展动态监测与阶段性综合评估,编制并发布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标准,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综合区划,分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中国样板区建设试点,并把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理论基础 人地和谐共生论 评估指标体系 中科美丽指数 评估方案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 被引量:57
4
作者 焦贝贝 石培基 +2 位作者 刘春芳 陈莉 刘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19-1727,共9页
选取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区的兰州市七里河区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以ArcGIS9.3软件为技术平台,基于研究区DEM提取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地表切割深度和地形高程变异系数9个地形因子,在对... 选取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区的兰州市七里河区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以ArcGIS9.3软件为技术平台,基于研究区DEM提取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地表切割深度和地形高程变异系数9个地形因子,在对9个地形因子进行分级分析后,应用分布指数以及信息熵计算分析了地形因子与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在各地形位上分布的优势地形位分别为:高程1500~1750m和1750~2000m的地区,坡度0~5°、5~10°和10~15°的地区,坡向W、S、SW的地区,地形起伏度0~50m和50~100m的地区,地表粗糙度1~1.1的地区,坡度变率0~5°的地区,坡向变率10~15°和15~20°的地区,地表切割深度0~10m的地区,地形高程变异系数0~0.003的地区。同时,在各优势地形位上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有序性,这体现了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关系的高度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里河区 居民点分布 地形因子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榆中县为例 被引量:56
5
作者 谢作轮 赵锐锋 +2 位作者 姜朋辉 刘海 祝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7-947,共11页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是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重构的依据。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能力,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来划分居民点类型,应用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功能实现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是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重构的依据。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能力,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来划分居民点类型,应用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功能实现宏观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确定各搬迁居民点的安置去向,同时计算各个加权Voronoi图之中的居民点的相对"居住场势"的大小,实现微观上搬迁农户的空间效用增加。结果表明:榆中县共有中心居民点面积6082.60 hm2(1107个居民点)占61.25%;Ⅰ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707.55 hm2(4083个居民点)占27.26%;Ⅱ类保留型居民点面积235.68 hm2(679个居民点)占2.37%;零星居民点面积905.26 hm2(2854个居民点)占9.12%。通过加权Voronoi图的宏观空间分割结合微观的"居住场势"测算,使得居民点空间重构的方案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重构 “居住场势” 加权Voronoi图 榆中县
原文传递
中国旅游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54
6
作者 童昀 刘海 +2 位作者 马勇 刘军 张瑞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504-2521,共18页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针对旅游经济绿色产业外部性及其空间溢出的科学认识缺乏,论证中国旅游经济能否促进绿色发展并揭示其空间溢出特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作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针对旅游经济绿色产业外部性及其空间溢出的科学认识缺乏,论证中国旅游经济能否促进绿色发展并揭示其空间溢出特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作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融合多源数据并利用EBM-GML模型测算并分解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5—2016年GTFP;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地市尺度下GTFP时空格局及聚类情况;依托空间杜宾模型揭示旅游经济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城市GTFP年度均值呈现总体上升态势,但“中部塌陷”特征明显;地市尺度中国GTFP格局与经济版图存在空间错位。②旅游经济具有良好的绿色发展效应,能够同时促进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进而驱动目的地本地GTFP增长。③旅游经济对GTFP存在不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但对绿色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④政策上应加强区域内旅游经济联动发展,构建旅游目的地创新溢出机制,推动旅游目的地与邻地产业分工协同发展,打造旅游业深度参与的区域产业生态圈和综合体等,以期强化中国旅游经济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旅游经济 空间杜宾模型 EBM-GML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气候变暖背景下近30a北半球植被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51
7
作者 杨雪梅 杨太保 +3 位作者 刘海 Mihretab G.Ghebrezgabher 王倩 魏怀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9-391,共13页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目前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尺度植被变化研究,成为揭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基于NDVI变化以及NDVI提取的植被物候变化2个方面(植被生长季开始时间SOG,植被生长季结束时间EOG),对近30 a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植被...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目前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尺度植被变化研究,成为揭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基于NDVI变化以及NDVI提取的植被物候变化2个方面(植被生长季开始时间SOG,植被生长季结束时间EOG),对近30 a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植被变化的有关研究结论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显示:①近30 a北半球植被生长季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森林植被NDVI增长速率大于其他植被类型;20世纪90年代NDVI增加趋势较80年代显著,从21世纪初开始,出现NDVI增长速率减缓现象;②近30 a北半球SOG整体呈提前趋势,近10 a SOG提前趋势减缓;欧亚地区SOG提前趋势可能较北美显著,非洲植被物候变化规律不清晰;北半球植被物候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55°~65°N纬度带SOG提前趋势与45°~55°N纬度带EOG推迟趋势相对显著;③除森林退化严重外,近30 a青藏高原植被整体上以增加为主,NDVI增长趋势北部显著,中部和东部微弱,南部呈下降趋势;高原东部和藏北SOG提前趋势显著,而中部、西部和西南部有推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遥感监测 NDVI 植被物候 气候变暖 北半球
原文传递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8
作者 崔学刚 方创琳 +2 位作者 刘海 刘晓菲 李咏红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9-1096,共18页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是当前研究热点,而其动态模拟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基于系统科学与跨尺度耦合理论揭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本质,即一个非线性的、具有高低阶多重反馈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通过综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是当前研究热点,而其动态模拟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基于系统科学与跨尺度耦合理论揭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本质,即一个非线性的、具有高低阶多重反馈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通过综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可知:①动态模拟成为趋势,相关理论与机理解析不断完善;②动态模拟技术趋向多元化、精细化、智能化和集成化;③应用研究基于多类型案例区、多要素以及近远程与跨区域3个方面。当前研究不足包括:①理论发展与整合不足;②方法集成与数据共享力度滞后;③耦合关系链条和主控要素的动态特征未被完整揭示,远程耦合模拟缺乏定量表达、系统性整合以及与区域联动层面的应用衔接。今后,应以理论为根基,推动多科学交叉融合;以方法为支撑,推动动态模拟技术整合与数据共享;以应用为导向,揭示城市群等重点地区的近远程关系链条与主控要素的动态演化模式,为区域可持续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 动态模拟 理论 方法 应用
原文传递
COVID-19疫情对中国城市人口迁徙的短期影响及城市恢复力评价 被引量:46
9
作者 童昀 马勇 刘海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05-2520,共1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剧烈冲击。科学评价中国受新冠疫情短期影响及恢复情况并揭示其时空特征,可为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的经济形势研判和城市恢复提供有力支撑。基于2020年1月13日—4月8日百度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剧烈冲击。科学评价中国受新冠疫情短期影响及恢复情况并揭示其时空特征,可为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的经济形势研判和城市恢复提供有力支撑。基于2020年1月13日—4月8日百度迁徙大数据,通过构建恢复指数(RRI)和恢复缺口(RGI)等指标,从多尺度揭示中国受COVID-19疫情短期影响的逐日特征、阶段特征以及时空格局。结果发现:①疫情未影响春节前返乡迁徙,节后恢复经历恢复停滞期、快速恢复期、平稳恢复期,全国总体恢复程度由恢复停滞期不足20%上升至快速恢复期末60%左右,3月3日开始进入平稳恢复期,恢复指数达70%以上,完全恢复至历史同期水平仍需较长时间。②疫情对周末和节假日城市间交往活动影响显著,中部和东北地区尤为明显。③疫情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明显,相对恢复程度西部>东部>中部>东北地区。④城市间恢复程度差异显著,节后至4月8日呈现南高北低空间格局。结合疫情程度,广州、深圳、重庆处于高确诊高恢复聚类,河北、天津、黑龙江、河南、安徽、湖南处于低确诊低恢复聚类。⑤随着疫情有效控制,城市层面恢复缺口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大规模成片劳动力迁入缺口,转变为国家中心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的点状缺口。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时空大数据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时影响评价方面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城市韧性 时空演化 迁徙大数据 人地关系 中国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与空间联系网络特征 被引量:39
10
作者 李梦程 王成新 +2 位作者 刘海 王瑞莉 于尚坤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4-93,共10页
黄河流域城市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黄河流域90个市(州、盟)为研究区,通过修正引力模型,测度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流域尺度剖析城市空间联系“点—线—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城市... 黄河流域城市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黄河流域90个市(州、盟)为研究区,通过修正引力模型,测度城市间的联系强度,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流域尺度剖析城市空间联系“点—线—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密度较低,越往下游联系网络越密集,全流域的联动效应不足;中上游城市联系网络的关联度较低,网络可达性较差。②省会城市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在网络中城市吸引力强于辐射力;兰州、西安、郑州分别为上、中、下游联系网络的控制核心;银川、西安、郑州分别能在上、中、下游城市联系中迅速与其他城市产生联系,在城市联系的要素传递上较便捷。③一级网络关联线以郑州、西安、济南为核心,吸引或辐射邻近城市;二级网络关联线形成以郑州、济南、青岛、太原四大都市圈为核心的联系网络;三级网络关联线初步构建起全流域的联系网络框架;四级网络关联线形成了核心—边缘式的全流域城市联系网络格局。④黄河流域城市空间联系网络中4个板块内部存在显著的“俱乐部”集聚效应,但板块间的关联关系未构建起完整的要素传递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联系网络 区域协调发展 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低碳目标导向的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38
11
作者 刘海 石培基 +1 位作者 王录仓 王祖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61,共7页
研究目的:以兰州市为案例探讨低碳目标导向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途径。研究方法:模糊线性规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证分析,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从碳源和碳汇两方面构建模型显示碳蓄积最大化优化解与碳排放最小化优化解基本吻合。对兰州市2... 研究目的:以兰州市为案例探讨低碳目标导向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途径。研究方法:模糊线性规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证分析,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从碳源和碳汇两方面构建模型显示碳蓄积最大化优化解与碳排放最小化优化解基本吻合。对兰州市2005年以及规划目标年的碳蓄积量和碳排放量进行估算,与原规划方案相比,优化方案到2020年兰州市年均碳蓄积量可增加14.7万t,年均碳排放量可减少18.69万t。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设用地和林地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碳排放量约占97%,林地、耕地、牧草地是主要碳汇,碳蓄积量约占84%。研究结论:低碳目标导向的优化方案对于增汇减源的效果明显,可为规划方案今后的修编提供借鉴和补充,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低碳 模糊线性规划 兰州
下载PDF
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城市化复合系统耦合效应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5
12
作者 杨雪梅 杨太保 +2 位作者 石培基 吴文婕 刘海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30,共12页
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干旱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定量地分析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系统交互作用、耦合机理以及演变规律,对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典型的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流域为... 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干旱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定量地分析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系统交互作用、耦合机理以及演变规律,对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典型的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流域为例,提出水资源-城市化复合系统耦合度计算模型,构建了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各项评价因子分级标准,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结果表明:2001-2010年石羊河流域主要行政区金昌和武威两市,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在0.22~0.26之间波动,逐年下降,处于准不可承载状态;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系统呈初级关联状态,关联度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8%和-3.53%;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强度均大于0.6,属于极强约束,约束度略呈减弱趋势;金昌,武威两市水资源系统与城市化系统距优度均低于0.6,呈从濒临衰退阶段向初级协调阶段发展的微弱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1%和0.96%。由于研究区水资源匮乏,开发程度高,利用效率低,用水结构不合理,导致整个流域水资源与城市化复合系统耦合度介于初级耦合和拮抗状态之间,水资源对城市发展构成极强约束;将研究区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与严重干旱缺水的中东国家以色列进行对比,认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还有一定的潜力,并提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与调控的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城市化水平 复合系统 耦合效应 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产业的集聚与演化——基于开发区的视角 被引量:33
13
作者 胡森林 曾刚 +3 位作者 滕堂伟 庄良 刘海 孙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1-626,共16页
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有序转移,对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开发区为研究视角,从时空两个维度刻画了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特征及空间集聚状态,重点剖析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演化特征... 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有序转移,对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开发区为研究视角,从时空两个维度刻画了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特征及空间集聚状态,重点剖析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全国而言优势显著,但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开发区的产业能级存在梯度差异;开发区产业布局主要依托"城市群-中心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呈"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集聚在资本雄厚、矿产资源丰富或沿海沿江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形成规模不等的集聚连绵区。从演变特征看,开发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度与其设立时间正向相关,且存在上中下游间的差异性,下游地区的开发区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同时,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最后,本文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有序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未来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设应重点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通过开发区产业分阶段的集群化发展模式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应以各类开发区为载体,推进关联地区产业的有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产业结构 空间集聚 产业转型 发展演化与关联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创新能力评价——以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例 被引量:26
14
作者 焦贝贝 张治河 +1 位作者 刘海 薄玮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139,172,共9页
文章首先基于投入—支撑—产出三维框架,构建了包含45个指标的农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复相关系数法测算了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农村创新能力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较... 文章首先基于投入—支撑—产出三维框架,构建了包含45个指标的农村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复相关系数法测算了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农村创新能力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较低,综合创新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甘州区和民勤县;②农村创新投入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民勤县和会宁县,创新支撑能力最强的县区是凉州区、靖远县和甘州区,创新产出能力最强的县区是甘州区、肃州区和阿克塞县;③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农村创新能力高和低的县(区、市)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分布;④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较明显的北高南低的态势;⑤甘肃省农村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农村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正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创新能力 欠发达地区 乡村振兴 少数民族地区 农业科技园区 农民专业合作社
原文传递
石羊河流域河川径流对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4
15
作者 周俊菊 雷莉 +3 位作者 石培基 王兰英 魏伟 刘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788-3796,共9页
应用流域气象和水文过程长期观测数据及四期TM影像数据,在建立基于气候及土地利用两种因素变化的径流过程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河川径流对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并对其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结果表明,(1)1956—2009年,... 应用流域气象和水文过程长期观测数据及四期TM影像数据,在建立基于气候及土地利用两种因素变化的径流过程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河川径流对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并对其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结果表明,(1)1956—2009年,到达石羊河流域下游标志站蔡旗断面的河川径流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年平均5.392×108m3减少到目前的年平均1.096×108m3;1968年之前蔡旗断面径流量的波动主要是气候变化的结果,而1968之后,蔡旗断面径流量的变化是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2)近30年来,气候变化对下游河川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平均为4.1%,而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耕地面积变化的贡献率平均为88.8%;中游灌溉定额平均分别减少5%、10%、15%和20%的情景下,下游河川径流量模拟值分别为1.591×108m3、2.427×108m3、3.262×108m3和4.098×108m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水文过程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22
16
作者 方嘉雯 刘海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7,共10页
创业风险投资是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创新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和计量分析模型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时空分布的影响机制。主... 创业风险投资是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创新进程中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和计量分析模型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业风险投资时空分布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创业风险投资网络在总额方面具有一定的周期波动性,其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缓慢降低,创业风险投资的三中心(北京、天津和唐山)对周边城市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创业风险投资在城市间的流动呈现出一定的网络性,但是发育缓慢,具有很强的向心性;创业风险投资对创业项目不同阶段的投资从偏重创业后期逐步趋向各阶段均衡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创业风险投资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作用;金融环境、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对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和资金吸引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风险投资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机制 京津冀城市群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1950–2050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海 方创琳 +3 位作者 苗毅 马海涛 张蔷 周强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7期919-936,共18页
This paper uses data for the period 1950-2050 compil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together with methods includ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hie- 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 standard devia... This paper uses data for the period 1950-2050 compil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together with methods includ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hie- 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75 countries located along the routes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to identify future popula- tion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hotspots. The results reveal the following: First, in 2015, the majority of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in Europe, South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had high population densities, whereas most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North Africa and West Asia, as well as Russia and Mongolia, had low population densities; the majority of countries in South Asia, Southeast Asia, Central Asia, West Asia and North Africa had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whereas many countries in Europe had negative population growth; and fiv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ar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urbanization, 44 countries are in the acceleration stage of urbanization, and 26 are in the terminal stage of urbanization. Second, in the century from 1950 to 2050, the mean center of the study area's population is consistently located in the border region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Prior to 2000, the trajectory of the mean center was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but from 2000 it is on a southward trajectory, as the population of the study area becomes more concentrated. Future population growth hotspots are predicted to be in South Asia, We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and hotspot countries for the period 2015-2030 include India, China, Pakistan and Indonesia, though China will move into nega- tive population growth after 2030. Third, the overall urban population of Belt and Road coun- tries increased from 22% in 1950 to 49% in 2015, and it is expected to gradually catch up with the world average, reaching 64% in 2050.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urbaniz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display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lt and Roa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migratio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ina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交通设施建设及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苗毅 刘海 +1 位作者 宋金平 戴特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8-318,共11页
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探究其交通设施建设及影响意义重大,梳理相关研究发现:①伴随宏观区域政策和主要交通设施建设,2000年后相关研究快速增长,中国科学院、交通类院校机构贡献突出;②交通设施建设研究... 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探究其交通设施建设及影响意义重大,梳理相关研究发现:①伴随宏观区域政策和主要交通设施建设,2000年后相关研究快速增长,中国科学院、交通类院校机构贡献突出;②交通设施建设研究主要包括冻土融化等因素的制约及对策,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历程及区域联系、可达性改善效果与空间特征等;③影响评价主要围绕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结果分别以扰动生态系统、切割景观格局、改变物种习性等负效应和改变区域发展格局、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等正效应为主,多维度、多尺度正负效应间呈差异化及多重反馈特征。伴随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及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川藏铁路等建设,应进一步聚焦关键技术、交通体系同国家战略与区域功能的平衡、出行感知与综合可达性的结合、耦合视角下的综合影响机制梳理与分析框架构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设施 制约因素 影响评价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贫困时空分异研究——以石羊河为例 被引量:16
19
作者 陈莉 石培基 +2 位作者 魏伟 张胜武 刘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73-1379,共7页
通过建立石羊河流域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WPI模型计算2001-2010年流域内5县(区)的水贫困水平,并以资源、设施、能力、使用、环境系统贡献率为基础,运用LSE判定5县(区)的水贫困空间驱动类型。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石羊河流域水贫困程... 通过建立石羊河流域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WPI模型计算2001-2010年流域内5县(区)的水贫困水平,并以资源、设施、能力、使用、环境系统贡献率为基础,运用LSE判定5县(区)的水贫困空间驱动类型。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石羊河流域水贫困程度以不规则的"h"型减弱,按降幅快慢,可划分为波动下降(2001-2005年)和快速下降(2006-2010年)两个阶段;5系统的贫困指数亦以不同形式趋于减小,内部稳定性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各县(区)水贫困程度以不同形态减弱,空间驱动类型以四因素协同型为主,并细分为4个子类:资源-能力-使用-环境驱动型(民勤县、古浪县)、资源-设施-使用-环境驱动型(永昌县)、资源-设施-能力-环境驱动型(凉州区)和资源-设施-能力-使用驱动型(金川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贫困 水贫困指数 最小方差法 石羊河流域 干旱区
原文传递
人水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模拟与实证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海 石培基 +3 位作者 杨雪梅 张胜武 韩梅芳 陈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9-718,共10页
人水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其自组织演化过程对促进区域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辨析人水系统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其概念模型,基于自组织理论分析了人水系统的演化具有开放性、涨落、非线性、反馈、不稳... 人水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其自组织演化过程对促进区域人水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辨析人水系统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其概念模型,基于自组织理论分析了人水系统的演化具有开放性、涨落、非线性、反馈、不稳定性和支配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协同学、耗散结构论等将序参量判据和熵判据结合,构建了人水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模型,并应用到人水矛盾突出的石羊河流域。案例分析表明:石羊河流域人水系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利用三个子系统在2001—2011年的协同度总体呈"S"型上升趋势,具体演化路径略有不同;人水系统的整体演化以2006年为涨落点,在政策驱动下,系统不断输入负熵,由混乱无序向协调有序的良性发展方向演化,开始趋向新的稳态,结果验证了模型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水系统 自组织理论 石羊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