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分子分型的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丽丽 格丹 +1 位作者 贾楠 冯炜炜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2年第5期435-441,共7页
目的:探讨ProMisE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至202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手术治疗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ProMisE分子分型的EC患者8... 目的:探讨ProMisE分子分型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至2022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手术治疗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ProMisE分子分型的EC患者86例。回顾性分析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相关分子特征。结果:1)分子病理特征:86例EC患者中位年龄57岁,其中POLE超突变2例(2.33%),MMRd亚型27例(31.40%),NSMP亚型35例(40.70%),p53abn亚型22例(25.58%);86例EC中,子宫内膜样腺癌66例,4种分子分型所占比例分别为:POLE突变亚型3.03%(2/66)、MMRd亚型34.85%(23/66)、NSMP亚型45.45%(30/66)、p53abn亚型16.67%(11/66)。浆液性癌10例,分子分型所占比例分别为:NSMP亚型20%(2/10)、p53abn亚型80%(8/10)。4种分子分型患者的分期、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LE、MMRd、NSMP亚型更倾向于临床早期(在FIGO I~II期中占比更高)和子宫内膜样癌类型,而p53abn型患者诊断时更多为III~IV期和非内膜样癌。在子宫内膜样癌中,POLE和NSMP亚型主要为高中分化;MMRd和p53abn亚型多为中低分化;2)免疫相关分子学特征:86例EC患者中,共59例患者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蛋白免疫组化法检测,MMRd亚型患者的PD-L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POLE超突变型、NSMP亚型、p53abn亚型患者(P<0.05)。结论:EC的4种分子分型的构成比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与传统的组织学分类相比,EC的ProMisE分子分型在临床应用中更客观、重复性强,对EC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未来可探索用作添加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为EC患者个体化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ProMisE分子分型 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决策临床诊疗 被引量:8
2
作者 格丹 冯炜炜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8-384,共7页
在全球范围内,子宫内膜癌每年导致约76000例患者死亡,且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在逐年升高,预测2021年美国子宫内膜癌新增66570例,死亡12940例[1];中国2020年子宫内膜癌新增81964例,死亡16607例,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2]。传统子宫内膜癌分为... 在全球范围内,子宫内膜癌每年导致约76000例患者死亡,且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在逐年升高,预测2021年美国子宫内膜癌新增66570例,死亡12940例[1];中国2020年子宫内膜癌新增81964例,死亡16607例,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2]。传统子宫内膜癌分为以子宫内膜样腺癌(EEC)为主要病理类型的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和以子宫浆液性腺癌为主的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前者以PTEN突变为主,后者以p53突变为主要分子特征。一般认为Ⅰ型子宫内膜癌预后较佳,Ⅱ型预后差。自从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提出了4种分子分型,并且发现其预后价值优于传统分型之后,不断有学者对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进行研究,提出了更适合临床实践的分子分型方法,近期对分子分型的预后价值进行验证的临床研究以及基于分子分型进行精准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在不断开展。本文就子宫内膜癌不同分子分型方法的异同,以及不同分型方法在预后中的价值及其在指导子宫内膜癌精准治疗中的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分子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