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密集台阵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精细结构及九寨沟地震震源区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敏娟 沈旭章 +2 位作者 张元生 刘旭 梅秀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75-2087,共13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宽频带野外流动观测台阵以及固定台站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位置和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最终用于联合反演的地震事件合计9644个.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从...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密集宽频带野外流动观测台阵以及固定台站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地震位置和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进行了反演.最终用于联合反演的地震事件合计9644个.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从整体上看,青藏高原地区表现为低速异常,鄂尔多斯表现为高速异常,而扬子地块亦表现为高速异常.不同深度处速度结构表现不一致,同一深度处P波速度结构和S波速度结构也有明显差异.由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临潭—宕昌断裂以及礼县—罗家堡断裂围限的地震活动强烈的区域中,P波速度结构由深度0km时呈现的低速异常,逐渐过渡到5km时高低速相间分布的特征;而S波速度结构在此区域中,由近地表0km时高低速相间分布的特征,逐渐过渡到30km时几乎表现为低速异常.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级地震所在的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雪山断裂围限区域,在深度20km处的P波速度结构和周围存在明显差异,九寨沟地震处于高速异常与低速异常的过渡带内.此外,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岷漳县6.6级地震,震源区所在的临潭—宕昌断裂附近的P波速度结构在15km深度处也有明显特征,震源位置所在区域也处于高低速过渡带.该区域这种地壳内部高低速过渡带可能是应力比较容易积累而发生中强地震的一个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九寨沟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高低速过渡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变化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1
2
作者 沈旭章 周元泽 +3 位作者 张元生 刘旭 秦满忠 李翠芹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73-2282,共10页
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且扬子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阻挡,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东南地区成为地形变化极为剧烈的一个梯度带.该区域地壳发生了明显缩短,形成了复杂的地壳结构,因此,该地区地壳内部结构的探测对于青藏高原隆... 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且扬子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阻挡,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东南地区成为地形变化极为剧烈的一个梯度带.该区域地壳发生了明显缩短,形成了复杂的地壳结构,因此,该地区地壳内部结构的探测对于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布设在该区39个固定宽频带台站远震接收函数,得到了该区域地壳底界面起伏形态以及波速比分布的详细结果.该结果表明,该区域地壳底界面存在着可达20km的起伏;接近青藏高原内部的研究区西部地壳较厚、波速比较大,该特性说明这一区域地壳中存在低速流变物质,是软地壳;位于鄂尔多斯和扬子地块的东边区域,地壳较薄、波速比较小,可能是硬地壳.在地形剧烈变化且位于软硬地壳之间的梯度带内,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也呈现较为复杂分布,这可归结为长期复杂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历史上发生过海原巨大地震的局部区域,地壳起伏和波速比呈现较强烈的横向变化,这可能是该区域孕育巨大地震的一种深部结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形梯度带 接收函数 地壳变形
下载PDF
甘肃祁连山主动源重复探测项目建设及震源重复性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元生 郭晓 +11 位作者 秦满忠 刘旭 魏从信 沈旭章 颜文华 邹锐 尹亮 王亚红 孙点峰 冯红武 张丽峰 郭瑛霞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9-215,共7页
甘肃祁连山主动源重复探测激发源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祁连山西流水水库,2015年7月9日各系统开始正式运行,11月10日完成了为期40天的连续激发实验。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气枪震源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整个观测系统能比较清晰地记录... 甘肃祁连山主动源重复探测激发源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祁连山西流水水库,2015年7月9日各系统开始正式运行,11月10日完成了为期40天的连续激发实验。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气枪震源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整个观测系统能比较清晰地记录到震源激发的信号。祁连山主动源项目建设取得的结果可为主动源探测工作提供宝贵经验和科学借鉴,不断取得的观测数据为跟踪了解祁连山地区的深部结构时空变化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源 重复探测 祁连山 甘肃
下载PDF
利用汶川余震流动观测资料探讨地形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姚凯 卢大伟 +2 位作者 刘旭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使用相同仪器在甘肃文县县城山脚、山腰和山顶分别架设数字流动强震仪,获得12次近场强余震记录。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对于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影响明显。山顶的加速度峰值在相同地质条件下较山脚的观测值大1.5倍左右...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使用相同仪器在甘肃文县县城山脚、山腰和山顶分别架设数字流动强震仪,获得12次近场强余震记录。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对于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影响明显。山顶的加速度峰值在相同地质条件下较山脚的观测值大1.5倍左右,在记录值较大时优势频率也偏低。在强震动作用下同一地区的地形条件不同造成了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卓越频率的差异,致使山顶建筑物所受损坏程度普遍较重。初步分析结果提示对于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效应 强震动 峰值加速度 汶川大地震 甘肃文县
下载PDF
两次强震发生前后主动源观测走时数据的变化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元生 王宝善 +11 位作者 陈颙 王兰民 邹锐 秦满忠 郭晓 沈旭章 魏从信 刘旭 王亚红 孙点峰 郭瑛霞 尹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815-3822,共8页
利用祁连山主动源连续激发台站记录资料,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多次激发数据叠加处理,可以获取各个地震台的Pg和Sg震相走时变化数据.对震相走时变化数据分析发现,在2015年11月23日祁连5.3级和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发生前后震源区附近... 利用祁连山主动源连续激发台站记录资料,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多次激发数据叠加处理,可以获取各个地震台的Pg和Sg震相走时变化数据.对震相走时变化数据分析发现,在2015年11月23日祁连5.3级和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发生前后震源区附近台站存在明显的震相走时变化,推测导致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是震源区的速度发生了改变.这一观测结果说明主动源方法可能成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震源 地震前后 地震波走时变化 地震预测
下载PDF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 8.0地震甘肃强震记录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旭 姚凯 +2 位作者 何新社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6-269,303,共5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录的共60道强震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加速度的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甘肃 强震台站 记录 衰减
下载PDF
甘肃及邻近地区几次中强地震前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增长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荣代潞 李亚荣 刘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9-515,共7页
用单键群分析方法 ,研究了甘肃及邻区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前的空间相关长度增长的现象 .结合震源区不同的情况 ,分别选取了圆形和沿断层带分布的平行四边形空间窗 .结果表明 ,所研究的几次中强地震前都观察到相关长度增长的现象 .
关键词 中强地震 相关长度 单键群方法 甘肃
下载PDF
刘家堡活动断层土壤气氡、汞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新基 张慧 +1 位作者 苏鹤军 刘旭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7-92,共6页
应用FD-3017RaA测氡仪和JM-4数字金膜测汞仪在兰州市进行了野外现场勘察,结果表明:①刘家堡断层土壤气氡、汞具有明显的异常显示。与气氡相比,土壤气汞具有更好的指示性,与断层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②土壤气氡、汞的典型异常形态为低-... 应用FD-3017RaA测氡仪和JM-4数字金膜测汞仪在兰州市进行了野外现场勘察,结果表明:①刘家堡断层土壤气氡、汞具有明显的异常显示。与气氡相比,土壤气汞具有更好的指示性,与断层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②土壤气氡、汞的典型异常形态为低-较高-高-较高-低的峰值形态。单点异常大多数为观测中的干扰因素造成;③在断层带上方氡、汞的峰值异常一般比背景值高出2倍以上,且具有成组特征,即在断层带上方超过背景值2倍以上的点2个以上。根据断层带土壤气氡、汞的变化特征,确定了刘家堡活动断层在不同区段的具体位置。探讨了利用土壤气氡、汞浓度形态变化特征判断活断层性质及产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土壤气 汞地球化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各向异性研究:基于SKS和Pms震相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郭桂红 武澄泷 +8 位作者 唐国彬 侯爵 张明辉 贺志洪 张智 蒲举 刘旭 陈继峰 程建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50-1662,共13页
利用甘肃和青海两省固定宽频带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挑选高质量SKS震相,联合使用最小切向能量方法和旋转互相关方法获得230对高信噪比分裂参数;同时对接收函数中Pms震相随方位角的变化进行拟合,得到了24个台站的地壳各向异性分裂参... 利用甘肃和青海两省固定宽频带地震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挑选高质量SKS震相,联合使用最小切向能量方法和旋转互相关方法获得230对高信噪比分裂参数;同时对接收函数中Pms震相随方位角的变化进行拟合,得到了24个台站的地壳各向异性分裂参数.整个区域SKS分裂快波方向均值为123°,Pms分裂快波方向均值为132°,且大部分区域SKS、Pms快波方向与地表构造走向相一致,说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岩石圈垂直连贯变形为主,地壳上地幔相互耦合.SKS、Pms分裂时差均值分别为1.0s和0.6s,显示地壳各向异性对于SKS分裂时差有较大贡献.昆仑断裂附近Pms、SKS分裂快波方向与昆仑断裂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昆仑断裂可能是岩石圈尺度深大断裂;而阿尔金断裂东缘二者快波方向显著差异意味着阿尔金断裂在东缘可能仅为地壳尺度的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上地幔 地壳 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下载PDF
兰州市刘家堡隐伏断层的地球化学探测方法试验 被引量:11
10
作者 苏鹤军 张慧 刘旭 《高原地震》 2005年第1期9-16,共8页
应用JM-4数字金膜测汞仪和FD-3017RaA测氡仪,分别对兰州市刘家堡隐伏断层孔家崖地段处的土壤气汞、气氡进行场地观测试验,并通过对汞、氡地球化学变化特征的研究,证实了兰州刘家堡隐伏断层在该地段处的存在性,同时也证实了以往地质工作... 应用JM-4数字金膜测汞仪和FD-3017RaA测氡仪,分别对兰州市刘家堡隐伏断层孔家崖地段处的土壤气汞、气氡进行场地观测试验,并通过对汞、氡地球化学变化特征的研究,证实了兰州刘家堡隐伏断层在该地段处的存在性,同时也证实了以往地质工作者对兰州刘家堡隐伏断层位置展布的推测,并结合相关理论,初步确定了该区段断层的具体位置,进而推断出该断层的走向与倾角。试验结果相继得到钻孔、电法等多种手段的验证,利用不同手段所得的结果都能较好地吻合。试验表明:利用土壤气汞和氡地球化学探测手段对断层活动性研究以及对寻找隐伏断层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气 地震 活断层
下载PDF
P波极性揭示的甘东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卜玉菲 张元生 +2 位作者 万永革 刘旭 高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0-165,共6页
通过分析甘东南宽频带流动台阵以及周边固定台站2010年11月1日-2011年11月30日记录的大量近震资料,对区域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P波极性数据推断了甘东南地区主应力轴方向,给出了0.25°×0.25°的构造应力场方向。结果显... 通过分析甘东南宽频带流动台阵以及周边固定台站2010年11月1日-2011年11月30日记录的大量近震资料,对区域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P波极性数据推断了甘东南地区主应力轴方向,给出了0.25°×0.25°的构造应力场方向。结果显示,甘东南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表现出旋转特性。最大主压应力轴由北部的NEE向逐渐向南部偏转为近EW向和SEE向。结合该区域其它结果讨论了本区域应力场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初动 甘东南地区 构造应力场 流动台阵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三次强余震地表峰值加速度衰减场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姚凯 孙崇绍 +1 位作者 朱珊珊 刘旭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4,共6页
利用甘肃省强震动台站获取的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三次强余震记录资料,分别研究了在甘肃南部地区的地表自由场加速度衰减场,认为地震引起的地表峰值加速度(PGA)随震中距的衰减基本都遵从幂指数规律,衰减的形式基本相同,但是三次强余震的... 利用甘肃省强震动台站获取的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三次强余震记录资料,分别研究了在甘肃南部地区的地表自由场加速度衰减场,认为地震引起的地表峰值加速度(PGA)随震中距的衰减基本都遵从幂指数规律,衰减的形式基本相同,但是三次强余震的衰减指数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要得到陇南地区的中强地震动衰减的普遍规律,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强余震 强震动 峰值加速度 衰减场
下载PDF
金城关活动断裂带土壤气氡、汞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慧 张新基 +1 位作者 苏鹤军 刘旭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分析了兰州金城关断裂带土壤气氡、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断层出露位置和断层产状的关系,给出金城关断裂不同段的断层性质。讨论了利用断层带土壤气寻找隐伏活断层以及判断活断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土壤气 汞地球化学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兰州烈度速报强震动记录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旭 张元生 +1 位作者 周民都 闵祥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6-380,共5页
2008年汶川MS8.0地震有感地区范围大于1 000km。甘肃省十五期间在兰州市架设了50个强震台站用于实现市区范围内的强震动烈度速报,在本次地震中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相应的强震动记录,其中最大单道加速度峰值记录为40.4cm/s2。本文展示... 2008年汶川MS8.0地震有感地区范围大于1 000km。甘肃省十五期间在兰州市架设了50个强震台站用于实现市区范围内的强震动烈度速报,在本次地震中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相应的强震动记录,其中最大单道加速度峰值记录为40.4cm/s2。本文展示了43个兰州烈度速报台站记录到的共129道本次地震强震动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兰州市加速度峰值分布和加速度峰值与土层厚度的对应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强震动记录 兰州地区 烈度 土层厚度
下载PDF
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旭 张元生 +2 位作者 秦满忠 郭晓 魏从信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3-918,共6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固定台站的记录波形,利用gCAP方法和P波初动符号反演方法求解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其结果与哈佛CMT震源机制解、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震源机制以及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各震源机制...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固定台站的记录波形,利用gCAP方法和P波初动符号反演方法求解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其结果与哈佛CMT震源机制解、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震源机制以及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各震源机制解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还求解了九寨沟地震震中附近2010—2016年间28次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得到的小震震源机制解反演了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这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应力轴与最小应力轴均为水平方向,其中最大应力轴方向为NWW方向,最小应力轴方向为SSW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MS7.0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基于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地震计观测性能对比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旭 沈旭章 +2 位作者 张元生 秦满忠 李秋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在记录波形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不同仪器的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形态和中值曲线,以及不同频率处的概率密度分布,得出仪器的实际观测性能差别,其与仪器特性及传递函数的差别相一致。利用对比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可以定量地、直... 在记录波形一致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不同仪器的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形态和中值曲线,以及不同频率处的概率密度分布,得出仪器的实际观测性能差别,其与仪器特性及传递函数的差别相一致。利用对比噪声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可以定量地、直观地给出不同仪器观测性能差别,更为细致地了解不同地震计的差别,对观测资料作出合理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密度函数 地震计对比 背景噪声
下载PDF
甘肃近期几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旭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玉门5.9级地震 民乐-山丹6.1级地震 岷县5.2级地震
下载PDF
甘肃张掖M5.0地震前气枪信号走时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志国 张元生 +1 位作者 邹锐 刘旭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02-1406,共5页
利用祁连山主动源观测系统记录的气枪激发信号资料,通过滤波、叠加、反褶积、互相关等处理,获得了观测系统各台站P波不同震相走时变化数据,发现2019年9月16日张掖M5.0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台站存在一定的P波走时变化,表明震源区地下结构在... 利用祁连山主动源观测系统记录的气枪激发信号资料,通过滤波、叠加、反褶积、互相关等处理,获得了观测系统各台站P波不同震相走时变化数据,发现2019年9月16日张掖M5.0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台站存在一定的P波走时变化,表明震源区地下结构在震前存在应力状态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张掖M5.0地震 祁连山主动源观测系统 互相关 波速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统计区划分及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程建武 陈继峰 刘旭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年第3期1-11,共11页
地震统计区的划分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构造地质背景的分析,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和强震活动特点,讨论和划分该区地震活动统计区,探讨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复发特点、地震构造特征、潜在地震危险性及强度,... 地震统计区的划分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构造地质背景的分析,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和强震活动特点,讨论和划分该区地震活动统计区,探讨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复发特点、地震构造特征、潜在地震危险性及强度,分析研究区未来强震发生的强度和可能地点,结果表明,目前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处于第8个活跃期,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且未来数年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应密切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和祁连山中西段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祁连山地震带 地震统计区 地震活动趋势
下载PDF
基于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渭河-运城盆地主要断裂带的特征及应力场分布 被引量:4
20
作者 余占洋 沈旭章 +2 位作者 梁浩 郑文俊 刘旭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5-413,共19页
文中选取2009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渭河-运城盆地地区的震相报告资料,共包括14381个地震事件,剔除其中地震信息不完整和台站记录过少的地震事件,剩余11856个地震事件。由于研究区域较大,为减少不同区域结构影响,将渭河-运城盆地划分... 文中选取2009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渭河-运城盆地地区的震相报告资料,共包括14381个地震事件,剔除其中地震信息不完整和台站记录过少的地震事件,剩余11856个地震事件。由于研究区域较大,为减少不同区域结构影响,将渭河-运城盆地划分成3个较小的区域,分别使用双差定位法进行重定位,定位过程中使用52个台站的数据,得到了8106个地震事件的重定位结果。采用格点尝试法反演震源机制解,通过最小空间旋转角将其与前人使用其他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进行定量比较,发现两者基本一致。此外,文中确定了区域内346个M_(L)≥2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经分析可知,正断型和走滑型地震事件分布广泛,占全部地震事件的60%以上,且大多集中在断裂带附近。根据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使用MSATSI程序包反演得到了渭河-运城盆地地区1°×1°网格的地壳应力场,并垂直断层截取了一定数量的深度剖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定位前的分布相比,重定位后的地震事件分布更集中,在平面上基本沿断裂走向分布,在垂向上沿断层面密集分布。山西地堑带内部及周边地震活动频繁,但震级普遍较小;而渭河断陷带内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弱。重定位前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0km,重定位后震源深度的分布发生了明显改变,集中分布在10~25km范围内,总体上震源深度集中在20km以内,小部分地震发生在25~35km深度处。盆地内部的震源深度相对较浅,以5~15km为主,盆地两端震源深度有加深的趋势,最深约达30km,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对截取的深度剖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大部分断层面的倾角较大,与地表产状相近,有的断层面甚至接近直立状态。断裂构造的运动性质和震源机制解指示研究区内断层性质以正断和走滑为主;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除东南缘部分地区的R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震源机制解 渭河-运城盆地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