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40
1
作者 朱军 +1 位作者 王凌云 王连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6-557,共2页
目的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MC)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73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PMC的患者从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PMC多发于合并有... 目的通过对抗生素所致伪膜性肠炎(PMC)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73例临床使用抗生素引起PMC的患者从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种类、时间、发病时间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PMC多发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打击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结论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是引起PMC的主要原因,对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现象时,结合结肠镜的特征表现首先应考虑有无PMC。及早停用抗生素,使用足量和足疗程的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是治疗PMC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膜性肠炎 抗生素/副作用
下载PDF
Bmi-1基因过度表达与胃癌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2
2
作者 黄开红 +2 位作者 李学先 宋立兵 曾木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73-975,979,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Bmi-1基因mRNA表达与胃癌分化、转移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6年11月共42例行胃癌手术切除标本,提取肿瘤及癌旁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用RT-PCR方法测定Bmi-1基因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Bmi-1基...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Bmi-1基因mRNA表达与胃癌分化、转移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6年11月共42例行胃癌手术切除标本,提取肿瘤及癌旁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用RT-PCR方法测定Bmi-1基因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Bmi-1基因差异表达与胃癌病人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2例配对标本分别进行Bmi-1mRNA荧光检测比较,29例标本的肿瘤组织中Bmi-1基因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Bmi-1mRNA的表达与胃癌大小、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并且Bmi-1mRNA阳性表达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结论Bmi-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状态与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Bmi-1基因mRNA可望作为胃癌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标记物之一,Bmi-1mRNA的测定有助于判断肿瘤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BMI-1 基因表达 肿瘤转移 预后
下载PDF
广东地区1316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32
3
作者 黄开红 林萍 +4 位作者 聂胜利 王凌云 陈其奎 朱兆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31-834,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总结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1986-2005年 AP 住院患者共1316例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6-1990年间病例数占同期内、外科住院总人数的0.19%...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总结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1986-2005年 AP 住院患者共1316例临床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6-1990年间病例数占同期内、外科住院总人数的0.19%,1991-1995年间上升为0.36%,1996-2000年间升至0.54%,而2001-2005年间则高达为0.71%。1316例患者中胆源性胰腺炎占60.48%,其余依次为高脂血症胰腺炎、特发性胰腺炎。临床症状以上腹部疼痛为主,伴或不伴腰背部放射痛,多数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动态增强 CT 扫描是明确诊断、严重度分级及发现并发症的准确影像学方法。非手术治疗1104例,死亡24例;手术治疗212例,死亡48例。结论 AP 发病例数逐年增多,AP 发病因素多而复杂,胆道疾病仍为主要病因。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严重度分级,早期治疗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疗法,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合理使用内镜技术,均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症状和体征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制备及其释药效能 被引量:25
4
作者 黄开红 朱兆华 +3 位作者 陈其奎 晓燕 常津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23-1026,共4页
背景与目的:医用纳米微粒作为药物传递和控释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控释体系。它与微米粒子的主要区别是超微小体积,能穿过组织间隙并被细胞摄取,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血脑屏障,因而作为一种新的控释体系而被广泛研究。本研究拟制备聚乳酸... 背景与目的:医用纳米微粒作为药物传递和控释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控释体系。它与微米粒子的主要区别是超微小体积,能穿过组织间隙并被细胞摄取,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血脑屏障,因而作为一种新的控释体系而被广泛研究。本研究拟制备聚乳酸纳米微粒,并对其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微粒结构、表面元素、体外释放等微粒性能进行应用评估。方法:以可溶性聚乳酸为载体,5鄄氟尿嘧啶(5鄄fluorouracil,5鄄FU)为模型药物,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聚乳酸载纳米微粒,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外形结构,用X射线光电能谱仪(X鄄ray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XPS)测定纳米微粒表面元素,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纳米粒载药量和包封率,并测定体外释放量。结果:聚乳酸载纳米微粒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191±17)nm,载药量为15.2%,包封率为45.6%。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微粒具有缓释特性,在模拟体液中,10天的累积释药达94.27%。结论:以聚乳酸纳米微粒作为5鄄FU载体,可改变5鄄FU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具有缓释作用,可制备为静脉用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发挥更好的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粒 5-氟尿嘧啶 聚乳酸 缓释作用 抗肿瘤药物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 被引量:27
5
作者 黄开红 赵晓龙 +6 位作者 朱兆华 李东印 闵军 陈汝福 常津 晓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6-608,共3页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5-Fu-PLA-NP)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超声乳化法制备5-Fu-PLA-NP载药纳米微粒;用噻唑蓝(MTT)比色法从1~10 d连续检测1×10-7、1×10-6、1×10-5、1×10-4mo...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5-Fu-PLA-NP)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超声乳化法制备5-Fu-PLA-NP载药纳米微粒;用噻唑蓝(MTT)比色法从1~10 d连续检测1×10-7、1×10-6、1×10-5、1×10-4mol/L浓度5-Fu-PLA-NP和5-Fu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结肠癌细胞株SW620的体外杀伤效应,并计算出2种药物的半数抑制率浓度IC50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 5-Fu-PLA-NP的体外累积药物释放率在7 d时为75.7%,10 d时达94.3%;5-Fu的杀伤效应在1~7 d时呈时间依赖关系,7 d后进入平台期;5-Fu-PLA-NP则在1~10 d均呈时间依赖关系;7 d时两者在不同剂量的杀伤效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并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Fu-PLA-NP具有药物缓释效应,可延长药物对人胃癌与结肠癌细胞的有效作用时间;并且载药纳米微粒没有降低5-Fu成分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药纳米微粒 体外杀伤效应 结肠癌细胞株 5-氟尿嘧啶 聚乳酸 MGC803 人胃癌细胞株 5-Fu 剂量依赖关系 有效作用时间 时间依赖 超声乳化法 mol/L 生长抑制率 生物学活性 连续检测 肿瘤细胞 IC50 不同剂量 药物缓释 比色法
原文传递
晚期结直肠癌联合化疗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28
6
作者 杨冬阳 黎莹 +2 位作者 江韦韦 马冬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15-1818,1830,共5页
目的:评价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联合化疗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我科2009年5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73例晚期结直肠癌连续病例,均采用含氟尿嘧啶类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化疗。肿... 目的:评价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联合化疗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我科2009年5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73例晚期结直肠癌连续病例,均采用含氟尿嘧啶类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化疗。肿瘤达到化疗最大缩小率后,其中42例给予单药卡培他滨1000 mg/m2 bid*14 d/3周的维持治疗至不能耐受或进展;另31例停止化疗随访观察。使用Kaplan-Meier分析两组的疗效,χ2检验分析安全性。结果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42例中位PFS为11.6月(95%CI:10.22~11.78),联合化疗的有效率(RR):42.8%。31例停止化疗病例对照观察中位PFS为7.4月(95%CI:5.79~8.21),联合化疗的RR:38.7%。两组RR相似但PFS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得到较长的PFS,且耐受性好,保留了再次进展后接受强烈化疗的可能性,为提高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提供基础,同时提供了一种有效并有良好耐受性的治疗模式,具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可行性和临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结直肠癌 卡培他滨 维持治疗 耐受性
下载PDF
阿帕替尼联合TACE对肝癌患者AFP、VEGF和CEA的影响 被引量:27
7
作者 黎莹 杨冬阳 +3 位作者 赖晓嵘 江韦韦 马冬 《肝脏》 2018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肝癌患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肝癌患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个组: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接受TACE,观察组在TACE基础上给予阿帕替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的AFP、VEGF和C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临床获益人数较多(P<0.05)、生存时间较长(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TACE可用于治疗肝癌,显著降低患者外周血AFP、VEGF和CEA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经动脉化疗栓塞 肝癌 甲胎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癌胚抗原
下载PDF
广东地区近20年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及病因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黄开红 林萍 +4 位作者 聂胜利 王凌云 陈其奎 朱兆华 《胰腺病学》 2007年第3期140-143,共4页
目的观察广东地区不同时间段AP的发病率和病因谱的变化。方法总结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1986年至2005年1316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年资料按每5年为一年度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6年至1990年间AP病例数占同... 目的观察广东地区不同时间段AP的发病率和病因谱的变化。方法总结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广东省人民医院1986年至2005年1316例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年资料按每5年为一年度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6年至1990年间AP病例数占同期内外科住院总人数的0.19%,1991年至1995年间上升为0.36%,1996年至2000年间升至0.54%,而2001年至2005年间则高达0.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按病因分析,4个年度段胆源性胰腺炎分别占65.97%,62.81%,59.15%,58.65%(P〉0.05);高脂血症相关AP分别占6.25%,10.88%,12.96%,14.66%(P〈0.05);特发性胰腺炎分别占4.86%,8.77%,10.42%,12.59%(P〈0.05)。高脂血症相关AP和特发性胰腺炎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而胆源性胰腺炎则略呈下降趋势。结论AP发病例数逐年增多,胆道疾病仍为主要病因,高脂血症升为第2位原因,其次为特发性胰腺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病 数据收集 病因学
下载PDF
Bm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黄开红 +3 位作者 李学先 宋立兵 曾木圣 郭宝红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961-965,共5页
目的:探讨Bmi-1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评价Bmi-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收集2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对照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Bmi-1mRNA表达情况;另外收集我院2... 目的:探讨Bmi-1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评价Bmi-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收集2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对照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Bmi-1mRNA表达情况;另外收集我院2002~2004年146例有3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胃癌术后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手术标本石蜡切片进行染色,检测Bmi-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Bmi-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RT-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Bmi-1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对照组织。免疫组化分析表明,Bmi-1蛋白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7.8%(99/146)。Bmi-1的表达与胃癌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Bmi-1在胃癌组织表达状态与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BMI-1 免疫组织化学 RT-PCR
下载PDF
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控制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杨冬阳 黎莹 +2 位作者 江韦韦 马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99-1302,共4页
目的: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经含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化疗得到控制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可行性。方法:35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含氟尿嘧啶类的联合化疗达到肿瘤最大缩小率后,单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分析PFS、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手... 目的:探讨转移性结直肠癌经含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化疗得到控制后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可行性。方法:35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含氟尿嘧啶类的联合化疗达到肿瘤最大缩小率后,单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分析PFS、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结果:接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全组35例患者中位PFS:12.2个月,一线化疗后中位PFS:12.4个月;二线化疗后中位PFS11.6个月;含奥沙利铂患者中位PFS12.3个月,含伊利替康患者PFS11.9个月。35例患者前期含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化疗Ⅲ/Ⅳ度不良反应较多见。结论:转移性结直肠癌在含氟尿嘧啶类联合方案化疗后卡培他滨单药维持治疗可获得较长的PFS,提示对晚期结直肠癌可能延长PFS并转化为生存获益,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明确维持治疗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卡培他滨 维持治疗
下载PDF
抗VEGF单克隆抗体偶联5-FU纳米微粒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黄开红 王凌云 +3 位作者 赵晓龙 陈汝福 朱兆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8-261,共4页
目的:为了提高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抗癌活性,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5-FU聚乳酸纳米微粒交联结合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免疫纳米微粒。方法: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已制备的5-FU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以化学键偶联连接的... 目的:为了提高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抗癌活性,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5-FU聚乳酸纳米微粒交联结合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免疫纳米微粒。方法: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已制备的5-FU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以化学键偶联连接的方法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5-FU免疫纳米微粒(5-FU-Ab-NPs),考察其形貌、粒径分布、体外释放和免疫活性等性能。结果:5-FU-Ab-NPs仍呈规则球形,粒径约为(202±23)nm,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5-FU-Ab-NPs与5-FU-NPs具有相似缓释特性,免疫学检测和电镜检视显示偶联后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免疫活性保持原活性的80%以上。结论:5-FU-Ab-NPs保持原5-FU-NPs缓释药物的特点,具有双重活性功能,即免疫导向和缓释药物,有利于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尿嘧啶 抗VEGF单克隆抗体 免疫纳米微粒 胃肿瘤 MGC803细胞
下载PDF
RAS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与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成智 +3 位作者 曾卫强 黎莹 杨冬阳 马冬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37-1844,共8页
目的:检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RAS和BRAF基因突变以及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关系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2015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共281例经病理学证实的Ⅲ期结直肠癌组织标本,采用PCR-Sanger... 目的:检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RAS和BRAF基因突变以及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关系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2015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共281例经病理学证实的Ⅲ期结直肠癌组织标本,采用PCR-Sanger测序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石蜡切片进行分析,检测RAS/BRAF基因突变和MSI状态,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281例患者中,RAS/BRAF突变率为48.4%(136/281),其中KRAS突变率最高(116/281,41.3%)。RAS/BRAF基因突变与癌胚抗原水平密切相关(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到高度MSI(MSI-H)患者18例(6.4%),MSI-H状态在淋巴结转移N2b期患者中更为常见(P<0.05)。BRAF基因在MSI-H肿瘤中的突变率较高(P<0.01)。RAS/BRAF野生型或者MSI-H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明显高于突变型或低度MSI/微卫星稳定患者。结论:RAS/BRAF突变和MSI检测有助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分析和患者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RAS基因 BRAF基因 微卫星不稳定
下载PDF
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冬阳 +2 位作者 黎莹 江韦韦 马冬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3324-3326,共3页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34例,联合应用FOLFIRI化疗方案(伊立替康180 mg/m2,持续静脉滴注30~90 min,d1...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34例,联合应用FOLFIRI化疗方案(伊立替康180 mg/m2,持续静脉滴注30~90 min,d1;随后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注120 min,d1;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滴注,d1;氟尿嘧啶2 400 mg/m2,持续静脉泵入46 h;每2周重复,化疗不超过12周期)和西妥昔单抗(500 mg/m2静脉滴注120 min,每2周重复,使用6~12次);对照组38例,只采用FOLFIRI化疗(具体方案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2%和68.4%(P>0.0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7.6%和28.9%(P<0.05)。观察组27例(79.4%)患者出现痤疮样皮疹,而对照组无皮疹发生;此外包括恶心呕吐、肝损害、神经毒性、骨髓抑制、脱发等不良反应两组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明显,可提高肿瘤对放化疗敏感性,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西妥昔单抗 化疗
下载PDF
肿瘤分期及不同治疗方式对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谢锐杰 曾林涓 +8 位作者 练国达 陈少杰 李佳佳 陈茵婷 陈燕珠 张力 吴莉莉 黄开红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共3家医院2004年至2016年间1620例确诊为胰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寿命表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TNM分... 目的探讨影响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共3家医院2004年至2016年间1620例确诊为胰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寿命表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TNM分期、手术治疗、姑息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对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胰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15个月。TNMⅠ、Ⅱ、Ⅲ、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50、10.12、9.56、5.4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手术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10个月,行根治性手术患者为13.6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55个月,行姑息化疗患者为7.5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行单纯根治性手术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2.38个月,术后行辅助化疗患者为14.5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结论早期诊断胰腺癌从而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举措,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行姑息性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分期 外科手术 化学疗法 预后
原文传递
5-氟尿嘧啶聚乳酸纳米微粒瘤内注射治疗SCID鼠食管癌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惠忠 黄开红 +4 位作者 王梅 魏益平 金耿 吴澄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40-1342,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瘤内注射生物可降解5-氟尿嘧啶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缓释剂所产生的抗肿瘤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6只SCID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瘤内注射5-Fu-NPs(包括低剂量和高剂量)组、... 目的探讨食管癌瘤内注射生物可降解5-氟尿嘧啶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缓释剂所产生的抗肿瘤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6只SCID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瘤内注射5-Fu-NPs(包括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瘤内注射无载药NPs组、瘤内注射5-Fu组及腹腔内注射5-Fu组。观察荷瘤鼠肿瘤生长,荷瘤鼠给药前、后血象及给药后肿瘤组织的凋亡指数。结果瘤内注射5-Fu-NPs缓释剂组小鼠(20mg/kg体重,q3d×3)肿瘤生长缓慢,瘤体明显小于5-Fu腹腔注射给药组,并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结论瘤内注射5-Fu-NPs缓释剂的抗肿瘤效果优于局部和全身单纯5-Fu给药,它具有较重要研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纳米微粒 缓释 食管肿瘤
原文传递
胃癌患者预后及病理因素与Bmi-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开红 +4 位作者 李学先 宋立兵 郭宝红 冯艳 曾木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18-2022,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02-2004年146例有3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胃癌术后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手术标本石蜡切片进行染色,检测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该蛋白表...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02-2004年146例有3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胃癌术后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手术标本石蜡切片进行染色,检测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该蛋白表达对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影响。结果:Bmi-1蛋白在本组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7.8%(99/146)。Bmi-1的表达与胃癌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侵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Bmi-1阳性表达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Bmi-1表达、癌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术后化疗均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Bmi-1在胃癌组织表达状态与胃癌的生长和侵润转移关系密切,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BMI-1 肿瘤侵润 预后
下载PDF
2017年胃肠肿瘤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冬 《循证医学》 CSCD 2018年第1期16-18,共3页
2017年在胃癌领域,围手术期FLOT(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被证实优于传统的ECF(表柔比星+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该研究结果或将改变胃癌围手术期的治疗模式;免疫治疗在胃癌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但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 2017年在胃癌领域,围手术期FLOT(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被证实优于传统的ECF(表柔比星+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该研究结果或将改变胃癌围手术期的治疗模式;免疫治疗在胃癌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但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仍有待深入探索。在大肠癌领域,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时限和直肠癌全程新辅助分层治疗是临床研究热点,多学科协作在辅助治疗中越显得意义重大;对晚期结直肠癌,三药治疗方案的证据进一步加强;末线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研究进展 临床试验
下载PDF
COX-2和ERCC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冬 杨冬阳 +3 位作者 罗少燕 黎莹 江韦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585-2587,共3页
目的:探讨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表达是否与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39例胃癌组织中的ERCC1和COX-2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与临... 目的:探讨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表达是否与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39例胃癌组织中的ERCC1和COX-2表达水平,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ERCC1、COX-2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等无关(P>0.05)。COX-2在Hp感染阳性胃癌组织中表达率较高,阳性表达率为86.5%。ERCC1与COX-2两组蛋白表达不存在相关性。结论:ERCC1、COX-2蛋白参与了胃癌发展,可作为判定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临床指标,然而两者之间不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环氧化酶-2 胃肿瘤
下载PDF
Bmi-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开红 +3 位作者 李学先 宋立兵 曾木圣 郭宝红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25-529,共5页
目的探讨Bmi-1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评价Bmi-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RT-PCR检测Bmi-1表达。同时收集2002—2004年146例... 目的探讨Bmi-1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评价Bmi-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RT-PCR检测Bmi-1表达。同时收集2002—2004年146例有3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胃癌术后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手术标本进行染色,检测Bmi-1蛋白表达。结果Western印迹和RT-PCR结果均显示,胃癌组织中Bmi-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免疫组化分析也表明,Bmi-1蛋白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7.8%(99/146)。Bmi-1的表达与胃癌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Bmi-1在胃痛组织的表达状态与胃癌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基因表达 肿瘤 生物学标志
原文传递
载5-氟尿嘧啶聚乳酸纳米微粒瘤内注射治疗胃癌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开红 +3 位作者 王凌云 朱兆华 闵军 陈汝福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32-833,共2页
目的观察生物可降解5-氟尿嘧啶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注射缓释剂用于肿瘤内局部给药的抗肿瘤活性。方法36只(SCID)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瘤内注射5-Fu-NPs(包括5-Fu 20 mg/kg体重和5-Fu 30 mg/kg体重)、无... 目的观察生物可降解5-氟尿嘧啶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注射缓释剂用于肿瘤内局部给药的抗肿瘤活性。方法36只(SCID)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瘤内注射5-Fu-NPs(包括5-Fu 20 mg/kg体重和5-Fu 30 mg/kg体重)、无载药NPs、5-Fu注射液及腹腔注射5-Fu注射液,每3 d瘤内给药1次共3次。观察荷瘤鼠肿瘤生长、荷瘤鼠给药前、后血象及给药后肿瘤组织凋亡指数。结果瘤内注射5-Fu-NPs缓释剂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瘤体明显小于5-Fu(含5-Fu 20 mg/kg体重)腹腔注射给药组,相应的抑瘤率分别为2.93%、22.87%、27.57%、41.64%和50.43%,其中以瘤内注射5-Fu-NPs对小鼠胃癌有较高抑瘤率,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且对骨髓的副作用为最小。结论瘤内应用5-Fu-NPs缓释剂的抗肿瘤效果优于局部和全身单纯5-Fu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纳米微粒 5-氟尿嘧啶 胃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