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考略 被引量:75
1
作者 刘庆柱 李毓芳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7-452,共26页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徙都咸阳,至公元前206年秦亡,咸阳城一直作为秦之都城。秦咸阳城始筑于渭河北岸,秦国的发展,都城规模的扩大,首都咸阳城的一些新的重要建筑,如文献记载的“南宫”、“兴乐宫”、“甘泉宫”、“章台”、“信宫”...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徙都咸阳,至公元前206年秦亡,咸阳城一直作为秦之都城。秦咸阳城始筑于渭河北岸,秦国的发展,都城规模的扩大,首都咸阳城的一些新的重要建筑,如文献记载的“南宫”、“兴乐宫”、“甘泉宫”、“章台”、“信宫”、“诸庙”、“上林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 都城 阳城 遗址 秦封泥 秦国 考略 西安 扩大 规模
原文传递
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 被引量:48
2
作者 刘庆柱 陈国英 《文物》 1976年第11期12-24,41+95-97,共17页
咸阳,是商鞅变法后的秦的国都。秦在周代本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诸侯国,周平王东迁后势力逐步扩展到整个关中。它的都邑在有周一代也曾屡经迁移,见于记载的先后共九处:在西周时,为西垂、犬邱、秦,范围在陇西一带(今甘肃天水附近);春秋时,... 咸阳,是商鞅变法后的秦的国都。秦在周代本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诸侯国,周平王东迁后势力逐步扩展到整个关中。它的都邑在有周一代也曾屡经迁移,见于记载的先后共九处:在西周时,为西垂、犬邱、秦,范围在陇西一带(今甘肃天水附近);春秋时,为汧渭之交、平阳、雍,即周室东迁后为秦所得的岐西一带(今陕西宝鸡、凤翔附近);到战国,为泾阳、栎阳、咸阳,更东移到泾渭下游(今陕西西安以北)。秦国都邑的逐步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都咸阳 遗址 建筑材料 秦咸阳 空心砖 图版 排水池 云纹瓦当 宫殿 柱截面
原文传递
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笔谈 被引量:33
3
作者 李学勤 刘庆柱 +10 位作者 李伯谦 李零 朱凤瀚 张学海 王恩田 王树明 方辉 郑同修 魏成敏 王青 靳桂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32,共11页
山东高青县陈庄遗址的发掘成果继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0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活动中,被评为"六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又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做好陈... 山东高青县陈庄遗址的发掘成果继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0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活动中,被评为"六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又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做好陈庄遗址的发掘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庄城址 西周 齐国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 被引量:32
4
作者 刘庆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1-14,共14页
汉长安城是西汉王朝首都,曾是与西方罗马并称于世的古代著名国际大都会。基于它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6年开始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古勘察和重点考古发掘... 汉长安城是西汉王朝首都,曾是与西方罗马并称于世的古代著名国际大都会。基于它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6年开始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古勘察和重点考古发掘工作,至今已四十年。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遗址中开展考古工作最早、最多的城址之一,在都城考古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鉴于汉长安城遗址的重要价值、保存现状和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长安城 未央宫 都城遗址 考古工作 四十年 宫城 都城布局 城门 都城考古 建筑基址
原文传递
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32
5
作者 刘庆柱 《文博》 1990年第5期200-211,共12页
在秦文化研究中,秦咸阳城布局形制是个重要课题,七十年代以来,在秦都咸阳遗址考古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秦咸阳城布局形制问题的研究也提上了日程,并为学术界越来越重视。本文想就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一、秦咸... 在秦文化研究中,秦咸阳城布局形制是个重要课题,七十年代以来,在秦都咸阳遗址考古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秦咸阳城布局形制问题的研究也提上了日程,并为学术界越来越重视。本文想就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一、秦咸阳城问题目前关于秦咸阳城的研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咸阳都城南靠渭水,因为渭水不断北移,故城遗址受到冲决,目前已看不到城址的踪迹。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城 秦都咸阳遗址 秦始皇陵园 考古工作 布局结构 宫城 咸阳宫 城南 秦文化 咸阳原
下载PDF
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 被引量:28
6
作者 刘庆柱 李毓芳 《考古学报》 1985年第3期353-381,411-418,共37页
栎阳故城是秦汉时代的重要城市。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当政。献公二年,从雍都迁部栎阳。公元前383年—前350年,献公和孝公曾对栎阳经营三十四年,开始了秦国的社会变革,夺取了河西之地。自秦徙都咸阳至秦亡一百五十多年间,栎阳作为秦都咸... 栎阳故城是秦汉时代的重要城市。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当政。献公二年,从雍都迁部栎阳。公元前383年—前350年,献公和孝公曾对栎阳经营三十四年,开始了秦国的社会变革,夺取了河西之地。自秦徙都咸阳至秦亡一百五十多年间,栎阳作为秦都咸阳的主要门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涡卷纹 绳纹 勘探 秦都咸阳 图版 秦汉时代 太上皇 云纹瓦当 文化层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庆柱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312,共32页
目次 一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概述 二 史前聚落、城、都城发展史与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 三 “单城制”、“双城制”、“三城制”与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 四 古代都城宫庙建筑遗址考古发现及其所反映的社会... 目次 一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概述 二 史前聚落、城、都城发展史与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 三 “单城制”、“双城制”、“三城制”与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 四 古代都城宫庙建筑遗址考古发现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的考古学研究 中国古代都城是古代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可以说古代都城是国家历史的缩影,因此说中国古代都城遗址考古是中国考古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根据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变化及其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形态变化 考古发现 都城遗址 考古学研究 古代都城 军事指挥中心 政治统治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 被引量:28
8
作者 刘庆柱 《考古》 1987年第10期937-944,共8页
西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代,长安是西汉王朝的首都,也是古代世界东方的著名都会。由于它的重要历史地位,考古工作者早在三十年前已经开始了对这座历史名城进行全面的、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根据多年来汉长安城的考古勘察和发... 西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代,长安是西汉王朝的首都,也是古代世界东方的著名都会。由于它的重要历史地位,考古工作者早在三十年前已经开始了对这座历史名城进行全面的、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根据多年来汉长安城的考古勘察和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可以说基本搞清了其布局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长安城 布局结构 历史地位 考古工作 宫城 考古勘察 西汉王朝 西汉长安 城门 封建社会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北宫的勘探及其南面砖瓦窑的发掘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庆柱 李毓芳 张连喜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23-32,97-99,共13页
为解决汉长安城北宫地望、范围,近年来我们在汉长安城遗址中部开展了大面积的考古勘探。1994年在桂宫以东、长乐宫以西、武库以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和六村堡乡的讲武殿村、施家寨、周家堡、曹家堡一带,发现了一座汉代宫城遗址,可... 为解决汉长安城北宫地望、范围,近年来我们在汉长安城遗址中部开展了大面积的考古勘探。1994年在桂宫以东、长乐宫以西、武库以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和六村堡乡的讲武殿村、施家寨、周家堡、曹家堡一带,发现了一座汉代宫城遗址,可能属于汉长安城的北宫遗址。在此宫城遗址南面发现了近20余座汉代砖瓦窑址,对其中11座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现将宫城勘探和窑址发掘情况作一简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长安城 窑址 未央宫 遗址 砖瓦 宫城 考古勘探 云纹瓦当 考古发掘 烟道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庆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0-69,共10页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was developed from a single palace city to the coexistence of a palace city and an outer city and finally to the triple-city form with a palace, an inner and an outer cities. The city gate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was developed from a single palace city to the coexistence of a palace city and an outer city and finally to the triple-city form with a palace, an inner and an outer cities. The city gates of a capital were its marking buildings; the main gates of the outer, inner and palace cities were generally on a straight line, which was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capital. The main streets leading to the city gates along with other roads formed the “skeleton” of the whole city and demarcated its different areas. Ceremonial buildings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part of an ancient capital; the change of their location in the capital and the alteration of their form reflec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political positio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on ancient capitals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combining the macroscopic with the microscopic an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material evidence of a political nature in both field excavations and indoor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都城 中国古代
全文增补中
汉长安城未央宫布局形制初论 被引量:23
11
作者 刘庆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1115-1124,共10页
西汉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从某种角度说形成于汉代。汉代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大多创立或形成于这一时期。因而可以说,汉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西汉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从某种角度说形成于汉代。汉代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大多创立或形成于这一时期。因而可以说,汉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汉长安城是西汉王朝首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央宫 汉长安城 宫城 礼制建筑 古代都城 西汉王朝 形制 遗址 周长 考古研究
原文传递
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庆柱 《文物》 1976年第11期25-30,共6页
1974——1975年,在陕西咸阳市窑店公社窑店大队牛羊村发掘了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这是研究秦代历史的重要材料。关于这座宫殿建筑遗址所涉及的秦都咸阳的地理位置、城市布局及其宫殿分布问题,历来争论颇多,分歧很大。本文根据... 1974——1975年,在陕西咸阳市窑店公社窑店大队牛羊村发掘了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这是研究秦代历史的重要材料。关于这座宫殿建筑遗址所涉及的秦都咸阳的地理位置、城市布局及其宫殿分布问题,历来争论颇多,分歧很大。本文根据调查、钻探材料,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都咸阳 秦咸阳 遗址 夯土建筑 宫殿 咸阳城 手工业作坊 城市布局 公社 咸阳市
原文传递
再论汉长安城布局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答杨宽先生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庆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632-639,共8页
杨宽先生在1989年第4期《考古》发表了《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对我《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一文(《考古》1987年10期)提出了不同意见。正如杨宽先生所指出的,"因为这是我国都城制度发展过程中带有关键... 杨宽先生在1989年第4期《考古》发表了《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对我《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一文(《考古》1987年10期)提出了不同意见。正如杨宽先生所指出的,"因为这是我国都城制度发展过程中带有关键性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有必要将它进一步辨明。本文仅就杨宽先生文章中提到的汉长安城布局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作以探讨。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长安城 布局结构 相关问题 西汉长安 宫城 考工记 外郭 都城 未央宫 城门
原文传递
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的考古学阐释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99,206,共19页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都邑、都城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体现。与世界其他文明以金属器、文字、城市为文明起源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都邑、都城是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体现。与世界其他文明以金属器、文字、城市为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有所不同,考古发现的礼器、礼制建筑遗址等反映社会礼仪的物化载体,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更为独特的认定标准。从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宫城位置,从“宫庙并列”到“左祖右社”的变化,都城由“双轴线”到“中轴线”的发展,等等,可以探索中华文明发展的文化基因。中华先民及其后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包容特质的祖先认同、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国家认同传统,是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多年不断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概念 文明要素 文明道路 文化基因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窑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庆柱 李毓芳 +1 位作者 刘振东 杨灵山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99-129,共31页
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汉长安城遗址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勘察,在汉长安城西北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六村堡、相家巷村附近)采集到不少汉代陶俑。为进一步了解汉长安城中的手工业遗址分布情况,我队从1990年开始对汉... 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汉长安城遗址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勘察,在汉长安城西北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六村堡、相家巷村附近)采集到不少汉代陶俑。为进一步了解汉长安城中的手工业遗址分布情况,我队从1990年开始对汉长安城西北部进行铲探,发现了大面积的制陶、冶铸和造币手工业遗址。在此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长安城 陶俑 发掘报告 窑址 窑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 主烟道 考古学 隔火墙
原文传递
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庆柱 李毓芳 +1 位作者 张连喜 杨灵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3-43,19+100-103,共16页
1986—1987年,我队发掘了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该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卢家口村东100米,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宫西宫墙105米。遗址以南6.3米有一条横贯未央宫内的汉代东西大路。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 1986—1987年,我队发掘了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该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卢家口村东100米,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宫西宫墙105米。遗址以南6.3米有一条横贯未央宫内的汉代东西大路。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发掘面积9600平方米,共开14个探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央宫 汉长安城 遗址 壁柱 房屋建筑 天井 西墙 柱础 东西 瓦当
原文传递
1984—1985年西汉宣帝杜陵的考古工作收获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庆柱 李毓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1071-1083,1153-1154,共15页
1984年至1985年夏季,我们对汉宣帝杜陵五号、六号遗址,孝宣王皇后陵园东门遗址和杜陵四号陪葬坑进行了发掘,现将主要收获简报如下。一、杜陵五号遗址杜陵五号遗址位于宣帝杜陵园东南,西邻杜陵一号遗址(杜陵寝殿遗址),1984年2—5月进行... 1984年至1985年夏季,我们对汉宣帝杜陵五号、六号遗址,孝宣王皇后陵园东门遗址和杜陵四号陪葬坑进行了发掘,现将主要收获简报如下。一、杜陵五号遗址杜陵五号遗址位于宣帝杜陵园东南,西邻杜陵一号遗址(杜陵寝殿遗址),1984年2—5月进行了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陪葬坑 对称分布 形制 进深 檐廊 方砖 廊道 陵园 东西向
原文传递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庆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8,共5页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 历史作用与地位
下载PDF
关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考古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庆柱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6,127-128+142,共6页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是汉代诸侯王墓的一次重大发现。此墓陵园为"大陵园",且保存完整、布局清晰,平面近正方形的形制反映了汉代帝陵与诸侯王墓的差异;经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后妃陪葬墓区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和等级,有助于确认和...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是汉代诸侯王墓的一次重大发现。此墓陵园为"大陵园",且保存完整、布局清晰,平面近正方形的形制反映了汉代帝陵与诸侯王墓的差异;经过精心设计与规划的后妃陪葬墓区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和等级,有助于确认和研究汉代帝王陵墓中的嫔妃陪葬墓;出土的金银器等域外文物应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反映了西汉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以及长三角地区文化与中原地区主体文化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该墓的墓葬布局、陵园门址、车马坑的位置以及漆器的金银平脱工艺等均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盱眙大云山 汉墓 陵园 海上丝绸之路 金银器 漆器 金银平脱工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