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81
1
作者 魏富鑫 +3 位作者 赵卫东 于滨生 李浩淼 陈柏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 椎弓根
下载PDF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伤椎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魏富鑫 +4 位作者 赵卫东 于滨生 李浩淼 陈柏龄 梁春祥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857-860,共4页
目的比较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采用8具新鲜小牛椎体标本(T_(11)~L_3),MTS机压缩制作L_1椎体爆裂性骨折模型。实验分完整状态组、骨折组、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三椎体六... 目的比较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采用8具新鲜小牛椎体标本(T_(11)~L_3),MTS机压缩制作L_1椎体爆裂性骨折模型。实验分完整状态组、骨折组、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组。应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对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6个方位的运动范围(ROM)测试并计算刚度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脊柱骨折状态6个方向ROM均显著增加(P<0.05),椎间刚度值明显降低(P<0.05);固定状态的ROM均较完整状态、骨折状态显著减小(P<0.01),而刚度值均较完整状态、骨折状态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跨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组之间的ROM、刚度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跨节段椎弓根固定与三椎体六枚椎弓根钉固定术在重建脊柱骨折稳定性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伤椎固定
原文传递
齿突导针定位器在齿突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景发 +1 位作者 黄山东 丁焕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9-212,共4页
目的自制齿突导针定位器应用于颈前路齿突骨折双头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方法 1999年 10月~ 2000年 2月应用内固定术治疗齿突骨折患者 5例。其中 AndersonⅡ型 4例、 Anderson浅Ⅲ型 1例,术中均使用齿突导针定位器。结果手术用... 目的自制齿突导针定位器应用于颈前路齿突骨折双头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方法 1999年 10月~ 2000年 2月应用内固定术治疗齿突骨折患者 5例。其中 AndersonⅡ型 4例、 Anderson浅Ⅲ型 1例,术中均使用齿突导针定位器。结果手术用时 2~ 2.5 h,平均 2.25 h;术中出血 20~ 100 ml,平均 60 ml。随访时间 5~ 9个月,平均 6.7个月。 5例患者内固定螺钉位置佳,位于齿突中央,无偏斜。 4例骨性愈合, 1例延迟愈合。结论使用齿突导针定位器可增加放置内固定螺钉的准确性、减少 X线对手术人员的辐射及降低术中污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突尖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齿突导针定位器
原文传递
颈前路单枚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 被引量:27
4
作者 梁春祥 +5 位作者 陈柏龄 李佛保 龙厚清 陈立言 于滨生 韩国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95-598,共4页
目的初步比较经颈前路单枚单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与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的效果。方法1997年4月~2003年4月,对20例齿突骨折行经颈前路单枚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其中单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12例,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8... 目的初步比较经颈前路单枚单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与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的效果。方法1997年4月~2003年4月,对20例齿突骨折行经颈前路单枚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其中单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12例,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8例。Anderson分型:Ⅱ型16例,浅Ⅲ型4例。其中3例伴有单侧椎间关节内撕脱性骨折。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以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50min,平均125min。术中出血20~100ml,平均42ml。术中无一例发生副损伤。术后随访2~72个月,平均14.7个月;19例骨折正常愈合,1例延迟愈合;17例骨折愈合后颈椎活动恢复正常,3例伴单侧椎间关节内骨折者颈部旋转功能较正常减少20%。两种螺钉固定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颈椎活动功能无明显差别,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单枚单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与单枚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固定齿突骨折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 单枚中空加压螺钉 内固定 手术治疗 齿突骨折 上位颈椎损伤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合成和基因表达 被引量:19
5
作者 龙厚清 李佛保 +4 位作者 胡有谷 梁春祥 于滨生 张旭华 《脊柱外科杂志》 2004年第2期94-96,98,共4页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中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 β1(TFG - β1)表达分布规律及其细胞来源。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16例胎儿期、8例生长期、12例成熟退变期和 2 7例突出椎间盘中TGF - β1蛋白合成和基因表达。结果胎儿椎间...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中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 β1(TFG - β1)表达分布规律及其细胞来源。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16例胎儿期、8例生长期、12例成熟退变期和 2 7例突出椎间盘中TGF - β1蛋白合成和基因表达。结果胎儿椎间盘脊索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出现阳性免疫染色 ,并对TGF - β1mRNA呈强表达 ,阳性率为94 .3% (15 / 16 ) ;生长期椎间盘中软骨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呈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87.5 % (7/ 8) ,与胎儿期相比差别不显著 (P >0 .0 5 ) ,表达量低于胎儿期 (P <0 .0 5 ) ;成熟退变期阳性细胞明显减少 ;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组织中软骨样细胞、巨噬细胞呈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37.4 % (10 / 2 7) ,低于胎儿期阳性率 (P <0 .0 5 )。结论 胎儿期、生长期和破裂型突出椎间盘组织可产生内源性TGF - β1,提示TGF - β1可能是腰椎间盘发育、生长和退变过程中重要调节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7
6
作者 李浩淼 +5 位作者 梁春祥 龙厚清 陈柏龄 于滨生 韩国伟 张旭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46-649,共4页
目的探讨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6年10月,我科共行单节段椎弓根钉骨折椎固定复位治疗胸腰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7岁。骨折按A0分类法分型:A型54例,B... 目的探讨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6年10月,我科共行单节段椎弓根钉骨折椎固定复位治疗胸腰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5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7岁。骨折按A0分类法分型:A型54例,B型16例。术中将两对椎弓根钉置入骨折椎与相邻正常椎中,复位固定,原位取骨行椎间关节融合。结果手术用时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5ml,切121长度7~10cm。46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12—3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中及术后骨折椎的椎体压缩程度和节段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1),且术后3,6和12个月骨折椎椎体压缩程度和节段后凸角度的纠正与术中相比无明显丢失(P〉0.05)。结论经骨折椎单椎间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脊椎运动功能单位的丢失更少且不易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折损,可用于多数胸腰椎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腰椎MR成像椎间盘终板区Modic征象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7
作者 龙厚清 周智良 +3 位作者 李佛保 梁春祥 于滨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12期799-801,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区椎体MRI征象特征及其在腰腿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有腰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病人132个椎间节段和86例正常成人112个椎间节段腰椎间盘近终板区椎体MRI信号改变(Modic征)发生率,并与手术病理学检查对照...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区椎体MRI征象特征及其在腰腿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有腰痛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病人132个椎间节段和86例正常成人112个椎间节段腰椎间盘近终板区椎体MRI信号改变(Modic征)发生率,并与手术病理学检查对照,评价其诊断价值。临床治疗效果依据手术前、后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法评定。MRI敏感性=阳性/(阳性+假阴性)×100%。结果腰腿痛病人组和正常对照组Modic征发生率分别为53.03%、3.5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Ⅰ、Ⅱ、Ⅲ型发生率分别12.7%、23.9%和2.1%。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者多表现为Ⅰ、Ⅱ型病变(P<0.05)。病程在1年以内者多表现为Ⅰ型和Ⅱ型病变,超过1年者以Ⅲ型变化为主。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74.68%改善为18.37%,手术效果良好。Modic征对诊断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敏感性为73.9%。结论腰腿痛病人腰椎MR成像Modic征发生率较正常人高,且以Ⅰ、Ⅱ型多见,是诊断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较敏感的影像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核磁共振 椎间盘退变性腰背痛
下载PDF
脊柱稳定重建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被引量:18
8
作者 于滨生 李佛保 《脊柱外科杂志》 2005年第1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脊柱 生物力学特点 解剖 椎间盘 椎体 关节突关节 脊椎 腰骶椎 韧带 生物力学特性
下载PDF
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柏龄 魏富鑫 +3 位作者 植山和正 三户明夫 廖鹰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年龄28~72岁(平均5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检测。在X线片上测量固定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椎体滑移距离以及固定节段和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根据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效果及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为29.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22%)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两组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L4/5前凸角和椎体间滑移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L3/4椎体间滑移距离、L3/4椎间盘高度以及椎间隙动态成角变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ODI和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年龄与末次随访时固定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成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0.472,余测量指标与固定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指标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单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与临床效果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此退变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骨密度和术前腰椎影像学测量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相关因素
下载PDF
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 被引量:21
10
作者 赵成毅 +3 位作者 李青 袁元杏 梁道臣 张爱明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确诊为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行神经根减压术治疗,分别进行术前及术后3、12、24个月VAS和JOA评分,同时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VAS逐渐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 目的探讨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确诊为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行神经根减压术治疗,分别进行术前及术后3、12、24个月VAS和JOA评分,同时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VAS逐渐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VAS降低明显;术后各时段间差异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明显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为84%(22/25)。结论神经根管减压术是建立在熟练掌握神经根解剖特点基础上行椎板有限开窗、对狭窄的神经根管充分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植骨内固定治疗神经根管狭窄症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管狭窄 减压术 开窗术 内固定
下载PDF
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21
11
作者 魏富鑫 钟锐 +4 位作者 崔尚斌 王乐 黄阳亮 梁子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60-764,共5页
目的 探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且随访满5年的14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8例,女56例;年龄16 ~ 64岁,平均41.4岁.骨折根据AO-ASIF分型... 目的 探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且随访满5年的14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8例,女56例;年龄16 ~ 64岁,平均41.4岁.骨折根据AO-ASIF分型:A型109例,B型25例,C型10例;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分级:E级37例,D级78例,C级18例,B级11例.均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胸腰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压缩率、cobb角、椎间隙高度及伤椎滑移距离.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0~120个月(平均77.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平均为7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15 mL.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3.9±1.7)分和(2.3±1.1)分]、伤椎压缩率(20.1%±10.2%和22.7%±5.9%)、cobb角(5.1°±3.2°和7.8°±2.5°)、椎间隙高度[(7.6±1.1)mm和(6.8±1.6) mm]及伤椎滑移距离[(1.1±0.8)mm和(1.0±0.6)mn]与术前[(7.6±2.1)分、58.9%±6.8%、17.5°±3.1°、(4.7±2.1)mm、(3.5±1.4)mm)]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52,P=0.033). 结论 经伤椎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可用于治疗大部分创伤性胸腰椎骨折,远期临床效果满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大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2期46-48,共3页
综述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发生率、临床表现、各种并发症相关因素及相应护理干预等进行了重点阐述,强调预见性护理评估对提高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护理质量的意义。
关键词 颈椎 前路手术 早期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指征及时机 被引量:19
13
作者 谢超凡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96-799,共4页
脊柱骨折占所有骨折约6%,而胸椎及腰椎骨折全球每年约70万例,其中胸腰段骨折(T10~L2)占一半以上,下腰段和上胸段分别占32%和16%。多数胸腰椎骨折为稳定性骨折,无须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指征包括单纯压缩性骨折、稳定性爆裂... 脊柱骨折占所有骨折约6%,而胸椎及腰椎骨折全球每年约70万例,其中胸腰段骨折(T10~L2)占一半以上,下腰段和上胸段分别占32%和16%。多数胸腰椎骨折为稳定性骨折,无须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指征包括单纯压缩性骨折、稳定性爆裂骨折,即未累及后方韧带复合体(PLC)及无神经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手术指征 创伤性 稳定性骨折 非手术治疗 胸腰段骨折 压缩性骨折 韧带复合体
原文传递
单、双运动单元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14
作者 魏富鑫 崔尚斌 +7 位作者 李广胜 希哲 梁春祥 龙厚清 李浩淼 于滨生 黄阳亮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9-316,共8页
目的比较单运动单元与双运动单元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及不完全爆裂骨折(AO分型为A1型和A3型)的疗效,探讨单运动单元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A1型和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41例。按随机数字法将两型骨折患者随... 目的比较单运动单元与双运动单元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及不完全爆裂骨折(AO分型为A1型和A3型)的疗效,探讨单运动单元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A1型和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41例。按随机数字法将两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运动单元固定组和双运动单元固定组,A1型组分别为35例和26例,A3型组分别为41例和39例。通过腰功能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2000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结果;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周、终末随访时骨折椎楔变指数、骨折节段矢状指数评估影像学结果。终末评估时间设为术后18个月。结果14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单运动单元固定组平均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双运动单元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A1型组,单运动单元固定组与双运动单元固定组椎体楔变矫正指数与终末随访矫正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优于后者。A3型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失败率大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运动单元椎弓根钉一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部分A1及A3型胸腰椎骨折,可取得与双运动单元固定相近甚至更佳的疗效,且有出血少、用时短等优点;对于A3.2型胸腰椎骨折,因其失败率较高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前路内固定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浩淼 +2 位作者 梁春祥 陈柏龄 于滨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其中四肢不全瘫2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其中四肢不全瘫2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内固定融合方式:对C2椎体容易显露的7例Ⅱ型或Ⅱa型骨折患者采用前路钢板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对C2椎体显露困难且牵引后C2、C3椎体间成角纠正不理想且合并椎体骨囊肿的1例Ⅱa型骨折患者采用C2/3椎间融合器(solis)置入融合术;对C2椎体显露困难但术前复位理想的3例Ⅱ型骨折患者采用C2、C3椎体螺钉内固定椎体表面颗粒状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病例术前颈痛及颈部活动障碍明显缓解,均获得骨性融合,2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中1例脊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较术前部分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椎间融合器置入术后C2、C3椎体间仍有轻微成角,但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定期随访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术后2个半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合理的内固定融合方式行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内固定术 前路融合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临床应用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谭明生 麻昊宁 +7 位作者 郝定均 王文军 田纪伟 王清 张宏其 谭远超 周英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5-473,共9页
目的 探讨TOI外科分型诊疗流程图对寰枢椎脱位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选择的指导价值及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动力位X线片、三维CT重建和牵引复位情况,并充分考虑手术松解和创伤因素制订TOI分型诊疗流程图:... 目的 探讨TOI外科分型诊疗流程图对寰枢椎脱位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选择的指导价值及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动力位X线片、三维CT重建和牵引复位情况,并充分考虑手术松解和创伤因素制订TOI分型诊疗流程图:牵引复位型(traction reduction type,T型),分为T1、T2亚型;手术复位型(operation reduction type,O型);不可复位型(irreducible type,Ⅰ型).T1型采用牵引、支具固定,或临时内固定等寰枢椎非融合治疗;T2型采用牵引复位后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O型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Ⅰ型采用后路或前路减压,原位固定融合.固定方式取决于患者上颈椎解剖特点和稳定性.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9家医院收治1 21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依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影像学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评定疗效.结果 1 218例患者中T1型234例(19.2%)、T2型699例(57.4%)、O型239例(19.6%)、Ⅰ型46例(3.8%).平均随访(35.5±18.9)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改善2级572例(47.0%),改善1级512例(42.0%),无变化134例(11.0%),有效率89.0%.术前JOA平均(9.80±1.90)分,术后(14.60±2.30)分,改善率为66.7%.术前ADI平均(8.34±1.96) mm,术后(4.18±5.97) mm.术前SAC(10.24±6.80) mm,术后(14.53±4.87)mm.影像学检查示枕颈区植骨已融合,鹅颈畸形已矫正,脊髓前和(或)后方减压良好.结论 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对选择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寰椎 枢椎 寰枢关节 脱位
原文传递
颈前路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 被引量:16
17
作者 夏虹 景发 +5 位作者 徐国洲 尹庆水 吴增晖 章凯 张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42-144,共3页
目的 :介绍颈前路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方法。方法 :对 8例急性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患者 ,在“C”形臂X光机监视下行前路直接螺丝钉内固定治疗 ,分析其结果。结果 :8例患者中 ,1例术后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部分障碍 ;1例术后脑脊液漏 ... 目的 :介绍颈前路螺丝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方法。方法 :对 8例急性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患者 ,在“C”形臂X光机监视下行前路直接螺丝钉内固定治疗 ,分析其结果。结果 :8例患者中 ,1例术后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部分障碍 ;1例术后脑脊液漏 ,经对症处理痊愈 ;1例斜行齿状突骨折手术后骨折移位有所加重 ;余均获得了满意疗效。结论 :前路直接螺丝钉内固定可完全保留寰枢椎间的运动功能 ,但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对国人以 1枚螺丝钉固定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 脊柱骨折 内固定 枢椎 治疗
下载PDF
经骨折椎单节段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6
18
作者 魏富鑫 +6 位作者 梁春祥 于滨生 龙厚清 李浩淼 韩国伟 陈克冰 黄阳亮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09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评价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132例。按AO分型,A型117例,B型8例,C型7例。通过测量骨折椎楔变指数(WI)、骨折节段矢状指数(SI)评价影像... 目的评价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132例。按AO分型,A型117例,B型8例,C型7例。通过测量骨折椎楔变指数(WI)、骨折节段矢状指数(SI)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用时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6ml。随访128例,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11~54个月),全部骨性融合,除1例出现螺钉松动外,无内固定失败。术前骨折椎WI和SI分别为(42.96±11.51)%和13.06°±4.13°,术后WI和SI分别为(21.78±7.66)%和4.47°±2.28°,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2例外,最后一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矫正丢失(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融合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治疗部分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慢性压迫性脊髓症研究平台的建立及体感诱发电位功能评价的机制 被引量:15
19
作者 龙厚清 温春毅 +2 位作者 胡勇 李佛保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7-432,共6页
目的建立新型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模型,进一步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对慢性压迫性脊髓症的诊断价值及其对应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15只大鼠经后路手术于颈椎管内植入吸水性聚氨酯胶片,植入体内会逐渐... 目的建立新型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模型,进一步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对慢性压迫性脊髓症的诊断价值及其对应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15只大鼠经后路手术于颈椎管内植入吸水性聚氨酯胶片,植入体内会逐渐吸水胀大,形成对脊髓的慢性持续压迫。术后6个月,对慢性压迫脊髓进行SEP、影像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测。结果15只造模大鼠脊髓均出现侧后方明显压迫性形态学改变,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脊髓灰质和白质扭曲变形。9只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下降等SEP异常,SEP反应分为Ⅰ型6只、Ⅱa型5只、Ⅱb型2只、Ⅲ型2只。正常和异常SEP的脊髓压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P反应异常的大鼠与反应正常者脊髓的组织学、组织化学比较,脊髓后索髓鞘染色显著减少(Ⅱa:106±12,Ⅰ:121±8,P=0.038),脊髓后索的对比剂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a:95±5,Ⅰ:87±6,P=0.042),而且后角内神经元也明显较少[Ⅱa:(25±8)/mm^2,Ⅰ:(29±6)/mm^2,P〉0.051;Ⅱb型和Ⅲ型不仅脊髓后索髓鞘着色减少,灰质后角神经元密度只有(16±5)/mm^2和(14±5)/mm^2;均出现基质海绵样变和静脉扩张。结论在慢性压迫性脊髓症发展过程中,SEP出现异常迟于形态学改变,但是反映了脊髓后索和后角神经元损伤的严重程度。为深入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疗效评估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压迫症 疾病模型 动物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原文传递
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截瘫的治疗 被引量:12
20
作者 景发 孙博 +4 位作者 徐国州 黄华扬 区锦华 钟世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5期197-200,共4页
1984年,作者对15具尸体做了寰枢椎平面椎管及椎管内各组织问关系的测量分析,并观察了用2具尸体模拟齿状突骨折、寰枢椎脱位的情况。另外,对50例正常人(15~58岁)的颈椎X线侧位片进行了测量。在上述基础上,于198... 1984年,作者对15具尸体做了寰枢椎平面椎管及椎管内各组织问关系的测量分析,并观察了用2具尸体模拟齿状突骨折、寰枢椎脱位的情况。另外,对50例正常人(15~58岁)的颈椎X线侧位片进行了测量。在上述基础上,于1984年~1992年对34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有脊髓压迫者主要采用了:(1)经日前路减压复位,(2)头颈双向牵引加后路寰枢椎融合术进行治疗,经平均4年的随访,疗效满意。尤其是第一种方法,可达到减压、复位的双重目的,重点对该术式的基本原理、术中预防椎动脉损伤及预防感染等手术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 寰枢椎脱位 截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