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学的求真与致用问题 被引量:41
1
作者 刘家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不同学术传统对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的不同看法,这部分也可以说是问题提出的缘由;第二,关于史学的求真问题;第三,关于史学的致用问题;第四,关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关系问题。以下让我们来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 史学 求真与致用 经世致用 中国史学 相对主义 客观主义 司马迁 优良传统 司马光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原文传递
论通史 被引量:40
2
作者 刘家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0,共8页
在中国 ,“通史”是一个常用且易解的词。中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史、世界史的书常题名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而英国人写关于世界史或英国史的书就叫“世界史”或“英国史” ,其中并无一个“通”字。西方语言里有好几个看来与“... 在中国 ,“通史”是一个常用且易解的词。中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史、世界史的书常题名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而英国人写关于世界史或英国史的书就叫“世界史”或“英国史” ,其中并无一个“通”字。西方语言里有好几个看来与“通史”相近的词 ,但其真实含义并非“通史”。西方的普世史传统来自古希腊 ,据柯林武德分析 ,这种传统与“实质主义”思想有关。中国的通史传统来自先秦诸子的富有历史倾向的思想 ,这种思想恰好是反实质主义的。中国的“通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通史 世界史 中国史 古今 思想 史传 古希腊 主义 传统 倾向
下载PDF
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 被引量:39
3
作者 刘家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共14页
历史理性之在古代发现 ,这似乎是中国学术传统的一个特色。中国古代历史理性的产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殷末至周初 ) ,作为正题 (thesis)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 (西周后期至秦 ) ,作为反题 (antithesis) ... 历史理性之在古代发现 ,这似乎是中国学术传统的一个特色。中国古代历史理性的产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殷末至周初 ) ,作为正题 (thesis)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 (西周后期至秦 ) ,作为反题 (antithesis)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背离 ,而与自然理性相附合 ;第三阶段 (汉代 ) ,作为合题 (synthesis)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重新结合 ,并与自然理性 (人性之自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理性 古代 中国 “天命” 道德理性 天人合一 自然理性 汉代
原文传递
《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 被引量:25
4
作者 刘家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13,共11页
在20世纪里,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彻底抛弃中国传统典籍,也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从传统典籍中开发出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以此为中国文化的再生或复兴疏导源流。《左传》作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当然也会遇到不同态度的对待。本文不是专门讨论... 在20世纪里,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彻底抛弃中国传统典籍,也不止一次地有人主张从传统典籍中开发出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以此为中国文化的再生或复兴疏导源流。《左传》作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当然也会遇到不同态度的对待。本文不是专门讨论如何从《左传》中开发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问题,但如果我们真能证实《左传》中确有可供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那么在客观上也就证明它不应该被彻底抛弃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民本思想 人本思想 文化资源 以民为本 中国古代 张力关系 子产 国君 宋襄公
原文传递
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 被引量:33
5
作者 刘家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3-32,共10页
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仁礼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礼”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仁”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礼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仁礼学说。第二,论孔子仁礼学说。孔子的礼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仁正是... 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仁礼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礼”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仁”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礼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仁礼学说。第二,论孔子仁礼学说。孔子的礼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仁正是和的必要条件;其仁学说强调爱的外推是有等差的,而礼的等差正好成为仁赖以外推的阶梯。故仁礼实为同一思想体系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三,论孟子、荀子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仁礼学说的核心。“克”有二义:一为胜任,一为抑制。克己从任己开始,立己方能立人;欲立人不能不有所抑己,为第二段;抑己而达到人己和谐,即成仁,为第三段。孟子主要在第一到第二段中发展了孔子的仁礼学说,而荀子则主要在第二到第三段中发展了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礼学说 孔子 先秦儒家 孟子 荀子 仁者 左传 外推 立人 克己复礼为仁
原文传递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家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1995年第2期58-66,57-161,共11页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天下一家”思想的悠久传统。这种思想到战国尤其是汉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大一统思想。《春秋公羊传》是表述这种思想的一部著作。此书在战国时期就以口授的方式在学者间师生相传,至汉景帝时始著于竹帛。汉武帝时的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至东汉末,何休作《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把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一套具有历史哲学的特点的理论体系。本文所要论述的范围就是这三部书的大一统思想的内容以及其间的发展。 (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公羊学 大一统思想 公羊传 何休 董仲舒 张三世 春秋时期 天人合 “大一统” “三统”说
原文传递
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28
7
作者 刘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7-41,共5页
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一些思考刘家和现在我们不难从社会上看到对于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见解,即以为传统代表过去,重柳传统就是向后看,就是保守,就不利于现代化。我相信,一般持有这样见解的人都是出于良好的愿望,即渴望中国的现代... 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一些思考刘家和现在我们不难从社会上看到对于传统文化的这样一种见解,即以为传统代表过去,重柳传统就是向后看,就是保守,就不利于现代化。我相信,一般持有这样见解的人都是出于良好的愿望,即渴望中国的现代化,而不愿意再处于过去那样的经济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与教育 “四人帮” 彻底决裂 外来文化 还治其人之身 中国文化 断绝关系 马克思主义 以其人之道
下载PDF
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 被引量:25
8
作者 刘家 陈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73,共7页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中有关“不可公度性”的讨论,为我们深入探究历史比较的理论根基提供了参照。历史比较必须遵循一般比较研究的逻辑:比较是不可公度性与可公度性的统一;比较研究中,不能由比较对象之间局部要素的可公度性...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思想中有关“不可公度性”的讨论,为我们深入探究历史比较的理论根基提供了参照。历史比较必须遵循一般比较研究的逻辑:比较是不可公度性与可公度性的统一;比较研究中,不能由比较对象之间局部要素的可公度性推导出整体的可公度性;比较对象的可公度性与不可公度性随着比较者设定的比较范围或概念层次而变化;没有比较就没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并非完全外在于比较者的客观存在,它同时也有赖于比较者的理论构想;比较研究意在形成新的认同,而在比较研究中保持差异是比较研究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公度性 历史比较 比较研究 逻辑
下载PDF
理性的结构:比较中西思维的根本异同 被引量:25
9
作者 刘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83,共12页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方式 理性结构 逻辑理性 历史理性 二分法
下载PDF
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 被引量:25
10
作者 刘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6-51,共6页
比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辨同异,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世界历史于诸多国别史基础上发展而成,或者说是由扬弃诸"小一"(国别史)而成的"大一"(世界史)。不过这个"大一"并非抽象的明一,而是由诸"小一"有机地构成的一。因... 比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辨同异,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世界历史于诸多国别史基础上发展而成,或者说是由扬弃诸"小一"(国别史)而成的"大一"(世界史)。不过这个"大一"并非抽象的明一,而是由诸"小一"有机地构成的一。因此,世界历史研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明一、多之关系。比较研究的辨同异正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明一、多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 比较研究 历史研究 国别史 社会集团 世界史 历史时期 同中见异 《史记》 充分条件
下载PDF
微乳液法合成纳米聚苯胺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利 陈云 +1 位作者 刘家 王成章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58,61,共3页
 采用微乳液法制得了纳米聚苯胺,并讨论了乳化剂、氧化剂的用量对聚苯胺粒子的粒经、电导率、分子链结构等的影响。
关键词 聚苯胺 微乳液法 纳米 合成 分子链 乳化剂 链结构 粒子 电导率 氧化剂
下载PDF
聚苯胺微乳液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马利 刘家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CAS 2004年第1期28-30,共3页
用 (NH4) 2 S2 O8为氧化剂 ,在功能质子酸 水 正丁醇三元体系中 ,用微乳液法合成了聚苯胺。以聚苯胺的电导率和电致变色性能为标准 ,讨论了引发剂、DBSA、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聚苯胺性能的影响 ,并对影响聚苯胺 /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性能... 用 (NH4) 2 S2 O8为氧化剂 ,在功能质子酸 水 正丁醇三元体系中 ,用微乳液法合成了聚苯胺。以聚苯胺的电导率和电致变色性能为标准 ,讨论了引发剂、DBSA、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聚苯胺性能的影响 ,并对影响聚苯胺 /聚乙烯醇复合膜的性能因素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与用常规乳液法合成的聚苯胺相比 ,用微乳液法合成的聚苯胺与聚乙烯醇所成的膜 ,其电导率提高了 2个数量级 ,电致变色性能也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微乳液 合成 电致变色性 电导率 聚乙烯醇 复合膜
下载PDF
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 被引量:18
13
作者 刘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5-105,共11页
"以史为鉴",中国传统对此深信不疑。可是,它的存在与价值一方面面临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有力挑战;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隐喻",也非全无问题,有必要加以逻辑与事实的论证。关于第一方面。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 "以史为鉴",中国传统对此深信不疑。可是,它的存在与价值一方面面临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有力挑战;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隐喻",也非全无问题,有必要加以逻辑与事实的论证。关于第一方面。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经验的存在和价值表达了明确的否定态度,从他的话里可以揭示出三个问题:其一,历史经验给了我们的教训是,从来没有人从中得到任何教训;其二,即使有历史经验教训,人们也有拒绝的自由;其三,在古今变易中究竟有无相同或相通的经验教训。关于问题一的回答是:黑氏所说乃是悖论(paradox)。关于问题二的回答是:诚如黑格尔所言,对于历史教训之取舍,人们有自己的选择自由,可是对这一自由的选择结果,就不再有选择的自由了。而且,选择的历史前提条件也是不可以自由选择的。从拒绝接受历史教训而失败的例证,人们可以证明历史教训是存在而且起作用的。选择自由只不过是不自由中的自由而已。关于问题三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因为历史的经验教训既然是在历史中产生的,那么它就必然离不开它所由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也就必然具有历史性。人类既然生存于历史长河中,那就只能满足于具有历史性的历史经验教训。不过,历史的"变"之中也有其"常",历史流程中的相对稳定性或"常"在不同层次上并不相同,总之,只要在某个层次上有关的历史条件仍然存在,相应的经验教训就是有效的。关于第二方面。可以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以镜为鉴(就是镜),看到的是自己,而以史为鉴(镜),看到的却是它者,历史如何能够为镜?其二,"鉴"字源于"监"字,监的本义是人从器皿的静水中照见自己,而历史则是长江大河,江河流水如何可以为镜?关于问题一的回答是:我们通过作为中介的镜子里所见到的自己只是自己的影象,它并非真实的自己,而是自己的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史为鉴 历史经验教训 黑格尔 《历史哲学》 反映/反思:中介 隐喻
下载PDF
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99,共13页
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统一性,这是大家都能公认的。黑格尔也承认此点。可是,他否认中国历史有发展,从而说中国的历史是"非历史的历史";又否认中国的统一是多元一体的统一,从而说中国的历史是"抽象的统一"。... 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统一性,这是大家都能公认的。黑格尔也承认此点。可是,他否认中国历史有发展,从而说中国的历史是"非历史的历史";又否认中国的统一是多元一体的统一,从而说中国的历史是"抽象的统一"。这样就严重曲解了中国的历史。现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对黑格尔的这些论点进行分析与驳论。首先,黑格尔的偏见是出于他的世界历史的观念体系,即人类历史从东方起到西方止,经过东方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幼年时代,到希腊世界的青年时代,到罗马世界的壮年时代,最后到日耳曼世界的老年时代,即最成熟的时代。他给中国派定了幼年的角色,因而永远不能有所发展。这无疑是一种曲解。再则,须明确"连续"与"发展"两个概念的定义及相互关系,在肯定黑格尔的发展包含自我否定论点的前提下,辨明社会的质变与文明断裂的不同;黑格尔之所以不顾希腊、罗马与日耳曼之间的文明断裂而高论世界历史的发展,那只不过他的世界"精神"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发展。可是,他的世界"精神"历程并非真实的世界历史。最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和历史是在人们多重的交往(或关系)中形成的,正是横向的共时性的交往与矛盾推动了纵向的历时性连续发展,而这样的发展的结果也正是每一个社会交往的既定前提。世界历史的形成以及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就是在这种纵横关系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历史发展 连续性 统一性 世界历史 中国历史
下载PDF
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14,共14页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八至三世纪)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文化成就焕发异采的时期。大体同时,在印度、在希腊,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怎样认识这样一次异地同时发生的文化飞跃或突破现象呢?德国哲...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八至三世纪)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文化成就焕发异采的时期。大体同时,在印度、在希腊,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怎样认识这样一次异地同时发生的文化飞跃或突破现象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这时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人类开始有了对自身的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因而为人类的历史带来了一次突破性进展。由于这一时期在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性的转捩作用,他称之为“轴心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精神的觉醒 希腊 公元前 孟子 原始人 部落 佛陀 古代印度 亚里士多德 雅斯贝斯
下载PDF
《春秋》三传的灾异观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家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11,共10页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常被并称为《春秋》三传。本文标题也采用了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不过,应该说明,《左传》原非解《春秋》之书,前贤已多有论证,我也同意这种说法。所以,本文标题并不表明我是认为《左传》原为解经之书...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常被并称为《春秋》三传。本文标题也采用了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不过,应该说明,《左传》原非解《春秋》之书,前贤已多有论证,我也同意这种说法。所以,本文标题并不表明我是认为《左传》原为解经之书的。一皮锡瑞在其《经学通论·春秋》的“论《春秋》书灾异,不书祥瑞,左氏、公羊好言占验,皆非大义所关”条中,举了一些《左传》中占验的例证,并说:“公羊家与左氏异趣,而亦好言祥异占验。汉儒言占验者,齐学为盛。伏传五行,齐诗五际,皆齐学。公羊氏亦齐学,故董子书多说阴阳五行,何氏解诂说占验亦详。要皆《春秋》之别传,与大义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传 左传 谷梁传 春秋 董仲舒 灾异观 公羊学 阴阳五行 初税亩 皮锡瑞
下载PDF
从“三代”反思看历史意识的觉醒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家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人类精神觉醒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为了推进这项研究,我们邀请五位教授,就有关问题发表各自的高见。刘家和认为:《史记·三代世表》不包括三代先公和周厉王以后的周天子,这说明它所注重的不... 人类精神觉醒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为了推进这项研究,我们邀请五位教授,就有关问题发表各自的高见。刘家和认为:《史记·三代世表》不包括三代先公和周厉王以后的周天子,这说明它所注重的不再是邦而是真正起作用的王朝。在总结三代历史的基础上,先秦儒家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视为类本质相同的人,认识到人的本质具有二重性,这二重性导致善与不善之间的转化,进而推动着历史的进展。公羊家则把具体的“三代”演化为“三代”周期,认为历史是断与续、变与常、一与多的统一。三代反思反映了历史意识的觉醒。晁福林认为:从思想萌芽到精神觉醒有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精神是从“浑沌”的状态中化育出来的;人类精神觉醒是持续的、不间断的,从古至今人类总是处在不断的精神觉醒状态之中;人类精神觉醒又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精神觉醒与精神枷锁的形成往往是同步的,这也许就是人类精神觉醒以及思想解放的进程永无止境的原因之一。杨适认为:考察人类精神觉醒问题不应局限在所谓“轴心时代”,人类的觉醒绝非一次性的动作,事实上是总在改进着的,到了世界史的近代和现代,这种发展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这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新学说,即把关于人的自觉的新发展逐步推进到世界范围和全体人类。杨共乐认为:人类精神觉醒不局限于古代希腊、印度和中国,世界上其他许多民族也都经历了这一阶段;也不只表现在哲学上,其他许多领域也有精神觉醒的发生。罗马的精神觉醒就表现在协调罗马民众之间关系的政治行为上,塞尔维乌斯改革就是这种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蒋重跃认为:承认历史是人文的,又是有规则的,这样,历史理性才会产生。变与常的统一是历史规则的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精神 历史意识 觉醒 三代 先秦儒家 历史理性 古代中国 学术问题
下载PDF
史学和经学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11,共11页
史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同很多学科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在中国学术史上还有一门与史学关系甚密的学科,这就是经学。怎样把握史学和经学的关系?这就是本文准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经学 史学 儒家经典 《春秋》 孔子 中国经学 《书》 《礼记》 古文学 《周礼》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B_(1)致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9
作者 乔春雨 刘家 +3 位作者 张博熙 何雨曦 郑雨微 吕红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65-775,共11页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是一类来自于霉菌中的剧毒物质,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的毒性最强、危害性最大。AFB_(1)是一种具有强致癌性及剧烈毒性的双呋喃环类毒素,广泛分布于霉变的玉米、花生、大米和大豆...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是一类来自于霉菌中的剧毒物质,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的毒性最强、危害性最大。AFB_(1)是一种具有强致癌性及剧烈毒性的双呋喃环类毒素,广泛分布于霉变的玉米、花生、大米和大豆等粮油作物中,由AFB_(1)引发的人与动物中毒事件给当前食品安全和畜禽养殖等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AFB_(1)已被证明能够引起机体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细胞焦亡、基因突变及免疫系统损伤。作者阐述了AFB_(1)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破坏机体免疫耐受性的免疫毒性作用;介绍了AFB_(1)促进活性氧生成、激活Nrf2-ARE通路、诱导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造成器官损伤的器官毒性作用;分析了AFB_(1)利用细胞死亡相关受体调控外源性细胞凋亡作用,以及通过一系列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诱导内源性细胞凋亡作用,还可利用肝细胞经典焦亡途径引发炎症反应,继而引发非正常死亡的细胞毒性作用;回顾了近年来关于AFB_(1)基因毒性与其去毒措施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本综述有望为针对AFB_(1)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相关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并为发霉粮油作物的去毒措施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_(1)(AFB_(1)) 免疫毒性 致病机制 食品安全 畜禽养殖
下载PDF
中西古代文明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再思考(专题讨论)——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家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94,共4页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古代文明 民族关系 历史观念 国家起源 封国与城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