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桐的和声风格与手法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学 《音乐研究》 1984年第2期9-21,7,共14页
从桑桐同志多年来所写的一些音乐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和声方面有着深邃研究与强烈追求。他的和声语言丰满有度,布局构思缜密有序,纵横笔法娴熟有致。因而在和声风格上浑然一体、自成一格。特别是在发展和声民族风格中探索新手法,... 从桑桐同志多年来所写的一些音乐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和声方面有着深邃研究与强烈追求。他的和声语言丰满有度,布局构思缜密有序,纵横笔法娴熟有致。因而在和声风格上浑然一体、自成一格。特别是在发展和声民族风格中探索新手法,在大胆借鉴近现代技法中融汇贯通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对桑桐的和声风格与手法进行试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声手法 音乐作品 相融 和声风格 五声性和声 民族风格 变和弦 戏剧性 和声语言 复合和弦
原文传递
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和声特色——探秘“神秘和声”的巅峰之作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学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5-41,共17页
本文在探索与破解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声技法的基础上,对他成熟的晚期代表作——第六至第十钢琴奏鸣曲,其中最具"神秘和声"特色、最具"标新立异"的各关键段落,进行了分析与释解。为理解、明辨、认识斯克... 本文在探索与破解斯克里亚宾"神秘"和声技法的基础上,对他成熟的晚期代表作——第六至第十钢琴奏鸣曲,其中最具"神秘和声"特色、最具"标新立异"的各关键段落,进行了分析与释解。为理解、明辨、认识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等作品的和声技法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属和弦 和声根音 块的移动与变形 块的交叉与重叠 高潮区 调性服从与回归
下载PDF
探索“神秘和声”——走近斯克里亚宾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学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6-25,共10页
本文以"寻根溯源"之法,从斯克里亚宾的最早期作品中(OP.2),寻找出"神秘和弦"的初始原型,即"源头",再以作品引路,探索该原型以后的变异和演化的过程;同时对斯氏和声体系的各重要方面,如:寻找根音、和弦结... 本文以"寻根溯源"之法,从斯克里亚宾的最早期作品中(OP.2),寻找出"神秘和弦"的初始原型,即"源头",再以作品引路,探索该原型以后的变异和演化的过程;同时对斯氏和声体系的各重要方面,如:寻找根音、和弦结构、调性观念等也作了探索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秘和弦 变属和弦 根音 骨架音 八声音阶 调性观念
下载PDF
论五声性旋律与功能体系和声的结合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学 《音乐研究》 1982年第4期84-94,共11页
五声性旋律与功能体系和声能否结合?通过古今中外长期的大量的创作实践,早已做出了肯定性的回答。在我国,自廿世纪初叶起,历经七、八十年的追求与探索,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它,不但能使我们后来者有所继承,而且对进一步发... 五声性旋律与功能体系和声能否结合?通过古今中外长期的大量的创作实践,早已做出了肯定性的回答。在我国,自廿世纪初叶起,历经七、八十年的追求与探索,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它,不但能使我们后来者有所继承,而且对进一步发展和声的民族风格,更有深远的意义。世界上民族之众多,音乐文化之各异,反映在和声上也必然要表现出各自的风格来,尤其是各民族乐派大师们,更是力求摆脱传统和声之羁绊,标民族之新,立民族之异。格里格、巴托克、雅纳切克、法雅、威廉士、俄罗斯五人团等等都是走着一条把传统和声与本民族音乐相结合的道路。他们在寻求和声民族风格的同时,也就向传统和声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传统和声获得了新的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和声真正的生命力,乃是孕育于它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相结合之中。这种结合的过程,正是它发展的过程,正是它不断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实践 生命力 五声性 和声手法 传统和声 功能体系 民族风格 线式结构 相结合 色调
原文传递
论复合功能、复合和弦及调性重叠——《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第十五章、第二十二章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学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83年第1期16-23,共8页
刘学严同志著作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全书共二十五章,是本院作曲系科研项目之一,也是该系和声教材。其中第十五章论述复合功能与复合和弦,第二十二章论述调性的重叠;这里把两章合成一篇先行发表。
关键词 复合和弦 复合功能 五声性 多调性 调式和声 七和弦 重叠 共同音 和声手法 羽调式
下载PDF
谈转调中的五声性处理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学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85年第2期62-69,共8页
“转调”是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使音乐增强紧张度,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同时随着调性变化使前后色调更新,加强了色彩的对比度,从而使音乐更丰富、更绚丽,更动人。由于世界上各民族音乐文化之不同,决不能都使用同一个体系的转调方... “转调”是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使音乐增强紧张度,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同时随着调性变化使前后色调更新,加强了色彩的对比度,从而使音乐更丰富、更绚丽,更动人。由于世界上各民族音乐文化之不同,决不能都使用同一个体系的转调方法(如传统和声的转调方法),这势必会造成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从而削弱了民族特点。因此在使用外国转调手法的同时,并努力探索和本民族音乐特点相结合乃实属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声性 转调 相结合 民族特点 调性 共同和弦 旋律型 色彩性 作曲 共同音
下载PDF
《和声学教程》的教学体系特色(上)(附“和声基本规则”一览)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学 朴英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0-11,共2页
本文从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和声学教程》一书教学体系及理论体系的特色,并把其中最基础的和声规则做一归纳性的梳理和集中的展示,使教者、学者能“鸟瞰全局”,从而对繁缛的和声规则更加明确。
关键词 和声规则 教学体系 特色
下载PDF
《和声学教程》的教学体系特色(下)(附“和声基本规则”一览)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学 朴英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0-13,共4页
发扬本书的优点进行因材施教 在本书原著1956年版的扉页上即有“本书是为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所使用”的字样,也就是说这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教科书,是供给作曲专业、音乐理论专业以及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打下牢固的传统和声基础而... 发扬本书的优点进行因材施教 在本书原著1956年版的扉页上即有“本书是为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所使用”的字样,也就是说这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教科书,是供给作曲专业、音乐理论专业以及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打下牢固的传统和声基础而用,其中主要针对的是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学生。所以全书的内容安排、要求的深度、习题对应的铺设以及最后要达到的高度,都是按这一规划而实施的。这就是本书的针对陛,也构成了本书的特色。对于广大表演专业的学生以及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用其上册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是非常合适的,下册的内容就可以有所简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伴奏音型的写作和弹奏练习(即兴伴奏)。由于本书的习题,大部分都是为指定高音旋律配置四部和声(采用四部合唱织体而不是钢琴伴奏织体),再加上各种繁杂的声部进行规则,从而使这些非作曲、非理论专业的学生很难掌握,而且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本书各取所需,进行删减和补充,从而根据对象因材施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声学 教学体系 作曲技术理论 音乐表演专业 教程 因材施教 音乐学院 伴奏织体
下载PDF
论作曲家霍存慧的创作风格与手法
9
作者 刘学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7-14,共8页
霍存慧是我国音乐界老一辈作曲家。自解放后的四十多年来,在音乐教育、创作园地上辛勤耕耘、奋力拼博,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专业人才,写出了许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及鲜明易解的音乐形象、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在弘扬民族文化... 霍存慧是我国音乐界老一辈作曲家。自解放后的四十多年来,在音乐教育、创作园地上辛勤耕耘、奋力拼博,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专业人才,写出了许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及鲜明易解的音乐形象、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在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来研究霍存慧的作品,是非常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霍存慧同志青少年时代不同于其他作曲家,没有进过音乐学院,更没有师从什么名人,应该说霍存慧同志主要是靠顽强的自学和实践进入音乐之门的。在上初中时,深受一位酷爱唢呐的音乐老师的影响,对各种喇叭的曲牌子、地方戏以及西皮二簧种下了喜爱的根苗,这就使霍存慧同志很早就扎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后来到师范高中时才从音乐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最基础的西洋音乐知识,并接触到了赵元任、阎述诗、李唯宁、萧友梅等人的歌曲。到1939年在吉林高师学习时遇到董清才老师(台湾籍音乐家),学到一些和声、作曲的初步知识。由于自己不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曲家 民族风格 创作风格 音乐形象 音乐作品 音乐知识 社会功能 六十年代 民族音乐 小提琴
下载PDF
在民族音乐的沃土里生根 在时代的疾风暴雨中绽放——谈丁鸣的声乐作品艺术特色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学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57-60,56,共5页
丁鸣同志是老一辈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是沈阳音乐学院的老院长,今年喜迎他的八十华诞,又喜读他的声乐作品选集<祖国的东北>,他的一大批早年的作品对我们这些晚辈来说还真是"鲜为人知".我和这位老人相处半个世纪以来... 丁鸣同志是老一辈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是沈阳音乐学院的老院长,今年喜迎他的八十华诞,又喜读他的声乐作品选集<祖国的东北>,他的一大批早年的作品对我们这些晚辈来说还真是"鲜为人知".我和这位老人相处半个世纪以来,基本都没有离开过辽宁省,也一直都在他的领导下度过了我们的大半辈子,但读了他的这些"老"作品,我深感真是近在咫尺反而不识其人.大半辈子研究了不少外国人和外地人,但对身边之人却研究甚少,这不能不说和老先生高度自谦有关,一辈子身居高位--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主编审、省音协主席等等,但却直到八十华诞才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选集,真使我们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乐作品 艺术特色 民族音乐 暴雨 音乐学院 作曲家 理论家 教育家 辽宁省
下载PDF
在抗日战火中淬砺 在搏击风雨中铸就——记老一辈作曲家、理论家、音乐领导者丁鸣
11
作者 刘学 《音乐生活》 2014年第6期4-15,共12页
我国革命老一辈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评论家、音乐领导者丁鸣,1925年生于山东省莱芜县吕家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放牛种地千农活。1937年7月7日,日寇向华北大举进攻,山东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和家乡父老一起参加了反侵略斗争... 我国革命老一辈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评论家、音乐领导者丁鸣,1925年生于山东省莱芜县吕家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放牛种地千农活。1937年7月7日,日寇向华北大举进攻,山东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和家乡父老一起参加了反侵略斗争,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最早的一批儿童团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后抗日根据地 音乐理论家 作曲家 领导者 山东抗日根据地 风雨 搏击 1937年
原文传递
我爱你,美丽的祖国
12
作者 北鸿 刘学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1,共9页
关键词 我爱你
下载PDF
原来那是一份思念
13
作者 汪国真 刘学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7,共6页
下载PDF
心中的玫瑰
14
作者 汪国真 刘学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12,共5页
关键词 玫瑰
下载PDF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5
作者 林徽因 刘学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20,共5页
关键词 卜尸 一曰 尸曰 口口 洲口
下载PDF
中学田径教学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6
作者 刘学 房英杰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1年第23期79-80,共2页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国外发展已经成熟的运动教育模式以及我国现今中学田径教学中的不足,并探讨运动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弥补我国田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运动教育模式能够很好的与我国现今的中...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国外发展已经成熟的运动教育模式以及我国现今中学田径教学中的不足,并探讨运动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弥补我国田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运动教育模式能够很好的与我国现今的中学田径教学方式进行融合,以达到优化中学田径教学方式的目的,从而为我国中学田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径教学 教学改革 运动教育模式
原文传递
志在“三农”——走近保山市农村环境保护
17
作者 刘学 《环境经济》 2006年第4期39-42,共4页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 “三农” 保山市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建设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三位一体 主体身份 环境问题
下载PDF
我的老师著名老一辈作曲家、教育家——霍存惠
18
作者 刘学 《音乐生活》 2014年第2期4-10,共7页
霍存惠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他虽已93岁高龄。但对于老同事、老朋友、老学生以及印象深的陈年旧事,却仍如数家珍。不能不说。这和他一生辛勤耕耘、含辛茹苦、淡泊名利、高远大度有关。可以这样说:他把... 霍存惠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他虽已93岁高龄。但对于老同事、老朋友、老学生以及印象深的陈年旧事,却仍如数家珍。不能不说。这和他一生辛勤耕耘、含辛茹苦、淡泊名利、高远大度有关。可以这样说:他把他的一生。毫无保留的全部都交给了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他把他的每滴汗水和心血都豪无保留的浇灌给了他的学生。他爱生如子,学生也敬重称他为“慈父”老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曲家 教育家 老师 音乐理论家 淡泊名利 音乐学院 学生 作曲系
原文传递
相遇
19
作者 北鸿(词) 刘学(曲)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46,共8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