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供体材料和培养基成份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0
1
作者 余凤群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27-332,共6页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和杂种F1代为材料,研究了供试材料和培养基成分对小孢子胚产量(以每花药产生的胚状体个数表示)的影响。不同材料胚产量有显著差异,变化范围为0~12.86。通常,杂种F1代胚产量较品种(系)高。同一...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和杂种F1代为材料,研究了供试材料和培养基成分对小孢子胚产量(以每花药产生的胚状体个数表示)的影响。不同材料胚产量有显著差异,变化范围为0~12.86。通常,杂种F1代胚产量较品种(系)高。同一材料不同单株间胚产量亦有差异。培养基成分中,大量元素以NLN为最佳,1/2MS和1/2B5培养基上亦可形成少量胚状体;培养基的pH以5.8为佳,提高pH至6.8和7.8,显著不利于胚状体形成和发育;不同材料要求的蔗糖浓度、激素种类和浓度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 产量
下载PDF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华双3号的选育和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吴江生 石淑稳 +1 位作者 周永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4,共4页
华双3号(HD3)是华中农业大学采用聚合杂交、回交和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也是我国应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第1个油菜品种。该品种含油量42%以上,芥酸<1%,硫苷<25μmol/g,产量比非优质对... 华双3号(HD3)是华中农业大学采用聚合杂交、回交和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也是我国应用小孢子培养技术育成的第1个油菜品种。该品种含油量42%以上,芥酸<1%,硫苷<25μmol/g,产量比非优质对照品种中油821增加1.51%,适合于两熟和三熟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聚合杂交 回交 小孢子培养 品质育种
下载PDF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41-249,共9页
从1975—1990年作者及其研究集体系统坚持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15年来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皮色泽不同于白菜型、芥菜型和埃塞俄比亚油菜,为土黄或姜黄,而没有纯黄,只有杂黄,即在黄色种皮上有黑色... 从1975—1990年作者及其研究集体系统坚持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15年来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皮色泽不同于白菜型、芥菜型和埃塞俄比亚油菜,为土黄或姜黄,而没有纯黄,只有杂黄,即在黄色种皮上有黑色斑点、斑块或褐色环带。 2.长期自交后仍得不到遗传上稳定的纯黄后代;在大群体中,不论是自交还是分离世代,均会有黑籽出现。这种黑籽不断出现的原因,无法用简单的盂德尔式遗传模式来解释。可能是由于转座因子的抑制作用,使色素合成基因不能表达,才会出现黄籽;如果转座因子离开,色素基因的合成功能得到恢复,因而黄色背景上就出现黑斑、斑块或褐色环带。是否如此,尚待验证。 3.长期自交后黄籽油菜较黑籽油菜易出现严重退化,从苗期一直到成熟,都能出现一系列自交退化现象,其中最严重的是子叶黄化。从超微结构研究表明,这是叶绿体精细结构遭到破坏,叶绿素含量显著减少所致。 4.在相同遗传背景下对黄、黑籽材料的含油量分析表明:黄籽毫无例外地比褐、黑籽为高,一般较高2—3%,最高可达5%左右。 5.通过双高(高油分、高蛋白)育种,现已育成高含油量的甘蓝型黄籽品种——华黄一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黄籽油菜 甘蓝型
下载PDF
提高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状体成苗率的某些培养因素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余凤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转到固体培养基上可直接发芽成苗或继代1~2次后成苗。直接成苗率与基因型、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温度有关,与胚状体放置方式无关。(保604×Topas)F_2较DH保604直接成苗率高;1/2MS+0.1mg/L 6-BA较B_5+0.1mg/LGA_3利...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转到固体培养基上可直接发芽成苗或继代1~2次后成苗。直接成苗率与基因型、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温度有关,与胚状体放置方式无关。(保604×Topas)F_2较DH保604直接成苗率高;1/2MS+0.1mg/L 6-BA较B_5+0.1mg/LGA_3利于胚状体直接发芽。胚状体转到固体培养基上经10℃低温培养5天或10天可提高直接成苗率,且10天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 小植株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染色体加倍、试管苗继代越夏和田间移栽配套技术的研究及其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5
作者 石淑稳 周永明 +1 位作者 吴江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1年第2期57-59,共3页
鉴于国内油菜育种单位一般没有大型气候室 ,供试材料只能种在田间 ,使小孢子培养技术在油菜育种中应用难度大 ,成本高效率低的状况 ,自 1992年以来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生长于田间的油菜的小孢子培养、染色体加倍、试管苗继代越夏和田间移... 鉴于国内油菜育种单位一般没有大型气候室 ,供试材料只能种在田间 ,使小孢子培养技术在油菜育种中应用难度大 ,成本高效率低的状况 ,自 1992年以来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生长于田间的油菜的小孢子培养、染色体加倍、试管苗继代越夏和田间移栽等问题 ,建立了油菜双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利用该技术选育出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系 31个和优质高产品种华双 3号 (原系号9180 6 )。该品种的推广面积已达 2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染色体加倍 试管苗继代越夏 试管苗田间移栽 配套技术 育种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单倍体二倍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石淑稳 吴江生 +1 位作者 周永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 6种方法系统研究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品系 (种 )及杂种的小孢子再生苗单倍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结果表明 ,单倍体苗接种含 70~ 80mg/L秋水仙碱的培养基处理 4~ 5d ,植株染色体加倍率 5 0 %以上 ;单倍体小苗移栽前用 1~ 2g/... 采用 6种方法系统研究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品系 (种 )及杂种的小孢子再生苗单倍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结果表明 ,单倍体苗接种含 70~ 80mg/L秋水仙碱的培养基处理 4~ 5d ,植株染色体加倍率 5 0 %以上 ;单倍体小苗移栽前用 1~ 2g/L秋水仙碱液浸泡处理 3~ 6h ,加倍率 5 0 %以上。由这些方法产生的加倍植株大多是可育花和不育花共生的嵌合体 ,每株产生的种子很少。分离的小孢子在含 10~ 5 0mg/L秋水仙碱的NLN培养基中处理4 8h后 ,接种无秋水仙碱NLN培养基诱导胚状体 ,再生植株加倍率 80 %以上 ,全株的花均能自交结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单倍体二倍化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及其种间和属间杂种小孢子胚状体的诱导 被引量:35
7
作者 石淑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44-550,共7页
1992年和1993年对田间的17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6个属种间杂种的小孢子进行了培养,并对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和激素对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建立田间植株的小孢子培养体系。试验结果表明,NLN、KR和K三种培养基均可使小... 1992年和1993年对田间的17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6个属种间杂种的小孢子进行了培养,并对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和激素对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建立田间植株的小孢子培养体系。试验结果表明,NLN、KR和K三种培养基均可使小孢子形成胚状体,但从产胚率和胚状体的质量看,以NLN最佳。在所有的处理中,10%蔗糖没有诱导出胚状体,13%蔗糖是有效的。在两年的试验中,0.01~0.1 mg·L^(-1)2,4-D对某些品种(系)的小孢子胚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2,4-D与BA组配使用效果更好。0.05~0.5 mg·L^(-1)NAA与0.01~0.05 mg·L^(-1)BA组合未表现有利作用。在供试的23份材料中,17份产生了胚状体,每花药产生鱼雷到子叶期胚数是0.05~11.03枚,6个杂种的小孢子均产生了胚状体。说明不同品种(系)来源诱导反应有很大差异,一般杂种小孢子的诱导反应比品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诱导 种间杂交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子油分的积累与某些生理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陈玉萍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240-246,共7页
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其内部的生理代谢过程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伴随着种子的发育进程,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在油分旺盛合成期,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异... 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其内部的生理代谢过程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伴随着种子的发育进程,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在油分旺盛合成期,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均达到了最大值,而此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均增加较慢;在种子的不同发育时期,高含油量品系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均高于低含油量的品系,而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均低于低含油量的品系。高、低含油量不同的品系之间的正反交F1代其种子在不同的发育时期,上述各种酶的活性均介于双亲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油菜 含油量 酶活性
下载PDF
反义ACC氧化酶基因的导入对番茄乙烯生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0
9
作者 叶志彪 李汉霞 +1 位作者 郑用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5-309,共5页
将反向克隆的ACC氧化酶基因通过Ti质粒导入到番茄基因组中,转基因番茄植株叶片和果实中ACC氧化酶活性和乙烯产生速率均受到显著抑制,显示出反义基因能抑制靶基因(ACC氧化酶)的表达。子代抗性标记基因的分离结果表明呈单... 将反向克隆的ACC氧化酶基因通过Ti质粒导入到番茄基因组中,转基因番茄植株叶片和果实中ACC氧化酶活性和乙烯产生速率均受到显著抑制,显示出反义基因能抑制靶基因(ACC氧化酶)的表达。子代抗性标记基因的分离结果表明呈单基因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反义基因 基因表达 ACC 氧化酶
下载PDF
利用RAPD标记研究中国芥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9
10
作者 安贤惠 陈宝元 +1 位作者 傅廷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24-527,共4页
利用RAPD标记,对以我国西北和西南为主的68个芥莱型油菜地方品种和4个加拿大引进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31个随机引物的RAPD分析,表明选用的72个品种(系)间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多态性位点比率达85.31%。经UPGMA... 利用RAPD标记,对以我国西北和西南为主的68个芥莱型油菜地方品种和4个加拿大引进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31个随机引物的RAPD分析,表明选用的72个品种(系)间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多态性位点比率达85.31%。经UPGMA聚类分析将它们划分为6大类群,从聚类图可得如下结论:(1)地理差异和生态环境对遗传差异有重要影响,即来自同一省份的品种基本上聚在同一类群中。(2)我国冬播和春播芥菜型油菜在遗传上有较大差异,且冬播油莱的遗传多样性比春播油菜更为丰富。(3)长江中下游湖北、江苏两地品种与贵州地方品种亲缘关系密切。(4)陕西芮城地方品种与众不同,自成一类;而中原地区河南省的品种和陕西其它地方品种亲缘关系较近。(5)地处华北的山西省春油菜与西北的甘肃春油菜品种亲缘关系很近,而与新疆着油菜亲缘关系较远。(6)目前加拿大芥菜型油菜育种中的部分种质资源主要引自印度,近十年来又向我国引种,因而它们可能具有我国西北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这也许就是它们与新疆品种亲缘关系较近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遗传多样性 RAPD 中国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色素含量动态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玉萍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3-16,共4页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种子发育40天时,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花色素的含量在种子发育45天时达到高峰.随种应由绿转黄或转紫红最后转黑,叶绿素、叶黄素和...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种子发育40天时,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花色素的含量在种子发育45天时达到高峰.随种应由绿转黄或转紫红最后转黑,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均降低。黑籽花色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黄籽。不同品系间及种子发育的不同时期间,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叶绿素 叶黄素 花色素 种子发育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及低硫甙种质新开发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25
12
作者 胡中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21-229,共9页
本研究以5个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双列杂交设计,采用 Griffing 方法1和2分别对其主要的品质性状含油量、硫甙总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同时对这些性状的杂种优势和劣势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结果表明,含油量有少量... 本研究以5个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双列杂交设计,采用 Griffing 方法1和2分别对其主要的品质性状含油量、硫甙总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同时对这些性状的杂种优势和劣势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结果表明,含油量有少量的杂种优势可供利用,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完全的杂种劣势,而控制硫甙总量的基因系统的显性效应较小,既无真正的杂种优势、亦无真正的杂种劣势出现。进一步,利用硫甙总量的双列杂交数据,将此性状视为质量性状进行了相应的遗传分析,据此,讨论了利用新的遗传种质资源,避免现有低硫种质同其它性状间的不良连锁与相关,从而达到由高硫甙品种选育低硫甙品种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品质性状 配合力
下载PDF
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机制 Ⅲ.罹病组织内草酸毒素积累和分布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吴纯仁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5-140,共6页
本文研究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侵染的油菜组织内草酸毒素的积累、分布及共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寄主组织内草酸毒素的积累和pH值变化与病害的扩展相一致。不同感病程度品种(系)内毒素的积累量和分布显著不同。外源钙离... 本文研究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侵染的油菜组织内草酸毒素的积累、分布及共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寄主组织内草酸毒素的积累和pH值变化与病害的扩展相一致。不同感病程度品种(系)内毒素的积累量和分布显著不同。外源钙离子对病害的发生和扩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组织水平上叶片对毒素的敏感性和抗渗透能力可能与毒素的作用方式和叶组织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致病机制 草酸毒素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粒色与种子有关性状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汉中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2-36,共5页
本文研究了分离世代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皮壳含油量及皮壳率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及皮壳含油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皮壳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黄籽群体内,粒色与皮壳率间无... 本文研究了分离世代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皮壳含油量及皮壳率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及皮壳含油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皮壳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黄籽群体内,粒色与皮壳率间无相关,与种子含油量及胚含油量的相关趋于不显著,与皮壳含油量可能呈负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粒色只与皮壳率和皮壳含油量偏相关显著,与种子含油量及胚含油量间的偏相关不明显。文中讨论了粒色与种子含油量呈显著简单相关的原因和高含油量育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 粒色 种子 相关性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黄籽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江生 石淑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9,共5页
甘蓝型油菜显性黄籽突变体933044产生于甘蓝型黑籽油菜复合杂交第8代。通过933044与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品系93431和721—1杂交,研究种籽粒色性状遗传。在933044×9343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黄籽... 甘蓝型油菜显性黄籽突变体933044产生于甘蓝型黑籽油菜复合杂交第8代。通过933044与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品系93431和721—1杂交,研究种籽粒色性状遗传。在933044×9343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黄籽,F2黄籽株与黑籽株呈3∶1分离。在933044×721—1杂交组合中,F1表现黑籽,F2黄籽株与黑籽株比例3∶13。以上结果表明突变体的黄籽性状受1对显性黄籽基因和1对上位显性黑籽基因互作控制。用Yc—yc和Bc-bc表示2个基因座的2对等位基因,Yc为显性黄籽基因,Bc为上位显性黑籽基因。黄籽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B=69.88%~86.18%,表明突变体933044黄色种皮性状有较高的遗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显性黄籽突变体 粒色遗传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脂肪酸成分的基因作用形式和效应 被引量:21
16
作者 定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93-199,共7页
对4种纯合芥酸基因型双列杂交所产生的9种芥酸基因型的6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配适二基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芥酸含量的加性遗传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99.5%以上,A 和 C 两染色体组中基因座位的加性效应基本上相等,F_1代和 F_2代的 d_a 分别为... 对4种纯合芥酸基因型双列杂交所产生的9种芥酸基因型的6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配适二基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芥酸含量的加性遗传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99.5%以上,A 和 C 两染色体组中基因座位的加性效应基本上相等,F_1代和 F_2代的 d_a 分别为14.19和13.90,d_c 为13.81和13.38。廿碳烯酸以加×加互作为主,在 F_1和 F_2代中,该分量占总遗传方差的比例分别为66.6%和83.8%,显性效应占13—17%,加×显互作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 F_1代。A 座位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都大于 C 座位,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呈现超显性,非等位基因互作均为负效应。油酸其加性基因作用占90%,加×加互作和显性效应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两座位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基本相等,显性方向为负,显性度为-0.35~-0.55,加×加互作为正,加×显互作为负。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受芥酸含量的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脂肪酸成分 基因效应
下载PDF
离体诱发甘蓝型油菜长角果和矮秆突变体 被引量:22
17
作者 石淑稳 吴江生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52-253,共2页
本试验对EMS诱变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小孢子胚状体培养物的有效浓度和适宜时间进行了初步探索。用0.2%和0.25%EMS处理3~5h,92.B10品系出现了长角果和矮秆突变体,D083中产生了窄叶... 本试验对EMS诱变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小孢子胚状体培养物的有效浓度和适宜时间进行了初步探索。用0.2%和0.25%EMS处理3~5h,92.B10品系出现了长角果和矮秆突变体,D083中产生了窄叶和皱叶不育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休诱变 甘蓝型油菜 突变体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的属间新杂种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再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3-37,T001,共6页
从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2n=31)自交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新杂种植株(2n=25)。该新杂种在表型上为亲本中间型,且雄性不育。将其与甘蓝型油菜回交时,通过幼胚培养获得8个回交第一代植株(2n=44)。所有回交后... 从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属间杂种(2n=31)自交后代中,鉴定出一个新杂种植株(2n=25)。该新杂种在表型上为亲本中间型,且雄性不育。将其与甘蓝型油菜回交时,通过幼胚培养获得8个回交第一代植株(2n=44)。所有回交后代植株均可育,在花粉母细胞中形成22个二价体。来自诸葛菜的6条染色体可被全部丢失或部分进入末期核,也可在后期Ⅰ运动至细胞一极。首次获得的新材料可用于培育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的附加系,并为研究诸葛菜的染色体组结构提供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 油菜 诸葛菜 属间杂种 回交后代 分裂
下载PDF
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筛选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吴纯仁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23-327,共5页
本文评价了不同接种鉴定方法在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筛选上的应用。结果表明:花期离体或活体叶片菌丝体接种和限期接种法能显著区分不同品种(系)的抗感水平;苗期菌丝体悬浮液接种和试管苗接种法适于早期育种世代进行大规模筛选。对83份... 本文评价了不同接种鉴定方法在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筛选上的应用。结果表明:花期离体或活体叶片菌丝体接种和限期接种法能显著区分不同品种(系)的抗感水平;苗期菌丝体悬浮液接种和试管苗接种法适于早期育种世代进行大规模筛选。对83份品种(系)鉴定结果,821、083等呈轻度感病,大部分属中感至高感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抗病性
原文传递
甘蓝型油菜黄籽和黑籽皮壳中花色素、多酚、苯丙烯酸含量和PAL酶活性的变异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汉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09-513,共5页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甘蓝型油菜3对黄—黑籽近等基因系成熟前期种子皮壳中的花色素、多酚、苯丙烯酸的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结果表明,黄籽皮壳中的花色素、多酚和它们的共同合成前体———反式苯丙烯酸的含量都极显著...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甘蓝型油菜3对黄—黑籽近等基因系成熟前期种子皮壳中的花色素、多酚、苯丙烯酸的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结果表明,黄籽皮壳中的花色素、多酚和它们的共同合成前体———反式苯丙烯酸的含量都极显著低于黑籽的。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籽色 花色素 多酚 苯丙烯酸 PA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