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7
1
作者 江文 +1 位作者 邹耘 陈兴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 评价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带状疱疹 80例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0例用更昔洛韦针剂 0 .2 5g/d静脉滴注治疗 ,对照组 30例用阿昔洛韦针剂 0 .5 g/d静脉滴注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治疗后第 7天随访 ,治疗... 目的 评价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带状疱疹 80例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0例用更昔洛韦针剂 0 .2 5g/d静脉滴注治疗 ,对照组 30例用阿昔洛韦针剂 0 .5 g/d静脉滴注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 治疗后第 7天随访 ,治疗组有效率为 82 .0 % ,对照组有效率为 70 .0 % ,经ridit检验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两组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昔洛韦 带状疱疹 临床疗效 安全性 抗病毒药物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细胞因子的检测 被引量:23
2
作者 江文 +2 位作者 陈兴平 陈映玲 杨东亮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14-415,共2页
目的检测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和IL-4的水平,探讨其在C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C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IL-4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CA... 目的检测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和IL-4的水平,探讨其在C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C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细胞因子IL-2,IL-12,IFN-γ,IL-4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CA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CD4+T细胞百分率均显著下降(P<0.001);IL-4-CD4T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h1/Th2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CA患者存在Th1/Th2平衡失调,这可能是CA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CD4^+T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IL-2与IL-10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江文 +1 位作者 邹耘 陈兴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143,146,共3页
目的 研究带状疱疹 (HZ)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HZ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结果 HZ患者急性期血清IL 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目的 研究带状疱疹 (HZ)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HZ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L 2 )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结果 HZ患者急性期血清IL 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IL 10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恢复期血清IL 2水平较急性期明显升高 ,而血清IL 10则明显下降 (P <0 .0 1) ;且HZ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IL 2与IL 10呈负相关性 (P <0 .0 1)。结论 HZ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调 ,在HZ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外周血 IL-2 IL-10 TH1/TH2型细胞因子 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妊娠梅毒58例流行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徐昌敏 +1 位作者 严小枫 陈兴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26-929,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对医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8例妊娠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2007年妊娠梅毒患者分别为3、8、11、15、21例,其中显性梅毒19例、潜伏梅毒39例;治疗孕妇足月分娩率...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对医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8例妊娠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2007年妊娠梅毒患者分别为3、8、11、15、21例,其中显性梅毒19例、潜伏梅毒39例;治疗孕妇足月分娩率为92.86%,未治疗孕妇足月分娩率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孕妇早产、死胎发病率为7.14%和0,明显低于未治疗者的56.25%和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治孕期≤16周,足月分娩率为100.0%,无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16周,足月分娩率81.25%,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8.75%(P<0.05)。结论妊娠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高,且以潜伏梅毒为多,故对孕妇应及早进行常规梅毒筛查;规则抗梅治疗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初治时间及治疗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梅毒 流行病学 妊娠结局 先天梅毒
原文传递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RORγt,IL-17,Foxp3和IL-10的检测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力文 李艳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81-683,689,共4页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转录因子RoRγt和细胞因子IL-17以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转录因子Foxp3和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寻常性银...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转录因子RoRγt和细胞因子IL-17以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转录因子Foxp3和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寻常性银屑病(进行期)患者皮损、25例正常人皮肤(包皮)组织中:RORγt,IL-17,Foxp3和IL-10的水平。结果 RORγt,IL-17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IL-10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RORγt,IL-17表达显著增高;Foxp3,IL-10表达显著降低。其局部组织中可能存在Th17/Treg细胞失衡,并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江文 +2 位作者 陈映玲 徐祖森 阎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7-410,共4页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BCG-PSN对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CA患者在BCG-PSN治疗前后外周血...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BCG-PSN对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CA患者在BCG-PSN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CD8+T细胞内IL-2I、L-4I、L-12、IFN-γ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在BCG-PSN治疗前,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CD4+T细胞和CD8+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1),IL-4阳性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后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1);CD4+T细胞和CD8+T细胞内IL-2I、L-12、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结论BCG-PSN可通过调节尖锐湿疣患者T细胞亚群,纠正患者Th1/Th2模式及Tc1/Tc2模式失衡现象,起到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卡介菌多糖核酸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防控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屏障防护共识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恒进 +32 位作者 李航 陈辉 陈柳青 程波 刁萍 董励耘 高兴华 顾恒 何黎 纪超 晋红中 赖维 雷铁池 李利 李六亿 李若瑜 陆前进 史赢 宋继权 陶娟 王宝玺 王刚 吴艳 项蕾红 谢君 徐金华 闫钇岑 姚志荣 张福仁 张建中 仲少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9-164,共6页
医护人员在防控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过程中极易发生皮肤黏膜屏障损伤,进而引起急、慢性皮炎和继发感染,还会加重原有皮肤疾病。本文围绕手部清洁、手套佩戴和使用口罩与护目镜所产生的问题,以及针对消毒紫外线、眼、耳、鼻、口腔、头发... 医护人员在防控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过程中极易发生皮肤黏膜屏障损伤,进而引起急、慢性皮炎和继发感染,还会加重原有皮肤疾病。本文围绕手部清洁、手套佩戴和使用口罩与护目镜所产生的问题,以及针对消毒紫外线、眼、耳、鼻、口腔、头发的皮肤黏膜屏障防护,介绍了具体防护措施及建议。为了保护皮肤黏膜屏障,应严格遵守穿戴防护设备及消毒清洁的规范,防护不足与过度都会对皮肤黏膜屏障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建议积极采用保湿等保护皮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感染疾病-19 皮肤黏膜屏障 防护
原文传递
先天梅毒43例临床分析及预防探讨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兴平 周礼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1-462,共2页
对 4 3例先天梅毒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30天内的新生儿 2 1例 (4 8.84 %) ;有临床表现 2 2例 ,血清学检查 :RPR阳性 33例 (76 .74 %) ,TPPA阳性 4 3例 (10 0 %) ;青霉素治疗有效。先天梅毒就治原因各异 ,且临床表现多样化 ,应引起注意 ... 对 4 3例先天梅毒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30天内的新生儿 2 1例 (4 8.84 %) ;有临床表现 2 2例 ,血清学检查 :RPR阳性 33例 (76 .74 %) ,TPPA阳性 4 3例 (10 0 %) ;青霉素治疗有效。先天梅毒就治原因各异 ,且临床表现多样化 ,应引起注意 ,以免漏诊、误诊 ;母亲妊娠梅毒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或预防先天梅毒的发生 ;对孕产妇 ,加强健康教育 ,以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提高随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梅毒 阳性 健康教育 预防 早治疗 临床表现 TPPA 随访率 早诊断 血清学检查
下载PDF
性病患者求医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9
作者 向国华 《医学与社会》 2002年第5期47-49,共3页
旨在探讨性病患者求医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文章通过对 32 8例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 :性病患者心态变化主要为恐惧及担心治愈困难、毁誉、传染子女或配偶及癌变 ;性别、文化程度、疾病认知水平、夫妻和谐程度及广告媒传为正... 旨在探讨性病患者求医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文章通过对 32 8例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 :性病患者心态变化主要为恐惧及担心治愈困难、毁誉、传染子女或配偶及癌变 ;性别、文化程度、疾病认知水平、夫妻和谐程度及广告媒传为正确求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就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病患者 求医行为 特征 影响因素 STD
下载PDF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戴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061-2063,共3页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的治疗措施,了解其妊娠结局。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2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给予大剂量水剂青霉素2400万单位/d静脉滴注(400万单位/次,1次/4 h),连续14 ...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的治疗措施,了解其妊娠结局。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23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合并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给予大剂量水剂青霉素2400万单位/d静脉滴注(400万单位/次,1次/4 h),连续14 d规则抗梅治疗。结果 RPR滴度无增高,均无梅毒疹发生,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妊娠结局:足月分娩率95.65%,早产1例(4.35%),出生体重2.9-4.1 kg,体检发育未见异常;TPPA(+)RPR(+)者3例(13.04%),TPPA(+)RPR(-)19例(82.61%),TPPA(-)RPR(-)1例(4.35%),无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随访:RPR均于出生后6个月转阴,TPPA均于出生后9个月转阴;随访2-3年,23例婴幼儿体格发育与智力发育无异常。结论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梅毒血清固定孕妇安全、有效,能控制先天梅毒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梅毒 血清固定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尖锐湿疣复发与其皮损中-γIFN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何强 张力文 +2 位作者 戴艳 陈兴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3188-3190,共3页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CA)复发与其皮损中-γIFN表达的关系,探讨CA的复发机制。方法根据CA患者治疗后的转归,将CA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22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γ-IFNmRNA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疣体组织中的表...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CA)复发与其皮损中-γIFN表达的关系,探讨CA的复发机制。方法根据CA患者治疗后的转归,将CA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22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γ-IFNmRNA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疣体组织中的表达,并与未复发组CA患者和复发组CA患者的初发皮损组织中-γIFNmRNA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皮损组织和初发皮损组织中分别是1.3±0.1、6.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538,P<0.01);-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皮损组织和未复发组CA患者皮损组织中分别是1.3±0.1、6.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36,P<0.01);-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初发皮损组织和未复发组CA患者皮损组织中分别是6.5±0.1、6.7±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复发患者皮损组织中-γIFNmRNA表达明显低下,提示CA的复发可能与其皮损组织中γ-IFN表达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细胞免疫 免疫失衡
原文传递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表达CD40和CD40L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江文 +1 位作者 陈兴平 陈映玲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13-614,共2页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表达CD40和CD40L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CA患者BCGPSN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人PBMC中CD40和CD40L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CA患者PBMC中CD40和CD40L阳性...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表达CD40和CD40L的影响。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CA患者BCGPSN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人PBMC中CD40和CD40L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CA患者PBMC中CD40和CD40L阳性细胞数较正常人显著降低(t=5.385,P<0.05;t=3.418,P<0.05);BCGPSN组治疗后PBMC中CD40和CD40L的阳性细胞百分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7.764,P<0.05;t=17.24,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D40和CD40L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且复发率高于BCGPSN组。结论BCGPSN对CA患者PBMC的CD40和CD40L表达可能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卡介菌多糖核酸 抗原 CD40 CD40配体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T细胞亚群的调节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查锦东 +2 位作者 江文 陈兴平 陈映玲 《中国药师》 CAS 2008年第6期695-697,共3页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者和60例CA患者(BCG-PSN组40例和病例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并对BCG- PSN治疗CA的临床疗效进行了...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者和60例CA患者(BCG-PSN组40例和病例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并对BCG- PSN治疗CA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治疗前CA患者外周血CD_3^+T、CD_4^+T细胞百分率和CD_4^+/CD_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BCG-PSN组患者外周血CD_3^+T、CD_4^+T细胞百分率于治疗后显著升高(P<0.001),CD^+ T_4/CD_8^+T细胞恢复平衡;病例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_3^+T、CD_4^+T、CD_8^+T细胞百分率治疗前后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观察证实BCG-PSN能够显著提高CA临床治愈率,降低CA的复发率。结论:CA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失衡;BCG.PSN可使CA患者T细胞亚群恢复正常比例而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以提高其临床疗效、减少其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T细胞亚群 卡介菌多糖核酸
下载PDF
The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 of Recurrence Condyloma Acuminatum Patients Produce Lower Level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Stimulated with LPS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礼义 陈兴平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3年第3期317-319,共3页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Condyloma acuminatum (CA) recurrence,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A recurrence with the ability of the host derived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 (LCL) stimulated by LPS to produce tumor necrosis fac...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Condyloma acuminatum (CA) recurrence,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A recurrence with the ability of the host derived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 (LCL) stimulated by LPS to produce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EBV-transformed B LCL were used as TNF producing cells The ability of LCL stimulated by LPS to produce TNF was measured by bio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CL from CA patients (including recurrent and non-recurrent CA patients) produced similar level of TNF stimulated by LPS to that of normal controls (29 54%±11 28% vs 34 31%±11 46%, P =0 1498) The LCL of CA recurrent patients produced significantly lower amount of TNF than that of non-recurrent CA patients (23 72%±7 41% vs 37 33%±11 10%, P =0 0032)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s, CA recurrent patients showed a decreased ability to produce TNF (23 72%±7 41 vs 34 31%±11 46, P =0 0054), whereas CA non recurrent patients had the similar ability to the controls (37 33%±11 10 vs 34 31%±11 46, P =0 4914)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onset of CA was not relevant to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produce TNF But the recurrence of CA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bility to produce TNF It wa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TNF involved cellular immunity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learance of the residual HPV by the host aft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dyloma acuminatum RECURRENCE tumor necrosis factor
下载PDF
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礼义 +1 位作者 陈兴平 吴雄文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28-530,共3页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复发与个体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分泌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尖锐湿疣的复发遗传基础。方法利用体外多次传代培养的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株(LCL)作为TNF产生细胞,采用生物活性检测法检测LCL在LPS刺激下分泌TNF的能力。结果实...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复发与个体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分泌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尖锐湿疣的复发遗传基础。方法利用体外多次传代培养的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株(LCL)作为TNF产生细胞,采用生物活性检测法检测LCL在LPS刺激下分泌TNF的能力。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尖锐湿疣患者组(包括复发患者和未复发患者)LCL的TNF分泌能力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30.14%±12.27%与34.06%±12.06%,P=0.1136);而尖锐湿疣复发组的TNF分泌能力明显低于尖锐湿疣未复发组(24.75%±7.51%与36.62%±10.96%,P=0.00016);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尖锐湿疣复发组的TNF分泌能力明显低下(P=0.00054),尖锐湿疣未复发组则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3517)。结论在清除治疗后残留HPV病毒的过程中,TNF参与的细胞免疫机制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TNF 复发 对照组 正常人 患者 肿瘤坏死因子 显著性 能力
原文传递
糖皮质激素联合TNF-α抑制剂成功治疗疱疹样脓疱病二例
16
作者 黎龙珊 李汀影 +1 位作者 张小超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4期265-268,共4页
妊娠期疱疹样脓疱病的治疗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治疗的主要难点在于妊娠用药的局限性。口服激素、环孢素是推荐治疗IH的一线用药方案,在其他药物使用疗效不佳时可谨慎使用生物制剂。既往有使用TNF-α成功治疗IH的病例报道,本文报道的... 妊娠期疱疹样脓疱病的治疗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治疗的主要难点在于妊娠用药的局限性。口服激素、环孢素是推荐治疗IH的一线用药方案,在其他药物使用疗效不佳时可谨慎使用生物制剂。既往有使用TNF-α成功治疗IH的病例报道,本文报道的2例疱疹样脓疱病在常规治疗病情控制不佳时,使用了不同的TNF-α拮抗剂,患者的皮损均在分娩之前得到了控制,并分娩出健康新生儿,为IH的治疗提供参考,但更加安全、系统的治疗方案仍需要更多的病例去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样脓疱病 IL-36RN TNF-Α抑制剂
下载PDF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艳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98-601,共4页
对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原位杂交及基因重排进行分析。面部、四肢多发性红斑、结节及溃疡,组织病理呈血管炎改变,而免疫组化表达CD2(+)、CD3(+)、CD5(部分+)、CD7(部... 对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原位杂交及基因重排进行分析。面部、四肢多发性红斑、结节及溃疡,组织病理呈血管炎改变,而免疫组化表达CD2(+)、CD3(+)、CD5(部分+)、CD7(部分+)、CD43(+)、CD4(+)、CD8(-)、CD56(+)、颗粒酶B(GrB)(+)、T细胞胞内抗原(TIA)-1(+)、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D20(-)、细胞特异性活化蛋白(PAX)-5(-)、Ki-67(LI约60%),EBV原位杂交阳性,骨髓穿刺未见异常,未检测到T细胞抗原受体(TCR)克隆性基因重排,鼻咽部未受累。诊断: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迅速,对化疗不敏感,预后差。诊断有赖于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免疫表型检测、EBV原位杂交技术以及基因重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结外NK T细胞 鼻型
下载PDF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病人外周血CD8^+T细胞细胞因子表达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查锦东 +2 位作者 江文 陈兴平 陈映玲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12-516,共5页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病人外周血CD8q+T细胞内白细胞介素类(IL-2、IL-4、IL-12)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CA病人分为2组,均采用CO_2激光去除疣体。BCG-PSN组40例,激光术后开始加用BCG-PSN 1.0...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尖锐湿疣(CA)病人外周血CD8q+T细胞内白细胞介素类(IL-2、IL-4、IL-12)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CA病人分为2组,均采用CO_2激光去除疣体。BCG-PSN组40例,激光术后开始加用BCG-PSN 1.0mg,im,qod,连续18次,36d为一个疗程。病例对照组20例,激光术后未再用任何药物治疗。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组外周血CD8+T细胞IL-2、IL-4、IL-12、IFN-γ的水平。结果:治疗前CA病人外周血IL-2、IL-12和IFN-γ阳性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cl/Tc2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BCG-PSN组外周血IL-2、IL-12和IFN-γ阳性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病例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2组变化差异非常显著(P<0.01)。BCG-PSN组治愈率82%,显著高于病例对照组(45%,P<0.01);复发率18%,低于病例对照组(55%,P<0.01)。结论:CA病人存在Tcl/Tc2失调,BCG-PSN可通过上调CA病人外周血CD8+T细胞IL-2、IL-12、IFN-γ的表达,纠正机体细胞因子失调而提高CA病人临床疗效、减少其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CD8阳性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类 卡介菌多糖核酸
下载PDF
早期胎传梅毒15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兴平 周礼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52-353,共2页
目的 探讨早期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999年 5月~ 2 0 0 3年 3月收治的 15例早期胎传梅毒。结果 皮肤损害 15例 ,早产儿 8例 ,低体重儿 9例 ,贫血 12例 ,肝脾肿大 11例 ,骨损害 1例 ,鼻炎 4例 ,新生儿肺炎 4例... 目的 探讨早期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999年 5月~ 2 0 0 3年 3月收治的 15例早期胎传梅毒。结果 皮肤损害 15例 ,早产儿 8例 ,低体重儿 9例 ,贫血 12例 ,肝脾肿大 11例 ,骨损害 1例 ,鼻炎 4例 ,新生儿肺炎 4例。梅毒血清学检查 :TPPA阳性 15例 ,RPR阳性 14例。选用青霉素治疗 ,临床症状消失 5例 ,好转 8例 ,死亡 1例 ,放弃治疗 1例。发生吉海反应 2例。结论 典型皮肤损害可作为早期胎传梅毒诊断的主要依据 ;对不明原因的新生儿贫血应警惕胎传梅毒 ;治疗中可发生吉海反应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传梅毒 临床表现 青霉素 药物治疗 血清学检查 吉海反应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增殖性红斑一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婷梅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98-399,共2页
临床资料 患者,男,45岁。主因龟头红斑、肿块、溃疡、结痂伴轻微疼痛感4年余,于2014年5月就诊。患者4年前龟头出现直径约1 cm的红斑,渐出现糜烂、结痂,伴轻微疼痛。曾于外院诊治,具体诊疗经过不详,病情未见好转。皮损渐扩大,且... 临床资料 患者,男,45岁。主因龟头红斑、肿块、溃疡、结痂伴轻微疼痛感4年余,于2014年5月就诊。患者4年前龟头出现直径约1 cm的红斑,渐出现糜烂、结痂,伴轻微疼痛。曾于外院诊治,具体诊疗经过不详,病情未见好转。皮损渐扩大,且局部隆起形成肿块,2个月前皮损中央出现溃疡、结痂。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特殊疾病史及冶游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史,无包皮过长史。体格检查:系统体检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龟头见直径约2.5 cm的红色斑块,中央溃疡,其上见棕黄色结痂及少许渗液(图1),中等程度压痛,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实验室检查:血、尿、粪、肝功能及肾功能正常,梅毒血清学试验及艾滋病病毒抗体均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皮突不规则延长,表皮局部细胞排列紊乱,有大小、形态异形,部分胞质淡染,较多核分裂相;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充血,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诊断:增殖性红斑。治疗: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光动力治疗结束后口服胸腺肽肠溶片(30 mg/d)维持治疗。5-氨基酮戊酸(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前用灭菌生理盐水配制成20%浓度。He-Ne激光器(武汉凌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波长为635 nm,输出功率为100 mW。治疗前清除患者皮损表面鳞屑或痂皮,纱布浸取适量配制好的5-氨基酮戊酸溶液湿敷于皮损及其周围1 cm处,外用塑料薄膜封包及厚纱布避光4 h。4 h后He-Ne激光照射20 min,能量密度约100 J/cm2。每周治疗1次,共进行5次。患者在激光照射过程中出现疼痛感,可耐受,无其他不适感。经5次治疗后,患者皮损基本消退(图3a-3e)。目前光动力治疗结束后2个月,患者皮损已完全消退,仍在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 增殖性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