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京津唐张地区时间上连续的重力变化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被引量:64
1
作者 顾功叙 +3 位作者 郑金涵 卢红艳 端法 JohnT.Kuo(郭宗汾)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8期1919-1930,共12页
近15年来,京津唐张地区发生了十几个4~5级的地震,通过对北京白家疃台观测到的时间连续重力变化资料的分析,伴随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重力变化基本图象已经呈现出来.由于对重力变化的观测一般在地表进行,明显的主要的干扰来自近地表水,... 近15年来,京津唐张地区发生了十几个4~5级的地震,通过对北京白家疃台观测到的时间连续重力变化资料的分析,伴随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重力变化基本图象已经呈现出来.由于对重力变化的观测一般在地表进行,明显的主要的干扰来自近地表水,深部地下流体分布在地壳所有深度上,而且也对孕震过程有响应.因此,地下流体对重力变化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流体,包括近地表水和分布在地壳所有深度上的地下流体,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的过程中局部重力变化所起的作用比我们以前认识的要重要得多.丰富的资料证明,似乎膨胀失稳(IPE)模式至少不适用于京津唐张地区地震的孕育与发生.为了更真实反映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需要对原来提出的联合膨胀(CDM)模式进行修改.京津唐张地区的孕震区可以模拟成一个大的充满流体的多孔隙介质的受压体,它不仅包括未来破裂区外围的受压体也包括破裂区本身.包括未来破裂区外围的受压体受到变化相对比较小的现存区域应力场的作用,而未来破裂区涉及到非常高的局部应力集中,和/或超孔隙压的作用.用修改的联合膨胀模式(MCDM)和已知的该地区物理参数计算的重力变化形态与观测到的剩余重力变化很相象.很明显,剩余重力变化,除了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产生响应外,主要是对近地表水和地下流体的响应,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唐张地区 重力变化 地震观测 前兆事件
原文传递
利用重力资料反演京津唐张地区震质中 被引量:21
2
作者 郑金涵 宋胜合 +2 位作者 卢红艳 郭宗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2-431,452,共10页
流动重力观测结果显示 ,地震孕育过程中重力变化最大处往往不与震中重合 ,美国科学家J .T .Kuo(郭宗汾 )提出了孕震体质量变化中心震质源 (hypocentroid)和其在地表的投影震质中 (epicentroid)的概念 .本文采用球、椭球和圆柱体等 3种... 流动重力观测结果显示 ,地震孕育过程中重力变化最大处往往不与震中重合 ,美国科学家J .T .Kuo(郭宗汾 )提出了孕震体质量变化中心震质源 (hypocentroid)和其在地表的投影震质中 (epicentroid)的概念 .本文采用球、椭球和圆柱体等 3种旋转体模型模拟孕震体 ,分别计算孕震体均匀膨胀引起的表面重力变化模型 ,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 1981~ 2 0 0 0年发生在京津唐张测网内 16次M >4 .0地震进行震质中迭代反演 .计算精度表明 ,圆柱体模型为三者中的最隹模型 .研究了震中、震质中与断层之间的位置关系 ,发现京津唐张地区M 4~ 5地震震质中与震中的距离在 0~ 4 0km之间 ,震中一般发生在断层末端 ,或断层交汇处 ;而震质中大都发生在断层间的块体内 ,且成丛分布 .这意味着区域内存在小范围的构造地震孵化区 ,一次次地震在孵化区内孵化 ,但却在其周围发生 .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 震质中 膨胀模型 流动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下载PDF
1985~2003京津唐张地区重力变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卢红艳 郑金涵 +2 位作者 端法 郭凤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4期887-892,共6页
本文分析了京津唐张地区1985~2003年详实的重复重力测量资料,重力变化的图像显示该地区的重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测网南部地区出现的较大范围重力增加,增加幅值在(100~300)×10^(-8)m·s^(-2)之间... 本文分析了京津唐张地区1985~2003年详实的重复重力测量资料,重力变化的图像显示该地区的重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测网南部地区出现的较大范围重力增加,增加幅值在(100~300)×10^(-8)m·s^(-2)之间,从可搜集到的高程及地下水资料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流体而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测网北部山区重力趋势性减小,19年减小幅值约30×10^(-87)m·s^(-2),与香山绝对重力点的变化量相当,高程及地下水对此种趋势的影响不大,大面积山区继承性、同步性的构造运动可能是造成地表重力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地区重力变化的明显特征是1990年6月至1994年6月间有一重力的快速下降然后上升过程,这可能是与1995年10月滦县 M 5.9地震有关的重力变化.相比之下地下水位的变化对重力趋势的影响较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唐张地区 重力变化区域性特征 抽取地下流体 地表沉降
下载PDF
1997~2003白家疃地震台记录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端法 +2 位作者 郑金涵 卢红艳 郭凤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4年第4期883-886,共4页
本文从介绍白家疃台站的 Geodynamics TRG—1型潮汐重力仪数字化重力固体潮观测系统入手,对所记录到的1999.6~2002.6期间的重力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一长达3年、变化幅度为130×10^(-8)m·S^(-2)的重力变... 本文从介绍白家疃台站的 Geodynamics TRG—1型潮汐重力仪数字化重力固体潮观测系统入手,对所记录到的1999.6~2002.6期间的重力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这一长达3年、变化幅度为130×10^(-8)m·S^(-2)的重力变化可能是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场前兆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变化 昆仑山口地震 地震前兆 白家疃台
下载PDF
北京重力地球潮参数和重力仪力学特性的测定 被引量:2
5
作者 郑金涵 端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87-493,共7页
根据北京白家疃测站8台GEO潮汐重力仪对比观测的资料,采用标准线性体流变模型模拟重力仪及记录系统的力学特性,计算各台仪器的格值改正系数、主潮汐波的振幅衰减系数和相位滞后;确定北京重力地球潮的振幅因子δ和相让滞后为δ(... 根据北京白家疃测站8台GEO潮汐重力仪对比观测的资料,采用标准线性体流变模型模拟重力仪及记录系统的力学特性,计算各台仪器的格值改正系数、主潮汐波的振幅衰减系数和相位滞后;确定北京重力地球潮的振幅因子δ和相让滞后为δ(M2)=1.1784,δ(O1)=1.1804,δ(M2)/δ(O1)=0.9983,(M2)=0.07°,(O1)=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 重力地球潮 重力仪 力学特征 潮汐参数
下载PDF
LaCoste G型重力仪气压改正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宋胜合 郑金涵 +1 位作者 端法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8年第1期68-72,共5页
在探讨LaCosteG型重力仪气压响应的数学力学模型及模型参数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气压改正程序。根据北京高崖口基线的实验观测资料,计算了G570仪器的气压响应模型参数,并对灵山基线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气压改... 在探讨LaCosteG型重力仪气压响应的数学力学模型及模型参数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气压改正程序。根据北京高崖口基线的实验观测资料,计算了G570仪器的气压响应模型参数,并对灵山基线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气压改正,基本消除了气压影响,明显提高了观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模型 响应模型 气压改正 重力仪
下载PDF
Earthquake epicentroids in the Beijing- Tianjin-Tangshan-Zhangjiakou region inversed by gravity variation data 被引量:1
7
作者 郑金涵 宋胜合 +2 位作者 卢红艳 郭宗汾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4期449-458,共10页
Gravity variation data observed in the process of seismogenesis and occurrences of earthquakes show that the location with the greatest gravity changes does not necessarily coincide with the epicenter. To explain this... Gravity variation data observed in the process of seismogenesis and occurrences of earthquakes show that the location with the greatest gravity changes does not necessarily coincide with the epicenter. To explain this we defined the center of effective mass of stress volume as hypocentroid, and the vertical projection of which on the earths surface as epicentroid. Here we adopt three rotating models, including spheroid, ellipsoid and cylinder, to represent the region of an impending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models of gravity variations induced by uniform dilatancy, epicentroids associated with sixteen earthquakes with M>4.0 occurred in 1981~2000 in the Beijing-Tianjin-Tangshan-Zhangjiakou region a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a proposed least squares iterative inversion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ylinder model is preferable to the other two, and epicentroids obtained by the cylinder model separate from the epicenters by a range of 0~40 km. Epicentroids are inevitably located within intact tectonic blocks, and usually cluster in groups; while the epicenters are generally located at the terminations of faults or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faults. It seems that there exist earthquake-hatching areas in the block among faults. Earthquakes hatch in these areas, but occur around these areas, meanwhile the existence of fault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variation dilatancy model epicentroid inversion +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