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空间配置的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的净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李莎莎 田昆 +2 位作者 周耀华 杨红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51-1955,共5页
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湿地湖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格局对湿地水体净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选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野菱(Trapa incis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等4... 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湿地湖滨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格局对湿地水体净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选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野菱(Trapa incis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蓖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等4种云南高原湿地常见湖滨带植物物种,以不同配置方式分别构建4种不同植物群落:茭草-金鱼藻-金鱼藻(Z-C-C)、茭草-野菱-金鱼藻(Z-T-C)、茭草-蓖齿眼子菜-蓖齿眼子菜(Z-P-P)、和茭草-蓖齿眼子菜-金鱼藻(Z-P-C),对不同植物群落净化污水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植物群落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不同,经过Z-C-C群落处理后水体的COD降低率为(50.56±1.98)%,显著低于Z-T-C群落(69.66±4.15)%、Z-P-P群落(64.29±1.05)%,Z-P-C群落(66.67±1.13)%,(P<0.05);经过Z-T-C群落处理后水体TN降低率为(24.69±4.64)%,显著低于Z-C-C群落(53.29±0.71)%、Z-P-P群落(53.36±2.04)%、Z-P-C群落(54.44±0.29)%,(P<0.05);各群落对NH4+-N去除率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71.77±0.37)%,(67.22±0.53)%,(69.22±0.13)%,(80.85±0.31)%。研究表明:3种植物配置模式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比2种植物配置模式的好;适当增加沉水植物的配置比例,可提高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效果;根系发达的植物具有更强的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空间配置 生活污水 净化作用
下载PDF
污水化学除磷技术的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江映翔 周平 《云南环境科学》 2005年第B05期45-48,共4页
综述了化学除磷的各种方法,原理,特点及其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化学除磷技术—固定化活性氧化镧的化学—吸附除磷技术。通过将其和一般的化学除磷技术进行对比,介绍了该技术所具备的开发潜质。
关键词 活性氧化镧 固定化 除磷 污水处理
下载PDF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装置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机电信息》 2012年第24期17-17,19,共2页
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基本任务和可靠性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提高继电保护可靠性运行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探讨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装置的可靠性。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 自动化装置 可靠性
下载PDF
典型高原湖滨带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24
4
作者 赵立君 +3 位作者 王妍 赵蓉 任伟 徐鸣洲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1-410,共10页
【背景】高原湖泊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而湖滨带作为湖泊的保护屏障对外源污染物具有拦截净化等作用,水环境变化则会对底泥细菌产生深刻影响。【目的】探究高原湖滨带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水体富营养化之间的联系。【方法】基于16S r... 【背景】高原湖泊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而湖滨带作为湖泊的保护屏障对外源污染物具有拦截净化等作用,水环境变化则会对底泥细菌产生深刻影响。【目的】探究高原湖滨带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与水体富营养化之间的联系。【方法】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阳宗海南岸湖滨带8个不同样点的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结合样品水体环境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探讨了水体富营养化对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及丰富度的影响。【结果】湖滨带底泥细菌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存在响应关系,在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的区域(S3)细菌丰富度较高,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taxonomicunits,OTU)高达1473。反之,在富营养化程度低的区域(S1)细菌丰富度较低,OTU为730。阳宗海南岸湖滨带底泥中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含有少量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具有相关性,在中度富营养化区域,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比重高达44.1%,而在轻度富营养化区域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比重仅为15.6%。通过环境因子分析发现,阳宗海湖滨底泥细菌受总磷(TP)、叶绿素a(Chla)和总氮(TN)影响较强。【结论】研究结果明确了高原湖泊湖滨带底泥细菌种群的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加深了高原湖泊底泥细菌的了解,为高原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滨带 底泥细菌 水体富营养化 细菌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喀斯特高原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和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20
5
作者 吴丽芳 王紫泉 +3 位作者 王妍 杨波 张叶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32-2340,共9页
探究岩溶区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对石漠化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镇为研究区,探究了4种石漠化程度(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土壤碳、氮、磷养分计量特... 探究岩溶区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对石漠化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镇为研究区,探究了4种石漠化程度(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土壤碳、氮、磷养分计量特征及6个土壤酶活性(淀粉酶、脲酶、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脱氢酶和FDA水解酶)随石漠化程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特征为重度>轻度>潜在>中度,全磷含量变化特征为重度>中度>潜在>轻度;C꞉N为潜在、轻度石漠化土壤高于中度、重度石漠化土壤,C꞉P、N꞉P变化特征为轻度>潜在>重度>中度。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为重度石漠化土壤最高;C꞉N、C꞉P、N꞉P为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土壤最高。不同土壤酶活性在不同石漠化程度中变化特征不一致,其中,重度石漠化土壤脲酶、脱氢酶活性最高;中度石漠化土壤淀粉酶、脲酶活性最低,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轻度石漠化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最低。冗余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与其他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TP与淀粉酶、FDA水解酶呈负相关,与其他酶活性呈正相关;C꞉N、C꞉P、N꞉P与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因子对土壤酶活性变异影响大小排序为:全氮>有机碳>pH>全磷>C꞉N>N꞉P>C꞉P,其中全氮解释了64.4%的土壤酶活性变异。结合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该研究表明,全氮是影响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土壤酶 限制因子
下载PDF
典型岩溶湿地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滇东南普者黑流域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肖羽芯 王妍 +3 位作者 郭玉静 张紫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55,共9页
以滇东南典型岩溶湿地普者黑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确定区划目标前提下,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工具,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区域发展优势度3个方面,明确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 以滇东南典型岩溶湿地普者黑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确定区划目标前提下,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工具,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区域发展优势度3个方面,明确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区域分异规律,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大区、6个亚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普者黑流域的生态功能区,明确各个小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农林生态农业建设功能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低下,区域经济发展需以水源保护为前提;东部生态旅游功能区的生计模式搭配不合理,区域应将生态环保理念与经济发展结构相结合;南部湿地生态保护功能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突出,但工业污染严重,控制区域工业污染同时应采取相应水土保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敏感性 AHP分析法 信息熵 生态环境敏感性 区域发展 普者黑流域
下载PDF
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9
7
作者 赵立君 +3 位作者 王妍 赵蓉 李波 郑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933-3940,共8页
为研究高原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探寻底泥砷含量及砷形态与微生物之间的联系,采集云南省阳宗海东、西、南、北岸湖滨湿地底泥样品,利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丰富度特征,探讨... 为研究高原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探寻底泥砷含量及砷形态与微生物之间的联系,采集云南省阳宗海东、西、南、北岸湖滨湿地底泥样品,利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砷污染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丰富度特征,探讨了不同砷形态差异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底泥砷含量对微生物丰富度影响显著,砷含量高的南岸区域微生物的丰富度较高,OTU为1286~1473.而砷含量较低的西岸区域微生物丰富度也随之较低,OTU为693~1339.阳宗海湖滨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主要优势类群为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15.6%~59.6%)、Chloroflexi(绿弯菌门,10.1%~44.9%)及少量的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和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底泥中砷形态主要以残渣态砷(F5)和无定型氧化物结合态砷(F3)为主,无定型氧化物结合态砷(F3)对底泥微生物类群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底泥中生物有效态砷(非专性吸附态砷+专性吸附态砷+无定型氧化物结合态砷)占到19.3%~58.6%,存在环境释放风险.研究结果加深了对砷污染高原湖泊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的认识,为湖泊砷污染防治提供微生物治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污染 湖滨湿地 底泥 砷形态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断陷盆地不同石漠化生态修复类型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及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水琳 马丽娜 +3 位作者 王妍 李成荣 刀明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74,共6页
[目的]揭示断陷盆地石漠化生态修复区土壤养分、酶活性特征,筛选修复效果较好的模式,为石漠化修复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典型断陷盆地云南省建水县为研究区,探究4种植被修复类型(云南松+银木荷人工混交林、柏木+银木荷人工混交林... [目的]揭示断陷盆地石漠化生态修复区土壤养分、酶活性特征,筛选修复效果较好的模式,为石漠化修复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以典型断陷盆地云南省建水县为研究区,探究4种植被修复类型(云南松+银木荷人工混交林、柏木+银木荷人工混交林、干香柏人工纯林、自然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及酶活性特征(淀粉酶、脱氢酶、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FDA水解酶、脲酶)。[结果]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5.81,1.89,0.41 g/kg,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为自然植被恢复下最高,全磷含量为干香柏纯林下最高;自然植被恢复下土壤C∶P与N∶P最高,C∶N最高的为柏木+银木荷混交林。土壤淀粉酶活性为干香柏人工纯林最高,自然恢复植被恢复下最低,其余酶活性均为自然植被恢复下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pH值会对土壤酶活性产生影响,且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最主要养分因子为全氮,解释了72.3%的土壤酶活性变异。[结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不同,经18 a植被修复后,自然植被恢复和干香柏人工纯林两种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条件较好,是该地区较为合适的植被修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化学计量特征 酶活性 断陷盆地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分步絮凝沉淀-藻类法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祥林 诸震 +5 位作者 卢敏伟 蒋育钟 程红 石钰洁 罗加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20-23,共4页
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净化,目前尚无完善有效的措施,应用:分步絮凝沉淀-藻类法的治理工艺,NES型絮凝剂和螺旋藻的特性,将它们结合起来,处理COD30000mg/L(铬法),NH_3-N12000mg/l,Cu60mg/l左右的污水,其累计总去除率达97.7%以上,这为高浓度... 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净化,目前尚无完善有效的措施,应用:分步絮凝沉淀-藻类法的治理工艺,NES型絮凝剂和螺旋藻的特性,将它们结合起来,处理COD30000mg/L(铬法),NH_3-N12000mg/l,Cu60mg/l左右的污水,其累计总去除率达97.7%以上,这为高浓度有机污水的进一步处理提供了又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步絮凝 螺旋藻 沉降 有机污水
下载PDF
不同立地环境下金沙江干热河谷各区段植物多样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杜寿康 唐国勇 +6 位作者 雷晨雨 许英杰 阮长明 孙永玉 张春华 王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2-749,共8页
【目的】为更精准地保护和修复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明晰不同立地环境下金沙江干热河谷各区段植物多样性结构特征与差异。【方法】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调查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中段和下段共47个样地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等。【... 【目的】为更精准地保护和修复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明晰不同立地环境下金沙江干热河谷各区段植物多样性结构特征与差异。【方法】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调查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中段和下段共47个样地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等。【结果】(1)金沙江干热河谷植物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从上段到下段有增加趋势,植物丰富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天然林(20.56)、人工林(12.16)、稀树灌草丛(8.00),天然林和人工林之间多样性和均匀度差异均不显著。(2)随海拔上升,植物多样性有增加趋势。阴坡植物多样性显著高于阳坡(P<0.05)。(3)在海拔800~1 400 m,上段、中段和下段多样性差异不显著,而在海拔1 400~2 000 m,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下段、中段、上段;同一坡向下段的植物多样性均高于中段和上段,且下段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上段(P<0.05)。【结论】受海拔和坡向等立地环境的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各区段植物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局部造林可提高当地的植物多样性。图1表4参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流域区段 植物多样性 立地环境
下载PDF
混凝剂和混凝方法对UV_(254)的处理效率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海峰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09年第5期11-14,28,共5页
给出了UV254的定义,论述了去除UV254的几种混凝剂和混凝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进而从机理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可以得出最佳混凝剂和混凝方法。
关键词 混凝 混凝剂 UV254去除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区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丽芳 王妍 +3 位作者 王紫泉 杨波 张叶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69,共7页
围绕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集了4种人工植被类型(云南松+银木荷人工混交林、柏木+银木荷人工混交林、干香柏人工纯林、云南松人工纯林)恢复18 a的石漠化区土壤,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其... 围绕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集了4种人工植被类型(云南松+银木荷人工混交林、柏木+银木荷人工混交林、干香柏人工纯林、云南松人工纯林)恢复18 a的石漠化区土壤,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科学构建岩溶石漠区生态恢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各人工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从高到低为0.25~2.00 mm(41.69%)、>2.00 mm(33.91%)、<0.25 mm(24.40%)。4种人工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6.32、1.16、0.30 g·kg^(-1),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均为干香柏人工纯林、柏木+银木荷人工混交林、云南松+银木荷人工混交林、云南松人工纯林。团聚体粒径、林型以及粒径与林型的交互作用均对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有显著影响,但对土壤w(C)∶w(N)无显著影响,粒径、林型对土壤w(C)∶w(P)、w(N)∶w(P)有显著影响。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碳氮磷质量分数主要集中于0.25~2.00 mm粒径,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碳、氮、磷比值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w(C)∶w(P)与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w(N)∶w(P)与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氮素是该地区主要的限制营养元素。本研究表明团聚体粒径、林型均会影响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比,且干香柏人工纯林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它人工植被类型,是该岩溶石漠化区较为适宜的人工林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生态化学计量学 植被类型 石漠化
下载PDF
对农村环境教育的思考——基于滇池、洱海湖滨区农村的实地调查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寒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1-195,共5页
将对洱海、滇池湖滨区两个村庄的实地调查结果与我国农村环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结合在一起分析,对农村环境教育的对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方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当前的农村环境教育多面向农村中小学开展,而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 将对洱海、滇池湖滨区两个村庄的实地调查结果与我国农村环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结合在一起分析,对农村环境教育的对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方式进行了思考,提出当前的农村环境教育多面向农村中小学开展,而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引起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农村成年劳动力,故须以他们为主开展农村环境教育,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活动方式上贴近当地农民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各地情况不一,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亦须因村而异因人而异有所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环境教育 滇池、洱海湖滨区
下载PDF
典型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演变及突变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超 闻国静 +3 位作者 王妍 张紫霞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65,共9页
以典型发育的岩溶地貌—普者黑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对2006—2015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0年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过程及突变特征进行评价。... 以典型发育的岩溶地貌—普者黑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对2006—2015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0年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过程及突变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5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逐渐减小,生态脆弱性等级综合表现为中度脆弱;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格局较为散乱,极度脆弱区由普者黑流域下游向上游转移。2006—2015年普者黑流域生态环境熵值发生了多次突变,第2阶段(2009—2012年)的突变特征值>第1阶段(2006—2008年)突变特征值>第3阶段(2013—2015年)突变特征值。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叠加作用是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变化的原因,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污染净化和经济发展等为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时空演变 突变 岩溶湿地
下载PDF
污染地下水原位处理PRB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亚伟 《地下水》 2009年第6期100-102,139,共4页
系统介绍了一种新型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PRB(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阐述了PRB的类型、活性材料的选取、反应机理、PRB的构建、应用实例以及存在问题等。并展望了其今后还需深入研究的方向。认为其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环境污染修复技术... 系统介绍了一种新型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PRB(可渗透反应墙)技术。阐述了PRB的类型、活性材料的选取、反应机理、PRB的构建、应用实例以及存在问题等。并展望了其今后还需深入研究的方向。认为其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环境污染修复技术。这将为在我国开展该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污染修复 PRB 可渗透反应墙
下载PDF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熔融过程中物质挥发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祖苍 《环境科学导刊》 2008年第B06期107-110,共4页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中合有的大量有害物质经熔融固化处理是目前最安全的处理方法。但飞灰熔融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挥发会造成二次污染。对在高温下飞灰中Pb、Cr、Cd和SO3、Cl的挥发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动态热重-红外-差热分析对飞灰在升温过...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中合有的大量有害物质经熔融固化处理是目前最安全的处理方法。但飞灰熔融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挥发会造成二次污染。对在高温下飞灰中Pb、Cr、Cd和SO3、Cl的挥发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动态热重-红外-差热分析对飞灰在升温过程中物质的分解挥发进行动态跟踪,其中Pb、Cd挥发率较高。Cr较低,S、Cl在高温下也有大量的挥发,在1100-1300℃时挥发率增长较快,产生的烟气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垃圾 焚烧飞灰 熔融 物质挥发
下载PDF
湿地植物香蒲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分泌物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武淑文 侯磊 +2 位作者 范黎明 叶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51-2760,共10页
为探明阿特拉津胁迫下水生植物根系的生理响应特征,以典型湿地植物香蒲(Typhaangustifolia L.)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实验,研究阿特拉津(0、0.2、0.4 mg·L^(-1)和2.0 mg·L^(-1))胁迫45 d对香蒲根系阿特拉津积累、抗氧化酶活性... 为探明阿特拉津胁迫下水生植物根系的生理响应特征,以典型湿地植物香蒲(Typhaangustifolia L.)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实验,研究阿特拉津(0、0.2、0.4 mg·L^(-1)和2.0 mg·L^(-1))胁迫45 d对香蒲根系阿特拉津积累、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可以在香蒲根系积累且显著降低香蒲生物量。随阿特拉津胁迫的提升,根系丙二醛(MDA)含量持续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增加再降低趋势(P<0.05),且在0.4 mg∙L^(-1)时达到最大值,较对照提高123.7%;阿特拉津胁迫对谷胱甘肽(GSH)活性无明显影响。香蒲根系分泌物中检出的化合物种类随着阿特拉津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多,主要包括烷烃、烯烃、酯、胺、醇、酚、酮和有机酸类化合物,其中烷烃类化合物种类最多且相对含量最大;高浓度阿特拉津胁迫(2 mg∙L^(-1))抑制酯类和醇类化合物的分泌,而提高酚类和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分泌量;根系阿特拉津含量、MDA含量分别与酚类和有机酸类的相对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阿特拉津胁迫诱导的氧化应激激活了香蒲根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植物通过调节分泌物的组成和含量应对胁迫,最终降低了生物量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香蒲 根系分泌物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工艺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应用于生活污水除氮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兴漾 李卫东 《环境科学导刊》 2020年第3期50-54,共5页
以厌氧沉淀塘、垂直潜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表流湿地和生态景观塘为单元构建了4种不同工艺组合的人工湿地系统并应用于生活污水除氮实验研究,连续一年的实验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对生活污水除氮效果差别明显,以潜流... 以厌氧沉淀塘、垂直潜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表流湿地和生态景观塘为单元构建了4种不同工艺组合的人工湿地系统并应用于生活污水除氮实验研究,连续一年的实验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对生活污水除氮效果差别明显,以潜流湿地为单元构建的CW4系统对污水中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分别为52. 23%~82. 46%和38. 72%~88. 46%;而CW3和CW1系统对污水中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最差。此外,不同人工湿地系统在不同季节对生活污水除氮效果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系统 潜流湿地 表流湿地 生活污水处理 氨氮 总氮 除氮效果
下载PDF
磁场/光催化强化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19
作者 熊烈钞 马荣 +3 位作者 伏川东 卢秀秀 彭丽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1311,共11页
人工湿地已成为广泛运用的污水处理方式,但仍存在效率较低等缺陷,而以人工湿地耦合多种强化工艺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分别构建了磁场强化和光催化强化的人工湿地,针对不同进水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24... 人工湿地已成为广泛运用的污水处理方式,但仍存在效率较低等缺陷,而以人工湿地耦合多种强化工艺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分别构建了磁场强化和光催化强化的人工湿地,针对不同进水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24、48、72 h),探究在磁场和光催化强化作用下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TP、PO_(4)^(3-)-P、NH_(4)^(+)-N和COD_(Cr)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加磁场后可促进人工湿地系统对NH_(4)^(+)-N和COD_(Cr)的去除,当HRT为24~72 h时,磁场强化的人工湿地对NH_(4)^(+)-N和COD_(Cr)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58.77%~96.91%、41.16%~85.42%。光催化作用由于大量自由基的生成,对污水中部分污染物降解效果明显,其对TP的去除率最大能达到59.85%,相比传统的人工湿地去除率提高了27.82%;去除NH_(4)^(+)-N和COD_(Cr)的最佳HRT为72 h,其去除率最高分别为67.57%和89.98%,相比传统的人工湿地分别提高了16.77%、2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生活污水 光催化 磁场
下载PDF
普者黑流域土地利用及“源-汇”景观的氮磷输出响应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紫霞 +1 位作者 王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2-1341,共10页
以滇东南典型岩溶流域普者黑为研究对象,在将流域划分为26个子流域的基础上,以2018年3个水期各子流域的水质数据为依据,结合子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流域氮、磷输出与景观特征指数... 以滇东南典型岩溶流域普者黑为研究对象,在将流域划分为26个子流域的基础上,以2018年3个水期各子流域的水质数据为依据,结合子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流域氮、磷输出与景观特征指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丰水期氮、磷输出要高于枯水期和平水期,全流域从外围到中部呈"汇"景观逐渐减小,"源"景观逐渐增大趋势,耕地是流域氮、磷输出的主要"源"景观,水域具有改善水质的"汇"景观功能;耕地、水域面积比例和斑块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与水质之间相互关系显著,说明农业活动是影响普者黑流域氮、磷输出的主要原因,景观的破碎化促使了这一生态过程的发展;3个水期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LWLI)与TP、PO4^3--P和NH4^+-N均呈正相关,枯水期和丰水期时LWLI与所有水质指标均集中于同一象限,LWLI与丰水期TP的回归系数最大,R2为0.856,表明LWLI对水质指标的解释能力远大于传统景观指数,对水质评价及预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空间负荷对比指数(LWLI) 氮输出 磷输出 普者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