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协商政治的“民主性”辨析——一种协商民主理论建构的尝试 被引量:14
1
作者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51,M0003,共14页
协商民主概念的广泛使用对于探寻当代中国协商政治的“民主性”应如何界定、是否可以提炼一种协商民主的理论提出了问题。按照民主政治成立的一般条件,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结构以社会主义公共价值的前置为基础,以公意政党的领导为内生动... 协商民主概念的广泛使用对于探寻当代中国协商政治的“民主性”应如何界定、是否可以提炼一种协商民主的理论提出了问题。按照民主政治成立的一般条件,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结构以社会主义公共价值的前置为基础,以公意政党的领导为内生动力,以公民利益的参与为外在动力,以公共协商的机制为制度载体,满足民主政治的条件要求,并在民主的共识决策“产出”端比自由民主更具优势。协商民主的各个构成要件在逻辑上是相互关联、融为一体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综合性地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中国协商政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也符合协商民主的理论建构逻辑,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作为民主理念的现实模式,协商民主在未来有潜力向着人民民主的理想目标不断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协商政治 公共价值 党的领导 公民参与
原文传递
论“人民”
2
作者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8,共14页
“人民”是现代政治的核心概念。不同于经验性、通俗的“人民”,严肃的、作为政治理论术语的“人民”是反思性概念。古典共和主义基于小共同体的公共善和公民德性形成了较为原始的人民观。自由主义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元,倾向于否定“... “人民”是现代政治的核心概念。不同于经验性、通俗的“人民”,严肃的、作为政治理论术语的“人民”是反思性概念。古典共和主义基于小共同体的公共善和公民德性形成了较为原始的人民观。自由主义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元,倾向于否定“人民”的存在,并在个人或民众的基础上重新定义民主。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民观的虚伪,代之以阶级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需要,继列宁之后,毛泽东完成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构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对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扬弃,是辩证发展的“合题”,其内在结构是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自觉意识与人民内部矛盾的统一,是党的领导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 反思性 公共利益 无产阶级政党 全过程人民民主
下载PDF
中国古典政治文明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政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102,M0006,共13页
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是一项主张,也是一个事实和历史发展的暗线。传统政治文化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思想元素,而是在三个层次上逐步演化、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最终通向中国现代国家的塑造。一是政治体系的理论层面,传统天下... 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是一项主张,也是一个事实和历史发展的暗线。传统政治文化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思想元素,而是在三个层次上逐步演化、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最终通向中国现代国家的塑造。一是政治体系的理论层面,传统天下之公的观念以公理的形式不断进化迭代,产生明清之后的新公理观和现代人民政治观;二是政治主体的精神层面,士人政治主体性以儒家伦常礼教的形式实现,明清之后裂变出独立的人格自律与规训传统,进而与新公理观蕴含的公德价值观结合,形成现代政治主体的革命精神;三是政治行动的方法层面,明清经世之学与经学“实事求是”原则的结合为现代实践论哲学,气学中的朴素辩证法为现代矛盾论哲学,分别准备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政治文化 公理观 人民观 规训化 实践方法论
原文传递
明清之际的两种“公”的观念——从黄宗羲、王夫之比较的视角 被引量:3
4
作者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4-111,共8页
明清之际天下之"公"的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基于明代后期"人欲"的伦理正名而有所发展。其在具体内涵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以黄宗羲为代表,认为存在一种客观实在的、作为资源的"公利","... 明清之际天下之"公"的观念,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基于明代后期"人欲"的伦理正名而有所发展。其在具体内涵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以黄宗羲为代表,认为存在一种客观实在的、作为资源的"公利","公"是对这一客观公共资源的共享;其二以王夫之为代表,认为"私"利是基本的社会现实和思考"公"之秩序的起点,"公"则是各个"私"利间协调和谐的状态。前者是作为"共"的公利共享的"公",后者是作为"通"的私利调和的"公"。这两种不同的"公"的观念体现在黄宗羲和王夫之关于井田论、封建论、君臣关系等领域的观点差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王夫之 井田论 封建论 君臣关系
原文传递
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逻辑与困境 被引量:3
5
作者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6-83,共8页
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逻辑是:以人性好利恶害论和历史变异观为理论基础,并根据其历史观而树立了建立秩序、富国强兵的价值目标;然后针对这一目标,从好利恶害的人性出发,推出其核心的理论内容:法治,以及法治贯彻所需要的愚民弱民、势治、... 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逻辑是:以人性好利恶害论和历史变异观为理论基础,并根据其历史观而树立了建立秩序、富国强兵的价值目标;然后针对这一目标,从好利恶害的人性出发,推出其核心的理论内容:法治,以及法治贯彻所需要的愚民弱民、势治、术治等。根据上述分析,法家思想的困境表现在两方面:一、操作性上,君主负责过重,立法及术治均需君主完成,并对君主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而难以完成;二、价值性上,秩序与富强两目标存在内在矛盾,不可兼得,且秩序不可纯以强制而得保持。更重要的是,此两项目标泯灭了个人性和超越性的价值,而使个人毁灭、文明沦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好利论 历史变异观 富国强兵 操作困境 价值缺陷
下载PDF
论古礼仪式本身作为先秦儒家道德的一种形态 被引量:2
6
作者 江荣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3-119,共7页
传统的儒学研究认为先秦儒家为传统的礼仪形式注入了新的抽象伦理,"礼"的意义就在于其所依附的抽象德目。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先秦儒家道德结构的全部。实际上,儒家所坚持的三代古礼或周礼的固定内容在逻辑上并不能和儒家的抽象... 传统的儒学研究认为先秦儒家为传统的礼仪形式注入了新的抽象伦理,"礼"的意义就在于其所依附的抽象德目。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先秦儒家道德结构的全部。实际上,儒家所坚持的三代古礼或周礼的固定内容在逻辑上并不能和儒家的抽象伦理或德目完全契合,这意味着儒家礼仪形式本身就具有某种独立的道德意义,因此可称为仪式道德。先秦儒家仪式道德的内容是恪守既定的古礼仪式,其依据是对固定的几位古圣王的崇拜,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先秦儒家带有了某种"类宗教"的属性。最后,仪式性的道德与抽象的伦理或德目在先秦儒家的道德结构中是相互独立而并列的,又是相互绑定而融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古礼仪式 仪式道德 圣王崇拜 宗教属性
下载PDF
中国协商民主的特性及其传统政治思想渊源——以明清之际“公”的观念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0-49,共10页
中国的协商民主理论虽然受到西方审议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论的启发和引导,但在实践中又有明显的不同。其特殊性包含三点:一是私利表达的自由,而不是对理性思辨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二是公共价值的预设,而不是寄希望于全体一... 中国的协商民主理论虽然受到西方审议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论的启发和引导,但在实践中又有明显的不同。其特殊性包含三点:一是私利表达的自由,而不是对理性思辨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二是公共价值的预设,而不是寄希望于全体一致的审议结果;三是协商组织的集中,而不是固守去中心化的组织和程序。这些特性可以从明清之际"公"的观念中找到思想渊源。其中,私利的表达自由与顾炎武"合私为公"的观念相关;公共价值前置与黄宗羲"士人公论"的主张相类;协商组织集中性与王夫之"尊君絜矩"的思想相呼应。这样的特征,尤其是公共价值的前置与统领,决定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除了制度化建设之外,还必须重视相应的文化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议民主 协商民主 传统思想 文化建设
下载PDF
论《孝经》中的政治内涵 被引量:1
8
作者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25,共8页
《孝经》的意义在于其中的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的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的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 《孝经》的意义在于其中的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的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的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的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中的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的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的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经》 政治伦理 孝道 君道 臣道
原文传递
早期儒家秩序观中理想与现实的“二重奏”
9
作者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6-121,共6页
早期儒家的秩序观包含两种并列但又存在张力的诉求:一方面儒家围绕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构建了一个德位相配的理想秩序;另一方面,儒家又有以恢复和维持现实秩序为目标的现实关怀。在理想主义追求与现实主义关怀的共同作用下,儒家思想在三个... 早期儒家的秩序观包含两种并列但又存在张力的诉求:一方面儒家围绕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构建了一个德位相配的理想秩序;另一方面,儒家又有以恢复和维持现实秩序为目标的现实关怀。在理想主义追求与现实主义关怀的共同作用下,儒家思想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部张力与妥协:其一,关于尊君之位,由正名发展出现实主义的绝对化尊君与理想主义的革命两种倾向;其二,关于正君之德,分别提出理想主义的禅让和向现实主义妥协的谏诤两种方案;其三,关于化民成俗,儒家主张礼治,而后在现实主义关怀下逐渐礼法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秩序观 理想秩序 现实关怀 礼治
下载PDF
戴季陶主义思想评析
10
作者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1年第4期64-69,共6页
戴季陶主义包含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以儒家仁爱的政治哲学或民生哲学为基础重新将三民主义进行系统的阐释;以上述的"纯正的三民主义"为信仰依归,反对国共合作,主张实行"清党"。前者的思想背景主要是三民主义自身的理... 戴季陶主义包含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以儒家仁爱的政治哲学或民生哲学为基础重新将三民主义进行系统的阐释;以上述的"纯正的三民主义"为信仰依归,反对国共合作,主张实行"清党"。前者的思想背景主要是三民主义自身的理论不足和戴季陶早年的旧学教育经历。后者主要应在国共合作出现了种种困难这一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戴季陶主义既有其思想上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困难和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季陶主义 民生哲学 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
原文传递
德性视角下民主社会中的平庸与伟大——评托克维尔的“德性自由主义”
11
作者 江荣海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68,共7页
托克维尔不同于传统自由主义的利益取向,而另辟蹊径从人的德性与灵魂的伟大,而非物质好处,来考察民主的利弊、自由的意义及民主社会的前途。德性伟大是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而精神平庸则是其社会关切中最终极的敌人。民主是... 托克维尔不同于传统自由主义的利益取向,而另辟蹊径从人的德性与灵魂的伟大,而非物质好处,来考察民主的利弊、自由的意义及民主社会的前途。德性伟大是托克维尔政治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而精神平庸则是其社会关切中最终极的敌人。民主是天意,其意义在于推动人性价值的普及,而其危害则在消灭人性高尚、导致精神平庸。自由在其根本意义上是德性高尚本身,在衍生意义上又是一切伟大德性的基础。自由与德性的建立依赖政治参与和宗教信仰。其中政治参与主要体现为地方自治、公民结社、革命、战争及"帝国主义"事业。对于民主,托克维尔给出了自己和上帝两种对立的视角,前者关注伟大,后者追求公平,面对民主的前景后者乐观,而前者则从德性高低的角度表示深深的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 平庸 自由 德性伟大 政治参与
下载PDF
论“仪”作为独立道德形态之可能性——以先秦儒家古礼仪式为语境 被引量:1
12
作者 《原道》 CSSCI 2018年第1期3-14,共12页
传统的儒学研究认为,先秦儒家为传统的礼仪形式注入了新的抽象道德内涵,'礼'的意义就在于其所依附的抽象德目。然而,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先秦儒家道德结构的全部。实际上,儒家所坚持的三代古礼或周礼的固定内容,在逻辑上并不能和... 传统的儒学研究认为,先秦儒家为传统的礼仪形式注入了新的抽象道德内涵,'礼'的意义就在于其所依附的抽象德目。然而,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先秦儒家道德结构的全部。实际上,儒家所坚持的三代古礼或周礼的固定内容,在逻辑上并不能和儒家的抽象道德内涵或德目一一对应式的完全契合,这意味着儒家'仪'礼形式本身就具有某种独立的道德意义,因此可称为仪式道德。先秦儒家仪式道德的内容是恪守既定的古礼仪式,其依据是对固定的几位古圣王的崇拜,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先秦儒家带有了某种'类宗教'的属性。最后,仪式性的道德规程与抽象的道德原则,在先秦儒家的道德结构中是相互独立而并列的,又是相互绑定而融合的。换言之,先秦儒家所实然秉持的道德结构中,在抽象的伦理体系之外,还将形式性的古礼仪式本身当作其道德的一种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古礼仪式 仪式道德 圣王崇拜 宗教属性
原文传递
理想人格下的“正”“反”原旨与误用——《老子》“阴谋说”的辩证逻辑溯源 被引量:1
13
作者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18,共15页
《老子》不是阴谋之说,但现代学者从辩证法的角度解释《老子》并不能洗脱其与阴谋说的联系,相反却潜在地为阴谋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真正理解《老子》的理想人格,理解《老子》所包含的"有"、"无"... 《老子》不是阴谋之说,但现代学者从辩证法的角度解释《老子》并不能洗脱其与阴谋说的联系,相反却潜在地为阴谋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真正理解《老子》的理想人格,理解《老子》所包含的"有"、"无"和"正"、"反"两层对立关系。其中,"无"是《老子》无欲无知无德无我的、非社会的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有"与"无"相对而统摄"正"、"反",辩证法分析只适用于"有"的层次、只适用于处理"正""反"关系。而《老子》的价值追求是"无",是"无"对"有"、对"正""反"辩证循环的消解、抽离和超越。阴谋论和辩证法对《老子》思想的变异在于:它们都忽视了"无"的层面,而只关注"有"的层面;只看到"正""反"的辩证转化,并加以利用,企图在其中树立《老子》的价值目标和行事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谋论 辩证法 “有”“无” “正”“反” 消解 变异
下载PDF
先秦儒家道德三重属性的递进及孟荀的统一——基于道德心理学视角的研究
14
作者 《学术探索》 2019年第11期1-8,共8页
孟、荀关于人性论的分歧,并不影响二者在儒家伦理或道德主题上的一致。对于这一现象,可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理解。道德内化是道德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划分为内化前、中、后三个阶段。以此考察儒家道德,则可得出儒家道德分别作为... 孟、荀关于人性论的分歧,并不影响二者在儒家伦理或道德主题上的一致。对于这一现象,可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理解。道德内化是道德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划分为内化前、中、后三个阶段。以此考察儒家道德,则可得出儒家道德分别作为社会的强制规范、人性的自觉尊严、心理的自然反应三重属性及其递进的关系,并可发现孟、荀的分歧源于其所关注的道德内化阶段不同,从而分别强调了儒家道德不同层次的属性,二者不同的道德哲学正由此派生。荀子强调儒家道德内化的第一阶段及第一重属性,而孟子更加关注第二阶段及第二重属性,由此分别阐发了性恶论与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因此,儒家道德学说的内核是一种先于形而上学的心理状态体察与写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心理 道德内化 孟荀异同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 被引量:96
15
作者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6,共9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现代中国政治理论的最新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渊源,不在于具体的民主机制、过程等在古代政治思想或制度实践中有无直接体现,而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 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现代中国政治理论的最新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渊源,不在于具体的民主机制、过程等在古代政治思想或制度实践中有无直接体现,而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的政治思维和观念在传统思想中有明确渊源。从"天下"政治观到"人民"政治观,从民本思想到人民民主,从贤能政治到党的领导,中国政治文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基因,克服传统政治的内在困境,开创了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权威来源的责任政治新形态,使由人民利益所界定的责任机制贯彻到国家公共事务治理的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之中,形成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天下 民本 责任政治 贤能政治
原文传递
儒家家国观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11
16
作者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74,128,共12页
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家国关系。传统观点往往笼统地以家国同构加以概括。实际上,儒家的家国观在先秦至秦汉,随着现实中家国关系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从而呈现出三个层次。在西周春秋时代家国同构的现实中,家是宗法贵族之家,国是... 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家国关系。传统观点往往笼统地以家国同构加以概括。实际上,儒家的家国观在先秦至秦汉,随着现实中家国关系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从而呈现出三个层次。在西周春秋时代家国同构的现实中,家是宗法贵族之家,国是宗法封建之国。受其影响,儒家主张对化家为国进行伦理化改造。春秋战国之后的国家逐渐与私家分离,集权国家超然于去政治化的私家之上。儒家相应地发展出以家为主、以国为客,立国为家的思想。但在更高的理想层面上,儒家仍然追求从家国分离转化为大共同体主义的家国同构,即化国为家、天下一家。只不过,这里的家是一种对大共同体的譬喻,代表了家国同构的另一种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政治 家国同构 家国分离 家的譬喻 天下共同体
原文传递
形式主义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3-150,共8页
形式主义的问题不是形式本身,而是低水平形式化下的行政内卷。形式主义的产生有两种根源:一种是合理的程式化行政供给未能跟上使命式行政的需求,从而刺激了无效或低效的形式不得不被创制、重复;一种是灵活的使命式行政未能及时更新程式... 形式主义的问题不是形式本身,而是低水平形式化下的行政内卷。形式主义的产生有两种根源:一种是合理的程式化行政供给未能跟上使命式行政的需求,从而刺激了无效或低效的形式不得不被创制、重复;一种是灵活的使命式行政未能及时更新程式化行政的工作形式,导致某些形式逐渐僵化固化、脱离实际、效率降低。因此,克服形式主义需要提高行政工作的理性形式化水平,优化顶层设计、革新行政技术。同时,高水平的形式化又要求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政治原则对行政事务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 内卷化 程式化行政 使命式行政
原文传递
公共领域为本与公共价值先在——中西政治观念比较的一个新视角 被引量:3
18
作者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34,共13页
中西政治观念都一贯追求公共性,但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西方以公共领域为本,强调政治参与的普遍性与规则化,假定私利互动能够自动达成公共价值;中国坚持公共价值在先,强调将“全体民生之长久”作为政治生活先定的最高权威,以之决定具... 中西政治观念都一贯追求公共性,但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西方以公共领域为本,强调政治参与的普遍性与规则化,假定私利互动能够自动达成公共价值;中国坚持公共价值在先,强调将“全体民生之长久”作为政治生活先定的最高权威,以之决定具体制度。公共领域为本的政治观在理论和现实中与公共价值的达成出现明显断裂,理论界从公民理性和公民德性两个方向进行了补救,但有效性存疑。古代中国借“天”喻指公共价值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以君主专制式的集权政治承担公共价值的落实,并都有着内在困境。现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对公共价值进行科学化阐释,以使命型政党的领导为落实公共价值的政治组织方式,实现了公共价值主导的政治传统的现代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政治观念 公共性 公共领域 公共价值
下载PDF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演进趋势与内在逻辑
19
作者 《东吴学术》 2021年第4期21-29,共9页
乡村社会的变迁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趋势。在传统农村中合一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逐渐分离,村民生活也在发生从土著性到流动性、从集体性到个体性的转变。这导致村民自治和选举民主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无法有效... 乡村社会的变迁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趋势。在传统农村中合一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逐渐分离,村民生活也在发生从土著性到流动性、从集体性到个体性的转变。这导致村民自治和选举民主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无法有效地供给公共物品,而且自身也存在腐化的问题。出路在于村治的公共行政化,同时加强党的领导,并在党的领导之下构建协商民主。在有效供给公共服务这一中心逻辑推动下,乡村治理的整体演进趋势是从村庄集体性本位向国家公共性主导过渡。同时,村民或社区居民的集体性与自治性并不会消亡,而可能将重点转向更多的功能性、临时性社群或社团等新型自治组织,并实现与国家公共治理体系的错位共存、合作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公共服务 村民自治 村治行政化
原文传递
公共领域为本与公共价值先在
20
作者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1期208-208,共1页
中西政治观念都一贯追求公共性,但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西方以公共领域为本,强调政治参与的普遍性与规则化,假定私利互动能够自动达成公共价值;中国坚持公共价值在先,强调将“全体民生之长久”作为政治生活先定的最高权威,以之决定具... 中西政治观念都一贯追求公共性,但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西方以公共领域为本,强调政治参与的普遍性与规则化,假定私利互动能够自动达成公共价值;中国坚持公共价值在先,强调将“全体民生之长久”作为政治生活先定的最高权威,以之决定具体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则化 公共领域 价值 公共性 为本 普遍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