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灾害检伤分类的新型编码方法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闫小萍 +1 位作者 爱兵 《管理观察》 2014年第4期128-130,共3页
目的 :探讨一种针对地震伤情的编码方法,以提高救援和统计分析的效率。方法:以汶川和玉树地震救援资料为基础数据库,对其中的诊断记录进行分析和构成统计,将涵盖其中绝大部分的诊断名称挑选出来,结合ICD-10的代码表示,再按照解剖部位的... 目的 :探讨一种针对地震伤情的编码方法,以提高救援和统计分析的效率。方法:以汶川和玉树地震救援资料为基础数据库,对其中的诊断记录进行分析和构成统计,将涵盖其中绝大部分的诊断名称挑选出来,结合ICD-10的代码表示,再按照解剖部位的不同,构建由4位数类目、5位数亚目构成的地震疾病编码。结果 :将该编码应用于救援现场的记录,既能提高了救援效率,又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结论 :在该编码的基础上可进行快速统计分析,构建疾病谱模型,为救援决策支持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救援 疾病 编码
下载PDF
降雨滑坡多指标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杨宗佶 王礼勇 +3 位作者 石莉莉 付校龙 乔建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2-285,共14页
降雨滑坡是发生最频繁,损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但如何实现其准确预警仍是目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而探究降雨滑坡的物理机制是开展预警的关键突破口。结合典型震后滑坡5个水文年的长时间序列实时监测数据和非饱和水-力耦合分析方法,开展... 降雨滑坡是发生最频繁,损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但如何实现其准确预警仍是目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而探究降雨滑坡的物理机制是开展预警的关键突破口。结合典型震后滑坡5个水文年的长时间序列实时监测数据和非饱和水-力耦合分析方法,开展都江堰银洞子沟滑坡现场实测数据的物理机制研究及长时间序列边坡稳定性分析。基于非饱和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结合长时间序列实测大数据的实时计算和分析,提出基于降雨强度-概率(I-P)、饱和度、基质吸力、地表倾斜角度和稳定性实时计算分析的多参数指标预警方法体系,基于多参数预警体系和实时监测数据,分别于2017年8月和2018年6月在银洞子沟两次实现成功临灾预警,成功临灾预警实例验证了多参数阈值预警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研究旨在为降雨型滑坡的准确预警提供新的参考和预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降雨型滑坡 水文-力学 多参数阈值 监测预警 成功预警案例
原文传递
震后滑坡地表时空演化过程与规律——以汶川地震滑坡银洞子滑坡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礼勇 杨宗佶 +2 位作者 付校龙 乔建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5期10198-10206,共9页
为揭示地震效应下震区松散滑坡堆积体地表演化过程的时间变异和空间分布规律,以“5·12”汶川地震极震区-白沙河流域的银洞子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取样调查、无人机航拍以及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差分,分析了该滑坡堆积体在震后10年的空... 为揭示地震效应下震区松散滑坡堆积体地表演化过程的时间变异和空间分布规律,以“5·12”汶川地震极震区-白沙河流域的银洞子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取样调查、无人机航拍以及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差分,分析了该滑坡堆积体在震后10年的空间及地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滑坡活动频率呈震荡式衰减,震后5年内为滑坡极度活跃期;滑坡失稳地表过程首先是降雨条件下表层较松散的土体随地表径流发生运移,随后地表侵蚀作用下逐渐形成坡面侵蚀拉槽,最后发展为以堆积体前缘为主的牵引式浅层滑坡。通过定量分析堆积体失稳区土体级配组成,发现粗颗粒(≥2 mm)百分含量增加,具有明显的粗化现象。最后结合灾害事件的触发降雨量初步提出了触发日降雨量演化模型。四次典型滑坡事件特征与研究区震后10年地表时空演化过程基本一致。研究为汶川震区震后地质灾害的长期防控提供参考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后滑坡 地表过程 时空规律 粗化 触发降雨量
下载PDF
古滑坡堰塞坝链生灾害演化过程分析--以巴塘措纳学错堰塞坝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宗佶 +2 位作者 付校龙 董悟凡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3-411,共9页
沟谷型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的影响是工程地质领域一直关注的热点,而其运动过程则主要体现在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坝地貌形态上。通过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拍和模型分析深入探讨了四川省巴塘县措纳学错堰塞坝的形成过程和灾害链运动... 沟谷型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的影响是工程地质领域一直关注的热点,而其运动过程则主要体现在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坝地貌形态上。通过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拍和模型分析深入探讨了四川省巴塘县措纳学错堰塞坝的形成过程和灾害链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空间分布的复杂微地貌反映了滑坡体不同的运动特征,2#滑坡运动区与堆积区交界处滑坡物质由于左旋或右旋剪切运动形成滑坡垄;在堆积区2#III‑1由于拉伸运动形成了滑坡台地;同时,在2#III‑1边缘由于压缩运动形成了滑坡脊;在与1#滑坡接触碰撞下,滑坡物质发生翻转并倾覆至坝体中央,形成巨型块石组成的甲壳相;在堆积区末端2#III‑3子区,滑坡体的径向扩展运动形成滑坡丘。同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堰塞湖回水淹没过程,结果表明,回水淹没77.2 d后堰塞湖面由海拔3298 m上涨到4410 m,此时堰塞坝发生溃决。最后,计算了堰塞湖溃决洪水运动参数并对下游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峰值流量约为27392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链 运动特征 微地貌 回水淹没 溃决洪水
下载PDF
碎屑流-堵河震动频谱特征识别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宗佶 +2 位作者 付校龙 董悟凡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26,共8页
主动监测碎屑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震动信号可用于灾害运动演进过程评估、监测预警。通过开展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坡度下,山前平地型碎屑流和堵河型碎屑流运动过程,并采用经验模式分解(EMD)和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相结合的时频分析... 主动监测碎屑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震动信号可用于灾害运动演进过程评估、监测预警。通过开展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坡度下,山前平地型碎屑流和堵河型碎屑流运动过程,并采用经验模式分解(EMD)和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相结合的时频分析法分析了其震动特征。结果表明:①根据震动信号将碎屑流运动过程分为分离启动阶段、加速阶段、冲击接触阶段、堆积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时域、时频域和瞬时能量特征;②碎屑流相对运动产生的地震信号的能量强度、频率和振幅与碎屑流相对于滑槽的运动状态相关性强;③斜坡坡度增大时,对波形曲线特征、能量分布特征影响显著,同时加速阶段和冲击接触阶段的最大振幅逐渐增加,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④山前平地型碎屑流和堵河型碎屑流在堆积阶段的地震波波形、时频图和瞬时能量变化都具有明显差别,并且前者在堆积阶段的最大振幅在相同斜坡坡度下都大于后者,以上指标可作为碎屑流-堵河的超前识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实验 碎屑流 坡度 震动信号 频谱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