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及^1H-MRS特点 被引量:64
1
作者 于同刚 戴嘉中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68-672,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常规MRI及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和1H-MRS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患者共检出33个病灶,其MRI及1H-MRS表现具有如...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常规MRI及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资料与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和1H-MRS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患者共检出33个病灶,其MRI及1H-MRS表现具有如下特点:(1)病灶T1WI多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单发或多发,境界清晰。(2)轻中度瘤周水肿,并可见“火焰样”特征性水肿。(3)增强后病灶多明显均匀强化;“缺口征”、“尖角征”的出现具有特异性。(4)1H-MRS常表现为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降低,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缺失,并出现高耸的脂质(Lip)峰。在实性肿瘤中出现明显升高的Lip峰对诊断PCNSL具有高度特异性。结论传统MRI在PCNSL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1H-MRS表现,可以提高MRI对PCNSL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常规MRI ^1H-MRS 氮-乙酰天门冬氨酸 PCNSL MRS表现 质子磁共振波谱 诊断水平
下载PDF
16层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0
2
作者 洪汝建 陈爽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 3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16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以DSA作为参考标准,评价16层CTA诊断价值。搜集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 3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16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以DSA作为参考标准,评价16层CTA诊断价值。搜集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病例进行术后评价,术前术后均进行了CTA检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根据DSA资料及手术结果,16层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1.5 % ,特异性为10 0 % ,准确性为84 .4 %。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术后CTA随访中,与术前CTA相比,颅内大血管均未见狭窄或闭塞,但1例可见较为明显的瘤体残留。结论 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颈内和椎动脉动脉瘤,CTA仍然存在着一定困难。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方面,CTA能够清楚地显示瘤夹位置及载瘤动脉的通畅程度,但对于判断瘤颈及瘤体残留方面,其准确性有待DSA的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16层CT血管造影 术后评价 螺旋CT血管造影 动脉瘤夹闭 临床应用价值 椎动脉动脉瘤 诊断价值 回顾性分析 DSA检查 CTA检查 指导价值 参考标准 术前术后 结果评价 手术结果 三维显示 载瘤动脉 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性
下载PDF
精准医疗,影像先行 被引量:51
3
作者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共2页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到了“精确医疗计划”,他说:“我希望能够消除小儿麻痹症,开创人类基因组医学的新时代,提供及时、正确的治疗;希望使我们更接近治愈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使我们所有人获得个体基...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到了“精确医疗计划”,他说:“我希望能够消除小儿麻痹症,开创人类基因组医学的新时代,提供及时、正确的治疗;希望使我们更接近治愈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使我们所有人获得个体基因信息从而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从而拉开了精准医疗的帷幕,精准医疗的概念自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计划 影像 小儿麻痹症 基因组医学 美国总统 基因信息 糖尿病
原文传递
乳腺肿瘤的MRI扩散特征及参数选定 被引量:45
4
作者 顾雅佳 +3 位作者 唐峰 彭卫军 毛健 杨文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1-456,共6页
目的探讨 MR 扩散加权成像(DWI)不同扩散敏感因子(b)值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测定83例患者95个乳腺病变在 b 值分别取500、1000、2000 s/mm^2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信号强度,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同一 b 值时... 目的探讨 MR 扩散加权成像(DWI)不同扩散敏感因子(b)值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测定83例患者95个乳腺病变在 b 值分别取500、1000、2000 s/mm^2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信号强度,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同一 b 值时不同乳腺病变、以及不同 b 值时同一种病变平均 ADC 值和信号强度的差异。结果 (1)乳腺病变分为乳腺癌、良性病变和囊肿。各种病变的平均 ADC 值、平均信号强度在不同 b 值时不同,其中乳腺癌在 b=500 s/mm^2时分别为1.375±0.378和839.713±360.493(与其他病变比较,F 值分别为16.019、30.409,P 均<0.01);b=1000 s/mm^2时分别为1.176±0.311和459.314±229.609(与其他病变比较,F 值分别为16.578和23.092,P 均<0.01);b=2000 s/mm^2时分别为0.824±0.198和243.825±110.616(与其他病变比较,F 值分别为3.122、23.888,P 值分别<0.05和<0.01)。各种乳腺病变两两比较显示在 b=500和1000 s/mm^2时,大部分病变之间平均 ADC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 b=2000 s/mm^2时仅在乳腺癌和良性病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以各 b 值时乳腺癌平均 ADC 95%可信区间的上限作为确定乳腺癌的上限阈值点,取这些阈值点在 b 值=500、1000、2000 s/mm^2时确定乳腺癌的诊断指标,敏感性分别为70.92%、70.73%、69.77%,特异性分别为77.19%、75.70%、54.76%,准确性分别为77.12%、74.32%、62.35%。ROC 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z)_(500)=0.775±0.046,Az_(1000)=0.780±0.044,P 均<0.01,提示 b 取500和1000 s/mm^2时对诊断乳腺癌有统计学意义。而 Az_(2000)=0.620±0.062,P>0.05,提示 b=2000 s/mm^2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 值取500和1000 s/mm^2的 MR DWI 可以用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
原文传递
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其微浸润的磁共振成像评价 被引量:43
5
作者 顾雅佳 +7 位作者 肖勤 杨文涛 曾炜 唐峰 毛健 彭卫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8-253,共6页
目的与 X 线片、超声检查比较,评价 MRI 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其微浸润诊断的正确率和界定病灶范围的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行乳腺 MR 检查的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连续病例17例,其中13例同时行 X 线检查、16例... 目的与 X 线片、超声检查比较,评价 MRI 对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其微浸润诊断的正确率和界定病灶范围的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行乳腺 MR 检查的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连续病例17例,其中13例同时行 X 线检查、16例行超声检查。以病理资料作为金标准,作对照分析。结果 (1)MR 检查14例病灶有强化,11例表现为非块状强化,其中6例呈段样强化,2例呈区域性强化,导管样强化、多灶性局灶性强化、双乳大致对称的弥漫性强化各1例。这11例中有2例伴病变侧增强前的乳头后大导管扩张,其中1例增强后大导管强化,这2例均以乳头滴血为临床症状。2例块样强化表现为信号均匀、形态不规则的肿块。混合有肿块和非块样强化的1例,为信号均匀、边缘光整的卵圆形肿块伴肿块周围线样强化。(2)13例行 X 线检查,2例阴性;单纯钙化表现6例;钙化伴其他征象2例;非钙化病灶3例。8例含钙化的病灶中,恶性钙化5例,交界性钙化3例;钙化簇状分布5例,区域性分布2例,弥漫分布1例。(3)16例行超声检查,4例阴性,1例诊为良性病变,其余11例作出了正确的术前诊断,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内伴有点状的强回声改变。(4)以病理检查测量的大小作为金标准,对病灶范围界定方面 MRI 符合13例(13/17),高估2例;X 线诊断符合7例(7/13),高估3例,低估1例;超声符合7例(7/16),高估2例,低估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原位癌伴微浸润 MRI 表现具有特征性,联合X线和 MR 检查能提高其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导管内 非浸润性 磁共振成像 乳房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乳房
原文传递
穴位和非穴位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对照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俊海 +2 位作者 李霁 汤伟军 黎元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穴位和非穴位电针(EA)镇痛时脑功能区变化,了解穴位对电针镇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采用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不同的针刺方法,分别电针20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左侧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GB34)和悬钟穴(GB3... 目的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穴位和非穴位电针(EA)镇痛时脑功能区变化,了解穴位对电针镇痛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采用穴位深刺、非穴位深刺不同的针刺方法,分别电针20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左侧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GB34)和悬钟穴(GB39),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SPM99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不同针刺方法的脑功能图像。结果20例受试者中有16例完成穴位深刺,18例完成非穴位深刺。穴位深刺与非穴位深刺引起的脑功能区的变化有显著差别。穴位深刺组表现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双侧豆状核区等信号升高;双侧扣带前回(BA24、32区)、左侧杏仁体(NA)、双侧海马结构等信号降低。这些发生明显变化的脑功能区被认为可能与针刺镇痛有关。非穴位组双侧扣带前回(BA24、32区)等信号升高,双侧豆状核等信号降低。结论fMRI方法研究表明,穴位深刺电针镇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和兴奋与痛觉调制相关的多个脑功能区而实现的。非穴位深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穴位的准确定位对电针镇痛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电针镇痛 脑功能磁共振 对照研究
下载PDF
囊性脑膜瘤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36
7
作者 梁宗辉 +1 位作者 朱珍 陈星荣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9-463,共5页
目的探讨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成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27例,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16~80岁(平均49岁).行MR检查26例,其中增强扫描24例;行CT检查15例,其中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CT和M... 目的探讨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成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27例,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16~80岁(平均49岁).行MR检查26例,其中增强扫描24例;行CT检查15例,其中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者15例.分析所有的CT和MRI资料,结合手术和病理结果,采用Nauta分型进行分析.结果囊性脑膜瘤主要位于大脑凸面,以广基与硬脑膜相连,多数表现为实质性肿块伴大小不等的囊样区,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囊性,其内见实质结节,结节明显强化,而囊壁可有或无强化.本组27例中,NautaⅠ型4例,NautaⅡ型7例,NautaⅢ型1例,NautaⅣ型10例,此外3例同时有Ⅱ型和Ⅲ型,1例同时有Ⅱ型、Ⅲ型和Ⅳ型,1例同时有Ⅲ型和Ⅳ型.结论囊性脑膜瘤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在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脑膜瘤 影像诊断 影像学表现 增强扫描 诊断正确率 实质性肿块 MRI 病理证实 MR检查 CT检查 病理结果 大脑凸面 Ⅲ型 80岁 检查者 硬脑膜 强化 Ⅱ型 Ⅳ型 手术 结节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成像界定急性脑梗死缺血半影区 被引量:25
8
作者 梁杰 +3 位作者 殷信道 韩翔 董强 吕传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52-957,共6页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成像 (PI)两种MRI技术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影区界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 )动物实验 :取 50只SD大鼠 ,用线栓法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 ,其中 1组为假手术对照组 (A组 ) ,另 4组分别栓塞 30...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成像 (PI)两种MRI技术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影区界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 )动物实验 :取 50只SD大鼠 ,用线栓法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 ,其中 1组为假手术对照组 (A组 ) ,另 4组分别栓塞 30、60、1 80、360min(B、C、D、E组 ) ,每组1 0只大鼠。对A组大鼠于假手术后 30min、各栓塞组大鼠于栓塞结束时行头颅T1 WI、T2 WI、DWI和PI扫描 ,计算表观弥散系数 (ADC)、局部脑血容量 (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的相对值 (与对侧相应部位比值 )。将病灶区脑组织切片标本进行四氮唑红 (TTC)染色和光镜、电镜观察 ,并与DWI图像对比。 (2 )临床观察 :对发生急性中风症状 6h以内的 43例患者行急诊MRI检查 ,于 7d后进行随访。43例患者均行头颅T1 WI、T2 WI、DWI和PI扫描 ,应用ADC图测量DWI异常信号区体积 (vDWI) ,应用MTT图测量PI异常信号区体积 (vPI) ;随访时用T2 W图像测量最终梗死灶体积 (vCI)。比较vDWI与vPI以及vDWI与vCI的差异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动物实验 :栓塞各组大鼠T1 WI未见异常信号 ,D、E组T2 WI见异常高信号。B、C、D、E组均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DWI和PI异常信号 ,DWI异常高信号和ADC值降低区域的体积随栓塞时间延长而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灌注成像 磁共振 急性脑梗死 缺血半影区 脑缺血
原文传递
颅颈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探讨 被引量:31
9
作者 姜保东 +2 位作者 柳澄 李克 于富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70-97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颅颈联合动脉成像追踪触发技术的应用,以及准直与螺距的最佳匹配方案。方法 (1)19名志愿者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以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之前4 s 处对应CT 值的平均值作为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2)40名志愿者按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颅颈联合动脉成像追踪触发技术的应用,以及准直与螺距的最佳匹配方案。方法 (1)19名志愿者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以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之前4 s 处对应CT 值的平均值作为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2)40名志愿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 A 组(准直1.0mm,螺距1.750)和 B 组(准直2.5 mm,螺距0.625),评价三维血管质量,探讨准直与螺距的恰当匹配。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 t 检验(双侧,α=0.05)。结果 (1)19例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之前4 s处对应 CT 值的平均值为75 HU。(2)按照三维动脉质量评分标准,B 组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额顶升动脉、终末支的评分分别为(2.85±0.37)、(2.64±0.49)、(2.29±0.72)、(1.70±0.98)、(1.07±0.94)分,A 组分别为(2.40±0.50)、(2.31±0.47)、(2.70±0.57)、(2.35±0.75)、(1.96±0.89);B 组对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等大动脉的成像质量较佳,血管边缘光滑、锐利,A 组对大脑中动脉、额顶升动脉及终末支动脉等小动脉的细节显示清晰。A、B 两组间的三维动脉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 (1)追踪触发技术可更好地显示头颈部血管。对比剂注射流率3.5 ml/s 时,触发阈值为75 HU 的图像质量较佳。(2)颅颈联合 CT 血管造影采用准直1.0mm、螺距1.750优于准直2.5 mm、螺距0.625,这种匹配方式对小血管显示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正常胰腺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梁宗辉 +1 位作者 祝瑞江 金忱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4期218-222,F0003,共6页
目的对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方法39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采用GELightspeed16MSCT机的电影模式(0.5s/圈),5mm层厚/4层。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Omnipaque30050ml,注射速率4ml/s,延... 目的对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方法39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采用GELightspeed16MSCT机的电影模式(0.5s/圈),5mm层厚/4层。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Omnipaque30050ml,注射速率4ml/s,延迟6s,总扫描时间45s。所得数据传输至GEAW4.0工作站,利用Perfusion2中的胰腺灌注软件(去卷积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分别测量39例正常胰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胰腺CT灌注成像特征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均匀一致的实质性器官。BF的测量值为(9684.05±1701.43)ml/(min·kg),BV的测量值为(1362.26±827.10)ml/kg,MTT的测量值为(3.72±3.06)s,PS的测量值为(829.80±278.99)ml/(min·kg)。结论正常胰腺CT灌注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均匀,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相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一致的实质性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CT 灌注成像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刘登堂 江开达 +5 位作者 徐一峰 诸索宇 施慎逊 刘含秋 黎元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激发图像的特点。方法 1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进行倒背数字作业的fMRI检查,经利培酮[(3.8±0.9)mg/d]治疗(57±9)d后复查fMRI(16例)。用阳...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激发图像的特点。方法 1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进行倒背数字作业的fMRI检查,经利培酮[(3.8±0.9)mg/d]治疗(57±9)d后复查fMRI(16例)。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价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1)利培酮治疗后的PANSS减分率为(50±22)%,有效率为72%。(2)治疗前倒背数字作业激活范围较广泛,包括额叶、顶叶及颞叶等脑区。(3)左侧额上回治疗前激活脑区计数为4,治疗后计数为12,治疗前后激活脑区计数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9);左侧额叶腹外侧面治疗前激活平均体积为(15±38)个体素,治疗后激活平均体积为(67±76)个体素,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P=0.046)。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存在工作记忆缺陷,这种缺陷可能与左侧额上回及额下回激活低下有关,利培酮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工作记忆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症状 精神分裂症 治疗 脑功能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利培酮
原文传递
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MRI表现 被引量:29
12
作者 陈爽 钱建国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中的价值与限度。方法搜集了临床与实验室证实的神经梅毒5例,血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反应(TPPA)、梅毒快速抗体实验(RPR)均为阳性,抗艾滋病病毒抗体(HIV)阴性,采用15T超导MR进行检查(2例增...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中的价值与限度。方法搜集了临床与实验室证实的神经梅毒5例,血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反应(TPPA)、梅毒快速抗体实验(RPR)均为阳性,抗艾滋病病毒抗体(HIV)阴性,采用15T超导MR进行检查(2例增强,3例平扫)。结果5例均为不同程度的血管炎表现,其中3例以颞叶异常信号为主,另2例表现为基底节及侧脑室旁急性或慢性梗死为主,2例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结论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在MRI上无特异性表现,但MRI是显示其病变范围、病变性质以及治疗后随访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脑膜 血管 管型 MRI表现 诊断 抗体 RPR 显示 快速
原文传递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8
13
作者 于同刚 姚振威 +2 位作者 戴嘉中 祝瑞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材料和方法:46例窦性心律患者,按心率分为6组:组1心率为<60次/min,组2心率为60~69次/min,组3心率为70-79次/min,组4心率为80~89次/min,组5心率为90~99次/m...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材料和方法:46例窦性心律患者,按心率分为6组:组1心率为<60次/min,组2心率为60~69次/min,组3心率为70-79次/min,组4心率为80~89次/min,组5心率为90~99次/min,组6心率为≥100次/min。经肘前静脉注射造影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SUN图像工作站进行二维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容积再现重建。结果:46例患者中,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左回旋支、左缘支、右冠状动脉及后降支显示较好并能用于影像学诊断者分别为46例(100%),46例(100%),41例(89%),43例(94%),24例(52%),39例(85%),27例(59%)。在相位窗的选择方面,36例(78%)患者在75%相位窗上显示较好。在不同的心率组中,16层螺旋CT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及后降支的显示没有明显差别(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前降支的显示受心脏搏动的影响很小,显示率都是100%。心脏搏动主要影响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及第一对角支的显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小于70次/min时,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显示率为100%。当心率小于80次/min时左旋支的显示率在93%以上。结论:16层螺旋CT可以准确可靠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冠状动脉造影 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诊断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春和 姚振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诊断及病理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来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30例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起源于... 目的:探讨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诊断及病理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来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30例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起源于小脑蚓部者21列,小脑半球者9列。CT、MRI表现如下:囊性伴壁结节型,占46.7%;假囊性或伴有壁结节,占36.7%;实质型,占16.6%。镜下可见到多量Rosenthal纤维。结论: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有比较典型的CT、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毛细胞型肿瘤血管为有孔型毛细血管,CT、MRI增强可见肿瘤活性部分有明显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胞型 星形细胞瘤 小脑 CT 磁共振成像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MRI诊断 小脑蚓部 青少年 MRI表现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含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292-298,共7页
本文回顾性分析中国研究机构近10年来发表的149篇有关运动、感觉、认知、临床等方面的fMRI研究论文,动态观察了中国fMRI的研究过程,总结并提出目前中国在fMRI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我国fMRI研究发展前景。
关键词 MRI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动态观察 研究现状 回顾性分析 临床 运动 机构 感觉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和质子磁共振波谱对颞叶癫痫患者手术预后的评价作用 被引量:19
16
作者 何慧瑾 沈天真 +3 位作者 陈星荣 江澄川 高翔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8期1586-1591,共6页
目的 探讨海马磁共振成像 (MRI)、MRI体积测量和质子磁共振波谱 ( 1HMRS)对颞叶癫痫患者手术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术的 5 0例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 ,术前常规MRI扫描除外肿瘤和血管畸形等脑部结构性... 目的 探讨海马磁共振成像 (MRI)、MRI体积测量和质子磁共振波谱 ( 1HMRS)对颞叶癫痫患者手术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术的 5 0例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 ,术前常规MRI扫描除外肿瘤和血管畸形等脑部结构性病变。行垂直于海马长轴的倾斜冠状面T1、T2加权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扫描和双侧海马体积测量 ;38例行1HMRS扫描。患者均行单侧前颞叶手术 ,手术病理示不同程度海马硬化。手术预后分为 3级 ,Ⅰ级预后归入预后良好组 ,Ⅱ级和Ⅲ级预后归入预后不良组。将各检查结果与手术预后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 0例患者中海马MRI扫描阳性的占 84 % ,表现为海马萎缩、信号增高或内部结构细节丢失。MRI阳性组中 98%预后良好 ,MRI阴性组中 38%预后良好 ,MRI阳性组和MRI阴性组间的手术预后差异有显著意义 ( χ2 =2 3 0 0 ,P =0 0 0 0 )。在右颞手术者中 ,预后不良组的手术侧海马体积大于预后良好组 ;而在左颞手术者中 ,预后不良组的手术对侧海马体积小于预后良好组 ,统计学检验都有显著性意义。二组病例的双侧海马体积差值 (DHF)均与预后有关 ,预后良好组的DHF值大于预后不良组。 38例行1HMRS检查 ,其预后不良组的病侧NAA/ (Cr+Cho)平均比值高于预后良好组 ,而对侧NAA/ (Cr+Ch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质子磁共振波谱 颞叶癫痫 预后 评价作用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Rathke囊肿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22
17
作者 于同刚 戴嘉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 :分析Rathke囊肿之CT及MRI表现。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 (男 3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3 2 .4岁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的CT及MRI表现。结果 :7例Rathke囊肿中 ,单纯位于鞍内者 3例 ,直径均小于 1.2cm ;鞍内鞍上者 4例 ,... 目的 :分析Rathke囊肿之CT及MRI表现。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 (男 3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3 2 .4岁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的CT及MRI表现。结果 :7例Rathke囊肿中 ,单纯位于鞍内者 3例 ,直径均小于 1.2cm ;鞍内鞍上者 4例 ,直径均大于 1.2cm。CT及MRI表现根据囊液成分的不同变化多样 ,增强扫描一般无增强 ,囊壁极少钙化。结论 :垂体Rathke囊肿术前较难明确诊断 ,仔细分析其CT及MRI表现 ,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HKE囊肿 CT MRI诊断 垂体瘤 肿瘤
下载PDF
侧脑室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 被引量:23
18
作者 罗健君 孙兮文 +1 位作者 沈天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提高侧脑室内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16例。9例作CT检查,12例作MRI检查,其中5例同时作CT和MRI检查。结果:(1)侧脑室脑膜瘤具有典型的CT和MRI表现,即:病灶大... 目的:提高侧脑室内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16例。9例作CT检查,12例作MRI检查,其中5例同时作CT和MRI检查。结果:(1)侧脑室脑膜瘤具有典型的CT和MRI表现,即:病灶大多为类圆形(81.2%,13/16),体积较大,边界清晰。CT平扫为均匀略高密度影,增强呈均匀明显强化(77.8%,7/9)。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75%,9/12)、低信号(25%,3/12),T2WI呈略高信号(41.7%,5/12)、等信号(50%,6/12)、低高混杂信号(8.3%,1/12),增强呈均匀强化(66.7%,8/12),和不均匀强化(33.3%,4/12)。可有囊变、坏死和钙化。可见瘤周脑实质水肿(43.8%,7/16)。(2)侧脑室脑膜瘤好发于20-60岁,女性多见,本组男女之比为3:13。(3)侧脑室脑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4)16例侧脑室脑膜瘤病理类型均为纤维型。结论:侧脑室脑膜瘤根据其CT和MRI特点,结合临床和发病部位和发病年龄、性别,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其病理类型均为纤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脑膜瘤 CT MRI
下载PDF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 被引量:21
19
作者 姚振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25例(7例男性,18例女性;平均年龄50.6岁,范围28~74岁)。采用1.5T或3.0T超导系统(GESigna)MRI检查,包括T1WI、T...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25例(7例男性,18例女性;平均年龄50.6岁,范围28~74岁)。采用1.5T或3.0T超导系统(GESigna)MRI检查,包括T1WI、T2WI和增强后T1WI扫描。结果:病灶大小2.5~6cm(平均4.30cm),右侧17例,左侧8例。T1WI上24例病灶相对于白质呈低信号,仅1例呈高信号。T2WI上22例呈显著高信号,2例呈混杂信号,1例呈显著高信号伴部分流空信号。注射对比剂后10例呈显著均匀强化,其余15例呈显著不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者均表现为增强扫描第二时相强化范围扩大。16例为累及鞍内的横向不对称哑铃形肿块,7例为球形肿块(其中2例可见小部分伸入鞍内),2例为分叶状肿块累及鞍旁和鞍内。所有病例均不伴邻近颞叶脑组织水肿,颈内动脉被推移或包绕。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MRI特征为鞍旁肿块或鞍旁累及鞍内的肿块,呈横向哑铃形或球形,境界清楚,T2WI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或不均匀进行性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诊断急性肠缺血 被引量:20
20
作者 强金伟 李若坤 +2 位作者 廖治河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MDCTA)在急性肠缺血(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AMI患者行全腹MD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准直为0.6mm,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最大密...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MDCTA)在急性肠缺血(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AMI患者行全腹MD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准直为0.6mm,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技术进行肠系膜动脉和静脉成像,重点观察肠系膜血管的异常表现、肠道和肠系膜异常征象。结果导致AMI的原因为: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4例,SMA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13例,SMA夹层5例,绞窄性肠梗阻10例,血管炎5例。MDCTA可清晰地显示AMI的血管异常,如血管堵塞、狭窄或夹层的部位、形态、程度和范围;显示血管走向的异常,如聚拢、推移、扭曲或扭转等;并显示侧支血管。MDCTA可明确AMI的原因,如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血栓形成、夹层、肿瘤血管侵犯、绞窄性肠梗阻和血管炎等。结论MDCTA能很好地显示AMI的直接征象,结合间接征象可在病变早期诊断AMI并明确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