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CD14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裘宇辉 吴臻斐 +2 位作者 章捷 广 苏凯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8-632,共5页
目的 探讨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CD14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行腹腔镜术治疗术后切口感染阑尾炎穿孔患儿38例(感染组)和同期采取相同术式治疗术... 目的 探讨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CD14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行腹腔镜术治疗术后切口感染阑尾炎穿孔患儿38例(感染组)和同期采取相同术式治疗术后无感染的阑尾炎穿孔患儿114例(无感染组)为研究对象,分析切口感染微生物特征,流式细胞法检测术前和术后1、3、5 d时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表面HLA-DR/CD14变化情况并分析对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感染组患儿切口分泌物培养分离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占69.39%,革兰阳性菌15株30.61%,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组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无感染组(P<0.05);感染组患儿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均低于无感染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均高于其术前(P<0.05);术后1 d、3 d和5 d 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3、0.754、0.749.结论 阑尾炎穿孔术后切口感染患儿的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术后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较术前水平升高,术后1 d的PBMC表面HLA-DR/CD14水平对患儿术后切口感染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穿孔 术后感染 切口感染 外周血单核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DR CD14 临床意义 腹腔镜术
原文传递
儿童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体会和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泽斌 广 +1 位作者 吴大洲 许晓强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1年第17期3994-3997,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原学结果,并总结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阑尾炎患儿11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分为单纯性(11例)、化脓性(37例)及坏疽性(64例)3组...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原学结果,并总结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阑尾炎患儿11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分为单纯性(11例)、化脓性(37例)及坏疽性(64例)3组,并对各组患儿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指标、病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临床症状中,呕吐、纳差等消化系统表现者占80.36%(90/112),发热表现者占66.07%(74/112);体格检查中,右下腹压痛者占83.93%,脐周压痛者占7.14%,全腹压痛者占9.82%。3种病理类型患儿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及C-反应蛋白水平(CRP)等血清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部B超阳性结果者占83.04%,其中腹腔炎症者占75.89%、腹腔积液者占3.57%及管状回声者占3.57%。3种病理类型患儿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合并不良反应者占33.04%,3种病理类型患儿的延续性感染发病率[3.33%(1/33)、9.09%(3/33)及87.88%(29/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9,P<0.05)。90例患儿培养病原菌阳性,共培育出菌株120株,其中G-菌者占81.67%,G+菌者占18.33%。G-菌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各占70.41%、23.47%。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对G-菌和G+菌均存在较高敏感性,呋布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哌酮及头孢吡肟对G-菌存在较高敏感性。二联疗法的有效率为97.32%,三联疗法的有效率为99.11%。结论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将血清学指标和有效性指标作为辅助诊断参考。当确诊急性阑尾炎后,应尽早评估手术指征并行手术纠治,术后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规范制定并调节抗菌治疗方案。重点关注致病菌耐药性的变化情况,确保抗生素使用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阑尾炎 临床特征 病原学分析 诊治体会
原文传递
红花对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后对侧睾丸生精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孝坤 吴大洲 +5 位作者 姚贤明 武鹏 沈德雷 广 秦乐 陈肖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1期2593-2594,I0001,共3页
目的:探讨红花对青春期前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后对侧睾丸组织在青春期前后的组织学改变以及精子生成情况。方法:42只健康雄性青春期前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n=14)、睾丸扭转复位组(B组,n=14)和睾丸扭转复位+红花组(C组,n=... 目的:探讨红花对青春期前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后对侧睾丸组织在青春期前后的组织学改变以及精子生成情况。方法:42只健康雄性青春期前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n=14)、睾丸扭转复位组(B组,n=14)和睾丸扭转复位+红花组(C组,n=14)。按Turner法建立左侧睾丸扭转模型,三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周及8周时处死7只,即刻采集各组大鼠右侧睾丸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术后8周时同时取附睾尾部行精子计数及活动率测定。结果与B组相比,术后1周时C组平均曲细精管直径(MSTD)增大,睾丸结构评分降低;术后8周时C组生精上皮层数增多,平均曲细精管直径增大,睾丸组织结构评分降低,同时附睾精子密度与活动率明显升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花能够减轻青春期前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后对侧睾丸组织损伤,使附睾精子生成显著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注射液 睾丸扭转 精子生成 青春期前
下载PDF
小儿外伤性小肠穿孔20例诊疗分析
4
作者 广 陈肖鸣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小肠穿孔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方式,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外伤性小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手术方式及诊治结果。结果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及腹膜炎体征,10例腹腔穿刺中,阳性...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小肠穿孔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方式,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外伤性小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手术方式及诊治结果。结果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及腹膜炎体征,10例腹腔穿刺中,阳性8例(80%);10例腹部立位片检查中,5例见膈下游离气体(50%);17例B超检查中,10例有显著腹腔积液(58.8%);12例CT检查中,9例有异常(75%),均经手术治愈出院,其中3例出院后1月余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予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因乙状结肠造瘘术后再次入院行造瘘口回纳术,术后痊愈出院。结论小儿外伤性小肠穿孔多有腹痛、腹膜炎等临床特点,结合辅助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肠穿孔/诊断 肠穿孔/治疗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