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区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朱庆征 志培 +2 位作者 张广渊 孔玉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42,共11页
为揭示祁连山区植被—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关系,以祁连山区不同海拔植被带(祁连圆柏林:2830 m(E1)、2860 m(E2)和2890 m(E3);林草过渡带:2900 m(E4);高山草甸:2920 m(E5))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标记法结合土壤... 为揭示祁连山区植被—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关系,以祁连山区不同海拔植被带(祁连圆柏林:2830 m(E1)、2860 m(E2)和2890 m(E3);林草过渡带:2900 m(E4);高山草甸:2920 m(E5))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标记法结合土壤理化性质特征,解析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中共检测出31种PLFA标记物,E3土壤中PLFA标记物种类(28种)和质量摩尔浓度(770.55±23.77)nmol/g均显著高于其他海拔(P<0.05),5个海拔植被带土壤中微生物PLFA标记物质量摩尔浓度较高的类型是15:0 iso、16:00、18:1 w7c、18:1 w9c和16:010-methyl;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中细菌的比例最大,原生动物的比例最小;2)除原生动物,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各类群PLFA质量摩尔浓度均呈E3>E2>E4>E5>E1的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PLFA标记物质量摩尔浓度在E1、E2和E3中呈递减的趋势,而E4、E5呈增加的趋势;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土壤微生物PLFA群落结构相关的2个主成分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57.35%和35.73%,基本可区分不同海拔微生物群落特征。进一步将主成分得分系数与各微生物类群PLFA进行相关分析,31个微生物PLFA中有27个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18个与主成分2显著相关(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第1和第2排序轴的解释量分别为89.45%和5.04%;土壤微生物各类群与pH值,黏粒和粉粒体积分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砂粒体积分数、全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和C/N呈正相关关系(P<0.05)。祁连山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趋势,主要受土壤含水率、全碳和全氮含量等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FA分析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海拔 植被类型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济源石质山区土壤速效养分季节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曲安然 巩闪闪 +3 位作者 朱庆征 朱龙飞 孔玉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3期471-478,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为揭示华北石质山区土地合理利用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北石质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NT)、撂荒地(LHD)和人工林:侧柏(CB)、刺槐(CH)和栓皮栎(SPL)为研究对象,于3、6、9...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为揭示华北石质山区土地合理利用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北石质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NT)、撂荒地(LHD)和人工林:侧柏(CB)、刺槐(CH)和栓皮栎(SPL)为研究对象,于3、6、9和12月分次采集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分析土壤速效氮(available nitrogen,AN)、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和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含量等土壤指标。【结果】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P<0.05),NT和CB在0~30 cm土层的年际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其中NT的AN、AP、AK含量分别比CH高56.32%、90.82%和57.4%,比SPL高62.04%、90.25%和70.34%。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除NT外,AN、AP含量均在6月达到最高,9月较低;AK含量在12月较高,3月较低。随土层深度的加深,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呈表层(0~10 cm)富集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AN、AP、AK含量均与β-葡糖苷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DOC、SOC、pH值、含水率、黏粒、粉粒和砂粒体积分数均呈显著相关(P<0.05),但是三者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不完全一致,土壤AN和AK含量主要受β-葡糖苷酶活性的影响;土壤AP含量主要受NO-3-N的影响。【结论】农田耕作和侧柏人工林的种植有利于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可推荐为华北石质山区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碱解氮 土壤速效磷 土壤速效钾 季节变化
下载PDF
王屋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立伟 +3 位作者 赖勇 王彩峰 杨喜田 孔玉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6期949-957,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海拔对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植被-土壤系统改善和山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王屋山5个海拔梯度(800、1000、1100、1200和1500 m)植被与土壤的全面调查与采样分析,建立植被-土壤耦合关系评价指... 【目的】探究不同海拔对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植被-土壤系统改善和山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王屋山5个海拔梯度(800、1000、1100、1200和1500 m)植被与土壤的全面调查与采样分析,建立植被-土壤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不同海拔梯度下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不同海拔梯度下植物的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标和土壤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壳斗科栎属(Quercus fagaceae)在各个海拔均占据优势地位。1100 m处土壤综合评价指数最高,1500 m处植被综合评价指数最高,800 m处植被和土壤综合评价指数均最低。不同海拔梯度下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依次为1500 m最大,1100 m次之,1000和800 m最小,其中1500和1100 m分别表现为初级协调土壤滞后型和初级协调植被滞后型,1200 m为勉强协调土壤滞后型,800和1000 m分别为严重失调共损衰退型和中度失调植被损益型。【结论】王屋山地区不同海拔植物-土壤耦合协调关系较复杂,高海拔植被演替和土壤发育协调一致性较好,低海拔耦合协调度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屋山 植被-土壤系统 耦合协调度模型 海拔梯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