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的德性教育 被引量:20
1
作者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0,共4页
高校教育精准扶贫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发展性精准资助,兼具保障性和发展性的双重功能,建构了针对贫困生的一种发展性能力德性。在以往的德性教育中,资助者优势视角居多,受助者主体性匮乏,资助关系并不平等和对等,资助的显性及隐性教育功... 高校教育精准扶贫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发展性精准资助,兼具保障性和发展性的双重功能,建构了针对贫困生的一种发展性能力德性。在以往的德性教育中,资助者优势视角居多,受助者主体性匮乏,资助关系并不平等和对等,资助的显性及隐性教育功能受到制约。基于高校教育大环境和资助育人大生态,应辨识德知、德性与德行,心理、情感与行为的关系,着力破解贫困生资助依赖、受助乏力等衍生矛盾,满足贫困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形成主体互动的良性资助关系。要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坚持资助与受助互为主体,摒弃片面的权利论与义务论,充分挖掘发展性资助的内在利益,保持资助能力提高与育人能力同步、受助能力提高与道德能力同步,围绕技业、职业、就业等方面,提高学生发展性的能力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教育 教育精准扶贫 发展性资助
下载PDF
场域与边界:农村社区微治理的本土化逻辑 被引量:12
2
作者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75,共8页
农村社区正趋向无边界社会,其场域及边界出现结构性变化,自然村(村民小组)作为基本单元变量,它所承载的自治期待及治理个性完全符合微治理的本土化要求,可推动微治理向自治与治理契合、供给与需求并举的理想状态发展。采取以自治为基、... 农村社区正趋向无边界社会,其场域及边界出现结构性变化,自然村(村民小组)作为基本单元变量,它所承载的自治期待及治理个性完全符合微治理的本土化要求,可推动微治理向自治与治理契合、供给与需求并举的理想状态发展。采取以自治为基、德法并用的融通策略,激活内外治理资源,从自治力、政治力、市场力、价值力方面促进多元化治理主体能动性提升,构建权利平等、服务协作、边界协同、安全闸阀的多元机制,以架构和拓展无边界的自治空间与行政空间。微治理的“微”度,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微观化,既揭示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事务之微,又突显信息化时代治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之微,本土化逻辑使过去农村社区治理宏观性有余、微观性不足的困境顿解。微治理面临村落治理的本土性与社区治理的共在性交织,它只是“一核多元”治理框架下的微调整,需要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持续性支持,突出自治在场优先,进行无边界治理供给,因而绝不是建构一种独立排外、自我运行的闭环式治理,一切治理方式及手段都不能脱离国家制度、法律和规范的总体性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治理 场域 边界 本土化
下载PDF
非直接利益冲突式集群行为现象的人本考量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玲琳 田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4-128,共5页
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并演绎的非直接利益冲突式集群行为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表征我国转型时期的集群行为由孤寂的蛰伏走向活跃的频发。此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和频发,核心是直接关涉人的权利、价值与尊严问题。尤其是冲突境遇... 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并演绎的非直接利益冲突式集群行为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表征我国转型时期的集群行为由孤寂的蛰伏走向活跃的频发。此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和频发,核心是直接关涉人的权利、价值与尊严问题。尤其是冲突境遇下,具虚无性的社会准群体与虚拟性的网络群极化人群,致成社会的双重"虚无"状态,引起公众的焦虑和躁动,增加新的社会和政治风险因素。因而,要真正秉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人的主体性上去探求,更加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从而使社会准群体由虚无转身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直接利益冲突 集群行为 以人为本 准群体
下载PDF
“四直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治理协同机制的探索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兴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1-197,共7页
改革和市场经济加快了乡村社会结构性转型,加强了村庄共同体再造和合法性资源更新,当前进行本土性、融通性的底层治理设计,有利于农民群体更多更好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所探索的党群直议、干群直通、县乡直达... 改革和市场经济加快了乡村社会结构性转型,加强了村庄共同体再造和合法性资源更新,当前进行本土性、融通性的底层治理设计,有利于农民群体更多更好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所探索的党群直议、干群直通、县乡直达、民生直办的"四直为民"机制,显示了村庄内部认同性资源和外部效能性资源的治理作用及协同性合力,既为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提供宝贵的理论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行动支持。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时代的到来,为避免农民陷入城乡二重性生活方式的困境,村庄治理要契合治理多元化、系统化、本土化的需要,发挥基层群众自治权利,激活村庄治理合法性资源,进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参与式、自主性治理,以制度化方式明确各个治理主体的行为边界以及协同模式,提高协同治理的绩效,使新时代乡村治理走向全面协同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村庄治理 四直为民 协同机制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发展性资助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被引量:10
5
作者 翁艳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1-147,共7页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具有保障性、发展性的双重功能属性,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发展性资助契合了贫困生对美好生活需要增长的现实,贯彻了教育公平理念和教育精准扶贫要求,也是立德树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保障性资助突出资助的经济功能和...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具有保障性、发展性的双重功能属性,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发展性资助契合了贫困生对美好生活需要增长的现实,贯彻了教育公平理念和教育精准扶贫要求,也是立德树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保障性资助突出资助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意义,由于具有普惠性的政策福利特点,由此也暴露出受助贫困生的诚信、感恩、责任等人格缺失问题。发展性资助突出资助的育人功能和人的素质培养,旨在挖掘贫困生的自身潜能和成才动力,激发人的需要层次的递进和提升,因而能最大发挥资助的政策红利。应加强贫困生的德性教育,立足于个体需求及未来发展,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发挥隐性与显性教育功能,心理与行为共建,从而达到立德树人,进行主体性育人的资助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性资助 贫困生 主体意识
下载PDF
转型时期公众利益诉求及其路径取向 被引量:7
6
作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83,共4页
和谐社会同样存在和贯穿着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因直接利益诉求而诱发的"非直接利益冲突"成为当前我国较具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之一。防范措施在于:在理性认识上要辩识冲突是社会和谐一个内生的变量,使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 和谐社会同样存在和贯穿着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因直接利益诉求而诱发的"非直接利益冲突"成为当前我国较具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之一。防范措施在于:在理性认识上要辩识冲突是社会和谐一个内生的变量,使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保持一定张力关系,防止机制性冲突转化为制度性冲突;在实践层面上可通过主体意识的培育与社会资本的积累,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与增强社会认同等探寻一条利益诉求的路径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冲突 利益诉求 非直接利益冲突
下载PDF
非直接利益冲突视域下诉求表达机制的构建——缘于信访救济的探讨 被引量:6
7
作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98,共5页
利益受损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偏重于信访救济并往往在非直接利益冲突中充当重要角色。由于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既不是无利益差别的同质性社会,也不是阶级矛盾和冲突的对抗性社会,而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 利益受损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偏重于信访救济并往往在非直接利益冲突中充当重要角色。由于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既不是无利益差别的同质性社会,也不是阶级矛盾和冲突的对抗性社会,而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之关系的差异性社会,如果我们能从"文化同一性"视角,建设"利益场生态",保障"差异的公正",就可以为构建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找到良方,达到预防和化解非直接利益冲突现象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直接利益冲突 信访救济 诉求表达 差异性社会
下载PDF
城乡“关系”的建构、形塑与共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论述对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被引量:7
8
作者 黄旭东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17,共7页
城市与乡村是国家的一体两面,它们之间基于历时、矛盾、主体、空间等的关系而建构。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性、社会交往的扩大化、精神文化的影响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度等因素,从根本上形塑和推动城乡关系的建立、演变及发展。马克思恩格斯... 城市与乡村是国家的一体两面,它们之间基于历时、矛盾、主体、空间等的关系而建构。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性、社会交往的扩大化、精神文化的影响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度等因素,从根本上形塑和推动城乡关系的建立、演变及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关系作了若干重要论述,揭示了实现城乡融合、促进人迈向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命题。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作出的战略决策,要求城市与乡村的"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趋于和谐,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以实现城乡"共美"的愿景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城乡关系 乡村振兴 共美
原文传递
教育精准扶贫下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静 《知行铜仁》 2018年第3期46-50,共5页
高校精准扶贫实践表明,贫困生的基本物质需求可通过保障性资助得以满足,而进一步拓展至精神、心理和能力等方面,只有发展性资助能更好弥补。高校精准扶贫也是一种精准资助,且更应是一种发展性资助,教育精准扶贫与发展性资助是内在统一的... 高校精准扶贫实践表明,贫困生的基本物质需求可通过保障性资助得以满足,而进一步拓展至精神、心理和能力等方面,只有发展性资助能更好弥补。高校精准扶贫也是一种精准资助,且更应是一种发展性资助,教育精准扶贫与发展性资助是内在统一的,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进一步探讨发展性资助路径,使高校贫困生得到综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精准扶贫 发展性资助 高校贫困生资助
原文传递
从主体平等到制度供给——新生代农民工共享城市发展诉求的路径依赖 被引量:3
10
作者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9-153,共5页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日益彰显出正向的主体性力量,但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衍生问题的影响,城市"社会植被"尚未趋向他们所期待的良性生态,从自主裁量、威权救济到媒介化抗争手段的运用,表明他们不再是独步前行,... 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日益彰显出正向的主体性力量,但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衍生问题的影响,城市"社会植被"尚未趋向他们所期待的良性生态,从自主裁量、威权救济到媒介化抗争手段的运用,表明他们不再是独步前行,但要注意因心理及行为失范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无形伤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城市社会的鲜活存在,对于其共享城市发展的基本诉求,不能仅停留于对其社会主体地位的简单确认,而应从城乡主体地位的真正平等上消除社会障碍,从制度供给上缓解因发展性与分享性要求的不协调的紧张,减轻他们进不了城也回不到乡的双重煎熬的痛苦。从策略上,可给予"先城后乡"的引导预期,加强农民工群体的组织有机化建设,尤要做好文化接续与价值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融入 共享发展 制度供给
下载PDF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时代意义——基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瑛 《桂海论丛》 2008年第4期51-54,共4页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历史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民族关系和谐的理论成果,无论是对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认识,还是对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都有着重...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历史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民族关系和谐的理论成果,无论是对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认识,还是对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和谐 民族关系 辩证思维
下载PDF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制度性根源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14-217,共4页
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制度又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我国当前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着城乡、区域、阶层、行业等之间的巨大差异,这有历史的根源和制度设计上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对现行一些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收入分配 制度 公平 正义
原文传递
无边界价值观管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竞合与深植 被引量:3
13
作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1期145-152,共8页
新型农村社区伴随城乡统筹及融合发展而兴起,社区治理有效离不开价值观管理。无边界价值观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和管理形态,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开放性治理需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战略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面临社... 新型农村社区伴随城乡统筹及融合发展而兴起,社区治理有效离不开价值观管理。无边界价值观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和管理形态,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开放性治理需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战略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面临社区化和社会化的双重境遇,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过程中,社区价值观管理应以社区居民的物质及精神生产活动为基础和出发点,正视价值观矛盾及其困境,同时要注意内外两种因素的驱动,扬弃传统“惯习”而建构新的“场域”,破除社区边界壁垒,以稳定价值链来创造价值观竞合条件,形成价值观驱动前行的动力图谱,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导价值观在社区得以深植。这个竞合与深植过程,即是进行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社区再造过程,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将更加有效而鲜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价值观管理 无边界 竞合
下载PDF
社区价值观管理:生成、图谱与运行——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论的关系向度分析
14
作者 翁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8-186,共9页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考察人的现实存在和实践活动,从主体、结构、交互、整体等关系向度,揭示了社会有机体所蕴涵的总体性、系统性、实践性、能动性等共性特征。基于唯物史观,社区共同体缺失有机性则徒具形式,社区有机体若无共同体目标...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考察人的现实存在和实践活动,从主体、结构、交互、整体等关系向度,揭示了社会有机体所蕴涵的总体性、系统性、实践性、能动性等共性特征。基于唯物史观,社区共同体缺失有机性则徒具形式,社区有机体若无共同体目标就毫无意义,因此,社区价值观管理须进行“有机性”与“共同性”的双重建构,体现内构共同体、内涵生态平衡、内蕴文化培育、内生社会整合的功能作用,这些目标图谱既在但不会自动生成,须发挥思维统摄力、主体创造力、发展驱动力、价值引领力来综合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有机体 社区价值观管理 新型农村社区 关系
原文传递
“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心理成因及消解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0-113,共4页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我国转型时期不良社会心理现象的反映,它削弱政治系统的合法性,造成公众心理的脆化,破坏正常的政治社会化,影响社会公正环境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潜在威胁。要合理归因,增强道德责任,提升制...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我国转型时期不良社会心理现象的反映,它削弱政治系统的合法性,造成公众心理的脆化,破坏正常的政治社会化,影响社会公正环境建设,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构成潜在威胁。要合理归因,增强道德责任,提升制度理性,适度情感宣泄,注重人文关怀,使不和谐心理得以舒缓和消解,预防矛盾从非对抗性向对抗性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直接利益冲突 社会心理 归因 消解
下载PDF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内涵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湖南农机(学术版)》 2008年第3期160-161,196,共3页
"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生动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以下深刻的内涵:人民主体的历史观、共同富裕的利益观、崇先尚德的荣辱观、人际关爱的伦理观、广泛参与的群众观、唯物辩证的实践观、能力本位... "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生动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以下深刻的内涵:人民主体的历史观、共同富裕的利益观、崇先尚德的荣辱观、人际关爱的伦理观、广泛参与的群众观、唯物辩证的实践观、能力本位的执政观、整合差别的公正观、奉献报偿的人生价值观、协调发展的思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共建共享 内涵
下载PDF
生态和谐视阈下贫困群体精神脱贫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9,共6页
精准脱贫蕴含着精神脱贫的命题,客观要求贫困群体摒弃以往对自然的偏见和对社会的依赖,以主体性自觉进行精神上的自我变革,这既是反贫困的重要前提条件,又关系着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自然、社会、精神三种生态的和谐发展,因而需要内在形成... 精准脱贫蕴含着精神脱贫的命题,客观要求贫困群体摒弃以往对自然的偏见和对社会的依赖,以主体性自觉进行精神上的自我变革,这既是反贫困的重要前提条件,又关系着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自然、社会、精神三种生态的和谐发展,因而需要内在形成贫困者与帮扶者双向互动、主客观世界双重改造、共结发展共同体的生态图谱。和谐精神生态是衡量人的发展的尺度。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以精神脱贫为契机进行精神更造,着力于乡村主体孕育、文化开新和共同体建设,必有助于对人的意义世界重构,加快实践对象从经济人、道德人迈向生态人的进程,发挥脱贫攻坚实践伟力与精神伟力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和谐 贫困群体 精神生态 精神脱贫 共同体
原文传递
乡村道德报偿社会生态的退化、返本与修复——兼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乡愁” 被引量:2
18
作者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6-91,共6页
现代乡村道德报偿不再局限于物物交换、等同酬劳、化物心安等基本范畴,而是指向个体发展、社会和谐和共同体幸福等久远目标,这对个体的道德自律性和行为规范性,社会的价值合理性和制度公正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道德报偿的城乡社会生... 现代乡村道德报偿不再局限于物物交换、等同酬劳、化物心安等基本范畴,而是指向个体发展、社会和谐和共同体幸福等久远目标,这对个体的道德自律性和行为规范性,社会的价值合理性和制度公正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道德报偿的城乡社会生态呈总体性衰退趋势,乡土留守群体对"村庄共同体"疏离倾向及新生代农民工复杂"伦理乡愁"并发,只有尊重农民主体性和突显伦理本土性进行返本开新才能实现道德报偿的适应性生成,同时要将乡村道德报偿的实现和维护体现在政策、制度和法律的设计与运行之中,从而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实现"德福一致"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报偿 德福一致 伦理生态 伦理乡愁
原文传递
危机管理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治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30-37,共8页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激发了社会脆性,扩散了社会怨恨情绪,也损伤了政府公信力,侵蚀着社会法治力量。而对此类事件的处置暴露出部分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民意沟通渠道不畅通、对社会舆情动态掌握不...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激发了社会脆性,扩散了社会怨恨情绪,也损伤了政府公信力,侵蚀着社会法治力量。而对此类事件的处置暴露出部分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民意沟通渠道不畅通、对社会舆情动态掌握不足等弊端。因而为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国家必须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转变社会治理理念,通过扩大农民工权利,改变他们的城市融入非适应状况,来消除这一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危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非制度表达 危机管理 治理对策
下载PDF
全球正义:问题与焦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0-54,共5页
关键词 全球正义 焦点 《正义论》 全球化进程 正义问题 罗尔斯 国内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