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3
1
作者 吕厚山 +3 位作者 陈彦章 宋奕宁 秦秀龙 姜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317-1320,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4月至8月95例128个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60岁(23~78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43例48髋,人... 目的分析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4月至8月95例128个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DVT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60岁(23~78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43例48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52例80膝.术前及术后7~10 d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的发生.对19项临床因素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发生DVT的患者有45人,DVT发生率为47.4%(45/95),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7.8%(26/4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DVT相关的因素有4个,其中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0.008、3.094、8.887倍(P<0.05);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使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4倍(P<0.05).结论女性、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是人工关节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而类风湿关节炎(RA)则是减少术后发生DVT的保护因素;关节置换术后无症状DVT的大量存在,提示我们术后最好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或造影检查,一旦有DVT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被引量:90
2
作者 吕厚山 +4 位作者 吴淳 孙铁铮 田京 寇伯龙 袁燕林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通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肺栓塞病例的分析 ,来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方法 共有 92 6例行 1336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15 6 6例行 1745个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有 5例患者术后诊断肺栓塞 ,其中 2例死亡 ... 目的 通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肺栓塞病例的分析 ,来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方法 共有 92 6例行 1336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15 6 6例行 1745个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有 5例患者术后诊断肺栓塞 ,其中 2例死亡 ,均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 ,3例抢救成功 ,2例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 ,1例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 结果 肺栓塞总的发生率为 0 2 % ( 5 /2 492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肺栓塞发生率为 0 4% ( 4/ 92 6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肺栓塞发生率为 0 0 6 % ( 1/ 15 6 6 ) ;2 0 0 0年以前肺栓塞发生率为 0 % ;发生肺栓塞的患者 5例中有 2例死亡 ,其中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 4例中有 2例死亡 ,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则无死亡。 结论 肺栓塞尤其大块肺栓塞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致死原因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高于人工髋关节置换 ;肺动脉造影术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 ,随着医生诊断和认识水平的升高 ,以及人工关节手术的普及 ,肺栓塞的诊断率开始出现升高的趋势 ;高危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应高度重视肺栓塞的发生 ,检查应抓住鉴别重点 ;骨科医师如怀疑出现肺栓塞 ,应及时请内科医师协助 ,行肺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 ,并尽早确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膝置换 肺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1202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61
3
作者 吕厚山 袁燕林 +3 位作者 寇伯龙 周殿阁 冯传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10-713,共4页
目的通过对14年所行1202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分析,探讨我国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特点及不同的处理方法。方法1987年4月~2001年8月对833例1202膝行关节置换,其中单膝关节置换464例,双膝同期置换369例738膝。原发疾病为骨关节炎、类风... 目的通过对14年所行1202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分析,探讨我国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特点及不同的处理方法。方法1987年4月~2001年8月对833例1202膝行关节置换,其中单膝关节置换464例,双膝同期置换369例738膝。原发疾病为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畸形包括内翻、外翻、屈膝挛缩、屈膝骨性强直、屈膝半脱位骨性强直及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多发关节破坏。结果有些被文献认为是膝关节表面置换禁忌的严重畸形,术后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通过手术技术的改进,高度屈膝畸形的术后并发症比早期起步阶段明显减少。结论我国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病例的难度、传统观念、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比发达国家有更多的困难;假体选择必须尽早定型以便得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康复对临床疗效至关重要,应建立专职康复队伍;假体早日国产化,是推动我国人工膝关节置换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骨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体重指数及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2
4
作者 陈彦章 +3 位作者 宋奕宁 秦秀龙 姜军 吕厚山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1-615,共5页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及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4年4月~2004年8月符合纳入条件行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68例。年龄23...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及年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4年4月~2004年8月符合纳入条件行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68例。年龄23~78岁,平均60岁。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14.34~40.39kg/m2,平均25.88kg/m2。人工髋关节置换43例48髋,人工膝关节置换52例80膝。患者按WHOBMI标准分层,即:非肥胖BMI≤25.00kg/m2、超重BMI25.01~27.00kg/m2、肥胖BMI27.01~30.00kg/m2、病理性肥胖BMI>30.00kg/m2,以及按年龄分为≤40岁、41~60岁、61~70岁、>70岁4层,研究其与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性。患者术前及术后7~10d均行低分子肝素抗凝预防术后DVT,并于术后7~10d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及DVT发生率。结果术后45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47.4%,近端DVT发生率为3.2%。DVT组BMI为27.50±3.18kg/m2,高于无DVT组(24.42±4.51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后,BMI>25kg/m2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是BMI≤25kg/m2患者的2.24倍(P<0.05);BMI按WHO标准进行分层后,超重、肥胖及病理性肥胖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非肥胖患者的7.04、4.80及9.6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比其他两层患者低,而病理性肥胖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最高。DVT组年龄为65.24±6.98岁,高于无DVT组(54.84±15.1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0岁、61~70岁及>70岁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年龄≤40岁患者的24.0、38.2及24.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BMI>25kg/m2)及高龄(年龄>40岁)是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其中61~70岁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最高。肥胖、高龄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应予足够预防性抗凝治疗,术后严密观察双下肢情况,必要时行超声或静脉造影检查,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体重指数 年龄
下载PDF
双锥面螺旋臼及加长矩型柄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5
作者 寇伯龙 吕厚山 +5 位作者 林剑浩 袁燕林 张斌 李虎 王晓梅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43-746,共4页
目的评价Zweymuller双锥面螺旋臼及加长矩形柄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1996年11月~2001年1月,对55例56髋行髋关节翻修手术,男26例,女29例;年龄30~80岁,平均59岁.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 目的评价Zweymuller双锥面螺旋臼及加长矩形柄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1996年11月~2001年1月,对55例56髋行髋关节翻修手术,男26例,女29例;年龄30~80岁,平均59岁.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例.初次行股骨头置换18例19髋,其中骨水泥固定3例3髋,非骨水泥固定15例16髋;全髋关节置换37例37髋,其中骨水泥固定25髋,非骨水泥固定12髋.术后20髋因髋关节严重疼痛、36髋因无菌性假体松动行关节翻修术.翻修手术中,16髋行髋臼植骨术,其中自体碎屑植骨15髋,异体大块植骨1髋.所有病例均使用双锥面螺旋臼及加长矩形柄系统固定.术后随访时间为5~63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术后随访32例33髋,所有患者髋关节基本无疼痛,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髋臼植骨处愈合良好.3例股骨柄假体正位X线片仅I区出现约1 mm宽的透亮带,临床检查无松动迹象.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6分(10~71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0.4分(55~97分).结论对于髋臼环完整需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病例,使用Zweymuller双锥面螺旋臼及加长矩形柄系统固定牢固,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锥面螺旋臼 加长矩型柄 髋关节翻修术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7
6
作者 李儒军 林剑浩 +6 位作者 寇伯龙 周殿阁 袁燕林 魏威 李志昌 柯岩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906-913,共8页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2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男6例,女6例;年龄35—86岁,平均(66.4±15.0)岁。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9例...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2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男6例,女6例;年龄35—86岁,平均(66.4±15.0)岁。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9例,髋关节翻修术后3例;股骨假体11例为生物型,1例为骨水泥型。Vancouver分型B1型2例,B2型7例,B3型1例,C型2例。骨折发生时间为术后3周至17年,平均(9.0±7.0)年。依据Vancouve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B1型骨折复位后采用以捆绑带为主的方式进行固定;B2型取出原股骨柄假体,采用翻修加长柄辅以捆绑带的方式进行固定;B3型取出原股骨柄假体,采用翻修加长柄和捆绑带固定,骨质缺损处以异体骨板加固;c型骨折复位后采用股骨远端钢板和锁定螺钉固定。随访时记录Harris髋关节评分及骨折部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通过骨折部位的疼痛情况及x线片来判断骨折是否愈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92个月,平均(41.6±26.0)个月。11例患者骨折部位负重VAS评分为0分,达到临床愈合;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多次行清创术,骨折部位负重VAS评分6分,骨折未愈合。骨折临床愈合率91.7%(11/12)。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23~92分,平均(74.8±18.8)分;其中优2例、良6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66.7%(8/12)。术后出现并发症4例(33.3%,4/12):1例引流管被缝,再次行探企术拔除;1例发生关节周围感染,反复清创,导致骨折不愈合;2例股骨柄假体松动,再次行翻修术。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柄假体周嗣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根据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骨折临床愈合率91.7%,术后早中期髋关节功能优良率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周围骨折 股骨 再手术
原文传递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36
7
作者 李儒军 陶可 +4 位作者 寇伯龙 袁燕林 周殿阁 林剑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729-1734,共6页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15年5月在本科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405例,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03例,左侧224例,右侧181例,年龄28岁~93岁,平均(61.43±27.82)岁,总结翻修原因...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4月~2015年5月在本科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405例,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03例,左侧224例,右侧181例,年龄28岁~93岁,平均(61.43±27.82)岁,总结翻修原因以及手术处理方法等。[结果]假体松动280例,其中柄松动87例,臼松动39例,柄和臼假体均松动154例;翻修前假体平均使用时间6个月~24年,平均(6.68±4.82)年。感染66例,其中16例一期旷置,待感染控制后二期再行假体置入;其余50例均行一期翻修假体置入。关节不稳所致脱位15例,均为闭合复位失败或保守治疗失败, 3例行单纯切开复位, 3例更换内衬和股骨头,1例更换股骨侧假体,3例更换髋臼侧假体,3例行全髋翻修。聚乙烯衬垫磨损但假体无松动14例,8例予以更换内衬和股骨头,4例更换髋臼侧假体和股骨头,2例行全髋翻修。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11例,5例仅置换髋臼侧,更换股骨头假体,6例行全髋翻修。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折11例,以捆绑带固定或钢板螺钉固定或更换加长柄假体结合内固定等治疗。假体机械断裂6例,予以更换假体。股骨柄假体偏心距过大导致疼痛1例,予以更换股骨柄假体。髋臼螺钉位置不当导致坐骨神经症状1例,予以调整髋臼假体和螺钉位置。[结论]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最常见原因,其次为感染、脱位、聚乙烯磨损、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假体周围骨折等;人工髋关节翻修的方案需根据假体失败的原因、患者具体情况以及医生的经验等因素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 髋关节 翻修术 原因
原文传递
自体输血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被引量:35
8
作者 吕厚山 寇伯龙 +2 位作者 高彤 袁燕林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人工髓、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较大,尤其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引流量达600~800ml,常需输血治疗。而异体输血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自体输血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自体输血的初步经验。方法自1991年... 目的人工髓、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较大,尤其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引流量达600~800ml,常需输血治疗。而异体输血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自体输血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自体输血的初步经验。方法自1991年起,我院骨关节科共对433例施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了自体输血技术,主要方法包括术前预存自体血和术后引流血回输技术。结果单纯依靠术前预存自体血输血组,术后约有69%(258/374)的患者无需异体输血而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其中93.4%(241/258)为单侧关节置换患者,6.6%(17/258)为双膝、双髋或单侧膝髋同时置换的患者;而在单纯术后引流血回输组和两种方法结合组,这一比例则分别为36%(5/14)和75.6%(34/45)。结论采用术前预存自体血加术后引流血回输的方法,可使多数施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避免了异体输血及由此带来的潜在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转换术 膝关节 自体输血
原文传递
膝关节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现象的初步MRI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陈坚 吕厚山 +3 位作者 劳山 洪楠 梁皓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2-615,共4页
目的采用MRI研究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现象,确定其诊断标准,提出移位指数的概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共398例因膝关节症状进行膝关节MR检查的患者,除外小于18岁,以及膝关节内严重病变或重度积液的患者,共... 目的采用MRI研究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现象,确定其诊断标准,提出移位指数的概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共398例因膝关节症状进行膝关节MR检查的患者,除外小于18岁,以及膝关节内严重病变或重度积液的患者,共入选312例。以股骨远端关节面内外侧缘和胫骨平台内外缘侧缘的连线为基线,确定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现象,将半月板突出部分宽度与半月板整个宽度之比设定为半月板周缘性移位指数。结果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的总发生率为16.7%(52/312),左右侧膝关节发生率分别为19.3%(31/161)和13.9%(21/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P>0.05),内侧半月板47例,外侧半月板6例,内外侧比为7.8∶1。半月板移位指数平均值为0.54±0.24,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63,P<0.05),移位指数随年龄增高而加大。50岁以下组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现象发生率和移位指数分别为12.0%(17/142)和0.46±0.22,50岁以上组分别为20.6%(35/170)和0.64±0.20,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84,P<0.01)。结论在该组膝关节存在症状的人群中,经MRI研究证实半月板周缘性移位现象并非少见,其原因及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 胫骨 脱位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
原文传递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杨力 李建国 +3 位作者 张万蕾 高健 姜军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7年第11期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65例下肢静脉同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X线静脉造影,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准确性。结果与X线静脉造影对比,彩...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65例下肢静脉同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X线静脉造影,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准确性。结果与X线静脉造影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85%、特异度100%、准确度95.3%;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上优于静脉造影(P<0.05);伴有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静脉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人工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造影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载PDF
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28
11
作者 吕厚山 +1 位作者 周殿阁 袁燕林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305-1308,共4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4年8月74例87个膝关节外翻畸形TKA手术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11例,女63例,平均年龄63岁(26~80岁);股胫角(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夹角)平均...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4年8月74例87个膝关节外翻畸形TKA手术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11例,女63例,平均年龄63岁(26~80岁);股胫角(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夹角)平均为21.59°(12°~40°);应用后稳定型假体,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度及KSS评分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评价随访时间33.8个月(5个月~9年),根据膝关节活动度数及KS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情况.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2.4°(80°~130°),KSS评分平均为81.7分(71~93分),比术前提高了5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6.3分,比术前提高了59.8分.所有膝关节在行TKA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随访时外翻度数(股胫角)平均为8.7°(0°~11°),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时1例患者有膝关节轻度不稳症状,1例术前严重髌脱位患者术后髌骨存在半脱位,其余正常.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以及安装后稳定型假体的方法,可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畸形 膝外翻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宋奕宁 李建国 +5 位作者 张万蕾 吕厚山 强沁晨 金龙 杜湘柯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121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及瓣膜功能,其中30例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静脉血栓61例,其中近...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121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及瓣膜功能,其中30例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静脉血栓61例,其中近端静脉血栓4例,远端静脉血栓57例。瓣膜功能不全的下肢静脉DVT发生率高于正常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静脉造影结果对照,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100%,超声对小腿肌肉内的静脉血栓显示率高于静脉造影。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前后评价深静脉瓣膜功能,及时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帮助临床筛选高危病例进行积极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 超声观察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深静脉瓣膜功能 静脉造影检查 瓣膜功能不全 下肢静脉血栓 临床应用价值 造影结果 超声诊断 及时诊断 高危病例 临床筛选 术前后 发生率 DVT 敏感性
下载PDF
膝关节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坚 劳山 +1 位作者 吕厚山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26-430,共5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现象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312例非负重状态下常规膝关节MRI,采用Kenny方法观察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现象,其中有21例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和35例膝关节镜术中大体形态学检查验证。结果(1)在MR... 目的观察膝关节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现象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312例非负重状态下常规膝关节MRI,采用Kenny方法观察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现象,其中有21例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和35例膝关节镜术中大体形态学检查验证。结果(1)在MR检查中发现52例存在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现象,发生率为16.7%,其中内侧半月板47例,外侧半月板6例,各年龄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P<0.05)。在<50岁组和≥50岁组中周缘性半月板脱位发生率分别为9.7%和2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P<0.01)。(2)在21例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9例半月板基本完整保留并存在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现象,发生率为42.8%。均为重度骨关节炎。(3)在35例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中2例因重度半月板撕裂和移位而排除,发现11例存在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现象,发生率为33.3%。术前和术后诊断均为骨关节炎。结论经MRI、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和膝关节镜下分析证实半月板周缘性脱位现象并非少见,将导致半月板功能丧失,可能是退行性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半月板 临床意义 脱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退行性骨关节炎 膝关节镜手术 回顾性研究 内侧半月板 半月板撕裂 膝关节镜下 发生率 负重状态 MR检查 各年龄组 术后诊断 功能丧失 MRI 统计学 50岁 形态学 中和 患者
原文传递
体重指数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高辉 吕厚山 +1 位作者 林剑浩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0-233,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体重指数(BMI)对骨关节炎(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功能的影响。方法由同一组医生使用同一种假体对320例(520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按体重指数分为4组:非肥胖组(BMI < 25.0 kg/m2)、超重组(BMI 25.1~2... 目的回顾性分析体重指数(BMI)对骨关节炎(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功能的影响。方法由同一组医生使用同一种假体对320例(520膝)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按体重指数分为4组:非肥胖组(BMI < 25.0 kg/m2)、超重组(BMI 25.1~27.0 kg/m2)、肥胖组(BMI 27.1~30.0 kg/m2)和病理性肥胖组(BMI >30.0 kg/m2),分别记录术前及随访时HSS膝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伸直度数和并发症。结果术前超重组、肥胖组和病理性肥胖组功能评分较非肥胖组低(P< 0.05),但膝评分差异无显著性。通过平均28.3个月的随访,无论膝评分和功能评分各组术后均明显提高,各组提高的幅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虽然超重组、肥胖组和病理性肥胖组术后最大屈曲、伸直度数较非肥胖组小,但是改善幅度仍相当,差异无显著性(P >0.05)。肥胖组和病理性肥胖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增高(P< 0.05),在总共93例(181膝)中,有14膝(9.2%)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中1膝(0.5%)感染,感染发生于术后10周内,与伤口并发症有关;2膝(1.3%)内侧副韧带损伤。超重组166例(258膝)中有6膝(2.3%)出现伤口并发症,无感染及内侧副韧带损伤病例。非肥胖组61例(81膝)中有1膝(1%)出现伤口并发症,无感染及内侧副韧带损伤病例。结论TKR是进展期OA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肥胖并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全膝关节置换术 功能 骨关节炎 病理性肥胖
原文传递
术前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23
15
作者 石明国 吕厚山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的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行TKA的患者65例(97膝),年龄64.8±9.9岁(35~8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5例(81膝),类风湿关节炎10例(16膝)。单膝置... 目的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的活动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2000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行TKA的患者65例(97膝),年龄64.8±9.9岁(35~8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55例(81膝),类风湿关节炎10例(16膝)。单膝置换33例,双膝同时置换32例。所有患者按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数(ROM)分成两组,≤90°(5°~90°)49膝,>90°(95°~140°)48膝。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最大屈膝度、活动度、KSS评分及功能评分)对比。所有患者均采用Scorpio后稳定型骨水泥固定的假体,均为初期置换,全部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3 d在同一康复师指导下行患肢CPM及主动功能锻炼至出院。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44个月)。所有膝关节的活动度从术前的平均84.2°(5°~140°)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01.6°(40°~140°) (P=0.000);而最大屈膝度数术前的平均103.5°(25°~140°)与术后的平均101.6°(40°~140°)无显著差异(P=0.439);KSS膝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19.5分(-24~62分)提高到术后平均78.8分(50~95分)(P=0.000)。所有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3.8%(61/65)。两个分组比较,ROM≤90°的膝关节ROM及最大屈膝度术后均较术前有提高,而ROM>90°的膝关节平均最大屈膝度术后反而下降。没有翻修及深部感染。结论(1)在影响TKA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多种因素中,手术技术是关键因素。(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术前膝关节的活动度对TKA术后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术前活动度大的膝关节比那些术前活动度小的膝关节术后能获得更好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活动范围 关节 最大屈膝度
原文传递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医疗费用调查 被引量:23
16
作者 高彤 吕厚山 +5 位作者 林剑浩 刘帆 朱丰 鲍黎明 黄晨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69-372,共4页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atolkneereplacement,TKR)医疗费用中的各项组成进行分析,为提高TKR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普及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帮助。方法对1992、1995、1998和2001年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无术后并发症及...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atolkneereplacement,TKR)医疗费用中的各项组成进行分析,为提高TKR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普及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提供帮助。方法对1992、1995、1998和2001年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无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期间无其他手术史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分析和比较,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992~2001年医疗费用中上涨幅度最大的是康复费和假体费,即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其幅度仍达到1998年的318.0%、214.2%和2001年的291.4%、219.8%。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床位费和输血费。四个年度的各项费用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假体费,分别为54.7%、56.1%、56.0%及63.3%。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因素:(1)为保证患者术后的功能,使用进口假体比例的增加;(2)由于感染细菌谱的改变,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普遍的高耐药性,大量采用进口抗生素;(3)为降低TKR术后较高的血栓发生率,术后普遍使用抗凝药物;(4)对术后康复的重视。降低的因素为:(1)抗生素应用转为以预防感染为目的,采用国产化和短期化;(2)术前准备和手术技术的完善使床位周转率加快导致床位费大幅下降;(3)普遍采用术前预存血及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技术使输血费下降。结论经过对近十年TKR医疗费用组成的分析,假体费所占比例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假体 医疗费用 术后 患者 抗生素 抗凝药物 比例 下降 使用
原文传递
髋膝关节置换术前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裴征 +5 位作者 郭卫 林剑浩 周殿阁 袁燕林 寇伯龙 吕厚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01-1005,共5页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个体化预测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可能性。[方法]2006年4月~2011年11月共309例(髋关节病变113人、膝关节病变196人)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无...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个体化预测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可能性。[方法]2006年4月~2011年11月共309例(髋关节病变113人、膝关节病变196人)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无DVT的患者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均接受正规的物理及药物预防血栓治疗。术后第3~10 d根据患者病情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了解是否形成血栓。最后,通过术后DVT组与非DVT组的各种术前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提出术前预测术后DVT的公式。[结果]309名患者中术后发生DVT者82例,其中髋关节12例,膝关节70例;单关节置换术后38例,双关节同时置换术后44例。通过判别分析,发现年龄、谷草转氨酶、肌酐、一次手术关节数量、凝血酶原时间和D-二聚体定量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相关性较强,并得出函数预测公式。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5年(4~71个月),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也未发生明确的肝素类药物副作用。[结论]即使在围术期正规抗凝治疗的前提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仍然较高。术前如开展个体化预测,能提示对高危人群给予更积极、合理的干预,从而减少术后DVT相关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吕厚山 +3 位作者 寇伯龙 袁燕林 林剑浩 杨刚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996年2月~1998年3月36例56个关节置换患者,除术前预存自体血外,术后使用CBCⅡConstaVacTM型回输血器予自体引流血回输。其中髋关节8个,膝...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996年2月~1998年3月36例56个关节置换患者,除术前预存自体血外,术后使用CBCⅡConstaVacTM型回输血器予自体引流血回输。其中髋关节8个,膝关节48个;类风湿关节炎12例,骨性关节炎16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其它特殊关节炎3例。结果自体引流血回输24260ml,预存自体输血9700ml,异体输血14600ml,分别占总输血量的50%、20%和30%。15例有一过性发热反应,无其它并发症。结论自体引流血回输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节约血源及财力的输血方式,可减少异体输血量,避免其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转换术 引流 自体血回输
原文传递
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利昕 +5 位作者 郭开今 李云 王宁 寇伯龙 吕厚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3期8621-8624,共4页
目的:股骨偏心距的恢复和重建,在髋关节软组织张力的平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调节软组织平衡的主要手段。分析重建股骨偏心距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1/2005-06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 目的:股骨偏心距的恢复和重建,在髋关节软组织张力的平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调节软组织平衡的主要手段。分析重建股骨偏心距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1/2005-06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76例,随访资料均完整,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随访时间16 ̄29个月,平均23.2个月。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使用Zweymüller双锥形螺旋臼及SL-PLUS矩形直柄(颈干角135°,股骨头假体的直径均为28mm)。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拍摄双髋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股骨偏心距、髋外展肌力臂及双下肢长度;记录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评分,分析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7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股骨偏心距与髋外展肌力臂具有正相关性(r=0.523,P<0.001)。②髋关节术后活动度、Harris评分与股骨偏心距均存在明显回归相关关系(r=0.419,0.326,P<0.001)。③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否对下肢长度的影响存在显著性意义(χ2=4.62,P<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重建与髋外展肌的力臂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功能改善及稳定性增强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人工假体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16
20
作者 宋奕宁 李建国 +5 位作者 吕厚山 张万蕾 强沁晨 金龙 杜湘珂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39-1041,共3页
目的观察经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对121例经低分子肝素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前、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经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 目的观察经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对121例经低分子肝素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于术前、术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经LMWH预防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50.4%,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13.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为72.4%(P<0.005),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高于单膝关节置换术后(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近端DVT发生率为3.3%,远端DVT发生率为47.1%。结论尽管采用LMWH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仍然很高,术后有必要早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