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17在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连成 杨梅雄 单庆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48-151,共4页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由感染、疫苗接种、药物、食物、花粉等诱发的全身性系统性小血管炎性病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型、腹型、肾型、关节型以及混合型,其中腹型HSP约占2/3[1],表现为在典型皮肤紫癜发生同...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由感染、疫苗接种、药物、食物、花粉等诱发的全身性系统性小血管炎性病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型、腹型、肾型、关节型以及混合型,其中腹型HSP约占2/3[1],表现为在典型皮肤紫癜发生同时或之前、之后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腹痛、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症状。病变部位可累及消化道全长,其中以十二指肠降部为主。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点、糜烂及溃疡等;黏膜组织活检常见黏膜固有层出血,可伴有纤维蛋白沉积、红细胞淤积和核碎片,以及小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甚至嗜酸性粒细胞渗出等[2]。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等病原体感染及肠道共生菌群失调与腹型HSP发病有关[3-4]。研究还发现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其他CD4^+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在HSP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贯穿HSP整个病理过程,Th17分泌的白细胞介素(IL)-17与HSP的胃肠黏膜屏障损伤密切相关[4-5]。因此,深入了解腹型HSP发病过程中Th17及IL-17免疫应答特征、功能及调控与胃肠黏膜损伤的关系,对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Th17及IL-17在腹型HSP胃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型过敏性紫癜 TH17 IL-17 胃肠黏膜损伤
下载PDF
IL-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和肠黏膜中的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连成 杨梅雄 +5 位作者 唐清 吕自力 云翔 黄丽 陈秀奇 单庆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694-702,共9页
背景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免疫系统紊乱可能是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然而免疫因子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外周血、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其相关细胞... 背景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免疫系统紊乱可能是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然而免疫因子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探讨外周血、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在腹型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了解肠道菌群失调与腹型HSP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26例急性期腹型HSP患儿为观察组, 16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外周血、粪便标本;选取20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急性期腹型HSP患儿为病例组,8例胃镜检查无明显黏膜病变的儿童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十二指肠黏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毒性T细胞-17(Tc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血浆IL-17、IL-6、IL-23、γ-干扰素(IFN-γ)细胞因子含量;HE染色观察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组织病理改变;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十二指肠黏膜IL-17、IL-6、IL-23、IFN-γ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菌16S rDNA法检测肠道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数量.结果观察组Th17与Tc17细胞比例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血浆IL-17、IL-6、IL-23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病例组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部分可见血管炎性病变.病例组十二指肠黏膜IL-17、IL-6、IFN-γ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0.05).观察组双歧杆菌数量、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IL-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参与了腹型HSP患儿全身及肠黏膜局部的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促进IL-17介导的炎症反应过程.与腹型HSP的发病及肠黏膜屏障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Th17细胞 Tc17细胞 肠道菌群 腹型过敏性紫癜 肠黏膜屏障
下载PDF
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黄莹静 唐清 +3 位作者 黄丽 陈秀奇 连成 单庆文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LGIB)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03例LGIB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检查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部位主要在结直肠,出血方式最常见为鲜血便... 目的探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LGIB)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03例LGIB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检查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部位主要在结直肠,出血方式最常见为鲜血便,伴随症状中腹痛的发生率最高。黏液血便在不同年龄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见于<3岁。腹痛、肛周疼痛、面色苍白在不同年龄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多见于3~16岁,肛周疼痛多见于3~6岁,面色苍白多见于7~16岁。贫血率为38.4%(78/203),不同年龄组的贫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变部位的贫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出血主要表现为中度贫血。常见的病因依次为肛管疾病44例,肠道息肉40例,炎症性肠病34例,食物过敏相关性肠炎24例。不同年龄组的前10位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岁为食物过敏相关性肠炎、肠道息肉,3~6岁为肛管疾病、肠道息肉,7~16岁为炎症性肠病、肛管疾病。结肠镜检查有179例,阳性率为72.1%。结论儿童LGIB好发于结直肠,常表现为解鲜血便,多伴随腹痛,常见的病因为肛裂、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结肠镜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消化道出血 儿童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方式
下载PDF
儿童结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庞良宗 唐清 +5 位作者 云翔 黄丽 陈秀奇 连成 杨梅雄 单庆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1590-1594,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结肠息肉(CP)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类型。方法:对246例CP患儿的临床特点、息肉形态学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便血、腹痛、解黏液便、贫血、息肉从肛门脱出、便秘。CP发生部位分布由... 目的:探讨儿童结肠息肉(CP)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类型。方法:对246例CP患儿的临床特点、息肉形态学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便血、腹痛、解黏液便、贫血、息肉从肛门脱出、便秘。CP发生部位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单发性息肉和多发性息肉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性别组、不同病程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息肉和大息肉的构成比在不同病程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性别组、不同年龄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息肉患儿便秘发生率更高(P<0.05)。病理类型中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在不同性别组、不同年龄组、单发性和多发性息肉组、大息肉和小息肉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CP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便血,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多发性息肉多发于年龄较大患儿(≥3岁),大息肉(>15 mm)多发于长病程(≥6个月)和便秘患儿,病理类型与性别、年龄、息肉数目及大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结肠息肉 临床表现 息肉形态学 病理类型
下载PDF
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彩云 许红梅 +67 位作者 田姣 洪思琦 刘钢 王思璇 高峰 刘静 刘芙蓉 俞蕙 吴霞 陈必全 沈芳芳 郑帼 余婕 舒敏 刘露 杜丽君 李佩 徐志伟 朱蒙权 黄丽素 黄河玉 李海波 黄园园 汪东 吴芳 白松婷 唐京京 单庆文 连成 朱春晖 熊艳 田健美 吴佳慧 郝建华 赵惠娅 林爱伟 宋双双 林道炯 周琼花 郭钰萍 吴谨准 杨晓庆 张新华 郭颖 曹清 罗丽娟 陶仲宾 杨文凯 周永康 陈源 封丽洁 朱国龙 张艳虹 薛萍 李小琴 汤正珍 张德会 苏学文 曲政海 张颖 赵仕勇 祁正红 庞琳 王彩英 邓慧玲 刘兴楼 陈英虎 舒赛男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45-1053,共9页
目的分析中国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ABM)的病原菌组成、临床特征、疾病转归等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15岁的1 610例ABM患儿的病原菌分布、颅内影像学并发症、疾病转归等临... 目的分析中国儿童急性细菌性脑膜炎(ABM)的病原菌组成、临床特征、疾病转归等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15岁的1 610例ABM患儿的病原菌分布、颅内影像学并发症、疾病转归等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按年龄分为<28日龄、28日龄至<3月龄、3月龄至<1岁、1~<5岁、5~<15岁组;根据临床特征及脑脊液检查指标, 分为病原学确诊组及临床诊断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精确四格表法或非参数检验。结果 1 610例ABM患儿中男955例、女650例, 5例未提供性别信息;发病年龄1.5(0.5, 5.5)月龄。<28日龄588例, 28日龄至<3月龄462例, 3月龄至<1岁302例, 1~<5岁156例, 5~<15岁101例, 1例未提供年龄信息。<28日龄及28日龄组至<3月龄组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38.8%(95/245)、31.5%(70/222)]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7.8%(68/245)、35.1%(78/222)];3月龄至<1岁组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 检出率依次为34.3%(61/178)、14.0%(25/178)及13.5%(24/178);1~<5岁组及5~<15岁组患儿首位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 检出率分别为67.9%(74/109)及44.4%(16/36)。9.7%(19/195)的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共收集脑脊液标本1 598例, 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率依次为32.2%(515/1 598)、25.0%(400/1 598), 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肺炎链球菌抗原阳性率分别是38.2%(126/330)和25.3%(21/83)。4.3%(32/737)病原学确诊组患儿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1 610例ABM患儿中常见的颅脑影像学并发症是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349例(21.7%)、脑积水233例(14.5%)、脑脓肿178例(11.1%)和脑血管疾病(包含脑软化、脑梗死、脑萎缩)174例(10.8%)。不良结局166例(10.3%), 其中死亡32例(2.0%), 1岁内死亡24例;复发37例(2.3%), 3周内复发25例。病原学确诊组ABM患儿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脓肿和脑室管膜炎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脑膜炎 细菌性 流行病学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4例糖原贮积症IXa型报道及文献回顾
6
作者 陈思杏 吕自力 +5 位作者 唐清 陆霜霜 黄丽 陈秀奇 连成 单庆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1344-1349,共6页
目的:总结糖原贮积症(GSD)IXa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6—2022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例GSD IXa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儿均为男孩,伴有肝脏肿大及转氨酶升高;2例身材矮小,3例有高乳酸血症,2例... 目的:总结糖原贮积症(GSD)IXa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6—2022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例GSD IXa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儿均为男孩,伴有肝脏肿大及转氨酶升高;2例身材矮小,3例有高乳酸血症,2例有高甘油三酯血症,2例空腹血糖偏低;4例患儿肝穿病理符合糖原贮积症,无肝硬化表现;基因检测到PHKA2的4种基因突变,分别是c.3570dupA、c.2746C>T(p.R916W)、exon27-33缺失及c.496C>T,其中c.3570dupA和c.496C>T是新突变。结论:有肝大及代谢指标异常的男性患儿需要考虑GSD IXa型的可能,基因检测可以早期诊断,降低该病的误诊率及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贮积症IXa型 PHKA2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2012-2018年某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叶闻瑜 杨梅雄 +1 位作者 连成 单庆文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儿科住院患者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耐药性以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无菌体液标本分离的99株鲍曼不动杆菌... 目的:探讨儿科住院患者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耐药性以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无菌体液标本分离的99株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采用多因素方法探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检出鲍曼不动杆菌最多的科室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占68.7%。无菌体液标本来源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2.5%。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强,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MDRAB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抗菌药物使用≥3种、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其中深静脉置管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监测,为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危险因素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