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民参与治理的“协同效应”析论 被引量:6
1
作者 谢晓光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8期28-31,共4页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治理现代化是基石和重点。从历史经验和当前实践来看,中国公民参与治理的主要形式是"被动式参与"。要改变被动、实现治理目标,注重协同效应是良策。公民治理可以为当前国家整...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治理现代化是基石和重点。从历史经验和当前实践来看,中国公民参与治理的主要形式是"被动式参与"。要改变被动、实现治理目标,注重协同效应是良策。公民治理可以为当前国家整体层面的治理提供呼应和支持。通过深化改革实践,构建强政府、大社会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实现公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公民治理 协同效应
下载PDF
东亚安全困境之新变化及其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冷春洋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共13页
东亚安全困境由来已久,而近期日益发酵。目前,东亚安全困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中美日之间基于实力变化之上的结构性矛盾;美日同盟关系的巩固或疏远;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前途;朝鲜半岛问题。地理环境、多方博弈与政治体制使东亚的安全... 东亚安全困境由来已久,而近期日益发酵。目前,东亚安全困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中美日之间基于实力变化之上的结构性矛盾;美日同盟关系的巩固或疏远;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前途;朝鲜半岛问题。地理环境、多方博弈与政治体制使东亚的安全困境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未来东亚安全困境可能表现为:安全困境逐渐升级;安全困境得到有序管控;各方各退一步,在良性竞争中自然发展下去。中美关系与美国东亚联盟将继续在地区安全结构性矛盾中扮演核心角色。基于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钳制,制度支持下的协作管控、良性互动是东亚安全困境的必由出路。中国的稳定强大是未来东亚安全困境避免恶化,稳定得以维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安全困境 新变化 思考
下载PDF
美国重返亚太与中国安全环境——基于“威慑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亚非纵横》 2013年第2期28-32,60+62,共5页
自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在中东实行战略收缩,高调重返亚太,实现美国所谓的战略再平衡。美国主要目的是应对中国的崛起,并且在军事上对中国采取一种进攻性的威慑姿态,确保中国不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本文从威慑理论的内容入手... 自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在中东实行战略收缩,高调重返亚太,实现美国所谓的战略再平衡。美国主要目的是应对中国的崛起,并且在军事上对中国采取一种进攻性的威慑姿态,确保中国不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本文从威慑理论的内容入手,从实力、意志和信息沟通三个方面研究了美国对中国实施军事威慑的有效性。并从全球、地区和国家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国反威慑的具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重返亚太 威慑理论 中国安全环境
下载PDF
关于世界大变革与中国外交大转型的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31,共15页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长期指导了中国的对外政策。近些年,世界局势的大变革给中国的对外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决定了中国外交必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以中国外交的大转型实现中国外交的大发展。中国外交的大转型,是基于国内...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长期指导了中国的对外政策。近些年,世界局势的大变革给中国的对外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决定了中国外交必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以中国外交的大转型实现中国外交的大发展。中国外交的大转型,是基于国内外历史经验、中国现实发展、国际压力和国际体系变革诉求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推进的。因此,中国外交的大转型契合国家利益,迎合世界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推进和实现中国外交的大转型,需要在国家领导力、国际合作理念、力量平衡、外交内政协调等方面妥善处理,以使中国外交大转型更加主动,更加系统,更富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外交转型 韬光养晦
原文传递
如何调整和深化东北亚双边合作 被引量:1
5
作者 谢晓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东北亚区域合作,基于起点比较低,矛盾错综复杂,阻力不断,因此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能要求太多,不能操之过急。多边主义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进展缓慢,没有比较成功的合作实践和模式,耗费了大量资源。因此,东北亚全面区域合作的路程还很漫... 东北亚区域合作,基于起点比较低,矛盾错综复杂,阻力不断,因此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能要求太多,不能操之过急。多边主义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进展缓慢,没有比较成功的合作实践和模式,耗费了大量资源。因此,东北亚全面区域合作的路程还很漫长,需要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对东北亚合作的困难性要有充分的估计,对长期性要有充分的准备。东北亚合作从双边入手,是最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的。东北亚的双边主义比全球化和区域主义更具有可操作性。拓展和深化东北亚双边合作模式,应是当前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双边合作 调整 深化
下载PDF
韩国与新加坡民主化进程比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谢晓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9-43,共5页
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和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要求一个同样开放的政治体制,这是民主化的基本动力。文章分析了东方儒家文化圈中韩国与新加坡民主化转型的经验,从结构入手,概括了两国民主化转型的基本共性和基本特点。从上述经验出发,得出民... 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和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要求一个同样开放的政治体制,这是民主化的基本动力。文章分析了东方儒家文化圈中韩国与新加坡民主化转型的经验,从结构入手,概括了两国民主化转型的基本共性和基本特点。从上述经验出发,得出民主化转型的一些启示,包括基本条件的具备、民主与精英的关系、专业主义、民主监督与民主改革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新加坡 民主化进程 比较
下载PDF
“中”:一个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的联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64,157,共22页
“中”的思想遍布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它根源于中国的自然国情,演变与丰富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于如何定义“中”,作者在提出其基本内涵之后,从中原、中庸、中道以及“中间主义”等维度对“中”进行延伸理解,以实现较为... “中”的思想遍布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它根源于中国的自然国情,演变与丰富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于如何定义“中”,作者在提出其基本内涵之后,从中原、中庸、中道以及“中间主义”等维度对“中”进行延伸理解,以实现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概括。总结来看,“中”体现了中心、平衡、道德、全面、稳定等状态。对于“中”的表现,可以从中国地缘政治、外交及内政等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联通的视角来综合把握,尤其需要对中国外交的“中”进行系统分析。同时,作者把“中”与西方的“制衡”一词进行比较,进一步体现了“中”的独特价值。如何理性看待“中”在中国内政外交中的优势和难题,其实就是如何摆正“中”的位置、逐渐走到“中”的位置进而发挥“中”的最大价值。今后,中国发展将继续在“中”的道路上前进,即通过不断改革来释放内部压力与促进更好的开放,进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稳中有进”。中国将在不断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克服自身不足的道路上创造人类发展的更大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中庸 中道 制衡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原文传递
“中国梦”:如何增强公共外交的正能量
8
作者 《公共外交季刊》 2013年第3期25-31,124,共7页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国梦"形象、具体,更富感召力,可以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为中国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指明...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国梦"形象、具体,更富感召力,可以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为中国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对推动中国公共外交向前发展的意义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外交 中国梦 能量 国家富强 本质内涵 民族复兴 社会和谐 全面发展
原文传递
网络安全管控与中美网络公共外交发展
9
作者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CSSCI 2015年第2期83-99,共17页
中国是世界上网络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从传播信息来看,网络具有最快、最广、最直接的特点。习近平讲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基于互联网,各国政府民众... 中国是世界上网络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从传播信息来看,网络具有最快、最广、最直接的特点。习近平讲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基于互联网,各国政府民众之间可以进行空前的交流,这种时时刻刻的互动形式为公共外交开辟了最广阔的天地。Netizen(网民)已经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公共外交角色。但是,网络安全与网络公共外交之间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网络公共外交如果危害到了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就需要当局对网络实施管控。中美之间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坦诚对话,就网络安全领域的相关规则积极促成共识,推动两国网络公共外交的持续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外交 网络安全 互动形式 互联网安全 国家安全 国家利益 信息安全 信息传播手段 用户基数 黑客攻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