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文化和楚辞渊源及共生探幽 被引量:4
1
作者 军风 《晋中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7-19,共3页
特立独行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楚文化从强悍桀骜的民族心理和自由激越的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上,从浓烈的地域色彩和地方语言上,更从巫祭文化的浪漫激情和审美范畴三方面对楚辞构成巨大影响,使楚辞呈现出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 特立独行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楚文化从强悍桀骜的民族心理和自由激越的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上,从浓烈的地域色彩和地方语言上,更从巫祭文化的浪漫激情和审美范畴三方面对楚辞构成巨大影响,使楚辞呈现出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和悲剧情怀。楚辞独特的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形式、“美人香草”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与《诗经》共同成为中国诗歌的源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楚文化 巫觋之风 美人香草 特立独行 渊源
下载PDF
《诗经》之于先秦的礼用本质及其嬗变
2
作者 军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7期93-95,共3页
《诗经》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后世赋予了它多种文化意蕴。但"诗三百"的原始形态,是以礼用为核心功能的。本文从它的产生缘起与过程,《诗》与周代礼乐政治的关系:西周末期前的《诗》与礼乐精神的体现和结合,西周以后的《... 《诗经》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后世赋予了它多种文化意蕴。但"诗三百"的原始形态,是以礼用为核心功能的。本文从它的产生缘起与过程,《诗》与周代礼乐政治的关系:西周末期前的《诗》与礼乐精神的体现和结合,西周以后的《诗》与礼乐精神的道德教化,春秋赋《诗》对《诗》的诠释与应用等几方面分析。春秋末期,孔子把《诗》由庙堂仪礼衍化到道德修养方面,并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不仅继承了《诗》的礼用教化功用,而且把它扩展到对理想社会的构筑和道德修养的完善层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之。本文旨在从《诗》的产生过程和演变历史,以及孔子的诗教为出发点把握和论述《诗》在先秦的礼用本质和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礼用本质 诗教 嬗变
下载PDF
《左传》时代转型期意识形态的新旧消长和纠结——以晋战胜负描写为例
3
作者 军风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54-57,共4页
《左传》体现的史官文化是由巫到史,新的意识形态构建的过程。处于社会巨大的变革时期的春秋时代,一方面,礼崩乐坏,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受到严重挑战,现实的道德理性被前所未有地强调到因果的层面,人的作用凸显到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天... 《左传》体现的史官文化是由巫到史,新的意识形态构建的过程。处于社会巨大的变革时期的春秋时代,一方面,礼崩乐坏,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受到严重挑战,现实的道德理性被前所未有地强调到因果的层面,人的作用凸显到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天命神意,浓郁的宗教恐惧和神秘灾异还占据人们的思维意识,天命决定论也体现在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左传》对前后几次重大战役中晋人作为参战一方的战争胜负描写切入,探讨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人文理性和神秘天意,道德决定和天命控制的矛盾和交织。它们的消长和纠结正是这个时代新的意识形态的表现,也是左氏的天命观和历史观的矛盾和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代转型 新旧消长 意识形态 天命神意 人文理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